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众生的分别而分别,随著众生的执著而执著。如是随缘不变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。
譬如你问我,现在几点钟?是你的时间几点钟,我成全你,而我自己没有时间观念,年、月、日、时都没有。你的观念里,今天是几月几日,现在是几点钟;我随缘不攀缘,也说某月某日某时,但是自己内心里确实没有。这是“佛法在世间,不坏世间法”,不破坏你们的执著。你们的执著、分别,我随顺,而不执著。我自己确实没有,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,与大众和光同尘,快乐无比。一切苦难从那里来的?从分别、执著来的。有分别、执著,就有苦难,有得受了。离开一切分别、执著,一切苦厄都没有,所以极乐世界没有众苦。真正念佛人应当学!
《无量寿经》里,值得我们学的东西太多了。我们要学得内心清净,确实不分别、不执著,不起心、不动念,随缘不攀缘。
唯受清净最上快乐。
心清净,身就清净。身心清净,境界就清净。“心净则土净”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这是真正的条件。念佛念得再多,不见得能往生。古人讲的,一天念十万声佛号,“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……”,还打妄想,所谓“喊破喉咙也枉然”,不能往生,因为心不清净。口里念佛,心里还是人我是非,还是贪、嗔、痴、慢,这种人不能往生。真正往生的是“心地清净”。心地清净的人,早晚十念都决定往生。
蕅益大师在《要解》里讲得好,“往生与否,全凭信愿之有无”。往生的基本条件是真信、真愿,决定没有怀疑,没有夹杂。信愿有这么大的能力吗?有!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很好,“信心清净则生实相”。所以,信愿的标准是《金刚经》上的标准,不是普通的。自以为很相信,这话不可靠。今天这里有念佛会,那一边告诉你,到那里去立刻发财,就拿到一百万;保证你一定去,今天这一堂佛不念没有关系,去拿一百万。这信心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换言之,世间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还没有放下,这个信心就不清净。
信愿不是普通的标准。真信真愿的人决定往生;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浅深。没有说念得多的品位高;念得少的品位低。什么是功夫?心地清净。一天念十声、二十声佛号,心清净,这是功夫。一天念十万声佛号,心不清净,没有功夫。你才晓得信、愿、持名,这三桩事都有标准;不是我们想像中错误的概念,否则就误了自己的一生。佛没有说错,是自己误会。
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若已生。若当生。皆悉住于正定之聚。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何以故。若邪定聚。及不定聚。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。
这一段文是四十八愿之二十九愿、十二愿的成就。二十九愿是“住正定聚”;十二愿是“定成正觉”,所以这品的标题(夏莲居居士拟的)是“决证极果”。“决”是决定。决定证到极果。“极果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,也是圆教的佛果。换言之,跟阿弥陀佛决定是平等的,如佛所证,无二无别。经上讲“善男子、善女人”。要特别留意“善”。怎样才能称善,怎样是不善,在佛法诸经之中的标准也不一样。本经的标准,必须具足信、愿、行三个条件,就称为善男子、善女人。这三个条件不具,就是男子、女人,善字就讲不上。我们要晓得,具足这三条件决定往生。
“若已生”,过去具足的已经往生了。“若当生”,现在具足的(指我们)。如果我们具足这些条件,这一生决定得生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定“住于正定之聚”。“聚”就是一类。佛将一切众生分为三大类:第一类是正定聚;第二类是邪定聚;第三类是不定聚。用这三大类把一切众生包括尽了。
第一、“正定聚”。简单的说,是修行的理论、方法正确,决定证果。不管修学那个法门,所依据的理论方法正确,显教也好、密教也好,参禅也好、学教也好,念佛、持咒等无量法门,每个法门都有理论、方法。理论方法正确没有错误,依照理论方法修行一定证果,不问证果大小。证阿罗汉果的或证须陀洹果的,菩萨果的,成佛果的,是果位大小不一样,决定证果,这是正定聚。
第二、“邪定聚”。所依据的理论、方法是错误的。虽然修行非常勇猛、精进、认真,决定不能证果。这是邪定聚。
第三、“不定聚”。这一类众生要是亲近正定聚的,跟著修行,就变成正定聚;要是跟邪定聚的人在一起修学,就变成邪定聚。故称为不定聚。
西方世界是“正定中的正定”,因为他的果报不是阿罗汉、辟支佛,也不是菩萨,亦不是法身大士;他成的是圆满的佛果。没有比这更高的,所以是正定中的正定。西方极乐世界的人,个个如此,因此能“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。这句是梵语,译成中文是“无上正等正觉”,就是“究竟圆满的智慧”。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此界、他方,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,这样的智慧才究竟圆满,才是学佛最高的目的。
诸位想想,自己现在是正定聚,还是邪定聚?要认识一切经里,只有这一部经,确实能教我们在一生中证得无上菩提。其他的经论,理论、方法固然不错,但修行有困难,不是我们的程度、我们的根性能学的。
以《金刚经》来讲,“四相”空不了。《金刚经》的理论方法不错,能做得到吗?真做不到。我们连见思烦恼都不能断,小乘须陀洹的果位,我们这一生都证不到。须陀洹跟无上菩提比,差太远,不能比。“须陀洹”好比是幼稚园小小班;“无上菩提”是博士学位,怎么能比!
