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讲记 往生正因 第二五

  往生正因第二五

  前一品主要为我们说明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品位,上辈、中辈、下辈;末后又说修其他法门的,看他功夫浅深,也分上中下三辈。譬如在本省念观音菩萨的人很多,念地藏菩萨的人也很多,能不能上上品往生?答案是肯定的。只要念到理一心不乱,就上上品往生。念到事一心不乱,决定往生。念到功夫成片,凡圣同居土往生一定有分。所以,可以念观音菩萨,念《普门品》修行,念《地藏经》都可以。法门平等无有高下,可是不管念什么经,念那一位佛菩萨名号,都要念到功夫成片,事一心不乱,理一心不乱。这个原则决定不能疏忽。绝对不是我们专念《无量寿经》,专念阿弥陀佛,就上上品往生;修其他法门回向往生,品位就低一点。不见得,这完全要靠各人的功夫。

  前一品,因行只说原则,没详细说。这一品补充前面三辈修行的因与缘,果就是前面所讲的三辈往生,也就是他的品位。所以,这一品非常的重要。

  复次阿难。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闻此经典。受持读诵。书写供养。昼夜相续。求生彼刹。

  此一段文先说第一类,就是前面讲的上辈往生者。这一品一共分四段,上辈、中辈、下辈、一心三辈,补充前面的修因。

  “善男子,善女人”,“善”要特别注意。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“善”?善男子,善女人,必须具足善根、福德、因缘。正如《阿弥陀经》上所说的,“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缘,得生彼国”。具足这三个条件,才是本经所说的善男子、善女人。他们听到此经必然有下列的修持,不必劝他,不必教他,他自然能依教奉行。

  第一、“受持”。闻说一定非常欢喜接受。对经典所讲的理论,教导修行的方法,以及所说种种修学境界、果报,没有怀疑,完全接受。“持”是不会失掉。不是学几天,看到别的法门又动心,又变心,把这个法门舍了,去学别的法门,那就谈不上受持。“持”是保持永远,也就是前面讲的“一向专念”,这才是受持。有许多同修对“受持”二字的意义没搞清楚,以为每天把经念一遍,就受持了;或者把经念一段,此经共分四十八品,一天念一品,四十八天念一部,那不是受持。“受持”是真正明了经义、理论、方法、境界,而能力行在日常生活中,才是受持。做不到的都不是受持,虽然听了,你没有受持。如果你接受,一定会应用在生活上、工作上、处世待人接物上,所以一定跟生活融合在一起。佛法就是生活,生活就是佛法,这是受持。

  第二、“读诵”。受持决定要读诵,因为不读诵会忘掉。纵然记得很熟,每天还是要读诵,时时刻刻提醒自己,念念不忘世尊的教训,我们读这部经,就是接受本师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二位世尊的开示、教训,就等于听他们训话。所以,要以极恭敬的心读诵,要读得清晰,读得明白。因为读诵不但利益自己,还利益众生。我们读经,并非没有人听,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众生太多了。鬼神、天神,我们看不到;菩萨、罗汉,我们也看不到。我们读诵的时候,这些众生经过此地,他们往往驻足来听,我们念得不清晰,他听不清楚,听几句就走了。要是念得很清晰,他们愈听心里愈欢喜,于是他们也因此得度。

  读经不能像寺院诵经的方法,那个方法别人听不懂。不相信的话,有人敲著木鱼念,你听几分钟,不知道他们在念什么。从前读书有读书的腔调,一般念书的人听了很欢喜,听得懂。用那个腔调念,现代人听不懂,只能度古人,不能度今人。

  大家一定要永远记住“本土化”跟“现代化”。我们今天要度现代人,还有现代的鬼神,要度本土的(我们眼睛见不到的)众生,这是很重要的。所以,读经就要跟讲话一样,读经的时候速度慢一点没有关系。像我们读“复次阿难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闻此经典,受持读诵,书写供养,昼夜相续,求生彼刹”,他听得清清楚楚。如果你念得句子也没有,段落也没有,他听了半天不知道你念什么。抑、扬、顿、挫也没有,都是平平的一个调子念下去,他听不出经文的意义。这很重要!所以会念经文的,使别人听了,不用讲解,能完全明了;不会念的,一部经念完,人家什么也没听懂。

  读诵是自利利他,是大慈大悲的流露,符合四弘誓愿的“众生无边誓愿度”。用什么方法度?我用“读诵大乘”度一切众生,希望他们都能听到,都能听明白,都能理解我的读诵,这就对了。

  第三、“书写”。书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流通,这是“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”,最善、最妥当、最巧的方法,帮助佛将无上的大法推广,普遍介绍给一切大众。从前人书写的时候恭敬。古人写经,每写一个字都要洗一次手,洗干净才写一个字;这个字写好了再去洗一次手,再写下一个字。

  现居温哥华的张清溎老居士,他写经还是这样的。所以,我们展开他写的经本,怎能不恭敬!我这次回来,他送了一部《金刚经》给我们,正在制版,还没有印出来。他写了好几张《心经》,我们也裱起来,一部分也印出来,诸位同修将来可以请回家供养。他的原本是每写一个字都去洗一次手的。现在我请他写《无量寿经》,他在温哥华写好之后,我们再影印。我告诉他,一行十六个字,一页六行,字大,看起来很舒服。写一个字去洗一次手,真不容易!

