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叁輩往生 第二四

  叁輩往生第二四

  這一品經文對我們非常重要。佛告訴我們,求願往生要怎麼修。往生有很多種類,每一種類是什麼樣的因緣所成就的。綜觀全經所說,我們得到一個綱領。最主要的條件,就是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。因爲每一類往生的條件都是這一句,所以這一句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修行的總綱領。

  佛告阿難。十方世界諸天人民。其有至心願生彼國。凡有叁輩。

  這是“總說”。十方世界發願往生的,大致分爲叁大類。“十方世界諸天人民”,可見西方世界叁輩九品,不是專對我們說的,是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共同的現象。“諸天人民”指六道衆生。“其有至心願生彼國”。“至心”即真心、菩提心,就是覺悟之心。真正覺悟,知道我們無量劫來在六道裏生死輪回太苦。我們這一生要是不往生,來生比這一生還要苦。怎麼知道來生比這一生更苦?自己冷靜的想想,每天從早到晚,一年從年初一到臘月叁十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到底是惡多還是善多?如果惡多過善,來生就墮落,一定比今生更苦。假如是善多過惡,來生能保人身,甚至還能生天。所以,這樁事不要問別人,自己晚上睡覺之前,老實的想想就曉得。

  《地藏經》雲“閻浮提衆生,起心動念無不是罪”,這話講得太過分嗎?仔細想想,並不過分,確實起心動念都是造罪業。念念自私自利、損人利己,就是造罪。來生得人身可不容易,多數都墮叁途。地獄、餓鬼、畜生的生活環境比我們苦得太多。對此事實真能體悟,真正覺察,恐怖之心油然而生。現在遇到一條生路,可以免墮叁途,造的重罪可以不受報,實在太幸運。當然一心一意追求,這是“至心”。至心難!一發至心,十方諸佛如來皆贊歎,一切龍天善神都保佑你。因爲至心一發就成佛,而不是凡夫。現在等于是後補佛,預備佛;一往生就成佛,諸佛如來怎麼不贊歎!所以“至心願生彼國”,這一句很重要。我們今天“至心”生不起來,還是懵懵懂懂,迷惑顛倒,不知道叁途苦,不怕叁途苦,繼續造罪業,以爲果報現在還沒到,須知果報到的時候,後悔就來不及了。

  還有人抱著僥幸心,聽說經上講“臨終一念、十念都能往生”,現在多造一點沒有關系,臨終十念還可以往生。此事大家可以到醫院,看看那些病重、快要死的人,有幾個人在將死的時候頭腦清楚明白。誰能保證將來死的時候頭腦清楚,還會念十句佛號?如果此時迷惑顛倒,連自己的家親眷屬都不認得,往生的希望就完了。要曉得,真正知道“生死事大”、“輪回恐怖”,這才真正覺悟。從今而後,起心動念決定不造惡。我常常提醒同修們,起心動念就是“念佛”,想西方極樂世界“依正莊嚴”,除此之外什麼都不想。爲什麼勸你把本經念熟?念熟了,可以常常想。念不熟,想不起來,想的都是胡思亂想。自己編一個西方極樂世界,是不行的。所以,經要念得愈熟愈好,幫助你憶念,排除一切妄想、執著,真正使你達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
  其上輩者。舍家棄欲。而作沙門。發菩提心。一向專念。阿彌陀佛。修諸功德。願生彼國。

  第一類“上輩”往生者,修學的綱領就是這一段經文。經文只有幾句,句句都含很深的境界。每一句就好像一篇文章的題目,後面都是大篇文章。第一句“舍家棄欲”。有些同修們看到這一句,認爲在家人沒指望“上輩往生”,誤以爲一定要出家。沒有想到,本經“德遵普賢第二”,經文開端舉“賢護等十六正士”此皆是等覺菩薩,跟觀音、勢至、文殊、普賢,地位是平等的。十六位都是在家菩薩。上品上生在家人怎麼沒分?在家人既然一樣能成佛,爲什麼此地說“舍家棄欲”?關鍵就在“家”字,要真正明了什麼是“家”。你的妻子、兒女、田宅之家,這不算是家,因爲他們障礙不了你。

  佛在經論中常講,有四種“家”,也有四種“出”。佛法的四種家:第一是“田宅之家”,就是大家觀念中的妻子、兒女、財産、房屋田地、不動産。第二是“煩惱之家”。第叁是“叁界之家”,六道輪回之家。第四是“生死之家”,這是超越叁界之外的生死。叁界之內有“分段生死”。叁界之外的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,雖無分段生死,但是還有“變易生死”。

  由此可知,佛是要我們出家,不是出田宅之家。出田宅之家是沒有用的。佛要我們出煩惱之家,出叁界之家。能出煩惱之家,就能證初果。能出叁界之家即是阿羅漢。能出變易生死之家,就稱爲法身大士。

  “出”也有四種:第一是“身出心不出”。有些出家人,身出田宅之家,心裏依舊貪戀五欲六塵,希求名聞利養,此是身出心不出。第二是“心出身不出”。即在家居士,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中皈依叁寶,依教修行者。雖然身在家,有田宅、有妻子、兒女,但是他心地清淨,對于家宅、五欲六塵,並不沾染,心出身不出。此經“賢護等十六正士”就是心出身不出,在世法中作一切衆生的最好榜樣,一樣證得等覺菩薩,上上品往生。

