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鼻地獄。我相信李老師不是說大妄語的人,他必定有這個功夫。
我們聽老師講這話,希望他不要這麼快走。他是隨時都可以走,對我們來講是很緊張的一樁事。當時我們有八個同學在一塊兒研究,請李老師講《華嚴經》;大家心裏想,經沒講完,總不好意思走。所以,決定由我們八個人啓請他講《華嚴經》。最初他的確也答應,他說:“《華嚴經》講圓滿,再講一部《阿彌陀經》,我就往生。”他曾經這樣說過。結果《華嚴經》講了一半,他就走了。但在二年前,他在講經時當衆宣布,告訴大家,“我再講兩年就不講了”。他說這麼一句話,臺中的蓮友到臺北找我,跟我講,老師向大家這樣宣布是什麼意思?我笑著說,李老師是告訴你們,兩年以後他要往生了。果然沒錯。他老人家往生,兩年前自己就把日子定了,生死自在。
他能自在,我們爲什麼不能自在?他怎麼修的,只要把訣竅找到,我們也如法修學,也能自在。李老師沒有站著走、坐著走,原因在那裏?他在臺中四十年講經講得太雜,公益慈善事業辦得太多,我看得很清楚。所以,自古以來往生的人,凡是站著走、坐著走的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一點病都沒有的,就是一個“專”字。
大法師,甚至于祖師的地位,走的時候沒有那麼自在。當然往生是不成問題。他不能專精。專與雜的利、害,擺在我們面前這樣清楚。我們把事實看清楚,才決定走專精的路線,決定不能夾雜。
臨終的時候,一是壽命終了,一是自己選擇願意在什麼時候走。佛都現前,阿彌陀佛與諸聖衆,觀音、勢至,還有許多的菩薩來接引你。這些菩薩跟著阿彌陀佛來接引,都是你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的親朋好友,同參同學,他們在過去生中念佛已經往生,都在西方極樂世界,現在看到你的因緣成熟,他們很高興跟著佛一起來接引。跟你一見面,介紹是那一生、那一世、跟你什麼關系。一說你也就明了,你的記憶力全部恢複。
你才曉得西方世界的熟人很多,到西方世界不陌生,不寂寞,這是真的。最寂寞的是六道輪回。現在這個世間,你的家親眷屬能有幾個人?一轉世各人走各人的路,再也不相識。縱然見面也不相識,一切關系都要從頭開始,所以很陌生;唯獨西方世界親朋善友多。
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一樣,將來我們親戚朋友的緣成熟,他們念佛往生,我們也會跟著阿彌陀佛一起去接引他。你也會告訴他,在從前那一生那一世,我們在那一個世界是什麼關系。有些同修聽到西方世界很好,感覺太陌生,到那裏去,一個熟人都不認識,不願意去。他不曉得那個地方的熟人最多。
“經須臾間”,此句是講往生速度之快。西方世界距離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國土。在凡夫心目中這是天文數字,距離太遠。實際上,虛空法界沒有時間、沒有空間。換言之,沒有距離,沒有先後。這是真的,因爲是一真法界。佛來接引時,往生者已經入一真法界。用現代科學術語來講,我們現在生活是叁維空間。一看到阿彌陀佛,佛光一照,我們就提升到無限度的空間。
沒有時間先後,沒有空間距離,所以須臾之間就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。古德講“一彈指頃”就到了,西方極樂世界就現前。到了極樂世界就在七寶池中蓮花化生,化生的身相跟阿彌陀佛、諸大菩薩完全相同。不可思議!這是說身相。
智慧勇猛。神通自在。
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智慧、德能幾乎全部恢複,這很不容易,非常希有難得。通常在一般大乘法來說,應當是八地菩薩以上的境界。念佛往生的人一到西方就得到,實在是難信之法。果報這樣的殊勝,我們不能認真修學,是大錯特錯。下面世尊特別慈悲,苦口婆心重複叮咛。
是故阿難。
因爲上面所講的事實真相。
其有衆生欲于今世見阿彌陀佛者。應發無上菩提之心。複當專念極樂國土。積集善根。應持回向。
佛再次叮咛勸勉我們,你看到前面所講的,真是無比殊勝的功德利益,我們要想在這一世見阿彌陀佛,親近阿彌陀佛,就應當“發無上菩提之心”。你一定要發心,一心一意專求淨土。我這一生什麼都不求,只求西方極樂世界。佛在此勸我們,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絕對沒有第二念。修行就專念極樂國土。極樂國土在那裏?這部經就是專講西方極樂國土的。我們專念,念到熟了,佛號就相應。一句佛號就是圓圓滿滿的一部《無量壽經》。念一聲佛號,《無量壽經》整個的經義圓滿具足。經要不熟,經義不明,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不相應。
“積集善根,應持回向”。專念是正行,修善是助行。特別要注意“善根”二字。世間法的善根是于一切法不貪、不嗔、不癡。佛法的善根是勇猛精進,也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“淨念相繼”。淨念相繼是菩薩善根,不間斷、不夾雜,是“積集善根”。“回向”是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決定求生淨土。
