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讲记 发大誓愿 第六▪P1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了。十地上面就是等觉,就圆满成佛。十地菩萨,法云地的菩萨称为大阿罗汉。此处的漏尽比丘,就是法云地的菩萨。这个说法才真正是极乐境界。如果讲小乘阿罗汉,西方极乐世界所受的快乐,是很平常的,一点都不希奇,不值得十方诸佛赞叹。如果说所有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像法云地菩萨,那是不可思议,无比的殊胜。这与经义才能相应,与极乐才相应。

  “若起想念,贪计身者”,这两句是第三十一“不贪计身愿”。“不取正觉”是四愿的总结。

  《金刚经》说,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“想念”是心法;“计身”是色法。心法与色法,皆是有为法。有为法都不是真实的,都是虚妄的,所以《金刚经》上讲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。事实真相如是!佛才教我们要永离二执:我执、法执。起想念是法执;贪计身是我执。两种执著,西方极乐世界永远不会有;我们这个世间有。这两种执著是我们无始劫以来,生生世世的习气,不知不觉自然就起来了,没有办法控制得住。我执不破,就出不了三界;法执不破,就不能见性。

  我们冷静的思惟,有什么样的方法,什么样的能力能破二执?不要说破二执,破法执的人决定破我执,破我执的人不见得破法执。有什么能力破我执?如果没有能力破我执,不管你修什么法门,都出不了三界。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。

  在一切法门里,念佛法门显得特别殊胜。殊胜在那里?这个法门不破我执也行,所谓带业往生,横超三界。它的条件就是“信、愿、行”,就是“老实念”,这个容易!虽容易,我们偏偏不肯做。很想做,又做不来,总是间断、夹杂、怀疑。何以怀疑,连你自己都不知道。自己认为已经不怀疑,可是在言谈里,在思想里,在表态上,常常还想著禅宗、密宗、持戒、持咒,或者世间名利,这些都是怀疑的现象。如果不怀疑,脑子里那里还有这些妄念。疑心没断,心不清净。

  《金刚经》说“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”,实相是什么?老实念就是实相。大势至菩萨讲的“净念相继”,就是实相。我们最近在《疏钞演义》里所读的四种念佛,持名与实相,彻前彻后!由此可知,不用念佛法门,你就要破我执。破不了我执,能出三界了生死的,只有老实念佛这一条路,没有第二条路。所以,念佛法门能普度九界一切罪障深重的众生,平等得度,平等成佛。因此,念佛法门才被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所赞叹,有它的道理。我们晓得,真正两种执著都断尽的,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。

  末后一句“不取正觉”是总结四愿。四愿都圆满实现,阿弥陀佛在西方世界示现成佛。

  我作佛时。生我国者。善根无量。皆得金刚那罗延身。坚固之力。身顶皆有光明照耀。成就一切智慧。获得无边辩才。善谈诸法秘要。说经行道。语如钟声。若不尔者。不取正觉。

  这是第三十二、三十三、三十四愿。末后一句是总结。第三十二是“那罗延身愿”。“那罗延”是金刚神的名号,经上常常也说他为金刚力士。在此地是形容他的身体永远不坏,像经上所讲的“清虚之身,无极之体”,金刚不坏身。这一愿,我们要整个合起来看,才晓得金刚不坏身是怎么成就的。

  愿文开端,“生我国者”,可见净土是真正的平等。无论从那一道,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,不管是那一土,不管是什么样的品位,都一样的。“善根无量”,说明凡是往生的人,都是善心坚固,不怀疑不夹杂,这样的人才能往生。无论在什么环境之下,特别是遭遇挫折,遇到大的苦难,决定不退心;念佛求生的心,反而愈来愈坚固,这是善心。

  一切善心中第一善心,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没有比这更善。因为这个心决定成佛,成佛之后普度众生,你想想看,那有比这个心更善的!这是因,因为这个因,才得金刚不坏身的果报。

  “坚固之力”是讲身体起用,身殊胜。古德在注解里跟我们说,金刚那罗延就是金刚萨埵。金刚萨埵是密宗创教的教主。密宗是龙树菩萨开铁塔,见到金刚萨埵菩萨,他把密教法门传授给龙树,龙树传到人间,密宗是从这里来的。金刚萨埵就是普贤菩萨的化身。由此可知,一个人要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就是密宗里所说的成就大圆满法身。在那里究竟圆满?到西方极乐世界才圆满,这才能得究竟圆满。古德这个说法非常好,黄念祖老居士《注解》里也有引用。

  第三十三“光明慧辩愿”。“身顶皆有光明照耀”。佛顶上有圆光,全身都有光,有常光、有放光。我们想想,往生的人有没有?如果没有,那就不平等,跟阿弥陀佛的本愿就不相应。佛光、众生光,主伴不二,生佛不二,皆以此光宣扬妙法。法即是光,光即是法,不离此光而说此法,这就是“成就一切智慧,获得无边辩才”,正智圆满的成就。

