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往生正因 第二五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們應當學習的地方。到那裏學?我們今天學阿彌陀佛,一切諸佛中,我專學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在那裏?《無量壽經》就是阿彌陀佛。你能把《無量壽經》參透,解圓,字字句句都做到,我就恭喜你,你跟阿彌陀佛一樣,你就是阿彌陀佛,就有能力攝受一切衆生。你有這個願心,于一切時、一切事,念念之中將念佛法門介紹、推薦給衆生,讓他歡喜接受。這就是攝受衆生供養。“攝受”有無量的善巧方便,你有智慧,就會很靈活的運用。

  攝受最重要的原則是佛經上講的“四悉檀”。四悉檀是攝受衆生的善巧方便。第一是“世界悉檀”,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。我們把佛法介紹給人家,人家不歡喜,你就沒法子介紹給他。基督教對佛教何以排斥,我們要怎樣把佛法贈送給他?應有善巧方便。一般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排斥佛法,用什麼方式介紹給他們?我以前跟同修們提示過,李炳南老居士過去在中興大學教《唐詩》,講《古文》,我去聽了幾次,他全是在講佛法;學生們學了佛法自己還不知道,妙極了!所以你跟基督教徒接觸,預先把基督教《新舊約》找幾條記起來,就跟他講這幾條,也是講佛法。他們聽到,覺得你講得高明,比牧師講得好,他就來學佛了。他學了佛還不知道。所以,不要拿佛經跟他講,他會排斥。用他們的經,用大圓滿的道理跟他們講,令他圓解。他沒有這個能力,我們有這個能力。

  你想想看,《感應篇》是道教的,不是佛教的,而《彙篇》裏的注解,每一條都是用佛教教義來解釋,所以《感應篇》就變成佛教的經典。文字是道教的,內容全是佛教的。你就懂得跟不同的宗教徒往來,就講他所信仰的宗教經典。所以,我的書架上有《新舊約》、《古蘭經》,還有《摩門經》,碰到這些教徒,我就取幾章跟他們談話,他們很歡喜,一點都不排斥,都不反對。這是攝受有攝受的方法,決定不會講錯。因爲沒有一法不稱性,既然稱性,即法法圓融。可見障礙在我們自己錯誤的知見,決不在一切法的本身。一切法根本沒有障礙,確實事事無礙,礙在我們的執著、妄想、分別。離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萬法圓融,即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的大圓滿、大喜樂的真實境界。

  第四、“代衆生苦供養”。衆生的苦,諸佛菩薩都不能代,我們有什麼能力代?這裏的意義非常深廣。佛菩薩在六道裏示現,像釋迦牟尼佛出生在這個世界,要示現跟我們人身完全相同,八相成道。他老人家住世八十年,跟我們過的是一樣的生活。人間走這一趟,他苦不苦?不論他的感受,我們凡夫看到覺得很委屈他,他到這個世間示現就是代我們受苦。他可以不必示現,但他來示現,代我們受苦。他要度畜生道的衆生,一定要現畜生身,跟那些衆生天天生活在一起,比起我們人的生活環境就更苦。

  地藏菩薩在地獄裏度衆生,地獄裏的地藏菩薩是什麼相?不是我們畫的這麼莊嚴,否則早就把地獄衆生嚇跑;要現地獄衆生同樣的相,才能度他們。像觀世音菩薩,在惡道度衆生,他現的是鬼王的色相,是青面獠牙相,我們看到都害怕。譬如放焰口,焰口臺對面用紙做的鬼王—焦面大士,即是觀世音菩薩。在餓鬼道裏現餓鬼身;不現同類身就沒有辦法度衆生。這就是教導我們“代衆生苦”的一大啓示。

  我們發心到農村講經說法度那些人,就應當舍棄自己富裕的生活環境,跟他們一樣過清苦的生活,一切爲衆生,一切爲佛法,這就是“代衆生苦”的具體表現。

  今天能把自己生活享受減少一分,去救濟苦難的衆生,這也是代衆生苦。我們想添一件衣服,想到不添也能過得去,添這一件衣服的錢就可以省來幫助衆生。他們沒有穿的,沒有吃的。我今天想吃一餐,也可以減少一點,吃一些青菜豆腐,把這一點錢節省下來幫助他們,都是“代衆生苦”供養。這一念慈悲心,就是諸佛菩薩的願心。我們能這樣動一念,能這樣作法,就是供養諸佛菩薩的心願。由此可知,“代衆生苦”,我們確實做得到,時時處處都做得到。要常常想到那些苦難的人,在生死邊緣上生活,今天不曉得明天。不經過大艱難,是無法想像他們痛苦的狀況。

  第五、“勤修善根供養”。佛法對于善根非常重視。“根”是能生的意思。世出世間一切善法,都從“根”生出的,這就是“善根”。世間一切善法,佛說從無貪、無嗔、無癡叁善法而生的,所以“無貪、無嗔、無癡”是“叁善根”。這是世間法。出世間法是建立在世間法的基礎上。好像蓋房子,世間法是地基,沒有地基就不能蓋大樓。沒有世間叁善根,修學佛法決定不能成就。要想在佛法上有成就,無論大乘、小乘,無論那一個宗派、那ㄧ個法門,一定要具足叁善根。像蓋房子一樣,一定要先打地基,先做好基礎。

