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讲记 发大誓愿 第六▪P1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律,也需要用毕生的精力,甚至于一生都研究不完,因此我们只要把握纲领,就得受用。纲领只有两句话,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。换句话说,断恶修善,是戒律的精神。诸恶莫作是小乘戒,小乘戒是讲自律,就是独善其身。众善奉行是属于大乘戒。大乘戒是与大众在一起相处,我们念念要利益大众,所以凡是自私自利都是恶,凡是利益别人都是善。所以,修学大乘的人起心动念,都要想到怎样去帮助别人,怎样去成就别人,这是大乘菩萨处众的心态。

  用现代话来讲,“持戒”就是“守法”。因此,戒律又分三大类。佛说的,经典有记载的称“律仪戒”,这是有条文的。除此之外,凡是符合于戒律精神所要求的,就是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,佛经里没有的,佛也承认是戒律,我们要遵守。所以律仪戒之外,有“饶益有情戒”及“摄善法戒”,就是对一切有情众生有利的,或为善法,戒条上所没有的。不能说,没有,我们就不要做,那就错了。戒本中虽然没有,于众生有利就要做,可见戒律是活活泼泼的,不是死呆板的。因此,戒律实际上包括国家的宪法、国家的法律,乃至于风俗习惯、社会道德,我们都必须遵守。

  古人所谓“入境随俗”,俗就是风俗习惯,也在戒律范围之中。在外国守外国的法律,遵守外国的道德风俗习惯,才能与当地一切有情众生和睦相处,这是持戒。所以,不要把持戒看得死呆板,佛讲的五戒、十戒要守,把人拘束到动弹不得,那就错了。世间法令规章,每隔数年要修订一次,因为时代在变化,生活方式在变化,意识形态在变化,几年前订的条文,现在不适用了。但是不管条文怎么修正,精神不变,懂得这个原则才能谈持戒。

  持戒是守法,学佛的人一定要守法。佛讲的四弘誓愿是法,你不遵守,修学就不能成就,一定要遵守四弘誓愿的次第。我们看到许多学佛的现代人,他不要前面两愿,心量很小,烦恼很重。他一开始就要广学多闻,他想成佛道,当然成不了。四弘誓愿的三条都不要,只要一条,那里能成功?决定不能成就!这就是不知守法。

  佛教你持戒,你有没有做到?团体生活,佛制订的基本戒条是“六和敬”,我们做到没有?假如这是佛教团体,做不到这六条,就是破和合僧。破和合僧的果报在阿鼻地狱。天天破和合僧,天天造阿鼻地狱业,你不堕地狱,谁堕地狱?西方世界很美好,你没有分!所以学佛的同修头脑要冷静,你才能把事实真相观察得清清楚楚,利害得失就摆在面前,这些皆是持戒。

  第三、忍辱。忍辱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忍耐、坚毅,你才能有成就。学佛是大福德,虽然念佛法门是易行法,若没有耐心,一样不能成就。尤其我们现在这个环境,“五浊恶世”,浊恶到了极处,物质的环境要忍耐,生活应当过得清苦一点,不要太奢侈,不要太舒适。为什么?奢侈舒适,觉得这个地方不错,很好,西方极乐世界不想去。因此,生活苦一点好,念念有出离之心。纵然有多余的财富,还是过清苦一点,生活节俭下来一点,去帮助别人,这样增上修福就对了。

  在中国历史上,印光大师最佩服的范仲淹。在《文钞》里,大师常常提到,中国自古至今,在历史上有三位了不起的人物。第一是孔夫子,一生积功累德之厚,他的子孙一直到今天都还受到社会广泛的尊敬,此是祖宗之德。孔德成先生到美国,美国人听说是孔夫子的后代,特别礼遇他,他沾祖宗的光。

  第二位就是范仲淹先生。你读范仲淹的传记,或《古文观止》里的《义田记》,看看他一生行持,丰功伟业,出将入相。国家动乱的时候,他是大将军,统帅;回到朝廷里,他是宰相。国家给他的俸禄丰厚,他自己省吃俭用,将自己的俸禄养活三百多家,兴办义学。看到贫穷人家的子弟有可以造就的,都找来念书,供给他们,替国家培养人才,不为自己,所以果报殊胜。他有五个儿子,其中有两个官做到宰相,有一个做到御史大夫;相当于现在的行政院长,监察院长。他死的时候买不起棺材,钱到那里去了?都做好事,布施了。所以,范家一直到民国初年,八百多年,家道不衰。

  第三位是清初的叶状元,也是世代积功累德,一直到清朝末年,三百年家道不衰。修福没有别的,自己真正能刻苦,能忍耐,把多余的力量全部贡献出来,利益社会大众,这是我们民族的典范。

  学佛人,尤其是出家人,如果连范先生的标准都做不到,实在讲,不像出家人。我过去在台中跟李老师的时候,他规定我一个月生活费用一百五十元。他说,你花费超过一百五十元,就不像出家人。生活过得很清苦,他对我说这句话,因为他是榜样。我一天吃饭要三块钱,他老人家一天只要两块钱,所以他说的,我心服口服,我没有法子跟他辩。他所有的收入都拿来做佛教事业,他身上穿的是三四十年的旧衣服,内衣袜子补了再补。你们到台中,应该到李老师纪念馆去看看,他的衣服大大小小补钉一个又一个。他不是没有钱,不是买不起,他的待遇相当丰厚。他没有家眷,就一个人。实在讲,他生活过得比谁都自在。这是真正的修道人,能忍,过一种清苦的生活,苦行僧的生活,他能真正把贪心断掉。修学更要忍耐,这样的法门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。

