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▪P2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到了。所以,香氣是本性覺悟所放的。臭氣是本性迷了以後,香的變成臭氣。其實香臭不二,怎麼轉變的?就是迷悟轉變的。那麼極樂世界的環境,我們就能理解。

  “下從地際”是從地層的裏面,不是地面。這就說得很深,因爲西方世界,地是透明的琉璃之地,地下面都看得清清楚楚。

  “上至虛空、宮殿”。宮殿有在地面上的,有在虛空中的,《觀經》像這些事講得很詳細,講得很多。“樓觀、池流”,七寶池、八功德水,“華樹”更不必說,這是列舉幾種。

  “國土所有一切萬物”,這一句總括所有的依報物象。

  “皆以無量寶香合成”,剛才說過了,這是性德寶香,“其香普熏十方世界”。如同前面光明一樣,光明徹照,寶香也普熏,這是彌陀本願所現的。本願在那裏?就是這一願。他發願,如果不是這樣,他就不取正覺。他現在成佛,這一願兌現、圓滿了。雖然是願,實在講,只是個緣而已,他的正因是真如本性的性德,藉彌陀之願顯現出來。這種香有沒有人聞過?在我想像當中,我們在座的同修,一定就有不少人有過這樣的經驗。特別是在初學,你對這個法門似信未信,常常會有一些奇怪的香氣聞到。我自己就有這個經驗。

  那時候剛剛接觸佛教,看佛經。民國四十二年的臺灣社會跟現在不一樣,沒有這麼多人,也沒有這麼多房子。我居住的房子,距離一般人家至少一裏路以外。人家家裏燒香,一裏之外會聞到,不太可能。我在讀經的時候,會聞到異香,有的時候聞到檀香。我自己沒有燒香,附近沒有人燒香。在最初兩年中,這樣的現象至少有十次以上,不是偶然的,而且時間都很長,有好幾分鍾。那個時候我不知道,就覺得很奇怪,怎麼看佛經有這事情發生,看別的東西都沒有這事。以後跟忏雲法師,忏雲法師問我,“你學佛這麼久,有沒有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?”我一想,這事情很奇怪,就告訴他。他告訴我,一般的說法,是你在讀經或者在看經的時候,有天人從這個地方經過,他看到很喜歡,合掌停住;他要不停,你聞不到他身上的香氣。他在這裏停了一下,你就聞到香氣。當時忏雲法師這樣解釋,現在我們明了,那是一種可能。

  根據經上所講的彌陀本願,極樂世界的寶香感應比見光的感應容易,因爲鼻根的範圍比眼根廣大。眼睛看前面不能看後面。鼻子是聞前面也聞後面;後面有什麼氣味,也聞得到。所以講圓通,鼻根要比眼根圓滿。《楞嚴經》上講眼根的功德只有八百,鼻根的功德有一千二百,是圓滿的。眼只能看這一面,頂多側面看一點,後面就看不到。因此,聞到寶香的機會,一定就比見佛光的機會多。這是我自己的經曆,也有不少同修,有這種經曆。

  幾年前在美國,我在別州講經,達拉斯有幾位同修,晚上在陳大川居士家中院子裏談佛法。院子很大,院子裏種了很多花,也種了很多菜,也有很多瓜果。夜很深,大概將近十一點(美國夏天日落很晚,九點鍾天還是亮的,所以晚上都睡得晚,都在十一點鍾以後),忽然大家都聞到有一股異香,不知道是什麼香,聞所未聞。隔了兩天他們打電話告訴我,說出這回事,當時在座的人皆聞到,而且時間很長。

  寶香普熏十方世界,“衆生聞者,皆修佛行”。香光莊嚴極顯事事無礙的法界,這是對于修學,幫助我們增長信心。當然一是彌陀本願,我們在此看到的。除彌陀本願之外,還有十方諸佛的願力,諸佛冥冥之中加持爲你作助緣,再就是自己的善根福德。如果自己善根福德不能現前,彌陀的願力、諸佛的加持也達不到,所以本身的善根、福德很重要。善根、福德不是一生修的,是生生世世修積的。我們讀這部經才真正明了,照本經所講的,一個念佛人是無量劫來所修積的善根,真正不可思議。

  我們在經上明白的看出來,阿阇王子與五百長者,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,對這個法門還不相信,聽到之後還不能立即發願求生淨土。由此可知,你今天聽到這個法門,歡喜信受,發願往生,你的善根福德決定超過阿阇王子。阿阇王子聽了此經,只發了一個願,希望自己將來成佛也像阿彌陀佛一樣,並沒有求往生。因此,真正發願求生淨土的人,我們的確要尊敬他,不能輕視。即使他這一生再愚癡,甚至造作再重的業障,都不敢輕視,可能他往生成佛在我之前。

  信心增長,願心增長,當然就“修佛行”。要特別注意這叁個字“修佛行”。爲什麼叫大家注意這叁個字?十法界除佛之外,九界有情衆生,起心動念,一切造作,都稱爲“行爲”。九界衆生的差別是怎麼來的?行上有差別,所以才有九法界。自性裏沒有差別。一切衆生造作的身、語、意叁業,差別不同。此處不能細說,實在講,一部《大藏經》也不過就是說明這樁事而已。我們只能在十法界,采取“心行”最重要的,也就是成佛第一個因素是什麼,我們先求了解此事。

