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辈往生第二四
这一品经文对我们非常重要。佛告诉我们,求愿往生要怎么修。往生有很多种类,每一种类是什么样的因缘所成就的。综观全经所说,我们得到一个纲领。最主要的条件,就是“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”。因为每一类往生的条件都是这一句,所以这一句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修行的总纲领。
佛告阿难。十方世界诸天人民。其有至心愿生彼国。凡有三辈。
这是“总说”。十方世界发愿往生的,大致分为三大类。“十方世界诸天人民”,可见西方世界三辈九品,不是专对我们说的,是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共同的现象。“诸天人民”指六道众生。“其有至心愿生彼国”。“至心”即真心、菩提心,就是觉悟之心。真正觉悟,知道我们无量劫来在六道里生死轮回太苦。我们这一生要是不往生,来生比这一生还要苦。怎么知道来生比这一生更苦?自己冷静的想想,每天从早到晚,一年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到底是恶多还是善多?如果恶多过善,来生就堕落,一定比今生更苦。假如是善多过恶,来生能保人身,甚至还能生天。所以,这桩事不要问别人,自己晚上睡觉之前,老实的想想就晓得。
《地藏经》云“阎浮提众生,起心动念无不是罪”,这话讲得太过分吗?仔细想想,并不过分,确实起心动念都是造罪业。念念自私自利、损人利己,就是造罪。来生得人身可不容易,多数都堕三途。地狱、饿鬼、畜生的生活环境比我们苦得太多。对此事实真能体悟,真正觉察,恐怖之心油然而生。现在遇到一条生路,可以免堕三途,造的重罪可以不受报,实在太幸运。当然一心一意追求,这是“至心”。至心难!一发至心,十方诸佛如来皆赞叹,一切龙天善神都保佑你。因为至心一发就成佛,而不是凡夫。现在等于是后补佛,预备佛;一往生就成佛,诸佛如来怎么不赞叹!所以“至心愿生彼国”,这一句很重要。我们今天“至心”生不起来,还是懵懵懂懂,迷惑颠倒,不知道三途苦,不怕三途苦,继续造罪业,以为果报现在还没到,须知果报到的时候,后悔就来不及了。
还有人抱著侥幸心,听说经上讲“临终一念、十念都能往生”,现在多造一点没有关系,临终十念还可以往生。此事大家可以到医院,看看那些病重、快要死的人,有几个人在将死的时候头脑清楚明白。谁能保证将来死的时候头脑清楚,还会念十句佛号?如果此时迷惑颠倒,连自己的家亲眷属都不认得,往生的希望就完了。要晓得,真正知道“生死事大”、“轮回恐怖”,这才真正觉悟。从今而后,起心动念决定不造恶。我常常提醒同修们,起心动念就是“念佛”,想西方极乐世界“依正庄严”,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想。为什么劝你把本经念熟?念熟了,可以常常想。念不熟,想不起来,想的都是胡思乱想。自己编一个西方极乐世界,是不行的。所以,经要念得愈熟愈好,帮助你忆念,排除一切妄想、执著,真正使你达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
其上辈者。舍家弃欲。而作沙门。发菩提心。一向专念。阿弥陀佛。修诸功德。愿生彼国。
第一类“上辈”往生者,修学的纲领就是这一段经文。经文只有几句,句句都含很深的境界。每一句就好像一篇文章的题目,后面都是大篇文章。第一句“舍家弃欲”。有些同修们看到这一句,认为在家人没指望“上辈往生”,误以为一定要出家。没有想到,本经“德遵普贤第二”,经文开端举“贤护等十六正士”此皆是等觉菩萨,跟观音、势至、文殊、普贤,地位是平等的。十六位都是在家菩萨。上品上生在家人怎么没分?在家人既然一样能成佛,为什么此地说“舍家弃欲”?关键就在“家”字,要真正明了什么是“家”。你的妻子、儿女、田宅之家,这不算是家,因为他们障碍不了你。
佛在经论中常讲,有四种“家”,也有四种“出”。佛法的四种家:第一是“田宅之家”,就是大家观念中的妻子、儿女、财产、房屋田地、不动产。第二是“烦恼之家”。第三是“三界之家”,六道轮回之家。第四是“生死之家”,这是超越三界之外的生死。三界之内有“分段生死”。三界之外的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,虽无分段生死,但是还有“变易生死”。
由此可知,佛是要我们出家,不是出田宅之家。出田宅之家是没有用的。佛要我们出烦恼之家,出三界之家。能出烦恼之家,就能证初果。能出三界之家即是阿罗汉。能出变易生死之家,就称为法身大士。
“出”也有四种:第一是“身出心不出”。有些出家人,身出田宅之家,心里依旧贪恋五欲六尘,希求名闻利养,此是身出心不出。第二是“心出身不出”。即在家居士,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中皈依三宝,依教修行者。虽然身在家,有田宅、有妻子、儿女,但是他心地清净,对于家宅、五欲六尘,并不沾染,心出身不出。此经“贤护等十六正士”就是心出身不出,在世法中作一切众生的最好榜样,一样证得等觉菩萨,上上品往生。
