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諸佛所宣揚的,是如來度生的第一法門。看起來很淺顯,實在是淺人看得淺,深人看得深,妙就妙在此。本經比《阿彌陀經》還要殊勝。
《阿彌陀經》的經文看起來很淺,也是淺人看得淺,深人看得深。但是《阿彌陀經》說得太簡單,對我們日常生活修行實在不夠。本經說得詳細、圓滿。所以,按照《阿彌陀經》修行,印光大師開示,一定要用《安士全書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了凡四訓》作助修,用這叁樣幫助自己“斷惡修善”正助雙修。但在本經正助皆備,專門講“業因果報”的是叁十叁品到叁十七品,其他幾乎每一品都附帶說,不需要再藉《了凡四訓》、《感應篇》等書,這一部經就夠了。《阿彌陀經》還要加上叁個附本才行,否則修行不曉得從那兒下手。所以,這部經比《阿彌陀經》更殊勝。
“歸”是回頭;“依”是依靠。我們從一切世間法、出世間法回頭,專依《無量壽經》。平常講“皈依”是按照通途法門而說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六祖大師怕後人聽到佛、法、僧起誤會。一聽到佛,就想到佛像;聽到法就想到經典;聽到僧就想到出家人。這完全是著相;著相就見不到性。真正修行人一定要“離一切相”,才能“見一切性”。所以,他不講佛、法、僧。他講皈依覺、正、淨,就是防止我們著相,使我們知道叁寶的真正意義是覺、正、淨。其反面是迷、邪、染。凡夫那一個不迷?全都迷惑顛倒。那一個不邪?起心動念都是邪念。妄想就是邪念,沒有一個念頭是正念。貪嗔癡慢是染汙,七情五欲皆是染。
佛教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頭,依“覺而不迷”;從邪知邪見回頭,依佛知佛見,是“正知正見”;從一切煩惱、染汙回頭,依清淨心,是“淨而不染”。“大覺”、“正知”、“真淨”,是自性的叁德。恢複了自性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所以,十方諸佛贊歎這是真正的皈依處,念佛法門殊勝到了極處。我們“皈依覺、皈依正、皈依淨”,覺、正、淨的標准在那裏?說得容易,真正去做,往往摸不著邊際,不曉得從那裏做起。講皈依佛、法、僧,更是虛無缥缈;講覺、正、淨,稍微踏實一點,但還是不知道從那裏下手。
念佛法門,十方一切諸佛贊歎得有道理,因爲叁皈依真正落實。從無量諸佛如來,我們皈依一尊阿彌陀佛,是“皈依佛”落實。我們明白了,從無量的經典法門中,皈依《無量壽經》,是“皈依法”。佛與法都落實了。“皈依僧”,本經一開頭講聖賢僧,觀音、勢至、文殊、普賢都是發願求生淨土的,是我們的榜樣。依靠他們的智慧、經驗,依靠他們的選擇,我們也選擇這個法門,跟他們作同參道友。這樣“叁皈”都落實了。
“一切供養中,法供養爲最”。我們想供養諸佛如來,供養諸大菩薩,用什麼供養?“真正的修行”,供養諸佛菩薩就夠了。我們供養一切衆生,怎麼供養?把這個殊勝圓滿的法門,盡心盡力宣揚,推薦、介紹給一切大衆,這是普遍供養一切衆生,所謂“上求下化”。“十方一切諸佛如來,說誠實言,稱贊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”,這段經文用意之所在,就是這個意思。開經偈裏說,“願解如來真實義”,如來真實義就是這個意思。所以,這一品就是“願解如來真實義”的解釋,意義還是說不盡。下面經文講“真實功德”。
乃至能發一念淨信。所有善根。至心回向。願生彼國。隨願皆生。得不退轉。乃至無上正等菩提。
前一段專說皈依淨土,皈依本經的修學功德。底下這一段,範圍非常深廣。不一定指本經,只要“能發一念淨信”,將“所有善根,至心回向”,也能往生,就是叁輩往生末後一段“一心叁輩”。這才顯示《無量壽經》圓滿到極處,真是古大德所講的“圓中之圓,專中之專”。前一段是講“專中之專”,後面這一段講的是“圓中之圓”。不管修學那一個法門,無論依照那一部經典修學,只要對阿彌陀佛,對極樂世界有“一念淨信”,就是求生西方的條件。
印度馬鳴、龍樹菩薩不是專修的。中國永明禅師到晚年專修淨土,以前他是學禅的。禅宗還有一位徹悟禅師,《徹悟禅師語錄》完全勸人念佛。近代虛雲老和尚學禅宗,沒有發願求生淨土,他在最後的開示錄裏,幾乎百分之九十的開示,都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。他自己與彌勒菩薩有緣,求生兜率天,親近彌勒菩薩。這就說明無論修學那一宗,包括密宗,無論用什麼法門,參禅也好,持戒也好,念佛也好,誦經也好,禮佛也好,只要發“一念淨信”,將一生所修的善根“至心回向”,就是真心回向求生西方,沒有一個不往生的,阿彌陀佛一樣來接引。念佛法門廣大無邊,專與不專都能往生。
如果不是專修念佛法門,關鍵就在“一念淨信”。“一念”就是一心。“一心”具十法界,所以一心確實是一切觀法的實體。佛法裏稱“真心”,也稱“自性”,也稱“真如”,又稱“佛性”。由此可知,修學任何法門,一定要達到這樣的功夫,跟《阿彌陀經》上講的沒有兩樣。最低的功夫稱“功夫成片”,就是念佛功夫已經得力,可以把妄想、煩惱伏住。持戒,念咒,或者誦經有這個能力,把自己的妄想、煩惱伏住。妄想、煩惱沒斷,但是不起作用。如果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決定不能成功。不但不專修念佛法門不能成就,即使專修也不能成就。這一點諸位要記住,千萬不能錯會了意思。
只要有妄想執著,有是非人我,決定是往生的障礙,因爲心不清淨。修學其他法門,功夫還要高一層才行,才真正有把握。高一層就是“事一心不亂”。功夫真正到事一心不亂,要發願回向往生,確實沒有問題。因爲淨宗法門真正不可思議之處,是不依自力,完全靠佛力。回向就是仰賴佛力。由此可知,這樣的回向,絕對不是凡夫能想像的。我們沒有辦法想像“回向”的功德、力量。不但凡夫想不到,一般聖人也想不到,所以稱之爲“難信之法”、“無上回向”。
《華嚴經》上,善財童子參訪的五十叁位善知識,雖然大家修的法門不同,依靠的經論不同,他們必然都是“一念淨信,所有善根,至心回向,願生彼國”。文殊菩薩求生西方,普賢菩薩求生西方,善財童子求生西方,五十叁位善知識沒有一位不是求生西方。如果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決定不會列在《華嚴經》上,這才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由《華嚴》顯示念佛法門真正不可思議。佛在此告訴我們,“隨願皆生,得不退轉”。生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好處就是“得不退轉”。不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菩薩修到“七地”還會退轉。這多難!一定要到“八地”才保住不退。八地稱“不動地”。
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也是“圓證叁不退”。這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第一超勝之處,超越一切諸佛刹土。十方一切諸佛刹土沒有這種事情。因此,一切諸佛沒有不勸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容易,不退轉,不造罪。不生西方極樂世界必定退轉,必定有“隔陰之迷”。所以,修學進度非常緩慢,真是吃盡苦頭,不曉得到那一生、那一劫才能成就。這是事實真相,我們不能不警覺。“乃至無上正等菩提”是究竟的果報,一生中必定證圓教佛果。
《無量壽經講記 十方佛贊 第二叁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