  第叁是“身心俱出”。佛門古今的祖師大德,爲出家人作好榜樣者。第四是“身心都不出”。這不是指普通人,是指在家學佛的居士,雖然天天表現學佛、天天念佛,身在家,心還是在家。身沒出,心也沒出,還搞五欲六塵、名聞利養;把佛法當作副業,這還算不錯的。另有一些富貴人,他們皈依叁寶,把佛法當作一種消遣,捧法師就像捧戲子一樣,自古以來也不少見。這樣皈依叁寶受了菩薩戒的,挂個菩薩名字,在寺院道場是特權階級。因爲他富貴,到寺院來,出家人對他們招待奉承很周到。這是身心都不出。

  “出”有四種,“家”也有四種,一定要弄清楚自己是屬于那一類。這裏有兩種是正確的,“心出身不出”,“身心俱出”。這兩類都是上輩往生。

  “舍家棄欲”。“欲”是欲望,說得落實一點就是希求。希求就是欲貪;有希求就有求不得苦。因此,我們對于這世間的一切希求都放下,對于佛法的希求也放下,唯求往生西方極樂淨土,這就對了。“棄欲”包括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希求都要放下,才能真正得到清淨心。因爲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並非實有,貪欲即是妄想執著。

  “而作沙門”。“沙門”是梵語,是古印度所有宗教出家人的通稱。它的意義,佛在經上說,“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嗔癡”,這樣的人就稱爲沙門。由此可知,沙門不一定專指出家人。在家人要是專修戒定慧,息滅貪嗔癡,也稱沙門。上輩往生必須具備這樣的基本條件,從這個基本條件上,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阿彌陀佛”,才能相應。這個條件比孔子在世時所具備的條件還要高,還要清淨。

  孔子是中國人的典型榜範,中國人的標准。出家人的標准當然是要養五德,修六和。“六和”是佛訂的,“五德”是孔子爲人作示範的—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。“勤修戒定慧”,“息滅貪嗔癡”,比夫子的德行還要高。沒有這樣的品德、操守,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,生到西方世界不是上輩往生。

  叁輩九品的往生條件,我們必要曉得。“上叁品”太高,我們想想能不能做到。要記住,“五德、六和”是最基本的條件。沒有這個條件,雖念阿彌陀佛,一天念十萬聲,也是古人所說的“喊破喉嚨也枉然”,不能往生。須知西方世界是清淨世界,是道德標准非常高的世界。想想我們能跟那些人相處嗎?那些人的心地都清淨、純正。我們一天到晚是非人我,貪嗔癡慢。彌陀雖然慈悲,歡迎你來生淨土,但是西方的大衆不理會你,你跟大衆不能相處,還是去不了。

  諸位同修要想在這一生真正往生,要記住修養品德,符合經上所講的標准。我們具有這樣的標准,真的“勤修戒定慧”,“息滅貪嗔癡”,此是上輩往生的基本條件。只要具足,決定是這個品位,否則佛就打妄語。

  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阿彌陀佛,修諸功德,願生彼國”。這五句是修學往生西方的最重要原則,因爲上、中、下叁輩往生都離不開這個原則。由此可知,淨宗修學的方法,上自等覺菩薩,下至地獄衆生,都離不開這五句。這五句具足信願持名叁資糧。

  “發菩提心”,什麼是菩提心?怎麼發法?有些同修告訴我,他很想發菩提心,就是發不出來。這是老實話。他不是發不出來,而是不知道什麼是菩提心。《大乘起信論》及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中對于菩提心的解釋,愈看愈迷惑。《起信論》講,菩提心的本體是“直心”,其作用是“深心”與“大悲心”。深心是自受用;大悲心是他受用,所以有兩種作用,一是對自己的;一是對別人的。世尊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裏講的名稱不同,意思是一樣的,第一是“至誠心”;第二是“深心”(與《起信論》相同);第叁是“回向發願心”。

  “回向發願心”就是大悲心,是他受用。如果將經論合起來看,意思比較明顯一點。直心就是至誠心;至誠心就是直心。到底什麼是直心?什麼是至誠心?每個人都自以爲自己的心很誠。前清曾國藩先生在讀書筆記裏,對“誠”下一個定義(過去讀書人幾乎沒有不受佛家影響的,不信佛的人也讀佛經,受佛法的影響),是“一念不生謂之誠”。這個定義下得很好,確實跟佛法講的標准相應。你心裏動個念頭就不誠,因爲有念皆妄。由此可知,至誠心確實不容易發出來。

  就一般經論來看,不但凡夫沒有菩提心,二乘也沒有菩提心,阿羅漢跟辟支佛也沒有發心,權教菩薩也不是真正的菩提心。到底誰才發了菩提心?《大乘起信論》,大乘起信是初入門,不是小乘,是入大乘之門。必須破一品無明,菩提心才現前,就發出來了,這是圓教初住菩薩,別教初地菩薩的境界。

  大乘起信,是指圓初住、別初地。《起信論》是對他們說的,《楞嚴經》也是對他們說的,《金剛經》還是對他們說的。《金剛經》上的標准,“菩薩若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”,不是發菩提心的菩薩。菩提心一發,不但“四相”沒有,“四見”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叁輩往生 第二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