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清凉。所受快乐。犹如漏尽比丘。若起想念。贪计身者。不取正觉。
这一段里共有四愿,从第二十八到第三十一愿。第二十八是“国无不善愿”。我们在《阿弥陀经》里也看到“其佛国土,尚无恶道之名”,跟这一愿完全相应。西方极乐世界不但没有恶趣,恶趣的名字都听不到,所以称为极乐世界。从这些地方,我们能体会到一些。
从第二十八愿至三十八愿,说明西方世界众生之缘,显示极乐世界的众生,无量功德,自在受用,成就极乐名号所含的真实义。下文是第二十九“住正定聚愿”。
“所有众生,生我国者”。这里没有差别,无量无边的世界,九法界众生,往生到极乐世界,皆是平等的成就。这是极乐世界第一功德,“皆同一心,住于定聚”。什么是“定聚”?佛在经上把一切众生,常用分类的方法来解释,所谓“四圣六凡”,这是分类的方法。二乘、三乘也是分类的方法。《仁王经》把菩萨分为五忍,亦是分类的方法。《华严》将菩萨分为五十一个阶级,也是分类的方法。佛在经上也有将一切众生从修行成果上分为三类:一是“正定聚”,一是“邪定聚”,一是“不定聚”。这也把九法界的众生,包括尽了。什么是正定?正定就是他修学得如理如法,方法与理论相应,必定证果,决定有成就,就是“正定聚”。
我们念佛要像大势至菩萨一样,“净念相继”。中国祖师常讲老实念佛,老实的标准就是净念相继。什么是“净”?你有怀疑就不净,有疑心、有夹杂就不净;必须做到不怀疑、不夹杂。相继是不间断。这一句佛号,果然做到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,才是正定聚。因为你决定成就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品位高下,就看你念佛的功夫,你真正能断多少烦恼;但是决定伏烦恼,决定往生。一个人起心动念,一个念头接著一个,念头都是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,没有第二个念头,决定伏住烦恼,所以往生凡圣同居土,决定可靠,没有怀疑。功夫深一点的人,见思烦恼断了,就生方便有余土。功夫再深一等的人,能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就生实报庄严土。所以,西方世界四土、三辈、九品,要看你功夫的浅深。这是正定聚,决定证果。
佛法八万四千法门,无量法门,只要依照这个理论方法修学,都能得到结果。但是任何一个法门,原则都是“专”,专精而不能夹杂,夹杂就错。果然不夹杂,那真是《华严经》上所说“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”,一个法门就是无量法门,无量法门就是一个法门。我们念这句“阿弥陀佛”,这一个法门就是无量法门。
如果你参禅、参话头,或者观心,这一个法门,也是无量法门,决定是圆融含摄的。因为他得到清净心,清净心中一念不生,所有法门都放下。心里若起一个分别心,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都掌握不到,都抓不到,所以最忌讳的是妄想、分别、执著。《华严经》上,佛把众生的病根说出来,“但以妄想、执著而不能证得”。所谓“证得”就是指清净心。所以,你要想真正证得,一定要正定聚,把心定在一门上,定在一个法上,就正确。不管那一宗,那一派,不管你学什么样的经论,只要把心定在一门,决定成就。这个原理通一切宗派,通一切法门,决定不能怀疑。
第二、“邪定聚”。邪定聚指修行决定不能成就。他有没有定?他也有定。定里有掺杂,或者有疑虑。虽有定,还有妄想、执著。像世间的四禅八定,出世间的九次第定,都有妄想、执著。如果没有妄想、执著,阿罗汉、辟支佛怎么不能明心见性?佛在经上常常告诉我们,二乘人、权教菩萨,我执虽亡,法执犹存。你就晓得法执,还是属于妄想、执著。比起凡夫,他们执著轻,我们凡夫的妄想、执著重,可是他还是没有办法明心见性,道理在此。这是邪定聚。所以在楞严会上,佛看二乘人都是外道,邪知邪见。这一种称为“门内外”,是佛门以内的外道。
我们在唯识经论里讲的“同生性、异生性”,同生性是正定聚,异生性就是邪定聚,或是不定聚。什么是同生性?转八识成四智,用四智而不用八识,这是同生性。跟诸佛相同,用的是真心,不是妄心。以本经经题来讲,所用的是清净平等觉。异生性是用妄心,不是真心。他用的是八识、五十一心所,跟佛用心不一样,称为异生性,决定不能成正果。证果的标准,就是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圆教是初住菩萨以上,别教是初地菩萨以上,这是正果。邪定决不能成正果。
第三、“不定聚”。说他不定,就看他遇缘。他要遇到缘殊胜,遇到正定的缘,他就学正定;他遇到邪定的缘,他就学邪定。有胜缘,他会开悟,会证果;没有胜缘他就不能开悟,也不能证果。善知识是缘,我们今天讲老师。遇到真正高明的老师,这是第一胜缘。第二胜缘要有真正的同参道友,对我们有利益的同参道友,而不是损害修道的缘。第三种缘就是修学的环境。小的环境是道场,大的环境是我们居住的地区。社会环境也要殊胜,没有障碍,这样才能成就,才容易成就。佛讲这三聚:正定聚、邪定聚、不定聚,也把一切众生都包括了。
