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了。十地上面就是等覺,就圓滿成佛。十地菩薩,法雲地的菩薩稱爲大阿羅漢。此處的漏盡比丘,就是法雲地的菩薩。這個說法才真正是極樂境界。如果講小乘阿羅漢,西方極樂世界所受的快樂,是很平常的,一點都不希奇,不值得十方諸佛贊歎。如果說所有衆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像法雲地菩薩,那是不可思議,無比的殊勝。這與經義才能相應,與極樂才相應。
“若起想念,貪計身者”,這兩句是第叁十一“不貪計身願”。“不取正覺”是四願的總結。
《金剛經》說,“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”。“想念”是心法;“計身”是色法。心法與色法,皆是有爲法。有爲法都不是真實的,都是虛妄的,所以《金剛經》上講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。事實真相如是!佛才教我們要永離二執:我執、法執。起想念是法執;貪計身是我執。兩種執著,西方極樂世界永遠不會有;我們這個世間有。這兩種執著是我們無始劫以來,生生世世的習氣,不知不覺自然就起來了,沒有辦法控製得住。我執不破,就出不了叁界;法執不破,就不能見性。
我們冷靜的思惟,有什麼樣的方法,什麼樣的能力能破二執?不要說破二執,破法執的人決定破我執,破我執的人不見得破法執。有什麼能力破我執?如果沒有能力破我執,不管你修什麼法門,都出不了叁界。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。
在一切法門裏,念佛法門顯得特別殊勝。殊勝在那裏?這個法門不破我執也行,所謂帶業往生,橫超叁界。它的條件就是“信、願、行”,就是“老實念”,這個容易!雖容易,我們偏偏不肯做。很想做,又做不來,總是間斷、夾雜、懷疑。何以懷疑,連你自己都不知道。自己認爲已經不懷疑,可是在言談裏,在思想裏,在表態上,常常還想著禅宗、密宗、持戒、持咒,或者世間名利,這些都是懷疑的現象。如果不懷疑,腦子裏那裏還有這些妄念。疑心沒斷,心不清淨。
《金剛經》說“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”,實相是什麼?老實念就是實相。大勢至菩薩講的“淨念相繼”,就是實相。我們最近在《疏鈔演義》裏所讀的四種念佛,持名與實相,徹前徹後!由此可知,不用念佛法門,你就要破我執。破不了我執,能出叁界了生死的,只有老實念佛這一條路,沒有第二條路。所以,念佛法門能普度九界一切罪障深重的衆生,平等得度,平等成佛。因此,念佛法門才被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贊歎,有它的道理。我們曉得,真正兩種執著都斷盡的,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衆生。
末後一句“不取正覺”是總結四願。四願都圓滿實現,阿彌陀佛在西方世界示現成佛。
我作佛時。生我國者。善根無量。皆得金剛那羅延身。堅固之力。身頂皆有光明照耀。成就一切智慧。獲得無邊辯才。善談諸法秘要。說經行道。語如鍾聲。若不爾者。不取正覺。
這是第叁十二、叁十叁、叁十四願。末後一句是總結。第叁十二是“那羅延身願”。“那羅延”是金剛神的名號,經上常常也說他爲金剛力士。在此地是形容他的身體永遠不壞,像經上所講的“清虛之身,無極之體”,金剛不壞身。這一願,我們要整個合起來看,才曉得金剛不壞身是怎麼成就的。
願文開端,“生我國者”,可見淨土是真正的平等。無論從那一道,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,不管是那一土,不管是什麼樣的品位,都一樣的。“善根無量”,說明凡是往生的人,都是善心堅固,不懷疑不夾雜,這樣的人才能往生。無論在什麼環境之下,特別是遭遇挫折,遇到大的苦難,決定不退心;念佛求生的心,反而愈來愈堅固,這是善心。
一切善心中第一善心,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沒有比這更善。因爲這個心決定成佛,成佛之後普度衆生,你想想看,那有比這個心更善的!這是因,因爲這個因,才得金剛不壞身的果報。
“堅固之力”是講身體起用,身殊勝。古德在注解裏跟我們說,金剛那羅延就是金剛薩埵。金剛薩埵是密宗創教的教主。密宗是龍樹菩薩開鐵塔,見到金剛薩埵菩薩,他把密教法門傳授給龍樹,龍樹傳到人間,密宗是從這裏來的。金剛薩埵就是普賢菩薩的化身。由此可知,一個人要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是密宗裏所說的成就大圓滿法身。在那裏究竟圓滿?到西方極樂世界才圓滿,這才能得究竟圓滿。古德這個說法非常好,黃念祖老居士《注解》裏也有引用。
第叁十叁“光明慧辯願”。“身頂皆有光明照耀”。佛頂上有圓光,全身都有光,有常光、有放光。我們想想,往生的人有沒有?如果沒有,那就不平等,跟阿彌陀佛的本願就不相應。佛光、衆生光,主伴不二,生佛不二,皆以此光宣揚妙法。法即是光,光即是法,不離此光而說此法,這就是“成就一切智慧,獲得無邊辯才”,正智圓滿的成就。
