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佛在經上講的一句真言,要牢牢記住,佛說,“一切法從心想生”。我們這個身體也是一法,也是從心想生。你心想不健康,心想不清淨,你的身體自然會生病;你的妄想、執著若是很雜亂,身體也會生病。因爲生理是由很多細胞,原子、電子排列組合的,方程式的排列有一定的順序。如果排列的順序非常自然,跟大自然完全一樣,身體就健康。假如排列的程序改變了,身體就會出毛病。這事我們很容易觀察到。
你看,一個人歡喜的時候,他滿身都有個舒服勁兒。平常怎麼沒有?他的心在一念歡喜的時候,全身的組織就重新做一次整合,跟平常排列不一樣。你有憂慮、嗔恚,排列又不一樣。當你一念不生的時候,心地清淨,此時排列才完全符合大自然的排列方式。這個方程式是百病不生!就是這個道理。所以,心地清淨的人,不學佛也不會生病。
很多不學佛的人,一生沒有聞過佛法,臨命終時清清楚楚,沒有生病,他曉得那一天要走。如果他學佛,求生淨土,還有什麼話說!無疾而終的,我們親眼見過。你問他有什麼本事?就是他什麼事都不關心。年歲大,家業成就了,交給兒女,他什麼事都不管;晚年專修清淨心,做自己喜歡做的事,修的是來生福。會修的人修來生福,有智慧的人現在就開始,不要以爲還年輕,這世間長壽的人並不很多,你能保證自己長壽嗎?萬一短命怎麼辦?所以現在就要開始修,就要認真修學。
佛法,特別是淨宗,真的能讓我們離苦得樂,八苦都可以離掉。身心健康,清淨快樂,眼前就可以得到。來生果報之殊勝,真實不可思議!這麼好的法門,我們能不研究、能不探討嗎!
講到精進,一定要知道自己的過失。佛門中早課是提醒自己,晚課是反省檢點。我今天一天從早到晚,處世待人接物有沒有動過惡念?有沒有說錯話?有沒有做錯事?發現過失趕快改正,明天不再犯同樣的過失。這樣早晚課才真正有功德,是真正做早晚課。如果沒有“提醒”,沒有“反省”,只是把經文念一遍給佛菩薩聽聽,這樣的早晚課就是造罪業。怎麼造罪業?早晨騙佛菩薩一次,晚上再騙他一次,天天騙,這個罪過將來就是墮叁途。閻羅王抓去,判你下地獄。你說,我沒有罪,一生都念佛,都做早晚課,一天也沒缺。閻羅王點點頭,沒錯,你就是這個罪過,判你下地獄。什麼罪過?每一天騙佛菩薩,這罪過還不重!木雕彩畫的形像你都忍心欺騙,這個心很殘忍,罪過極重。
有幾個人曉得,一天改一個過失,改一個毛病,一年改叁百六十個毛病。叁年後,你不是聖人,也是賢人。可憐的是自己一身過失,自己完全不知道,還認爲自己處處都是對的。看到別人都有過失,自己沒有過失,這就不得了。六祖說得好,“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”。他只見到自己的過失,沒有見到世間人的過失。真正修道人,天天見自己的過失,這樣做才是真正“勤修善根”供養。
第六、“不舍菩薩業供養”。“業”是事業。菩薩的事業就是把佛法普遍推廣,介紹給一切大衆,讓一切大衆都明了。也就是教大家認識佛法、明了佛法,喜歡佛法,依照佛法修行,人人都成佛,成菩薩,這就是菩薩的事業。世出世間所有的事業,菩薩事業最偉大、最真實。世間所有一切都是虛妄的,《金剛經》講得很明白,“凡所有相皆是虛妄”。《行願品》講得更清楚,世間所有的一切,到你臨命終時一樣都帶不去。什麼東西能帶去?只有菩薩事業可以帶去,所以菩薩事業最真實。
簡單的講,菩薩事業即是自行化他,自己依照佛的教訓修行,再將佛法的功德利益到處介紹給別人。我們現前印送經書流通全球便是菩薩事業。現在科技發達,我們利用最新的科技,把錄音帶、錄影帶、電視、廣播、電腦,用在流通、傳播、弘揚佛法上,這些都是菩薩事業。建道場是菩薩事業,可是道場裏如果不講經,如果大衆沒有在一塊兒共修,這個道場不是菩薩事業。菩薩事業是覺悟衆生。“菩提薩埵”,中國人喜歡簡單,翻成“菩薩”,把尾音省略。這個字的本義,玄奘大師譯作“覺有情”,覺悟的有情衆生。所以“菩薩事業”是在覺悟有情衆生。我們教大家怎樣破迷開悟,這個事業就是菩薩事業。我今天特別這樣說法,是怕大家誤會。
或問佛教中超度亡靈,是不是菩薩事業?我們每天在一塊兒念經,甚至于打佛七、坐禅,是不是菩薩事業?答案是:如果沒有讓參加的人真正覺悟,依舊搞迷信,就不是菩薩事業。如果參與的人裏面,不能說全體覺悟,有一部分人能覺悟,便是菩薩事業。所以,講經是菩薩事業中最重要的一環。
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,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這是給我們作示範。釋迦牟尼佛沒有跟大家在一起打佛七?你們查《大藏經》,有沒有查到釋迦牟尼佛在什麼地方跟大家在一起打過佛七,打過禅七?沒有。佛陀在世,每天都跟大家講經說法,希望大家聽了覺悟。覺悟之後,理論、方法懂了,參禅念佛的修行,是你自己的事,自己回家修習。
提倡共修是在中國出現的,而且出現得很晚。唐朝中葉時,“馬祖建叢林,百丈立清規”。馬祖、百丈兩位法師提倡共修,在當時確實收到共修的利益,不少人成就。現代,我看共修大有問題,因爲衆生的根性不一樣。這個時代衆生的根性不如唐、宋時代的人,說老實話,連明、清的人也比不上。
再說得近一點,現在臺灣人已經比不上四十年前的臺灣人,那時臺灣一般老百姓心地真誠厚道。我剛到臺灣的時候,路不熟,向攤子邊上賣東西的人問路,我問他,“我想到那裏去,路怎麼走?”他把攤子放下來,領著我,帶我一道去,真感動人。現在你去問路,已經沒有人理會你了,時節因緣不一樣!