  老师教我们修学,教我们念一部经要念五年,培养耐心,没有耐心做不到。老师这种教诫,有他的苦心,有他的用意,我们学生不明了,有的时候还埋怨,还不服。其实老师的教学,正是循著四弘誓愿的次第,是教我们先断烦恼。每天念一部经,想一部经,把你的妄想杂念慢慢的除掉,所以念经并不是求解,是修定,著重在修定。定至三年五载,心渐渐清净了,烦恼轻,智慧长,才能学法门。

  学法门要与自己的善根相应,也就是与过去生中的宿根有关联。过去生中善根深厚,修学起来就很容易;过去世没有深培善根,学习就很困难。所以,不管过去善根厚薄,都要从修定下手,先把心定下来。没有耐心决定不能得定,所以忍辱是禅定的基础。在我们净宗,禅定就是一心不乱。由此可知,忍辱是得一心的基础。凡事不能忍,你怎么能得一心?不能得一心,修净宗就没有成就,所以一定要修忍辱。

  第四、精进。进是讲进步。佛教我们求进步,要求精,要纯,不能杂。我们看到一些同修,每天很努力,很勤奋,他学的东西很多很杂,所以他是杂进,他是乱进,他不是精进。这样辛苦了多年多月,没有收获,没有成就,原因在不晓得专精。法门虽然很多,只能学一样;经典很多,只能学一部。要怎样学?“读诵”。诸位要晓得,读诵就是精进,不要求解。为什么不要求解?因为你见思烦恼没断,所解的不是如来真实义,所解的皆是自己的胡思乱想,跟佛的意思差得太远了。几时得清净心,你的心跟佛心一样,那你解的就跟佛一样。大家要能体会这个意思,就晓得我们应该怎样学习。所以,学习不在讲解,要心地清净。你的心、愿像不像佛?心、愿果然像佛,佛说出来的,就是你自心流露的。自心流露,那有不懂的道理。佛佛道同,可见要紧的是我们的心,我们的愿,我们的行为像不像佛。这才是修行。会不会讲经没有关系。

  中国学佛的同修,大概很少没有看过《六祖坛经》。六祖大师不认识字,没有念过书,《坛经》是他说的,别人帮他记下来的。你看看六祖说的有没有道理?他说的跟佛经上讲的,有没有两样?他没念过书,没有读过经,也没有听过讲经,他才真正解如来真实义,他真的了解。再回过头来看看中国各宗的祖师大德,他们的著作有多少,拿去跟《六祖坛经》比一比,比不上,还是六祖大师讲得圆满。他没学过,是什么原因?他的心、愿、行持跟佛一样,所以说出来,自自然然就相同。实在讲,《坛经》是语录,我们特别尊称为经,把它提升到跟佛所讲的经地位一样,是对他特别尊敬。

  这种尊敬,也不是中国人有意去捧中国人。仔细观察内容,跟大乘经典比一比,一点都不逊色。这就说明,行比解重要。行而后解,才是正解,正知正见。“解”没有在行里历练过,其解还有很多疑问,因为没有经过实验,到底有几分真实,还很难讲。为什么不认真修行?行而后求解,决定正确,这是真精进。纵然不解,也决定往生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再求解也不迟,何必急在这一生去浪费时间,浪费精神体力。一个真正聪明人,真正觉悟的人,决定不干这个傻事情。所以,现前要想求解,最低限度要有闻一而知二三的能力,这是最起码的。不能真正做到闻一知十,也得闻一知二三,这样的秉赋可以学讲经。闻一,连一都不知道,怎么能讲?

  跟诸位同学说,我学佛时,从来不敢动“学讲经”的念头,把这个事看得很难。我讲经是李老师鼓励的,大概李老师看到我有点能力,他讲的东西,我都能记得住。我听他讲一小时,我可以复讲五十五分钟,我有这个能力。我没有讲稿,也没有笔记,我听了之后能复讲,讲得出来,所以他要我出来学讲经。他所编的讲稿都是用表解,很多同修们都见过。我拿到他的表解,我讲出来跟他自己讲的,可能有百分之九十相同。所以同学问我:“你是怎么学来的?”我告诉同学说,我在老师会下最初的一年三个月,我不是学他讲解,不是学他讲经,我所学的跟别人学的不一样,我是在观察他怎么讲出来的。我要学他的思想体系,学他的存心、用心,了解他的方法,知道他的看法、想法,所以他的稿子我拿来完全能用。我学的是活的,我不是学他怎么讲,记下来重讲。这也就是闻一可知二三,有这个能力。

  今天同学们要学讲经,我这一个半钟头讲完了,明天早晨你讲一遍给我听;你有能力讲一个钟头,就算不错,就及格了。这是秉赋,说实在话,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是讲经,绝对不是一生学得来的,勉强学不来的。一生中有成就的,是自己真正修定功,依照佛教导的方法、次第去修学,一生可以成就。

  在历史上有很多例子,原理、原…

《无量寿经讲记 发大誓愿 第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