  其實每一個法界,“心行”都是無量無邊。無量無邊中那一個最重要?譬如,前面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“阿彌陀”譯作“無量”,無量裏那一個最重要?“無量壽”頂重要。若沒有壽命,所有一切無量豈不都落空了!我們找到一個最重要的,然後看十法界,才曉得怎麼取舍。

  我們從底下看,衆生怎麼會墮地獄?因素當然很多,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嗔恚。嗔恚墮地獄。嗔恚是墮地獄最重要的一個條件。你要是沒有嗔恚心,造再多的惡業不會墮地獄。悭貪墮餓鬼。“悭”是吝啬。貪欲、吝啬是餓鬼道的第一個因素。愚癡墮畜生。愚癡是什麼?真妄、邪正、是非、善惡分不清楚,都搞顛倒,這就是愚癡,墮畜生道。

  持五戒得人身,生人道。得人身第一個因素是守五戒。在儒家講,就是五常:“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”。修這五條得人身;修十善升天。二十八層天裏面,最重要的是十善業。十善業裏有上中下叁品,你所修學的,決定升天層次的高低。修十善是升天。證得阿羅漢,修行第一個因素是修“四谛法”。辟支佛的因素是“十二因緣”;修十二因緣證辟支佛果位。菩薩的第一個因是修“六度”。

  佛是什麼?佛是“清淨平等”。所以,本經經題“清淨平等覺”是“佛行”。你要是能在日常生活中,處世待人接物,起心動念處修清淨,修平等,修覺而不迷,這是修佛行,于是就明白這一願講的是什麼。

  十方衆生見到佛光,聞到寶香,修什麼?依照《無量壽經》,發願求生淨土。經上告訴我們,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就是修佛行。可是你要曉得這一句“阿彌陀佛”,要怎樣念法?要用清淨平等覺心去念,念成自己的清淨平等覺,這就對了,就決定往生。換句話說,你把彌陀在經典上所講的教訓都學到了,你與阿彌陀佛信、願、解、行都相應,那有不往生的道理!所以“皆修佛行”這一句,我們要特別重視。

  說老實話,我們今天也見到光,也聞到香,但是你是不是真的聞到。我爲什麼說這話?聞到之後還不修,聞也等于沒有聞。聞到之後自己真正覺悟,覺悟就是真修。叁惡道我們不想去,決定不造貪嗔癡;人天不值得留戀。想來想去,十法界還是成佛好,要直接修成佛之行。成佛之行就在這一部經;這一部經就是教我們成佛之行。

  後面五願是對十方菩薩說的。十方菩薩在各處度化衆生,他們應該如何修這個法門,幫助他們順利度化衆生,可見彌陀四十八願實在是圓滿周到。到這個地方,四十叁願完全是佛度六道衆生,是以度我們凡夫爲主。末後五願,才是度十方菩薩的。所以,度六道講了四十叁願,度菩薩只講五願。你就曉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以什麼爲主?是以度六道衆生爲主。我們六道凡夫,不能辜負阿彌陀佛。

  我作佛時。十方佛刹。諸菩薩衆。聞我名已。皆悉逮得清淨。解脫。普等叁昧。諸深總持。住叁摩地。至于成佛。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。不失定意。若不爾者。不取正覺。

  這是第四十四“普等叁昧願”、四十五“定中供佛願”。前面四十叁願是阿彌陀佛在因地裏,爲普度十方六道衆生而發的。從四十四以後到四十八這五願,是彌陀爲普度十方一切菩薩所發之願。往昔曆代祖師有說,這一法門攝化的範圍,上自等覺菩薩,下至惡道衆生。末後五願就是上自等覺菩薩。

  “我作佛時,十方佛刹,諸菩薩衆”。這一句把盡虛空遍法界所有諸佛刹土的菩薩,無論是權教、實教,初信位到等覺位的菩薩,全部都包括。我們才能體會到,他的願力廣大不可思議。彌陀攝化衆生,是用平等的法門,決不是對凡夫要我們信、願、持名,對菩薩另外用一種修學方法,不是的。

  我們在願文裏看到,跟度凡夫完全相同。願文說“聞我名已”,跟前面所說的完全相同。“聞”是菩薩叁慧的聞慧;聞底下接著就有思,就有修。凡夫尚且如此,何況菩薩。菩薩修學這個法門還是信、願、持名。下文說他所得的利益。當然這個地方最重要的就是修因,因圓果就滿。

  唯獨信、願、持名這個因是圓滿的,所以果報就殊勝。如果他不是圓滿的修因,等覺菩薩、法身大士何必還要修學。怎麼曉得包括等覺菩薩?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文殊、普賢是最好的代表,他們在華嚴會上發願求生淨土。所以,此地“十方佛刹,諸菩薩衆”,包括文殊、普賢等。這個地方,我們要重視的就是修因。因此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!我們在講席中常常提醒同修的。

  名號功德究竟有多大?我們要想真正理解,至少你須熟讀《無量壽經》,熟讀淨土五經。單單熟讀還不夠,必須要看古大德的注疏,才能稍稍體會名號功德,但是也只能體會少分;要想多知道一點,就要去念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因爲《無量壽經》即是中本《華嚴》,換句話說,是《華嚴經》的精華、《華嚴經》的濃縮,詳細的都在《八十華嚴》、《四十華嚴》之中。這樣對于名號功德,才能認清楚一些,但是並不圓滿。

  在我們這個世界講圓滿,必須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都貫通,才曉得原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