現代人的心比不上四十年前的人心清淨,因爲電視看多了(那時沒有電視),電視一天到晚給你染汙的東西,染汙你的精神,染汙你的心靈,染汙你的思想,染汙你的見解。天天接受染汙,諸位想想,你的精神、心理,比環境染汙嚴重得太多。絲毫理性都沒有了,真誠也沒有了,全部被染汙。現代電視、電影、廣播、雜志、報紙,都是染汙媒介的來源。現在真正講環保,就是把這些染汙媒體全部取消,才能保護大衆身心的清淨。這些東西天天讓它這樣自然發展,要想清除染汙,總沒指望!所以現在大家共修什麼?就是共同再來一次染汙,達不到修行的效果。
我最近常常想,過去、現在那些自在往生的人,預知時至,沒有病苦,站著走、坐著走的,我有一個很重大的發現,那些修行成就的人都是自己一個人修,都不是共修的。共修裏沒有看到過這種現象,都是一個人修成的。這個發現很重要,提醒諸位同修,要想自己修行真正成就,一個人自修,不要跟人家一起共修。共修就會生煩惱,因爲兩個人意見不一樣,見解不一樣,心怎麼會清淨?我要這樣,他要那樣。即使念佛,我木魚敲快一點,他要我慢一點,兩人就生煩惱。從前百丈、馬祖提倡共修,那時衆生的根性可以。現在我們這些人的根性不適宜共修,還是各人修各人的好。
我在達拉斯的道場很小,有幾位同修在那兒共修,是怎麼共修的?共一個道場,各修各的。用這個方法,也可以收到效果。共一個道場,大家彼此都看到,比較精進。年輕人看到年老的居士那麼用功,不大好意思懈怠、偷懶。年老的人看到年輕人那般修行法,自己覺得很差,彼此警策。可是各人修各人的。譬如拜佛,各人拜各人的,你喜歡拜得慢,就慢慢拜;你喜歡拜得快,就快快拜。道場不敲法器,這樣就不生煩惱。念佛,如果你用臺中念佛的調,就出聲音跟著念。若不出聲音,你念得快也好,慢也好,自由自在,沒有人幹涉你。經行、止靜,各隨己意,不受團體的約束。我喜歡坐著念,就坐著念;你喜歡經行繞佛,你繞你的佛,我念我的,不必大家一起。大家一起,收不到效果,會生煩惱。所以,我現在提倡的是共一個道場,各修各的,大家皆喜歡用這個方法。
每一個時代人的根性不同,環境不一樣,因此修學的方法也要隨時修正,才能得到真正的效果。這說明菩薩事業非常重要,在一切事業裏的確最有價值,最有意義。
第七、“不離菩提心供養”。“菩提心”有兩種說法,一是通途的說法,如《大乘起信論》講的“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”;《觀經》講的“至誠心、深心、發願回向心”。另一說法,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裏說,“一心一意求生淨土,親近彌陀,即是無上菩提心”。這個說法非常確實,我們容易理解,也容易做到。真正發心求生淨土,親近彌陀,這個人才是真正覺悟。因爲只有這樁事,你在這一生中決定可以做到。修學其他法門,這一生未必能成就、未必能得到效果。念佛法門是決定可以成功的。只要專依《無量壽經》,先把它念熟,然後再研究、理解它,最後完全把它做到,“如說修行供養”。
人生在世,一切活動歸納起來不外乎對人、對事、對物。我們每天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起心動念與《無量壽經》相應不相應?也就是說,佛在經上講的,我們有沒有做到?每一天拿這部經典(經典像一面鏡子),檢點自己心行有沒有犯過失?若犯,立刻就改正過來。天天改正,就天天進步,這就是不離菩提心。一念不覺,菩提心就失掉了。
“菩提”二字是梵語,直接翻譯,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。“覺而不迷”,就是菩提心。一念不覺就迷惑顛倒。念念都要覺而不迷,對人覺而不迷,對事覺而不迷,對物覺而不迷,這才是“不離菩提心供養”。
《行願品》裏講到供養,說了這七大類。每一類展開都是無量無邊。爲什麼法供養勝過財供養?經上告訴我們,“以諸如來尊重法故,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,若諸菩薩行法供養,則得成就供養如來”。這是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》的幾句經文,說得非常清楚。因爲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尊重法供養。唯有佛法才能真正幫助一切衆生,永脫輪回,圓成佛道,所以一切諸佛皆尊法修行而成佛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往生正因 第二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