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往生正因 第二五

  往生正因第二五

  前一品主要爲我們說明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品位,上輩、中輩、下輩;末後又說修其他法門的,看他功夫淺深,也分上中下叁輩。譬如在本省念觀音菩薩的人很多,念地藏菩薩的人也很多,能不能上上品往生?答案是肯定的。只要念到理一心不亂,就上上品往生。念到事一心不亂,決定往生。念到功夫成片,凡聖同居土往生一定有分。所以,可以念觀音菩薩,念《普門品》修行,念《地藏經》都可以。法門平等無有高下,可是不管念什麼經,念那一位佛菩薩名號,都要念到功夫成片,事一心不亂,理一心不亂。這個原則決定不能疏忽。絕對不是我們專念《無量壽經》,專念阿彌陀佛,就上上品往生;修其他法門回向往生,品位就低一點。不見得,這完全要靠各人的功夫。

  前一品,因行只說原則,沒詳細說。這一品補充前面叁輩修行的因與緣,果就是前面所講的叁輩往生,也就是他的品位。所以,這一品非常的重要。

  複次阿難。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聞此經典。受持讀誦。書寫供養。晝夜相續。求生彼刹。

  此一段文先說第一類,就是前面講的上輩往生者。這一品一共分四段,上輩、中輩、下輩、一心叁輩,補充前面的修因。

  “善男子,善女人”,“善”要特別注意。什麼樣的人才能稱爲“善”?善男子,善女人,必須具足善根、福德、因緣。正如《阿彌陀經》上所說的,“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緣,得生彼國”。具足這叁個條件,才是本經所說的善男子、善女人。他們聽到此經必然有下列的修持,不必勸他,不必教他,他自然能依教奉行。

  第一、“受持”。聞說一定非常歡喜接受。對經典所講的理論,教導修行的方法,以及所說種種修學境界、果報,沒有懷疑,完全接受。“持”是不會失掉。不是學幾天,看到別的法門又動心,又變心,把這個法門舍了,去學別的法門,那就談不上受持。“持”是保持永遠,也就是前面講的“一向專念”,這才是受持。有許多同修對“受持”二字的意義沒搞清楚,以爲每天把經念一遍,就受持了;或者把經念一段,此經共分四十八品,一天念一品,四十八天念一部,那不是受持。“受持”是真正明了經義、理論、方法、境界,而能力行在日常生活中,才是受持。做不到的都不是受持,雖然聽了,你沒有受持。如果你接受,一定會應用在生活上、工作上、處世待人接物上,所以一定跟生活融合在一起。佛法就是生活,生活就是佛法,這是受持。

  第二、“讀誦”。受持決定要讀誦,因爲不讀誦會忘掉。縱然記得很熟,每天還是要讀誦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念念不忘世尊的教訓,我們讀這部經,就是接受本師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二位世尊的開示、教訓,就等于聽他們訓話。所以,要以極恭敬的心讀誦,要讀得清晰,讀得明白。因爲讀誦不但利益自己,還利益衆生。我們讀經,並非沒有人聽,我們肉眼看不到的衆生太多了。鬼神、天神,我們看不到;菩薩、羅漢,我們也看不到。我們讀誦的時候,這些衆生經過此地,他們往往駐足來聽,我們念得不清晰,他聽不清楚,聽幾句就走了。要是念得很清晰,他們愈聽心裏愈歡喜,于是他們也因此得度。

  讀經不能像寺院誦經的方法,那個方法別人聽不懂。不相信的話,有人敲著木魚念,你聽幾分鍾,不知道他們在念什麼。從前讀書有讀書的腔調,一般念書的人聽了很歡喜,聽得懂。用那個腔調念,現代人聽不懂,只能度古人,不能度今人。

  大家一定要永遠記住“本土化”跟“現代化”。我們今天要度現代人,還有現代的鬼神,要度本土的(我們眼睛見不到的)衆生,這是很重要的。所以,讀經就要跟講話一樣,讀經的時候速度慢一點沒有關系。像我們讀“複次阿難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此經典,受持讀誦,書寫供養,晝夜相續,求生彼刹”,他聽得清清楚楚。如果你念得句子也沒有,段落也沒有,他聽了半天不知道你念什麼。抑、揚、頓、挫也沒有,都是平平的一個調子念下去,他聽不出經文的意義。這很重要!所以會念經文的,使別人聽了,不用講解,能完全明了;不會念的,一部經念完,人家什麼也沒聽懂。

  讀誦是自利利他,是大慈大悲的流露,符合四弘誓願的“衆生無邊誓願度”。用什麼方法度?我用“讀誦大乘”度一切衆生,希望他們都能聽到,都能聽明白,都能理解我的讀誦,這就對了。

  第叁、“書寫”。書寫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流通,這是“上報四重恩,下濟叁途苦”,最善、最妥當、最巧的方法,幫助佛將無上的大法推廣,普遍介紹給一切大衆。從前人書寫的時候恭敬。古人寫經,每寫一個字都要洗一次手,洗幹淨才寫一個字;這個字寫好了再去洗一次手,再寫下一個字。

  現居溫哥華的張清溎老居士,他寫經還是這樣的。所以,我們展開他寫的經本,怎能不恭敬!我這次回來,他送了一部《金剛經》給我們,正在製版,還沒有印出來。他寫了好幾張《心經》,我們也裱起來,一部分也印出來,諸位同修將來可以請回家供養。他的原本是每寫一個字都去洗一次手的。現在我請他寫《無量壽經》,他在溫哥華寫好之後,我們再影印。我告訴他,一行十六個字,一頁六行,字大,看起來很舒服。寫一個字去洗一次手,真不容易!

