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▪P1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則還是一樣的。心要像佛,願要像佛,解要像佛,行要像佛,這才行。所以,讀經、念佛、依教修行,依照經典的教訓,修正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爲,如是修行,自自然然開智慧。智慧開了,看一切經,意義皆能自見,這是我教給大家真實的方法。不要去看注解,注解沒什麼意思,充其量,給自己做個參考而已,絕對不能照那個講,照那個講就錯了。就好像大夫給病人開藥方,藥方先開好,那有這種道理?藥方沒錯,你沒有照我的藥方害病。你們到外邊去講經,先把講稿預備好,就等于大夫先把藥方開好,再去爲大家治病一樣。

  佛無有定法可說,講臺上也無有定法可說。話從那裏來的?看看你們的眼睛、動態,話就引出來了,是活的,不是死的。所以,《無量壽經》我講過很多遍,遍遍不一樣。講完之後,你們問我講什麼,我完全不知道,是真的不知道,不是假的。我這次在講堂講經,他們錄音前面漏了十分鍾,簡居士要我補出前十分鍾那一段,放在我這裏一個多月了,我沒有辦法補,我不知道我講的是什麼。他今天打電話告訴我,說有一位同修帶了錄音機,那一段他那裏有。好吧!拿來給我聽聽,看我講些什麼,我再補出來。你要不給我聽一下,我確實不知道講什麼。我講東西,從來沒有准備,也沒有筆記,什麼都沒有。

  學習的方法,我跟大家都說過了,要精!注意“精”。精就是進,雜亂不是“進”,退步不是進,所以進步上面一定要加精純,才是真正進步。今天世間法裏,科技進步也是精純,不是雜亂。世出世法沒有兩樣。

  精進而後才能得禅定,心就定了,正是所謂理得心安。心定了,自然就開智慧。所以,不管是在順境、逆境,心裏都要清淨。定就是絕對不會被外境動搖,不會被外境所轉。不爲外境所動,就有智慧。世間法講理智,不再感情用事,處世、待人、接物是理性的,不是感情的;是清淨的,不是染汙的,這就是智慧。

  “波羅蜜”是梵語,譯成中文是“圓滿”的意思。也就是上面講的六條綱領,每條都做到圓滿,就是波羅蜜。如果做得不圓滿, ,即不是波羅蜜。佛舉出這六大綱領,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依此六條來過日子,依此六個原則處世待人接物,這就是菩薩行。前面發菩提心,是菩薩心、菩薩願;這六條是菩薩行。要堅固不退才行!

  修行之因殊勝,果報就殊勝。這一願是因,後面一願是果。修因證果,果報是往生不退成佛,所以一心專注,絕不攀緣。誠敬,才是一心,這才是修諸功德。可見念佛法門,並不是叫我們把日常生活一切世緣都舍棄,不是的。而是在一切境緣中,活用此六條綱領,以廣大心、清淨心去做,就是修淨業,就是修無上的菩薩法門。在具體行持中,菩提心、修諸功德、六度萬行,都在這一句名號之中。所以,這句名號是提醒我們,佛在經典上所講的一切教訓,念這一句佛號就完全相應,真正有功德。

  複以善根回向。願生我國。一心念我。晝夜不斷。臨壽終時。我與諸菩薩衆。迎現其前。經須臾間。即生我刹。作阿惟越致菩薩。不得是願。不取正覺。

  這一段是第二十“臨終接引願”。看了這一段,我們念佛求生淨土,心就安了,絲毫疑惑憂慮都沒有。虛空這麼大,西方極樂世界在那裏?此事不必我們操心,到時候阿彌陀佛來帶你去!說老實話,方向都不必辨認,佛帶你去,佛來接你,大可以安心,不要再胡思亂想,要緊的是一心念佛。

  佛在經上爲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,理是深到極處,不但凡夫沒有法子體會得到,就是等覺菩薩也不能徹底明了。事相的繁雜,跟理之深廣是相同的,所以虛空裏面無量無邊的世界,無量無邊的事物,也不是我們能搞得清楚。我們不要談別的星球,就是這個地球,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種動物,能不能搞得清楚?現在科學家還是搞不清楚,可見不容易。大海裏的生物究竟有多少種?再說得貼近一點,一個人身上有多少細胞?我們頭上有多少根頭發?可見萬事萬法廣大無邊,跟理一樣的深廣無邊。一定要把煩惱障礙都斷盡,本性的智慧德能完全恢複,才能明了。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,那就是他的業障,所以他不能究竟明了,就是有這個障礙。到如來果地,這一品生相無明也斷了,才能究竟明了。

  因此,凡是經論上跟我們說這些事理,我們知道就好,不能去想像,不可思議。你去想,想是思;你去說,說是議。告訴你不可思不可議,你偏偏要去想,偏偏要去議。想是胡思亂想,議是胡說八道,這怎麼可能是事實?不可能與事實相應。可是這些事,我們非明白不可。明白了,就是作佛,就成佛。爲什麼要學佛成佛?就是要徹底明了事實真相。怎麼成佛?這一段經文明白的教我們,“發菩提心”、“十念必生”。菩提心最要緊的就是“真正發願,求生淨土”,此是蕅益大師所說的“無上菩提心”,沒有比這更上、更殊勝的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樣樣圓滿。在這一願裏,我們看到佛教我們怎麼樣求往生。前面是發菩提心念佛,具足信願;這一願的前一半是講修行。

