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衆生的分別而分別,隨著衆生的執著而執著。如是隨緣不變,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。
譬如你問我,現在幾點鍾?是你的時間幾點鍾,我成全你,而我自己沒有時間觀念,年、月、日、時都沒有。你的觀念裏,今天是幾月幾日,現在是幾點鍾;我隨緣不攀緣,也說某月某日某時,但是自己內心裏確實沒有。這是“佛法在世間,不壞世間法”,不破壞你們的執著。你們的執著、分別,我隨順,而不執著。我自己確實沒有,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,與大衆和光同塵,快樂無比。一切苦難從那裏來的?從分別、執著來的。有分別、執著,就有苦難,有得受了。離開一切分別、執著,一切苦厄都沒有,所以極樂世界沒有衆苦。真正念佛人應當學!
《無量壽經》裏,值得我們學的東西太多了。我們要學得內心清淨,確實不分別、不執著,不起心、不動念,隨緣不攀緣。
唯受清淨最上快樂。
心清淨,身就清淨。身心清淨,境界就清淨。“心淨則土淨”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真正的條件。念佛念得再多,不見得能往生。古人講的,一天念十萬聲佛號,“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……”,還打妄想,所謂“喊破喉嚨也枉然”,不能往生,因爲心不清淨。口裏念佛,心裏還是人我是非,還是貪、嗔、癡、慢,這種人不能往生。真正往生的是“心地清淨”。心地清淨的人,早晚十念都決定往生。
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裏講得好,“往生與否,全憑信願之有無”。往生的基本條件是真信、真願,決定沒有懷疑,沒有夾雜。信願有這麼大的能力嗎?有!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很好,“信心清淨則生實相”。所以,信願的標准是《金剛經》上的標准,不是普通的。自以爲很相信,這話不可靠。今天這裏有念佛會,那一邊告訴你,到那裏去立刻發財,就拿到一百萬;保證你一定去,今天這一堂佛不念沒有關系,去拿一百萬。這信心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換言之,世間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還沒有放下,這個信心就不清淨。
信願不是普通的標准。真信真願的人決定往生;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。沒有說念得多的品位高;念得少的品位低。什麼是功夫?心地清淨。一天念十聲、二十聲佛號,心清淨,這是功夫。一天念十萬聲佛號,心不清淨,沒有功夫。你才曉得信、願、持名,這叁樁事都有標准;不是我們想像中錯誤的概念,否則就誤了自己的一生。佛沒有說錯,是自己誤會。
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若已生。若當生。皆悉住于正定之聚。決定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何以故。若邪定聚。及不定聚。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。
這一段文是四十八願之二十九願、十二願的成就。二十九願是“住正定聚”;十二願是“定成正覺”,所以這品的標題(夏蓮居居士擬的)是“決證極果”。“決”是決定。決定證到極果。“極果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,也是圓教的佛果。換言之,跟阿彌陀佛決定是平等的,如佛所證,無二無別。經上講“善男子、善女人”。要特別留意“善”。怎樣才能稱善,怎樣是不善,在佛法諸經之中的標准也不一樣。本經的標准,必須具足信、願、行叁個條件,就稱爲善男子、善女人。這叁個條件不具,就是男子、女人,善字就講不上。我們要曉得,具足這叁條件決定往生。
“若已生”,過去具足的已經往生了。“若當生”,現在具足的(指我們)。如果我們具足這些條件,這一生決定得生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定“住于正定之聚”。“聚”就是一類。佛將一切衆生分爲叁大類:第一類是正定聚;第二類是邪定聚;第叁類是不定聚。用這叁大類把一切衆生包括盡了。
第一、“正定聚”。簡單的說,是修行的理論、方法正確,決定證果。不管修學那個法門,所依據的理論方法正確,顯教也好、密教也好,參禅也好、學教也好,念佛、持咒等無量法門,每個法門都有理論、方法。理論方法正確沒有錯誤,依照理論方法修行一定證果,不問證果大小。證阿羅漢果的或證須陀洹果的,菩薩果的,成佛果的,是果位大小不一樣,決定證果,這是正定聚。
第二、“邪定聚”。所依據的理論、方法是錯誤的。雖然修行非常勇猛、精進、認真,決定不能證果。這是邪定聚。
第叁、“不定聚”。這一類衆生要是親近正定聚的,跟著修行,就變成正定聚;要是跟邪定聚的人在一起修學,就變成邪定聚。故稱爲不定聚。
西方世界是“正定中的正定”,因爲他的果報不是阿羅漢、辟支佛,也不是菩薩,亦不是法身大士;他成的是圓滿的佛果。沒有比這更高的,所以是正定中的正定。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個個如此,因此能“決定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”。這句是梵語,譯成中文是“無上正等正覺”,就是“究竟圓滿的智慧”。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此界、他方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這樣的智慧才究竟圓滿,才是學佛最高的目的。
諸位想想,自己現在是正定聚,還是邪定聚?要認識一切經裏,只有這一部經,確實能教我們在一生中證得無上菩提。其他的經論,理論、方法固然不錯,但修行有困難,不是我們的程度、我們的根性能學的。
以《金剛經》來講,“四相”空不了。《金剛經》的理論方法不錯,能做得到嗎?真做不到。我們連見思煩惱都不能斷,小乘須陀洹的果位,我們這一生都證不到。須陀洹跟無上菩提比,差太遠,不能比。“須陀洹”好比是幼稚園小小班;“無上菩提”是博士學位,怎麼能比!