  現在印刷術發達,印經就是書寫,比書寫更方便,更快速,數量也愈來愈多。現在不但利用印刷流通,電腦磁片也一樣流通,電視的錄影帶、錄音帶都可以歸納在書寫一類。我們有力量,應當盡心盡力流通念佛法門,因爲這個法門最簡單、最容易,而且最穩當,人人能修,人人能念。經本一定要印得精致,精致的經本讓人一看就生歡喜心。

  佛門裏常說:“先以欲勾牽,後令入佛智”,要讓人看到就生起歡喜心。所印的經本要是不莊嚴,大家看了生輕慢心,恭敬心生不起來,效果就失掉,所以印送經書善書不可俗氣。現在有很多花花綠綠的佛菩薩像,很俗氣!一定要典雅、高貴、厚重,要注重品質。品質也是書本的氣質,使人一看真正能生歡喜心、恭敬心,以種種方便幫助他們讀誦,幫助他們理解,幫助他們學習。這是“書寫”的真實義。

  第四、“供養”。包括的範圍非常廣,《普賢行願品》講的是綱要,講得相當多。在《華嚴經第六回向品》,我記得那一品經文往年講了將近一年,都是講布施供養,共有六、七十種之多。所以,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幾乎時時刻刻都在修學。《行願品》裏告訴我們,“諸供養中,法供養最”,最殊勝的供養是法供養。

  印光大師一生,弟子信徒所供養的財物,全部印送佛經,皆修法供養,幾乎沒有做別的事。他晚年在蘇州,用這一筆錢財辦了“弘化社”。他印的書的確好,當時是鉛字排版印的,字體大,紙張、裝訂都很大方。我們看到弘化社的本子都會生歡喜心,這就說明祖師大德是這樣重視法供養。法供養包括的範圍很廣,《行願品》說了七種,實在講,是七大類。

  這七大類裏第一是“如說修行供養”。往往我們把這樁事忘了,不曉得這是供養。不但供養諸佛菩薩,同時也供養法界一切衆生;不但供養一切衆生,尤其供養自己的佛性,功德利益不可思議,這也就是真實的依教奉行。

  我常常勸同修們,我們學佛要依據經典。中、下根性的人離開經論,什麼都談不上,一定要依靠經論。得到經論,怎麼入門?第一是熟讀。先念熟,念到很熟很熟,念的遍數愈多愈好。這是下手入門之處,先把心定下來,妄想雜念少,心就定了。這是用念經的方法修持,一是熟、一是心清淨。心清淨之後就開智慧,然後進入第二步。第二是求解,就是對經典要深入研究。開頭不要研究,因爲你研究得到的,都是胡思亂想,你把經裏的意義想錯了,不是佛的意思,是你自己的意思,是邪知邪見。所以,先修定,定之後開智慧;智慧現前再求解,解要圓。因爲圓解就沒有障礙。我們依這一部經典,跟其他經典還發生障礙,隔隔不入,此是見解不圓,才有這些怪現象。

  佛法圓融無礙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那有障礙!這一部經原本就是一切經,一切經就是這一部經。譬如,你喜歡《地藏經》,一切經就是《地藏經》,《地藏經》就是一切經;你喜歡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就是一切經,一切經就是《金剛經》。都是圓融的,圓到極處,真正圓極了。我再告訴諸位,基督教的《新舊約》就是《大藏經》,《大藏經》就是《新舊約》,你懂不懂?

  無有一法不圓,法法圓融。基督教的牧師爲什麼講不圓?他沒有圓解。過去于斌主教在輔仁大學後面多馬斯修道院內,基督教亞洲主教團興辦的東亞精神生活研究所,請我去講佛教精神生活。那時我就感到很遺憾,他應該請我講《新舊約全書》就好了。應知世出世法沒有一法不圓,世出世間確實找不到一樣沖突的,圓滿極了。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怎麼不自在!佛教跟基督教還有妨礙,怎麼能事事無礙?怎麼能理事無礙?果然大開圓解,你的心量跟虛空法界一樣大,“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”。大開圓解之後才有圓行,“行”就是事事無礙,“解”是理事無礙,于是才展現圓滿的生活、圓滿的人生。所以“如說修行供養”即是做一切衆生大圓滿的示範。此即上供諸佛,下供衆生。

  第二、“利益衆生供養”。利益衆生著重在事上。從事修上說,佛弟子起心動念都要利益衆生,不但教衆生得利益,而且希望衆生得最殊勝、最豐盈的利益。如果沒有這個心願,就不是佛弟子。我得十分利益,教你七分、八分,是小氣,心量很小,不是佛弟子。不但希望衆生得大利益,要真正希望一切衆生得的利益超過我所得的,要有這樣廣大的心量,以種種善巧方便,幫助一切衆生。這是法供養的第二類。

  第叁、“攝受衆生供養”。唯有佛與大菩薩能攝受一切衆生,佛門弟子學佛,就要效法佛陀。佛是怎樣存心,佛是怎樣用心,佛是怎樣待人,佛是怎樣接物,都是我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往生正因 第二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