  出世間善根只有“精進”。“精”是純而不雜,一門深入。“進”是進步,不會退轉。常言說得好,“改進”,不改就不會進步。改什麼?改正自己的過失,改正自己的惡習氣。不但我們天天要改毛病習氣,到了地上菩薩還是要改正,才有進步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十地菩薩還有什麼毛病習氣?有,俱生所知障裏的微細習氣還存在。能改掉一部分,他的地位就提升一級;所有習氣都改了,他就成佛。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,是最微細的所知障。如果一個修行人說,我沒有過失,他的功夫到家!其實世間只有兩種人沒有過失:第一種,成佛;第二種,死不承認自己有過失—阿鼻地獄。

  佛門常說開悟。諸位一聽“開悟”,總以爲是很了不起。實際上什麼是開悟?知道自己的過失習氣,就是開悟。你不迷惑,每天都能發現自己的毛病習氣,就是天天開悟,集小悟就成大悟,集大悟就成大澈大悟。可是悟了之後,最重要的要修行。把過失習氣修正過來,這是修行。修行實在就是修正一切錯誤的行爲。修行在那裏修?在起心動念之處修。我這個念頭是正確的,還是錯誤的?是清淨的,還是染汙的?從這裏下功夫修正意業,修正語業、身業。

  我說這句話有沒有過失?往往說話時,說的人無心,聽的人有意,會造成許多誤會、罪業。這是中國古人常說的“禍從口出”。佛在本經裏教訓我們,“善護口業”。身、口、意叁業,“身”應該放在前面,爲什麼把“口”放在前面?口最容易造業,一天到晚都在造業。造了業,自己不曉得,這是迷惑顛倒。所謂言多必失,所以古來的祖師大德勸我們,“少說一句話,多念一句佛”。這句話很有道理,若不念佛,雜心閑話已經是造業,再講一些人我是非,這個業太可怕。人我是非,果報在那裏?假如事實不是那個樣子,你是在聽聞下傳言,妄語、兩舌的過失必墮叁途。此事需看影響面有多大,影響面大,給人家嚴重的傷害,果報就墮得愈深、愈苦。人生苦短又何必造罪業!

  經文裏這些順序含的意義都非常之深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不能不謹慎,不能不小心。要想防止,不是防人,是防自己的身口意不要造業。防不勝防,原因在無始劫來的習氣不知不覺就起現行。有一些人造了業之後會後悔,我怎麼又造罪業?這算不錯的,造完之後就覺悟,就知道。有一些人造作之後不知道,不曉得自己在造業,這是非常可怕的事!

  有一個方法確實能把一切業習都障住,“淨念相繼”。這一句佛號,一句接一句,絕對不讓一個妄念夾雜進來,你的身、語、意叁業就清淨。這是非常好的方法。現在的念佛機,是我們念佛的最上增上緣,是真善知識。

  有些同修告訴我:“我不念佛的時候還沒有妄念,愈念妄念愈多。”嚇得經也不敢念,佛也不敢念。跑來問我,他是不是著魔了?我告訴他:“不是著魔,是降魔。”當你不念經、不念佛的時候,你的妄念本來就是那麼多,你沒發現。現在發心要專心念佛、念經,才發現自己的妄念這麼多。不是念佛念經才有妄念,是念佛念經才發現有妄念。事實真相一定要知道。

  我們念經念佛的目的就是把妄念斷除。妄念現前,不怕,一點關系都沒有,不要理它。把注意力放在佛號上,或者將注意力放在讀經上,妄念起來根本不要理會。這樣念久了,注意力集中,就是經上講的“一心”,本經講“一向專念”。你的心念專一,妄想就慢慢少,這就是功夫得力,功夫進步。到功夫真正得力的時候,你會感覺自己跟過去完全不一樣,能真正體會人生的幸福快樂;得到身心自在,煩惱少,妄想少,心地清淨,智慧增長。待人處世接物,從前總是處處犯過,犯錯;現在會做得恰到好處,做得面面圓融,你怎麼不自在!這是功夫得力時,必然得到的效果,也就是你現前所得的利益。如果還得不到這樣的利益,換言之,就是你念佛的功夫不得力。我們常講會念、不會念,會念的人得力;不會念的人不得力。

  念到功夫成片的上品(功夫成片也有叁輩九品),就得大自在。什麼大自在?生死自在。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想什麼時候去,就什麼時候去。不是念到一心不亂,是功夫成片就有這個能力。暫時不想去,再住幾年也不礙事。你住在這個世間決定不生病。換言之,能念到功夫成片(中上品的功夫成片),經上常講的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、五陰熾盛,這八種苦都舍離了。尚未到西方極樂世界,現在就沒有。從前身體不好,有很多怪病,念到功夫成片,身體好了,病也沒有了,也不需要醫生了,因爲苦都沒有了。是不是佛菩薩保佑?不是的。佛菩薩要是能保佑,能讓我們沒有病的話,普通一個生病的人,他也應該保佑;他不保佑,還算什麼慈悲!

  佛在經上跟我們說,佛不度衆生,佛沒有能力幫助你。誰度你?自己度自己,自悟、自修、自度。佛不騙我們。佛只是把理論、方法、事實真相跟我們講清楚、講明白,讓我們理解。理解之後自己覺悟,自己修行,自己度自己。這一定要認識清楚。所有疾病都沒有了,是什麼原因?用現代科學解釋,完全正確。他心地清淨,沒有妄想、執著,所以一切病苦就沒有。

  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往生正因 第二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