  “複以善根回向,願生我國”。什麼是善根,不可以不知道。因爲佛在經上一再跟我們說“善男子、善女人”,必須要有善根的男子女人,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希望大家不可疏忽。你要是把這一句話疏忽了,雖然念佛也不能往生。什麼是善根?佛在大小乘經典裏常常跟我們說,世間法叁善根必須要具足,叁善根是“無貪、無嗔、無癡”。于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貪、不嗔、不癡,這才具足叁善根。

  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裏,佛爲我們開示修淨業的基礎是“叁福”。《觀經》講的叁福,第一福是“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”。十善業後面的叁條,意善就是無貪、無嗔、無癡,就是叁善根。所以,叁善根也在叁福中,你就知道很重要。沒有叁善根,經上所講的“善男子、善女人”,你就沒有分。可見這個重要,一定要認真的修學。于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貪;于一切逆境決定沒有嗔恚心。對于一切事理,自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即不愚癡,不會被人蒙騙。被人蒙騙是愚癡。清楚而不貪不嗔,順境裏沒有貪愛,逆境裏沒有嗔恚。順逆境界中,修自己的清淨心,修自己的平等心,修自己一心念佛,就對了。這是世間的善根。

  出世間法的善根只有一條,在叁福裏的第叁條,講大乘菩薩的善根,是“精進”。佛教我們,菩薩福有四句,“發菩提心(第十九願)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”,這是“精進”。“叁福”就涵蓋世出世間的善根,世出世間一切善法,都從這個善根而生,換句話說,都從叁福而生。世出世間的福報,就是這十一句,我們把它做到,福報就現前,所以稱爲“叁福”。

  叁福是“叁世諸佛淨業正因”,你想想看多麼重要,決定不能疏忽。如果我們疏忽了,念佛念得再好,就像蕅益大師講的,念到如銅牆鐵壁一般,風吹不入,雨打不透,也不能往生。只能說跟西方世界結一個緣而已,這一生不能往生。就像蓋房子,沒有打地基,你蓋不上去,它會垮掉,會倒掉,不能成功的。所以,叁福要特別認真的修學。實在講,這部經論所說的就是十一句的展開而已;歸納起來,不會超過這十一句。

  “願生我國”,“我”是阿彌陀佛自稱,往生到阿彌陀佛的國土。

  “一心念我,晝夜不斷”,這兩句是指持名念佛。念佛要緊的是“一心稱念阿彌陀佛”,一心就是心無二念。心裏若有一個雜念,就不是一心。一心是專志,心不緣任何事,這才是一心。心裏絕對不攀緣其他的事,只緣這一句佛號,只緣西方世界依正莊嚴。換句話說,你想,想阿彌陀佛;你念,念阿彌陀佛;你拜,拜阿彌陀佛,才稱“一心稱念”。就依照這個方法,先從事修。我們講的淺顯一點,念佛人心要清淨,清淨到什麼程度?“不懷疑,不夾雜”。從早到晚要保持清淨心,這當然不是一樁容易事。要曉得這是從凡夫一生作佛,那有那麼簡單,那麼容易?但比起其他法門,念佛法門最容易,實在也不是很容易。難與易,在乎自己有沒有這個認識,有沒有決心,果然認識清楚,下定決心,事情就不難,所謂“萬修萬人去”。

  如果還常常被外境動搖,那真的要忏悔,要在佛菩薩面前痛哭流涕,磕頭求忏悔。爲什麼還會被境界所轉?順境起了貪心,起貪愛;逆境生嫉妒,生嗔恚,這就是心被外面境界轉。有這樣的現象,自己就要知道,是自己業障太重,決定障礙這一生往生。你要是不往生的話,業障決定牽引你墮叁途。現在是人身,再過幾年就要到叁惡道去,你說這多可憐!所以要把這個事實真相認清楚,真正提高警覺,這就是開悟。果然覺悟了,不再搞貪嗔癡,不再造叁途六道業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老實念佛,念佛功德才真正能消業障。

  “晝夜不斷”就是“不間斷”。爲什麼教你晝夜不斷?因爲一斷,你就夾雜,一斷就會胡思亂想。換句話說,佛號斷了就造業,這個問題很嚴重,這是真實的問題。我們自己冷靜去想一想,佛號斷了是不是胡思亂想,是不是又去搞貪嗔癡慢?搞貪嗔癡慢就是造叁惡道業,造叁途業。如何教我們從今之後不再造叁途業?只有一個方法,佛號不間斷。

  我們這一生,究竟是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還是要去作餓鬼、變畜生、墮地獄?這個問題擺在我們面前,由我們自己選擇。如果要選西方極樂世界,一生成佛,這一句佛號就不能間斷。

  諸位要曉得,打佛七是日夜念一句佛號不間斷。絕對不是白天念佛,晚上可以睡覺,一支香下來之後可以聊聊天,雜心閑話,這沒有用。印光大師在靈岩山的道場,是一支香接著一支香念佛,當中沒有休息的。不像我們現在念一支香,休息二十分鍾,讓你去造叁途業。佛七當中,佛號日夜不間斷的。念累了,只能在旁邊坐著休息一下,衣袍不能脫掉,稍微休息一下,精神振作起來,趕緊接著念。大家輪流休息,使念佛堂佛號不間斷,是這麼念佛的。

  真正念佛堂,這一句佛號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