这就说明,“断惑证真”绝对不是凡夫在一生中办得到的。念佛法门为什么“十方佛赞”?因为理论、方法达到了极处,完全没有障碍,不要断惑,也能证真。因此这个法门就变成“难信之法”。最容易修,最难相信。谁相信?十方诸佛相信,所以十方诸佛赞叹。菩萨中相信的就不多。我们在经上看到,相信念佛法门也不过是文殊、普贤、观音、势至。华藏世界的文殊、普贤相信;我们娑婆世界的弥勒菩萨相信。其余相信这个法门,提倡这个法门,以这个法门劝导一切众生修学的,就很少。玄奘大师说极难信法,不是假难。
末后这个结论好。“何以故”即为什么?“若邪定聚,及不定聚”这两类人,“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”。“彼因”是带业往生,不退成佛。这个奇妙的因果,邪定聚,及不定聚的人不知道。我们依据这一部经典,依照这一个方法,决定往生,不退成佛。“三辈往生品”说的方法是“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”,实在太简单了。
我们想想谛闲老法师当年有个徒弟,谛老就是教他念一句“南无阿弥陀佛”。告诉他,“你念累了就休息;休息好了就再念,一直念下去,将来一定有好处”。那个徒弟很笨,也不晓得有什么好处。但是他老实,老师怎么教,他就奉行,就真的照念。念累了,就休息;休息好了,再念。念了三年,他站著往生。这本事大!若问,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成就?读《无量寿经》就了解。他虽没念过这部经,也没有听过这部经,而他用的方法就是《无量寿经》讲的方法,“一向专念阿弥陀佛”。他不懂理论,但依据的方法正确,能念到预知时至,没有病苦,站著往生;往生之后还站了三天,等师父替他办后事。
理论,他懂不懂?懂。怎么懂得?念到心地清净,一心不乱,理论自然贯通,豁然大悟,一切通达。为什么不多住几年,到处讲经说法度化众生?讲经说法要有法缘。跟众生没有缘,讲得再好,也没有人听。那个时候他智慧开了,也是天眼洞视、天耳彻听、他心遍知,看看这个世界没有法缘,是第一个原因。没念过书,理,他能讲;经上文字,不认得,是第二个原因。出生微贱,与一般人接触,大家瞧不起他,是第三个原因。我们在佛经里念到,证阿罗汉的人,世间人不认识他、鄙视他、瞧不起他,得受恶报。对弥陀弟子得一心不乱的菩萨,要是存轻慢心,恶报不可思议!所以他赶紧走,免得人家讽刺,瞧不起,免得众生造罪业,这是大慈大悲。
因为种种因缘,他示现往生。这个示现度多少众生!连我们都被他度了。怎么会被他度?听到他的故事,我们信心坚定,一点怀疑都没有,他为我们作榜样,现身说法。他有这样的成就,我们个个都能有这样的成就。关键在那里?他心清净,老实念佛,念累了就睡觉,睡好了就再念。一天到晚除了阿弥陀佛之外,没有妄念,没有分别、执著。我们除了这一句阿弥陀佛之外,还胡思乱想,还搞贪嗔痴慢,还搞名闻利养,这就完了。
果然能把五欲六尘、名闻利养都放下,跟他一样,一向专念,成就决定不在他之下。说到此,我们的确有能力赶上他。可是再想想,没有他的福报。他有什么福报?他生活不要忧虑;我们还要忙三餐生活,还要上班赚钱,这就不如他。他生活虽然清苦,但没有压力。出了家,在乡下住个破庙,有几位居士供养,每个月给他送点钱买米买菜;还有一位老太太发心替他烧饭,洗衣服。他很有福报,一天到晚没有别的事情,就念阿弥陀佛。他福报太大,而我们没福。诸位仔细观察,他的确不简单。无论那一方面,我们真的比不上。他确实符合经典里的理论与方法,果报也完全符合。
世尊当年说法,三转法錀:第一、“示转”。直截了当指示我们,一说,上根人就明白,就觉悟,就接受。中等根性的听了佛的开示,还没有想到佛是对自己说的。譬如,我们读这部经,看到佛叫阿难,以为佛是对阿难说的,不是对我说的,这就当面错过了。第二、“劝转”。劝就比较容易觉悟。原来对他们说的,就是对我说的。第三、“证转”。拿证据出来。没有证据,就不相信,要有证据。听了之后若还未必相信,才用证转。
谛闲法师的那位徒弟就是“作证转”,作证明给我们看。台湾这四十年来,念佛往生西方净土的,最保守的估计也有五百人以上。这五百人中有不少是预知时至,站著走的、坐著走的都有。这些人都是为我们作证。
台北市莲友念佛团的创办人李济华老居士,往生多殊胜!许多台北的同修都知道,不是假的。他能做到,我们为什么做不到?李老居士走的时候八十多岁。走之前还跟大家讲经说法,讲了一个半钟点。讲完之后跟大家告假—我要回家了。下了讲台,在小客厅沙发上一坐,就回西方极乐世界老家了。下讲台就往生。讲经一个半钟点,中气十足,音声宏亮,没有生病的样子。下讲台,一盘腿就走了!这是当时参加法会的人都看到的。他是皈依印光大师的。大概印光法师的弟子都能老实念佛,都很认真。这些是非常好的榜样。
我们今天有幸遇到念佛法门,理论、方法、境界都明了,关键就在自己肯不肯认真干。果然认真精进不懈,我们的成就,决定是如经上所说的“决证极果”,一生成就。所以“正定聚”现在就得到,不必等到西方极乐世界。现在就相信,不怀疑,照经典的理论、方法来修学,现在就得“正定聚”。
《无量寿经讲记 决证极果 第二二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