  辩才,佛在经上归纳为四大类,称“四无碍辩才”。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,不是能学得来的。学得来的,称世智辩聪。这四类就是一般经上所讲的“法、义、辞、乐说”。前面三种属于智慧,后面一种属于慈悲。有智慧,没有慈悲,他就不说。有慈悲,没有智慧,他就乱说,那也不行,必须悲智双运。可见得说法实在不容易,一定要开智慧。智慧从那里开?智慧从清净心开。清净心起作用,就是智慧。要想自己本性里般若智慧现前,最好的方法是少打妄想,也就是说凡事不起心不动念,不分别不执著。因为你用的都是妄心。不用妄想,不胡思乱想,让心定下来,那是真正的定。外面境界不是不明了,外面境界要是不明了,那是无明,不是定。外面境界明了,胡思乱想,那是邪见,是病。外面境界清清楚楚,里面的心如如不动,这是正定。

  如果不会修,你就念佛,一句佛号接著一句佛号,就是念佛三昧。这就是修清净心,修平等心,修觉而不迷。经题上的“清净平等觉”,就是圆满的戒定慧,三无漏学。“戒学”是清净,“定学”是平等,“慧学”是觉而不迷,都在经题上。这部经的好处,很容易就看出来。你依照这个方法修,准没错!“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……”一句接著一句,就是清净平等觉。我们平常生活总有许多事要做,要学著做事不妨碍念佛;一面念佛一面做事,一面做事一面念佛,必要熟练。

  以清净心应付外面的境界,心地清净到相当的程度,即是照见,智慧就现前。智慧现前,不怕你没有辩才,决定有辩才,因为辩才是性德,智慧也是性德,性德流露。由此可知,学佛,不管你学那个法门、那个宗派,修定非常重要。念佛或者是用《无量寿经》,用《阿弥陀经》,或者是用佛号,修一心不乱。《阿弥陀经》上讲的一心不乱,本经讲的就是修“清净平等觉”。

  凡是让我们的心不清净,不平等,都是魔障现前。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,生欢喜心,欢喜魔来了;不高兴的时候,烦恼魔来了,贪魔来了,嗔魔来了,嫉妒魔来了,都是魔王。魔境一现前,一句佛号,魔就远离。只要佛号一提起,魔就没有了。佛号要不提起,魔愈来愈厉害,愈来愈凶,力量愈来愈大!你就免不了要造业,免不了受果报。

  古德常说,修行人“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”。念是妄念。妄念起来不怕,要觉。妄念起来了,第二念就觉。什么是觉?“阿弥陀佛”。第二个念头就是“阿弥陀佛”,把妄念伏住,把妄念打断。这是功夫,这是佛号念得得力。佛号如果控制不了妄念,就没有用处,念得再多也没有用,古人所谓的“喊破喉咙也枉然”。功夫得力,佛号能把妄念打掉,所以清净心现前,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,就有“辩才”。

  学佛一定先断烦恼,断烦恼是定;再学法门,学法门是开智慧。我常常听到同修来讲真心话,就是自觉罪业太重,这一生有没有能力消除都没有把握。晓得事实真相,念佛决定消罪业,就要认真去念,要好好的去念。至于学法门就不必著急。这一生念佛的功夫成就了,利益得到了,烦恼轻,智慧长,可以学一点法门。如果妄想执著还是伏不住,就干脆死了学法门的心,现在不学,等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学。这一生只要这一句佛号把烦恼伏住就好,这是真智慧。妄想执著不断,你念一辈子佛,怕的是临命终时妄念又现前,往生就没有把握,那就非常可惜。不如把学法门的念头打断,往生见佛之后再学,这是好主意!

  “善谈诸法秘要”,这是三十四“善谈法要愿”。秘是深秘,凡夫、二乘、权教不容易体会的。“要”是扼要,是精要。诸法秘要是指这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就是这一句“南无阿弥陀佛”。不容易!难信之法。难信之法,你能说得让人相信,这是“善谈诸法秘要”。不是别的,这一句“阿弥陀佛”是秘中之秘,禅中之禅,真中之真,圆中之圆。这都是隋唐时代的大德们所说的,此话是千真万确的事实。

  “说经行道”。说经是言教,行道是身教。求生西方,不是光说,真的依教奉行,把经里所讲的都做到。

  “语如钟声”,此是形容,这句含义非常深广。钟声传播得很远,能警惕人心,所以佛门的暮鼓晨钟,能提起人的警觉。这还是接著前面这一句来的,也就是说,无论你是说法、念佛,一一声中皆含无量的妙义,就像钟声远闻,听到声音的人,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。

  唐张继的“枫桥夜泊”,诗中的寒山寺钟声,看起来很容易懂,真正的意思,懂的人不多。所以中国诗词含蓄,含义很深。实在讲,也是无量义。欢喜的人读了,是一种喜悦的感受;有忧虑、有烦恼的人听到,触起他的愁肠,每个人感受不一样。所以你问他,这首诗有没有意思?它真的没有意思,但它又有无量义,每一个人看了,感受都不相同,就像清晨听钟声一样,每一个众生听到感受都不一样。这个地方是以此形容,佛经与佛号含无量义,能普遍觉悟九法界一切有情众生。

  以上三愿也圆满成就,所以阿弥陀佛示现成佛。这三愿是总说,下面的愿文是别说。别说就是细说。

  我作佛时。所有众生。生我国者。究竟必至一生补处。除其本愿为众生故。…

《无量寿经讲记 发大誓愿 第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