由此見佛。生彼國中。得不退轉。乃至無上菩提。
“由此”是指上說的因緣,依照這個方法修學,在這一生當中一定見佛。見到阿彌陀佛當然生極樂世界,生到極樂世界就圓證叁不退。這是我們前面曾經讀到的。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,所有的一切經論裏都沒有,找不到的。我們今天遇到,如果當面錯過,就是罪過。以上所說是上輩往生。
其中輩者。雖不能行作沙門。大修功德。當發無上菩提之心。一向專念。阿彌陀佛。
中輩往生的有業障,不像上輩的把業障都丟掉,抛棄。中輩的還舍不得,不能把業障舍得幹幹淨淨。“雖不能行作沙門,大修功德”,這就說明他的心願行持不及上輩。可是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,他做到了。這一句非常要緊,千萬不能疏忽,要真正發心求生淨土。
隨己修行。諸善功德。奉持齋戒。起立塔像。飯食沙門。懸缯然燈。散華燒香。以此回向。願生彼國。
經文所說皆是中輩人的修因。實在講修行,也不簡單,他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。經文裏的意義一定要明白,否則“依文解義,叁世佛冤”,叁世佛都喊冤枉,你把他的意義錯會了。一定要懂他的意思,隨分隨力積功累德,這就是“隨己修行,諸善功德”。
一定要盡心盡力做,就是圓滿的功德。做得自己心安理得;超越自己心力之外的,決定不許可。我想作功德,沒有錢,我去借錢來做,這不可以。我去搞會,也不可以。都是大錯特錯!我到處化緣,也不可以,佛門裏募化是很晚才有,佛在世時沒有,佛法傳到中國時也沒有,因爲攀緣則心不清淨。隨分隨力心是清淨的,我有多大能力做多少事,即是功德圓滿。超過自己力量勉強做的,功德不圓滿,是有欠缺的,都是造業,這要知道。
佛法的標准:清淨、平等、覺。我的心不平等,心不清淨,這就錯了,完全不相應,變成世間有漏的福報。有漏的福報很麻煩,裏面有恩怨債務,將來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,麻煩透了,搞這些事情。佛弟子不可以做,要隨分隨力。
“奉持齋戒”。大家看到這一句,以爲要過午不食,要持戒。佛聽到都搖頭,因爲你又依文解義了。形式的持午、持戒是小乘法。念佛法門乃圓中之圓,頓中之頓。所以,此地講的齋與戒,比小乘的齋戒高明太多。“齋”是清淨心;“戒”是沒有過失,那裏是小乘齋戒比得上的!清淨心是齋;身、口、意沒有過失是戒。怎麼能做到?老實念阿彌陀佛就能做到,就圓滿。
我們心裏只有這句阿彌陀佛,除這句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都沒有。這心多清淨,齋具足。身禮佛,口念佛,心想佛,身、口、意叁業沒有過失,戒具足。第一等的齋戒不在形式上,不在事相之中。世間人往往只看到小乘人裝模作樣,很佩服。看到大乘人念阿彌陀佛,齋也不持,戒也不持,還在旁邊說風涼話,諷刺他、毀謗他,不知道他持的齋戒比形式高得太多。
齋戒的功德,從一個人的身體上就見到,因爲心清淨,身、口、意清淨,此人身體決定健康,決定長壽,決定不生病,必然容光煥發,這是齋戒在眼前的功德。如果他持戒很嚴,齋很清淨,一天吃一餐,過午不食,可是藥一大包一大包的吃,你想一想,他齋戒的功德在那裏?
今天下午,沈大夫到這兒來皈依,這是位很不錯的醫生。我跟他講,一切疾病的根源就是妄想、煩惱。我說你看病人,那一個病人心地清淨沒有煩惱?你可以調查,假如這個病人心地很清淨,沒有什麼煩惱,身體就很快複原,心理健康。醫藥治標不治本;齋戒是標、本兼治,通治。一定要把這兩個字的真實義看清楚,理解透徹,心淨則土淨。“奉持齋戒”是自利,擺在第一條。下面是利他。
“起立塔像”是指建立道場。“塔”是塔寺,道場。“像”是佛像,道場供養佛像。現代科技發達,大衆傳播事業發達,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間,精神、工作的壓力很大,誰有時間到寺院裏聽經拜佛?在臺灣還比較悠閑,到外國就不行,沒有這樣好的環境。今天的塔寺跟從前的不一樣。今天最好的塔寺是廣播電臺、電視臺。假如在臺灣,佛教建一個電視臺,每天二十四小時,電視臺都講經、念佛,每個家庭電視機打開,就進佛堂。這樣佛法才能普及衆生,把佛法送到每個人的家庭,這是“起立塔像”。不是要你叁、五個人弄個小廟,到處搞道場。道場搞了之後,過不了幾天就變質;信徒多,供養多,問題都來了。
古人說的話很有道理,建道場的時候大家熱心出錢出力,都是菩薩;道場建立之後,菩薩都變成羅刹,在裏面爭名奪利,天天吵架、打架。
起立塔像,我們曉得應該怎麼做法。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,道場需要多嗎?不需要。今天環繞地球一周,最快速的飛機不到二十個小時。地球這麼小,要那麼多道場幹什麼!今天我們所需要的是電視、廣播、高科技的資訊;需要的經典是錄音帶、錄影帶、CD這類有聲、有色的經本。
現在我們開始做《無量壽經》的錄影帶,你在家裏打開電視就可以跟著電視螢幕念全部的經文。現在配音是黃永仁居士念的《無量壽經》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叁輩往生 第二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