..續本文上一頁裏沒有佛、沒有菩薩。雖然供的是佛菩薩像,佛菩薩卻不在家裏。如果真正依教修行,常常能提醒自己的慈悲,提醒自己的理性,佛就在家裏,菩薩時時刻刻沒離開。
現居此界。作大利樂。
“此界”是娑婆世界,指的是地球。叁千年前,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界,在這個星球上,爲我們說出這麼多的經典、法門。觀音菩薩在那裏?觀音菩薩也在我們這個世界,廣度衆生。也許有人問,觀音菩薩在我們世界,那其他的世界有沒有?“欲至十方無量佛所,隨心則到”。學佛、親近佛、供養佛,要以清淨心、虔誠心、恭敬心、平等心,就能見到佛,見到菩薩。如果想菩薩在我們世界,就有我、有他,就有分別、執著、妄想。一有分別、執著、妄想,則諸佛菩薩去我們遠之又遠了。
大勢至菩薩教我們“淨念相繼”,這一句話很重要。起一念分別,心就不清淨。有一念執著,心也不清淨。有一念自他,不清淨。不清淨就是夾雜,夾雜妄想執著,夾雜邪見煩惱,這就不是“淨念”。“淨”字就是我常常提示同修們的“不懷疑”,根本就沒有疑惑。不夾雜,以清淨心持佛菩薩名號,這是“淨念”。二心就不清淨,就夾雜,要一心稱念。“相繼”就是一句接一句,念佛不中斷。像黃念祖居士,一天念十六萬聲佛號,即是表演“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”,教我們佛不離口,珠不離手。念珠有兩種作用:一是計數;一是提醒自己。不必計數沒有關系,提醒自己拿著念珠就想到念佛。所以,菩薩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。
世尊特別強調,主要的用意是以這二位菩薩作爲我們修學的榜樣。只要修學與菩薩的法門相應,必定得到菩薩威神加持。這就是我們常講的菩薩威神加持、保佑。
世間善男子。善女人。若有急難恐怖。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。
此處“善”的標准並不高。因爲它上面加了“世間”。要是不加世間,單說善男子、善女人,標准就高。因爲這是大乘經,就是大乘標准的善。加上“世間”,則叁福裏只要具足第一福的四句就行。讀經文真的不能疏忽。我們要得觀音菩薩保佑,如果叁福都修,不容易。現在只要修第一福就行,觀音菩薩就保佑你,有求必應。第一福的第一句“孝養父母”。不孝之人,佛菩薩決定不會保佑。不孝的人,邪鬼邪神來保佑,他不孝順父母,你也不孝順父母,他和你志同道合。第二句是“奉事師長”,孝親尊師。“慈心不殺、修十善業”,只要你做到這四句,佛就是對這些人講的。這四句都做不到,那就沒有辦法。在急難恐怖時,念觀音菩薩也不靈,也沒有辦法。
急難中念觀音菩薩,得到感應的人很多。譬如《觀音菩薩靈感錄》,過去許多名山的傳記,記載這些感應事情很多。還有曆代許多名人的筆記小說裏,記載也很多,像《閱微草堂筆記》裏就有很多;《聊齋志異》是蒲松齡的筆記;《夷堅志》宋洪邁著,記載也很多。最近我們圖書館翻印的《曲園筆記》,是清朝俞樾所寫的,也有很多。這都不是假設,不是虛妄的。在我們一生中,自己親眼所見到的,親耳所聽到的,周邊的朋友、眷屬,急難時念觀音菩薩得感應的也很多。然而,畢竟不是每一個念觀音菩薩的人都得感應。爲什麼菩薩偏心,對這個人有感應,對那個沒有感應?實在講,菩薩不偏心。
菩薩沒有心,有心就會偏,沒心就不偏。有心就不能感應,無心才能感應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像我們敲磬,裏面是空的,無心!所以你敲它,它就響。敲就是感,響就是應。若把裏面塞得滿滿的,敲它就不響,有心就不響。菩薩沒有心,菩薩沒有念,有感而已。可是感應一定要具備“世間善”的條件。
佛法從那裏修起?佛法是教育,現代的教育怎麼不談?我們中國古老的教育、儒家孔孟的教育,跟佛菩薩的教育,在理論、方法上都非常接近,都是從“孝道”教起。現在人許多不當的行爲,我們能不能責怪他?不能責怪,因爲他沒受過教育,怎麼可以責怪他們。
儒家正式的教育是從小學開始。諸位念《禮記》,《禮記》是古代的雜記,就像現代的雜志一樣,我們能從這裏看出古代教育的教學宗旨、方法。宗旨就是教孝、教敬,是教怎樣作人;教人知道人與人的關系,知道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的關系,于是自然知道處世、待人、接物。這是教育,知道孝敬是作人的根本,所以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。父母總是不好意思要求子女,你要孝順我。子女若問他,我爲什麼要孝順你,往往是說不出來的,這需要第叁者來教導。
老師的責任是教學生孝順父母、尊敬兄長,家庭才能和睦。父母的責任是教子女尊師重道。老師也不好意思在學生面前,要求學生尊敬老師,也說不出口。所以,必須父母教子女“尊師重道”;老師教學生“孝順父母”。教育的根基是從這裏奠定的,無論再高深的教育,再廣大的學問,都是孝敬的拓展。所以,教育一展開是盡虛空遍法界,沒有一法離開孝敬。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說無量無邊的法門,“孝敬”二字包括盡了。這就是教育。
佛法從初學到成佛,就是“孝敬”的圓滿。所以我常說,要能把孝敬做得圓圓滿滿,沒有絲毫欠缺。等覺菩薩還不圓滿,因爲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,就是不孝,就是不敬。父母希望我們能成爲圓滿的人,還有一點欠缺,就是對不起父母。老師也希望我們成爲完人,沒有做到是對不起老師。
什麼是教育?孝敬而已!這是爲什麼大乘佛法的修學,從地藏法門學起。《地藏經》是根本法,《無量壽經》是圓滿。一是開頭,一是終點。《無量壽經》是佛法的頂點,究竟圓滿。《地藏經》是基石、是根基、是開始。此處要求不高,但是並不是沒有條件。世間善,叁福裏第一福的四句做到,這樣的人在急難恐怖的時候,只要誠心誠意念觀世音菩薩,觀世音菩薩就會來幫助你。
無不得解脫者。
這個時候一心一意念觀世音菩薩,求菩薩救苦救難,必定能消災免難。如果諸位仔細觀察,看看傳記,看看左右的人,急難的時候念觀音菩薩得到感應的,看看他是不是符合這四句的條件,叁福的第一福是不是具備?必定有這個條件,然後再證明經典說的沒錯。要在急難中得到菩薩的救助,先要老老實實記住,叁福的第一福非修不可。如果第一福沒有做到,一切諸佛菩薩、護法善神,想保佑我們也沒辦法。是我們本身有障礙,“不孝、不敬”就是大業障。所以,學佛須從這裏學起。
《無量壽經講記 大士神光 第二八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