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清涼。所受快樂。猶如漏盡比丘。若起想念。貪計身者。不取正覺。
這一段裏共有四願,從第二十八到第叁十一願。第二十八是“國無不善願”。我們在《阿彌陀經》裏也看到“其佛國土,尚無惡道之名”,跟這一願完全相應。西方極樂世界不但沒有惡趣,惡趣的名字都聽不到,所以稱爲極樂世界。從這些地方,我們能體會到一些。
從第二十八願至叁十八願,說明西方世界衆生之緣,顯示極樂世界的衆生,無量功德,自在受用,成就極樂名號所含的真實義。下文是第二十九“住正定聚願”。
“所有衆生,生我國者”。這裏沒有差別,無量無邊的世界,九法界衆生,往生到極樂世界,皆是平等的成就。這是極樂世界第一功德,“皆同一心,住于定聚”。什麼是“定聚”?佛在經上把一切衆生,常用分類的方法來解釋,所謂“四聖六凡”,這是分類的方法。二乘、叁乘也是分類的方法。《仁王經》把菩薩分爲五忍,亦是分類的方法。《華嚴》將菩薩分爲五十一個階級,也是分類的方法。佛在經上也有將一切衆生從修行成果上分爲叁類:一是“正定聚”,一是“邪定聚”,一是“不定聚”。這也把九法界的衆生,包括盡了。什麼是正定?正定就是他修學得如理如法,方法與理論相應,必定證果,決定有成就,就是“正定聚”。
我們念佛要像大勢至菩薩一樣,“淨念相繼”。中國祖師常講老實念佛,老實的標准就是淨念相繼。什麼是“淨”?你有懷疑就不淨,有疑心、有夾雜就不淨;必須做到不懷疑、不夾雜。相繼是不間斷。這一句佛號,果然做到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才是正定聚。因爲你決定成就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品位高下,就看你念佛的功夫,你真正能斷多少煩惱;但是決定伏煩惱,決定往生。一個人起心動念,一個念頭接著一個,念頭都是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沒有第二個念頭,決定伏住煩惱,所以往生凡聖同居土,決定可靠,沒有懷疑。功夫深一點的人,見思煩惱斷了,就生方便有余土。功夫再深一等的人,能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就生實報莊嚴土。所以,西方世界四土、叁輩、九品,要看你功夫的淺深。這是正定聚,決定證果。
佛法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只要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修學,都能得到結果。但是任何一個法門,原則都是“專”,專精而不能夾雜,夾雜就錯。果然不夾雜,那真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“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”,一個法門就是無量法門,無量法門就是一個法門。我們念這句“阿彌陀佛”,這一個法門就是無量法門。
如果你參禅、參話頭,或者觀心,這一個法門,也是無量法門,決定是圓融含攝的。因爲他得到清淨心,清淨心中一念不生,所有法門都放下。心裏若起一個分別心,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都掌握不到,都抓不到,所以最忌諱的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《華嚴經》上,佛把衆生的病根說出來,“但以妄想、執著而不能證得”。所謂“證得”就是指清淨心。所以,你要想真正證得,一定要正定聚,把心定在一門上,定在一個法上,就正確。不管那一宗,那一派,不管你學什麼樣的經論,只要把心定在一門,決定成就。這個原理通一切宗派,通一切法門,決定不能懷疑。
第二、“邪定聚”。邪定聚指修行決定不能成就。他有沒有定?他也有定。定裏有摻雜,或者有疑慮。雖有定,還有妄想、執著。像世間的四禅八定,出世間的九次第定,都有妄想、執著。如果沒有妄想、執著,阿羅漢、辟支佛怎麼不能明心見性?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,二乘人、權教菩薩,我執雖亡,法執猶存。你就曉得法執,還是屬于妄想、執著。比起凡夫,他們執著輕,我們凡夫的妄想、執著重,可是他還是沒有辦法明心見性,道理在此。這是邪定聚。所以在楞嚴會上,佛看二乘人都是外道,邪知邪見。這一種稱爲“門內外”,是佛門以內的外道。
我們在唯識經論裏講的“同生性、異生性”,同生性是正定聚,異生性就是邪定聚,或是不定聚。什麼是同生性?轉八識成四智,用四智而不用八識,這是同生性。跟諸佛相同,用的是真心,不是妄心。以本經經題來講,所用的是清淨平等覺。異生性是用妄心,不是真心。他用的是八識、五十一心所,跟佛用心不一樣,稱爲異生性,決定不能成正果。證果的標准,就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圓教是初住菩薩以上,別教是初地菩薩以上,這是正果。邪定決不能成正果。
第叁、“不定聚”。說他不定,就看他遇緣。他要遇到緣殊勝,遇到正定的緣,他就學正定;他遇到邪定的緣,他就學邪定。有勝緣,他會開悟,會證果;沒有勝緣他就不能開悟,也不能證果。善知識是緣,我們今天講老師。遇到真正高明的老師,這是第一勝緣。第二勝緣要有真正的同參道友,對我們有利益的同參道友,而不是損害修道的緣。第叁種緣就是修學的環境。小的環境是道場,大的環境是我們居住的地區。社會環境也要殊勝,沒有障礙,這樣才能成就,才容易成就。佛講這叁聚:正定聚、邪定聚、不定聚,也把一切衆生都包括了。