辯才,佛在經上歸納爲四大類,稱“四無礙辯才”。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,不是能學得來的。學得來的,稱世智辯聰。這四類就是一般經上所講的“法、義、辭、樂說”。前面叁種屬于智慧,後面一種屬于慈悲。有智慧,沒有慈悲,他就不說。有慈悲,沒有智慧,他就亂說,那也不行,必須悲智雙運。可見得說法實在不容易,一定要開智慧。智慧從那裏開?智慧從清淨心開。清淨心起作用,就是智慧。要想自己本性裏般若智慧現前,最好的方法是少打妄想,也就是說凡事不起心不動念,不分別不執著。因爲你用的都是妄心。不用妄想,不胡思亂想,讓心定下來,那是真正的定。外面境界不是不明了,外面境界要是不明了,那是無明,不是定。外面境界明了,胡思亂想,那是邪見,是病。外面境界清清楚楚,裏面的心如如不動,這是正定。
如果不會修,你就念佛,一句佛號接著一句佛號,就是念佛叁昧。這就是修清淨心,修平等心,修覺而不迷。經題上的“清淨平等覺”,就是圓滿的戒定慧,叁無漏學。“戒學”是清淨,“定學”是平等,“慧學”是覺而不迷,都在經題上。這部經的好處,很容易就看出來。你依照這個方法修,准沒錯!“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……”一句接著一句,就是清淨平等覺。我們平常生活總有許多事要做,要學著做事不妨礙念佛;一面念佛一面做事,一面做事一面念佛,必要熟練。
以清淨心應付外面的境界,心地清淨到相當的程度,即是照見,智慧就現前。智慧現前,不怕你沒有辯才,決定有辯才,因爲辯才是性德,智慧也是性德,性德流露。由此可知,學佛,不管你學那個法門、那個宗派,修定非常重要。念佛或者是用《無量壽經》,用《阿彌陀經》,或者是用佛號,修一心不亂。《阿彌陀經》上講的一心不亂,本經講的就是修“清淨平等覺”。
凡是讓我們的心不清淨,不平等,都是魔障現前。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,生歡喜心,歡喜魔來了;不高興的時候,煩惱魔來了,貪魔來了,嗔魔來了,嫉妒魔來了,都是魔王。魔境一現前,一句佛號,魔就遠離。只要佛號一提起,魔就沒有了。佛號要不提起,魔愈來愈厲害,愈來愈凶,力量愈來愈大!你就免不了要造業,免不了受果報。
古德常說,修行人“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”。念是妄念。妄念起來不怕,要覺。妄念起來了,第二念就覺。什麼是覺?“阿彌陀佛”。第二個念頭就是“阿彌陀佛”,把妄念伏住,把妄念打斷。這是功夫,這是佛號念得得力。佛號如果控製不了妄念,就沒有用處,念得再多也沒有用,古人所謂的“喊破喉嚨也枉然”。功夫得力,佛號能把妄念打掉,所以清淨心現前,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,就有“辯才”。
學佛一定先斷煩惱,斷煩惱是定;再學法門,學法門是開智慧。我常常聽到同修來講真心話,就是自覺罪業太重,這一生有沒有能力消除都沒有把握。曉得事實真相,念佛決定消罪業,就要認真去念,要好好的去念。至于學法門就不必著急。這一生念佛的功夫成就了,利益得到了,煩惱輕,智慧長,可以學一點法門。如果妄想執著還是伏不住,就幹脆死了學法門的心,現在不學,等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學。這一生只要這一句佛號把煩惱伏住就好,這是真智慧。妄想執著不斷,你念一輩子佛,怕的是臨命終時妄念又現前,往生就沒有把握,那就非常可惜。不如把學法門的念頭打斷,往生見佛之後再學,這是好主意!
“善談諸法秘要”,這是叁十四“善談法要願”。秘是深秘,凡夫、二乘、權教不容易體會的。“要”是扼要,是精要。諸法秘要是指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就是這一句“南無阿彌陀佛”。不容易!難信之法。難信之法,你能說得讓人相信,這是“善談諸法秘要”。不是別的,這一句“阿彌陀佛”是秘中之秘,禅中之禅,真中之真,圓中之圓。這都是隋唐時代的大德們所說的,此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。
“說經行道”。說經是言教,行道是身教。求生西方,不是光說,真的依教奉行,把經裏所講的都做到。
“語如鍾聲”,此是形容,這句含義非常深廣。鍾聲傳播得很遠,能警惕人心,所以佛門的暮鼓晨鍾,能提起人的警覺。這還是接著前面這一句來的,也就是說,無論你是說法、念佛,一一聲中皆含無量的妙義,就像鍾聲遠聞,聽到聲音的人,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。
唐張繼的“楓橋夜泊”,詩中的寒山寺鍾聲,看起來很容易懂,真正的意思,懂的人不多。所以中國詩詞含蓄,含義很深。實在講,也是無量義。歡喜的人讀了,是一種喜悅的感受;有憂慮、有煩惱的人聽到,觸起他的愁腸,每個人感受不一樣。所以你問他,這首詩有沒有意思?它真的沒有意思,但它又有無量義,每一個人看了,感受都不相同,就像清晨聽鍾聲一樣,每一個衆生聽到感受都不一樣。這個地方是以此形容,佛經與佛號含無量義,能普遍覺悟九法界一切有情衆生。
以上叁願也圓滿成就,所以阿彌陀佛示現成佛。這叁願是總說,下面的願文是別說。別說就是細說。
我作佛時。所有衆生。生我國者。究竟必至一生補處。除其本願爲衆生故。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