這就說明,“斷惑證真”絕對不是凡夫在一生中辦得到的。念佛法門爲什麼“十方佛贊”?因爲理論、方法達到了極處,完全沒有障礙,不要斷惑,也能證真。因此這個法門就變成“難信之法”。最容易修,最難相信。誰相信?十方諸佛相信,所以十方諸佛贊歎。菩薩中相信的就不多。我們在經上看到,相信念佛法門也不過是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勢至。華藏世界的文殊、普賢相信;我們娑婆世界的彌勒菩薩相信。其余相信這個法門,提倡這個法門,以這個法門勸導一切衆生修學的,就很少。玄奘大師說極難信法,不是假難。
末後這個結論好。“何以故”即爲什麼?“若邪定聚,及不定聚”這兩類人,“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”。“彼因”是帶業往生,不退成佛。這個奇妙的因果,邪定聚,及不定聚的人不知道。我們依據這一部經典,依照這一個方法,決定往生,不退成佛。“叁輩往生品”說的方法是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”,實在太簡單了。
我們想想谛閑老法師當年有個徒弟,谛老就是教他念一句“南無阿彌陀佛”。告訴他,“你念累了就休息;休息好了就再念,一直念下去,將來一定有好處”。那個徒弟很笨,也不曉得有什麼好處。但是他老實,老師怎麼教,他就奉行,就真的照念。念累了,就休息;休息好了,再念。念了叁年,他站著往生。這本事大!若問,他爲什麼有這樣的成就?讀《無量壽經》就了解。他雖沒念過這部經,也沒有聽過這部經,而他用的方法就是《無量壽經》講的方法,“一向專念阿彌陀佛”。他不懂理論,但依據的方法正確,能念到預知時至,沒有病苦,站著往生;往生之後還站了叁天,等師父替他辦後事。
理論,他懂不懂?懂。怎麼懂得?念到心地清淨,一心不亂,理論自然貫通,豁然大悟,一切通達。爲什麼不多住幾年,到處講經說法度化衆生?講經說法要有法緣。跟衆生沒有緣,講得再好,也沒有人聽。那個時候他智慧開了,也是天眼洞視、天耳徹聽、他心遍知,看看這個世界沒有法緣,是第一個原因。沒念過書,理,他能講;經上文字,不認得,是第二個原因。出生微賤,與一般人接觸,大家瞧不起他,是第叁個原因。我們在佛經裏念到,證阿羅漢的人,世間人不認識他、鄙視他、瞧不起他,得受惡報。對彌陀弟子得一心不亂的菩薩,要是存輕慢心,惡報不可思議!所以他趕緊走,免得人家諷刺,瞧不起,免得衆生造罪業,這是大慈大悲。
因爲種種因緣,他示現往生。這個示現度多少衆生!連我們都被他度了。怎麼會被他度?聽到他的故事,我們信心堅定,一點懷疑都沒有,他爲我們作榜樣,現身說法。他有這樣的成就,我們個個都能有這樣的成就。關鍵在那裏?他心清淨,老實念佛,念累了就睡覺,睡好了就再念。一天到晚除了阿彌陀佛之外,沒有妄念,沒有分別、執著。我們除了這一句阿彌陀佛之外,還胡思亂想,還搞貪嗔癡慢,還搞名聞利養,這就完了。
果然能把五欲六塵、名聞利養都放下,跟他一樣,一向專念,成就決定不在他之下。說到此,我們的確有能力趕上他。可是再想想,沒有他的福報。他有什麼福報?他生活不要憂慮;我們還要忙叁餐生活,還要上班賺錢,這就不如他。他生活雖然清苦,但沒有壓力。出了家,在鄉下住個破廟,有幾位居士供養,每個月給他送點錢買米買菜;還有一位老太太發心替他燒飯,洗衣服。他很有福報,一天到晚沒有別的事情,就念阿彌陀佛。他福報太大,而我們沒福。諸位仔細觀察,他的確不簡單。無論那一方面,我們真的比不上。他確實符合經典裏的理論與方法,果報也完全符合。
世尊當年說法,叁轉法錀:第一、“示轉”。直截了當指示我們,一說,上根人就明白,就覺悟,就接受。中等根性的聽了佛的開示,還沒有想到佛是對自己說的。譬如,我們讀這部經,看到佛叫阿難,以爲佛是對阿難說的,不是對我說的,這就當面錯過了。第二、“勸轉”。勸就比較容易覺悟。原來對他們說的,就是對我說的。第叁、“證轉”。拿證據出來。沒有證據,就不相信,要有證據。聽了之後若還未必相信,才用證轉。
谛閑法師的那位徒弟就是“作證轉”,作證明給我們看。臺灣這四十年來,念佛往生西方淨土的,最保守的估計也有五百人以上。這五百人中有不少是預知時至,站著走的、坐著走的都有。這些人都是爲我們作證。
臺北市蓮友念佛團的創辦人李濟華老居士,往生多殊勝!許多臺北的同修都知道,不是假的。他能做到,我們爲什麼做不到?李老居士走的時候八十多歲。走之前還跟大家講經說法,講了一個半鍾點。講完之後跟大家告假—我要回家了。下了講臺,在小客廳沙發上一坐,就回西方極樂世界老家了。下講臺就往生。講經一個半鍾點,中氣十足,音聲宏亮,沒有生病的樣子。下講臺,一盤腿就走了!這是當時參加法會的人都看到的。他是皈依印光大師的。大概印光法師的弟子都能老實念佛,都很認真。這些是非常好的榜樣。
我們今天有幸遇到念佛法門,理論、方法、境界都明了,關鍵就在自己肯不肯認真幹。果然認真精進不懈,我們的成就,決定是如經上所說的“決證極果”,一生成就。所以“正定聚”現在就得到,不必等到西方極樂世界。現在就相信,不懷疑,照經典的理論、方法來修學,現在就得“正定聚”。
《無量壽經講記 決證極果 第二二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