在此地看到,西方极乐世界全是正定聚,因为决定一生圆成佛道。只要往生极乐世界,即使是下下品往生,也圆证三不退,这就是说明“正定”,决定圆满证得三不退。这一愿,也可以说是很具体的显示出来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不退的密意。阿弥陀佛威神的加持是主要原因。同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最低限度,你自己已经修得“一心”。我们讲一心不乱,一心不乱不容易得到。我们今天果然死心塌地一门深入,将这一句佛号贯彻到底,就是一心。我不想再学其他的法门,我就这一门深入,这就是一心。一心称念弥陀名号。经文上,“皆同一心”,一心是没有二念。有二念就不是一心,心里起个念头就不是一心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那是阿弥陀佛,那是观世音菩萨,已经是二心了。所以,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名号,形象完全平等,就是让你在那个世界,一天到晚、一年到头,一念都不生。下四句是第三十“乐如漏尽愿”。
“永离热恼,心得清凉”。前句是离苦,后句是得乐。怎样才能离烦恼?热恼就是烦恼。人在烦恼的时候,火气就往上升;心无染著,就离一切烦恼。世出世间一切法,都不能执著,执著就错。佛在《金刚经》上教须菩提尊者,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弘法利生,去帮助别人。“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”,这是释迦牟尼佛传给须菩提尊者,也是传给所有的弟子们。你们要发心弘法利生,必须要接触大众,乃至日常生活、工作、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点点滴滴皆须遵依“外不著相,内不动心”,你就不会生烦恼,而常生智慧了。
佛在经上曾讲过一个小故事,舍利弗是小乘人,有一天他发了大乘心要学普度众生,要行菩萨道。忉利天人知道了,就变化成一个人,在路旁边哭。舍利弗行菩萨道,找到了对象,没有想到这位天人是来考他的。舍利弗就问他,“你为什么哭?”他说,“我家里有人生病,药都齐了,就是缺少药引子,病是没有救了!”“你要什么样的药引?”他说,“需要阿罗汉的眼睛作药引。”他听了之后,心想自己正是阿罗汉,没错,是找到对象,要行菩萨道!怎么办?他就把眼睛挖一个布施给他。结果那个人就说,你是好心阿罗汉,但是你错了,我要的是右眼,你挖的是左眼,这没有用处。舍利弗想想,还是得修学,再把右眼挖给他。那人接过去闻了一闻,说,“这眼睛太腥太臭了!”往地下一丢就走了。舍利弗于是就退心,叹菩萨道难行!
难行在那里?外著相,内动心,佛不是明明教你“外不著相,内不动心”。所以,这是装不来的,勉强学,学不来,要真正的功夫,才能永离热恼。当然这事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很难。要怎么样做?难行能行,慢慢的学,逐步逐步放下,一下子放下做不到。先从那里放下?先从身外之物练习放下。身外之物包括钱财、珍宝、产业……。能放下你所爱好的身外之物,逐渐逐渐的放下。
过去章嘉大师教我学布施,最初怎么布施?把自己用不著的,多余的物品送给人。原来没有学佛的时候,不喜欢的物品也不会轻易送给人的。以后更进一步,不喜欢的自己可以留著用,喜欢的送给人;新的送给人,旧的自己用。从前是新的自己用,用旧了才送给人,此时就进了一大步。再进一步,这东西我只有一样,心爱的也能割爱,也不吝啬。逐渐逐渐的去学,要认真去学,要一年比一年进步。可是单单修施舍,若不学看破,施舍是很难过的。看破是智慧,所以智慧要天天增长,这样施舍之后心里会有法喜,会很欢喜,不会舍得很难过,很后悔。这就是永离热恼的秘诀。
你们想把烦恼都舍掉,不认真的学,你的烦恼舍不掉。要知道,烦恼是非常可怕的,它是六道轮回的根本。只要有烦恼存在,就有六道的事实,反之,就没有六道。你要想了生死出三界,非断烦恼不行。“心得清凉”。于一切法,不分别、不执著,就清凉。
现在这个世界,几乎每一个国家地区都在谈环保,如何保护一个干净的环境。佛陀在三千年前就讲究环保,不过没有用现在这个名词罢了。整个佛法就是保护心地的清净。心清净,身就清净;身心清净,环境就清净。环境是依报。“依报随著正报转”,所以保护自己的清净心,平等心,非常重要。
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永离烦恼,心得清凉。这种清凉快乐,我们说不出来,也没有法子体会,佛经上常讲“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”。你不去尝一尝,怎么晓得它的冷暖?你今天用温度计去量,量多少度,每个人冷暖的感受不一样。佛法讲的境界,必需自己去体会,去亲证。
“漏尽比丘”就是阿罗汉,见思烦恼断尽了。此地所讲的漏尽比丘,是不是小乘阿罗汉、辟支佛?决定不是。因为本经不是小乘,就要用大乘的标准。大乘漏尽,是法云地的菩萨,是一般经上讲的大乘阿罗汉,或者称为大阿罗汉,不但断见思烦恼,断尘沙烦恼,无明也将要断尽…
《无量寿经讲记 发大誓愿 第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