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律,也需要用畢生的精力,甚至于一生都研究不完,因此我們只要把握綱領,就得受用。綱領只有兩句話,“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”。換句話說,斷惡修善,是戒律的精神。諸惡莫作是小乘戒,小乘戒是講自律,就是獨善其身。衆善奉行是屬于大乘戒。大乘戒是與大衆在一起相處,我們念念要利益大衆,所以凡是自私自利都是惡,凡是利益別人都是善。所以,修學大乘的人起心動念,都要想到怎樣去幫助別人,怎樣去成就別人,這是大乘菩薩處衆的心態。
用現代話來講,“持戒”就是“守法”。因此,戒律又分叁大類。佛說的,經典有記載的稱“律儀戒”,這是有條文的。除此之外,凡是符合于戒律精神所要求的,就是“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”,佛經裏沒有的,佛也承認是戒律,我們要遵守。所以律儀戒之外,有“饒益有情戒”及“攝善法戒”,就是對一切有情衆生有利的,或爲善法,戒條上所沒有的。不能說,沒有,我們就不要做,那就錯了。戒本中雖然沒有,于衆生有利就要做,可見戒律是活活潑潑的,不是死呆板的。因此,戒律實際上包括國家的憲法、國家的法律,乃至于風俗習慣、社會道德,我們都必須遵守。
古人所謂“入境隨俗”,俗就是風俗習慣,也在戒律範圍之中。在外國守外國的法律,遵守外國的道德風俗習慣,才能與當地一切有情衆生和睦相處,這是持戒。所以,不要把持戒看得死呆板,佛講的五戒、十戒要守,把人拘束到動彈不得,那就錯了。世間法令規章,每隔數年要修訂一次,因爲時代在變化,生活方式在變化,意識形態在變化,幾年前訂的條文,現在不適用了。但是不管條文怎麼修正,精神不變,懂得這個原則才能談持戒。
持戒是守法,學佛的人一定要守法。佛講的四弘誓願是法,你不遵守,修學就不能成就,一定要遵守四弘誓願的次第。我們看到許多學佛的現代人,他不要前面兩願,心量很小,煩惱很重。他一開始就要廣學多聞,他想成佛道,當然成不了。四弘誓願的叁條都不要,只要一條,那裏能成功?決定不能成就!這就是不知守法。
佛教你持戒,你有沒有做到?團體生活,佛製訂的基本戒條是“六和敬”,我們做到沒有?假如這是佛教團體,做不到這六條,就是破和合僧。破和合僧的果報在阿鼻地獄。天天破和合僧,天天造阿鼻地獄業,你不墮地獄,誰墮地獄?西方世界很美好,你沒有分!所以學佛的同修頭腦要冷靜,你才能把事實真相觀察得清清楚楚,利害得失就擺在面前,這些皆是持戒。
第叁、忍辱。忍辱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忍耐、堅毅,你才能有成就。學佛是大福德,雖然念佛法門是易行法,若沒有耐心,一樣不能成就。尤其我們現在這個環境,“五濁惡世”,濁惡到了極處,物質的環境要忍耐,生活應當過得清苦一點,不要太奢侈,不要太舒適。爲什麼?奢侈舒適,覺得這個地方不錯,很好,西方極樂世界不想去。因此,生活苦一點好,念念有出離之心。縱然有多余的財富,還是過清苦一點,生活節儉下來一點,去幫助別人,這樣增上修福就對了。
在中國曆史上,印光大師最佩服的範仲淹。在《文鈔》裏,大師常常提到,中國自古至今,在曆史上有叁位了不起的人物。第一是孔夫子,一生積功累德之厚,他的子孫一直到今天都還受到社會廣泛的尊敬,此是祖宗之德。孔德成先生到美國,美國人聽說是孔夫子的後代,特別禮遇他,他沾祖宗的光。
第二位就是範仲淹先生。你讀範仲淹的傳記,或《古文觀止》裏的《義田記》,看看他一生行持,豐功偉業,出將入相。國家動亂的時候,他是大將軍,統帥;回到朝廷裏,他是宰相。國家給他的俸祿豐厚,他自己省吃儉用,將自己的俸祿養活叁百多家,興辦義學。看到貧窮人家的子弟有可以造就的,都找來念書,供給他們,替國家培養人才,不爲自己,所以果報殊勝。他有五個兒子,其中有兩個官做到宰相,有一個做到禦史大夫;相當于現在的行政院長,監察院長。他死的時候買不起棺材,錢到那裏去了?都做好事,布施了。所以,範家一直到民國初年,八百多年,家道不衰。
第叁位是清初的葉狀元,也是世代積功累德,一直到清朝末年,叁百年家道不衰。修福沒有別的,自己真正能刻苦,能忍耐,把多余的力量全部貢獻出來,利益社會大衆,這是我們民族的典範。
學佛人,尤其是出家人,如果連範先生的標准都做不到,實在講,不像出家人。我過去在臺中跟李老師的時候,他規定我一個月生活費用一百五十元。他說,你花費超過一百五十元,就不像出家人。生活過得很清苦,他對我說這句話,因爲他是榜樣。我一天吃飯要叁塊錢,他老人家一天只要兩塊錢,所以他說的,我心服口服,我沒有法子跟他辯。他所有的收入都拿來做佛教事業,他身上穿的是叁四十年的舊衣服,內衣襪子補了再補。你們到臺中,應該到李老師紀念館去看看,他的衣服大大小小補釘一個又一個。他不是沒有錢,不是買不起,他的待遇相當豐厚。他沒有家眷,就一個人。實在講,他生活過得比誰都自在。這是真正的修道人,能忍,過一種清苦的生活,苦行僧的生活,他能真正把貪心斷掉。修學更要忍耐,這樣的法門不是一天兩天能完成的。