  现在印刷术发达,印经就是书写,比书写更方便,更快速,数量也愈来愈多。现在不但利用印刷流通,电脑磁片也一样流通,电视的录影带、录音带都可以归纳在书写一类。我们有力量,应当尽心尽力流通念佛法门,因为这个法门最简单、最容易,而且最稳当,人人能修,人人能念。经本一定要印得精致,精致的经本让人一看就生欢喜心。

  佛门里常说:“先以欲勾牵,后令入佛智”,要让人看到就生起欢喜心。所印的经本要是不庄严,大家看了生轻慢心,恭敬心生不起来,效果就失掉,所以印送经书善书不可俗气。现在有很多花花绿绿的佛菩萨像,很俗气!一定要典雅、高贵、厚重,要注重品质。品质也是书本的气质,使人一看真正能生欢喜心、恭敬心,以种种方便帮助他们读诵,帮助他们理解,帮助他们学习。这是“书写”的真实义。

  第四、“供养”。包括的范围非常广,《普贤行愿品》讲的是纲要,讲得相当多。在《华严经第六回向品》,我记得那一品经文往年讲了将近一年,都是讲布施供养,共有六、七十种之多。所以,我们在日常生活中,几乎时时刻刻都在修学。《行愿品》里告诉我们,“诸供养中,法供养最”,最殊胜的供养是法供养。

  印光大师一生,弟子信徒所供养的财物,全部印送佛经,皆修法供养,几乎没有做别的事。他晚年在苏州,用这一笔钱财办了“弘化社”。他印的书的确好,当时是铅字排版印的,字体大,纸张、装订都很大方。我们看到弘化社的本子都会生欢喜心,这就说明祖师大德是这样重视法供养。法供养包括的范围很广,《行愿品》说了七种,实在讲,是七大类。

  这七大类里第一是“如说修行供养”。往往我们把这桩事忘了,不晓得这是供养。不但供养诸佛菩萨,同时也供养法界一切众生;不但供养一切众生,尤其供养自己的佛性,功德利益不可思议,这也就是真实的依教奉行。

  我常常劝同修们,我们学佛要依据经典。中、下根性的人离开经论,什么都谈不上,一定要依靠经论。得到经论,怎么入门?第一是熟读。先念熟,念到很熟很熟,念的遍数愈多愈好。这是下手入门之处,先把心定下来,妄想杂念少,心就定了。这是用念经的方法修持,一是熟、一是心清净。心清净之后就开智慧,然后进入第二步。第二是求解,就是对经典要深入研究。开头不要研究,因为你研究得到的,都是胡思乱想,你把经里的意义想错了,不是佛的意思,是你自己的意思,是邪知邪见。所以,先修定,定之后开智慧;智慧现前再求解,解要圆。因为圆解就没有障碍。我们依这一部经典,跟其他经典还发生障碍,隔隔不入,此是见解不圆,才有这些怪现象。

  佛法圆融无碍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那有障碍!这一部经原本就是一切经,一切经就是这一部经。譬如,你喜欢《地藏经》,一切经就是《地藏经》,《地藏经》就是一切经;你喜欢《金刚经》,《金刚经》就是一切经,一切经就是《金刚经》。都是圆融的,圆到极处,真正圆极了。我再告诉诸位,基督教的《新旧约》就是《大藏经》,《大藏经》就是《新旧约》,你懂不懂?

  无有一法不圆,法法圆融。基督教的牧师为什么讲不圆?他没有圆解。过去于斌主教在辅仁大学后面多马斯修道院内,基督教亚洲主教团兴办的东亚精神生活研究所,请我去讲佛教精神生活。那时我就感到很遗憾,他应该请我讲《新旧约全书》就好了。应知世出世法没有一法不圆,世出世间确实找不到一样冲突的,圆满极了。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,怎么不自在!佛教跟基督教还有妨碍,怎么能事事无碍?怎么能理事无碍?果然大开圆解,你的心量跟虚空法界一样大,“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”。大开圆解之后才有圆行,“行”就是事事无碍,“解”是理事无碍,于是才展现圆满的生活、圆满的人生。所以“如说修行供养”即是做一切众生大圆满的示范。此即上供诸佛,下供众生。

  第二、“利益众生供养”。利益众生著重在事上。从事修上说,佛弟子起心动念都要利益众生,不但教众生得利益,而且希望众生得最殊胜、最丰盈的利益。如果没有这个心愿,就不是佛弟子。我得十分利益,教你七分、八分,是小气,心量很小,不是佛弟子。不但希望众生得大利益,要真正希望一切众生得的利益超过我所得的,要有这样广大的心量,以种种善巧方便,帮助一切众生。这是法供养的第二类。

  第三、“摄受众生供养”。唯有佛与大菩萨能摄受一切众生,佛门弟子学佛,就要效法佛陀。佛是怎样存心,佛是怎样用心,佛是怎样待人,佛是怎样接物,都是我…

《无量寿经讲记 往生正因 第二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