第三是“身心俱出”。佛门古今的祖师大德,为出家人作好榜样者。第四是“身心都不出”。这不是指普通人,是指在家学佛的居士,虽然天天表现学佛、天天念佛,身在家,心还是在家。身没出,心也没出,还搞五欲六尘、名闻利养;把佛法当作副业,这还算不错的。另有一些富贵人,他们皈依三宝,把佛法当作一种消遣,捧法师就像捧戏子一样,自古以来也不少见。这样皈依三宝受了菩萨戒的,挂个菩萨名字,在寺院道场是特权阶级。因为他富贵,到寺院来,出家人对他们招待奉承很周到。这是身心都不出。
“出”有四种,“家”也有四种,一定要弄清楚自己是属于那一类。这里有两种是正确的,“心出身不出”,“身心俱出”。这两类都是上辈往生。
“舍家弃欲”。“欲”是欲望,说得落实一点就是希求。希求就是欲贪;有希求就有求不得苦。因此,我们对于这世间的一切希求都放下,对于佛法的希求也放下,唯求往生西方极乐净土,这就对了。“弃欲”包括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希求都要放下,才能真正得到清净心。因为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并非实有,贪欲即是妄想执著。
“而作沙门”。“沙门”是梵语,是古印度所有宗教出家人的通称。它的意义,佛在经上说,“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嗔痴”,这样的人就称为沙门。由此可知,沙门不一定专指出家人。在家人要是专修戒定慧,息灭贪嗔痴,也称沙门。上辈往生必须具备这样的基本条件,从这个基本条件上,“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阿弥陀佛”,才能相应。这个条件比孔子在世时所具备的条件还要高,还要清净。
孔子是中国人的典型榜范,中国人的标准。出家人的标准当然是要养五德,修六和。“六和”是佛订的,“五德”是孔子为人作示范的—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。“勤修戒定慧”,“息灭贪嗔痴”,比夫子的德行还要高。没有这样的品德、操守,“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”,生到西方世界不是上辈往生。
三辈九品的往生条件,我们必要晓得。“上三品”太高,我们想想能不能做到。要记住,“五德、六和”是最基本的条件。没有这个条件,虽念阿弥陀佛,一天念十万声,也是古人所说的“喊破喉咙也枉然”,不能往生。须知西方世界是清净世界,是道德标准非常高的世界。想想我们能跟那些人相处吗?那些人的心地都清净、纯正。我们一天到晚是非人我,贪嗔痴慢。弥陀虽然慈悲,欢迎你来生净土,但是西方的大众不理会你,你跟大众不能相处,还是去不了。
诸位同修要想在这一生真正往生,要记住修养品德,符合经上所讲的标准。我们具有这样的标准,真的“勤修戒定慧”,“息灭贪嗔痴”,此是上辈往生的基本条件。只要具足,决定是这个品位,否则佛就打妄语。
“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阿弥陀佛,修诸功德,愿生彼国”。这五句是修学往生西方的最重要原则,因为上、中、下三辈往生都离不开这个原则。由此可知,净宗修学的方法,上自等觉菩萨,下至地狱众生,都离不开这五句。这五句具足信愿持名三资粮。
“发菩提心”,什么是菩提心?怎么发法?有些同修告诉我,他很想发菩提心,就是发不出来。这是老实话。他不是发不出来,而是不知道什么是菩提心。《大乘起信论》及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中对于菩提心的解释,愈看愈迷惑。《起信论》讲,菩提心的本体是“直心”,其作用是“深心”与“大悲心”。深心是自受用;大悲心是他受用,所以有两种作用,一是对自己的;一是对别人的。世尊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讲的名称不同,意思是一样的,第一是“至诚心”;第二是“深心”(与《起信论》相同);第三是“回向发愿心”。
“回向发愿心”就是大悲心,是他受用。如果将经论合起来看,意思比较明显一点。直心就是至诚心;至诚心就是直心。到底什么是直心?什么是至诚心?每个人都自以为自己的心很诚。前清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里,对“诚”下一个定义(过去读书人几乎没有不受佛家影响的,不信佛的人也读佛经,受佛法的影响),是“一念不生谓之诚”。这个定义下得很好,确实跟佛法讲的标准相应。你心里动个念头就不诚,因为有念皆妄。由此可知,至诚心确实不容易发出来。
就一般经论来看,不但凡夫没有菩提心,二乘也没有菩提心,阿罗汉跟辟支佛也没有发心,权教菩萨也不是真正的菩提心。到底谁才发了菩提心?《大乘起信论》,大乘起信是初入门,不是小乘,是入大乘之门。必须破一品无明,菩提心才现前,就发出来了,这是圆教初住菩萨,别教初地菩萨的境界。
大乘起信,是指圆初住、别初地。《起信论》是对他们说的,《楞严经》也是对他们说的,《金刚经》还是对他们说的。《金刚经》上的标准,“菩萨若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”,不是发菩提心的菩萨。菩提心一发,不但“四相”没有,“四见”…
《无量寿经讲记 三辈往生 第二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