老師教我們修學,教我們念一部經要念五年,培養耐心,沒有耐心做不到。老師這種教誡,有他的苦心,有他的用意,我們學生不明了,有的時候還埋怨,還不服。其實老師的教學,正是循著四弘誓願的次第,是教我們先斷煩惱。每天念一部經,想一部經,把你的妄想雜念慢慢的除掉,所以念經並不是求解,是修定,著重在修定。定至叁年五載,心漸漸清淨了,煩惱輕,智慧長,才能學法門。
學法門要與自己的善根相應,也就是與過去生中的宿根有關聯。過去生中善根深厚,修學起來就很容易;過去世沒有深培善根,學習就很困難。所以,不管過去善根厚薄,都要從修定下手,先把心定下來。沒有耐心決定不能得定,所以忍辱是禅定的基礎。在我們淨宗,禅定就是一心不亂。由此可知,忍辱是得一心的基礎。凡事不能忍,你怎麼能得一心?不能得一心,修淨宗就沒有成就,所以一定要修忍辱。
第四、精進。進是講進步。佛教我們求進步,要求精,要純,不能雜。我們看到一些同修,每天很努力,很勤奮,他學的東西很多很雜,所以他是雜進,他是亂進,他不是精進。這樣辛苦了多年多月,沒有收獲,沒有成就,原因在不曉得專精。法門雖然很多,只能學一樣;經典很多,只能學一部。要怎樣學?“讀誦”。諸位要曉得,讀誦就是精進,不要求解。爲什麼不要求解?因爲你見思煩惱沒斷,所解的不是如來真實義,所解的皆是自己的胡思亂想,跟佛的意思差得太遠了。幾時得清淨心,你的心跟佛心一樣,那你解的就跟佛一樣。大家要能體會這個意思,就曉得我們應該怎樣學習。所以,學習不在講解,要心地清淨。你的心、願像不像佛?心、願果然像佛,佛說出來的,就是你自心流露的。自心流露,那有不懂的道理。佛佛道同,可見要緊的是我們的心,我們的願,我們的行爲像不像佛。這才是修行。會不會講經沒有關系。
中國學佛的同修,大概很少沒有看過《六祖壇經》。六祖大師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,《壇經》是他說的,別人幫他記下來的。你看看六祖說的有沒有道理?他說的跟佛經上講的,有沒有兩樣?他沒念過書,沒有讀過經,也沒有聽過講經,他才真正解如來真實義,他真的了解。再回過頭來看看中國各宗的祖師大德,他們的著作有多少,拿去跟《六祖壇經》比一比,比不上,還是六祖大師講得圓滿。他沒學過,是什麼原因?他的心、願、行持跟佛一樣,所以說出來,自自然然就相同。實在講,《壇經》是語錄,我們特別尊稱爲經,把它提升到跟佛所講的經地位一樣,是對他特別尊敬。
這種尊敬,也不是中國人有意去捧中國人。仔細觀察內容,跟大乘經典比一比,一點都不遜色。這就說明,行比解重要。行而後解,才是正解,正知正見。“解”沒有在行裏曆練過,其解還有很多疑問,因爲沒有經過實驗,到底有幾分真實,還很難講。爲什麼不認真修行?行而後求解,決定正確,這是真精進。縱然不解,也決定往生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再求解也不遲,何必急在這一生去浪費時間,浪費精神體力。一個真正聰明人,真正覺悟的人,決定不幹這個傻事情。所以,現前要想求解,最低限度要有聞一而知二叁的能力,這是最起碼的。不能真正做到聞一知十,也得聞一知二叁,這樣的秉賦可以學講經。聞一,連一都不知道,怎麼能講?
跟諸位同學說,我學佛時,從來不敢動“學講經”的念頭,把這個事看得很難。我講經是李老師鼓勵的,大概李老師看到我有點能力,他講的東西,我都能記得住。我聽他講一小時,我可以複講五十五分鍾,我有這個能力。我沒有講稿,也沒有筆記,我聽了之後能複講,講得出來,所以他要我出來學講經。他所編的講稿都是用表解,很多同修們都見過。我拿到他的表解,我講出來跟他自己講的,可能有百分之九十相同。所以同學問我:“你是怎麼學來的?”我告訴同學說,我在老師會下最初的一年叁個月,我不是學他講解,不是學他講經,我所學的跟別人學的不一樣,我是在觀察他怎麼講出來的。我要學他的思想體系,學他的存心、用心,了解他的方法,知道他的看法、想法,所以他的稿子我拿來完全能用。我學的是活的,我不是學他怎麼講,記下來重講。這也就是聞一可知二叁,有這個能力。
今天同學們要學講經,我這一個半鍾頭講完了,明天早晨你講一遍給我聽;你有能力講一個鍾頭,就算不錯,就及格了。這是秉賦,說實在話,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是講經,絕對不是一生學得來的,勉強學不來的。一生中有成就的,是自己真正修定功,依照佛教導的方法、次第去修學,一生可以成就。
在曆史上有很多例子,原理、原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