在此地看到,西方極樂世界全是正定聚,因爲決定一生圓成佛道。只要往生極樂世界,即使是下下品往生,也圓證叁不退,這就是說明“正定”,決定圓滿證得叁不退。這一願,也可以說是很具體的顯示出來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不退的密意。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是主要原因。同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最低限度,你自己已經修得“一心”。我們講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不容易得到。我們今天果然死心塌地一門深入,將這一句佛號貫徹到底,就是一心。我不想再學其他的法門,我就這一門深入,這就是一心。一心稱念彌陀名號。經文上,“皆同一心”,一心是沒有二念。有二念就不是一心,心裏起個念頭就不是一心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那是阿彌陀佛,那是觀世音菩薩,已經是二心了。所以,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名號,形象完全平等,就是讓你在那個世界,一天到晚、一年到頭,一念都不生。下四句是第叁十“樂如漏盡願”。
“永離熱惱,心得清涼”。前句是離苦,後句是得樂。怎樣才能離煩惱?熱惱就是煩惱。人在煩惱的時候,火氣就往上升;心無染著,就離一切煩惱。世出世間一切法,都不能執著,執著就錯。佛在《金剛經》上教須菩提尊者,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弘法利生,去幫助別人。“不取于相,如如不動”,這是釋迦牟尼佛傳給須菩提尊者,也是傳給所有的弟子們。你們要發心弘法利生,必須要接觸大衆,乃至日常生活、工作、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點點滴滴皆須遵依“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”,你就不會生煩惱,而常生智慧了。
佛在經上曾講過一個小故事,舍利弗是小乘人,有一天他發了大乘心要學普度衆生,要行菩薩道。忉利天人知道了,就變化成一個人,在路旁邊哭。舍利弗行菩薩道,找到了對象,沒有想到這位天人是來考他的。舍利弗就問他,“你爲什麼哭?”他說,“我家裏有人生病,藥都齊了,就是缺少藥引子,病是沒有救了!”“你要什麼樣的藥引?”他說,“需要阿羅漢的眼睛作藥引。”他聽了之後,心想自己正是阿羅漢,沒錯,是找到對象,要行菩薩道!怎麼辦?他就把眼睛挖一個布施給他。結果那個人就說,你是好心阿羅漢,但是你錯了,我要的是右眼,你挖的是左眼,這沒有用處。舍利弗想想,還是得修學,再把右眼挖給他。那人接過去聞了一聞,說,“這眼睛太腥太臭了!”往地下一丟就走了。舍利弗于是就退心,歎菩薩道難行!
難行在那裏?外著相,內動心,佛不是明明教你“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”。所以,這是裝不來的,勉強學,學不來,要真正的功夫,才能永離熱惱。當然這事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很難。要怎麼樣做?難行能行,慢慢的學,逐步逐步放下,一下子放下做不到。先從那裏放下?先從身外之物練習放下。身外之物包括錢財、珍寶、産業……。能放下你所愛好的身外之物,逐漸逐漸的放下。
過去章嘉大師教我學布施,最初怎麼布施?把自己用不著的,多余的物品送給人。原來沒有學佛的時候,不喜歡的物品也不會輕易送給人的。以後更進一步,不喜歡的自己可以留著用,喜歡的送給人;新的送給人,舊的自己用。從前是新的自己用,用舊了才送給人,此時就進了一大步。再進一步,這東西我只有一樣,心愛的也能割愛,也不吝啬。逐漸逐漸的去學,要認真去學,要一年比一年進步。可是單單修施舍,若不學看破,施舍是很難過的。看破是智慧,所以智慧要天天增長,這樣施舍之後心裏會有法喜,會很歡喜,不會舍得很難過,很後悔。這就是永離熱惱的秘訣。
你們想把煩惱都舍掉,不認真的學,你的煩惱舍不掉。要知道,煩惱是非常可怕的,它是六道輪回的根本。只要有煩惱存在,就有六道的事實,反之,就沒有六道。你要想了生死出叁界,非斷煩惱不行。“心得清涼”。于一切法,不分別、不執著,就清涼。
現在這個世界,幾乎每一個國家地區都在談環保,如何保護一個幹淨的環境。佛陀在叁千年前就講究環保,不過沒有用現在這個名詞罷了。整個佛法就是保護心地的清淨。心清淨,身就清淨;身心清淨,環境就清淨。環境是依報。“依報隨著正報轉”,所以保護自己的清淨心,平等心,非常重要。
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永離煩惱,心得清涼。這種清涼快樂,我們說不出來,也沒有法子體會,佛經上常講“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”。你不去嘗一嘗,怎麼曉得它的冷暖?你今天用溫度計去量,量多少度,每個人冷暖的感受不一樣。佛法講的境界,必需自己去體會,去親證。
“漏盡比丘”就是阿羅漢,見思煩惱斷盡了。此地所講的漏盡比丘,是不是小乘阿羅漢、辟支佛?決定不是。因爲本經不是小乘,就要用大乘的標准。大乘漏盡,是法雲地的菩薩,是一般經上講的大乘阿羅漢,或者稱爲大阿羅漢,不但斷見思煩惱,斷塵沙煩惱,無明也將要斷盡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