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▪P4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更容易的,也沒有比這個更殊勝,一生圓滿成佛。

  蕅益大師贊歎,稱之爲“心性之極致”,“持名之奇勳”(勳是功勳,持名的功德不可思議),“彌陀之大願”。這叁個力量,使你一下就超到七地。這叁個條件,只有第一個是自己的,自己真誠的本性。是用真心來發願持名,不是妄心,是至誠心,所以超越得這麼高、這麼快。念佛絕對不是兒戲,要用真心。真心就是一心|清淨心,平等心。不能用妄心,所以念佛人不能虛妄分別,不可以搞是非人我,更不能搞貪嗔癡慢,那是不能往生的。蕅益大師給我們說出這樣殊勝成就的叁個原因。另外兩個原因是屬于佛的: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彌陀本願不可思議。

  彌陀的本願就是這一願。他發此大願,凡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薩。願文並沒有說上上品才作阿惟越致菩薩,中下品沒有分,不是這樣的。既然沒有這些字樣,則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也是作阿惟越致菩薩。所以,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。佛用平等法來度一切不平等的衆生,一切衆生以平等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平等成佛。實在講,這樁事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刹土裏沒有的,這就是爲什麼西方世界第一殊勝。

  我作佛時。十方衆生。聞我名號。系念我國。發菩提心。堅固不退。植衆德本。至心回向。欲生極樂。無不遂者。

  這一段在整個願文裏承先啓後,可以看作是第十二願到第二十願的總結,特別增強我們的信願。“十方衆生”,自然包括我們自己在內。“聞我名號”是信解,“系念我國”是願行。

  我們在前面曾經跟各位談過,念佛的人很多,但是對于名號功德知道的人不多。要怎樣才知道名號功德?這一本《大乘無量壽經》就是名號功德的注解,你把這一部經徹底明了了,才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對于持名念佛往生不退成佛,才真正有信心,所以信是從解來的。如果沒有解就信,這是迷信。因爲對于事理完全不知道,就相信,但是迷信裏也附帶條件—佛不妄語。我相信佛的人格,佛說話我相信,這樣的信是有條件,還不算迷。

  雖然理事不知道,我相信佛的人格,佛教我們不妄語,他一定不欺騙我們,這樣的信是“正信”。正信是信佛,但是理事還沒清楚。理事搞清楚之後,即是“真信”,比正信還要進一步,真的相信。如果在行持裏真正體驗到這個境界,那是真正的真信,是證明了佛所說的。由此可知,叁福裏“讀誦大乘”多麼重要,不能輕視。

  我念這句“阿彌陀佛”就好了,何必還要讀經,何必還要聽講?如果不聽經,不聽講,你學老太婆、老阿公那種方式,死心塌地念到底,那是正信,沒有問題,能成就。如果做不到,你還有懷疑,還有業障,還會被外面境界動搖,換句話說,非讀誦大乘不可。

  不需要讀誦大乘的,佛法裏講,只有兩種人。一種是上上根人不需要,因爲他們聞佛說法,就大澈大悟,一點問題都沒有。一種是下愚,他不想理解,佛說的他相信,絕對不懷疑,他不需要聽道理,他不要麻煩,簡簡單單一句彌陀念到底就好。這兩種人決定成就。難在既非上根又非下愚,這種人難辦,所以佛四十九年苦口婆心都是爲這種人。上智跟下愚好度,幾句話就解決了,他們就成就了。佛講千經萬論都是爲中根人說的,這就說明讀誦大乘非常重要,你才真正體會到名號功德。唯有理事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死心塌地發願念佛,這才是“系念我國”。現代人講的知識分子,如果不把真相搞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是很難相信,很難接受。

  我自己本人就是所謂的知識分子。我算是很幸運,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了。我搞了叁十多年才搞清楚,真不容易。還有許多人搞一生都沒有把事實搞清楚,換句話說,對念佛半信半疑,這一生就很可惜。

  “發菩提心,堅固不退”,一心一意求生淨土,除求生淨土之外,決定沒有第二念,這才是堅固不退。“植衆德本”,德本是什麼?就是一心念佛。一心念佛是萬德之本。種植是比喻,就是前面所講的晝夜不斷。“一心念我,晝夜不斷”,就是植衆德本。“至心回向”,這是真心,真誠之心,一個方向一個目標。

  “欲生極樂,無不遂者”,沒有一個不滿願,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往生,一千個人修一千個人往生,萬修萬人去。要用這樣的心態來修行,才是萬修萬人去,這要搞清楚。如果不是用這樣的心態念佛,就不能去。你可不能怪佛,佛在經上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你不能把他的意思曲解了。

  因此,大家在一起共修,一定要明了,我們要成就自己,要成就大衆,這就是無量功德。決定不可存一個念頭,破壞自己,又破壞別人,你存這樣的心,決定墮阿鼻地獄。這是個念佛道場,淨宗道場,你到這兒來幹什麼?你是到這兒來成佛的,還是到這兒來准備墮地獄的,先要搞清楚。

  同修多了,龍蛇混雜。真修的人多,福報大,只有少數害群之馬,多數還不會受大傷害。如果真修的人少,問題就嚴重。這種脆弱的道場,一定會被擾亂,被破壞,罪過就無量無邊!所以我跟道場同修們說,我們道場很小,有時候有人想到我們這裏來挂單住幾天,住兩叁天還可以,如果是住一個星期、兩個星期,萬萬不可。原因在那裏?他在外面帶了這些習氣,時間久了,我們這邊信心不堅固的同修會受他影響;信心堅定的同修,不會受他影響。這絕對不是不慈悲,是要保護大衆的清淨心。

  古時候的道場,每一處都有他的學風、道風,就是專修專學。如果你跟他們不是志同道合,決定不能入他們的道場,入他們道場是破壞道場。譬如,這裏是念佛道場,你是學禅的、學密的,你要進來,在這裏勸人學禅,又勸人學密,這就不得了。

  我們圖書館在前些年,男衆有好幾位。忏雲法師有一個徒弟也在此地,以後廣定法師送了一個徒弟來。廣定法師是學密的,他把這個徒弟送來,叫他來跟我學顯教,十年之後再回去學密。有這麼多年輕人來了,而且都相當優秀,所以館長就發心,計劃辦個小型佛學院來成就他們。那曉得廣定法師的徒弟來了之後,不到一個星期,勸大家念咒,勸大家參禅,一下子把我們道場就搞亂了,我們很爲難。大概是護法龍天顯聖,不到一個星期,叁個人都走了。

  正法道場必蒙諸佛護念,龍天保佑。你只要在這裏起一個惡念,想破壞道場,自然有護法神遷單,這是真的。護法神遷單,你在這裏住不下去,你住在這個地方渾身不舒服。叁個都走了,道場恢複太平。所以,每一個道場有它獨特的道風與學風。

  我們加入一個道場,一定是我們的目標相同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我們的志願相同,弘揚淨宗,勸人念佛,幫助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同心、同願、同德、同行,這是和合僧團。我們中國古來的祖師大德勉勵出家人,內養五德,外修六和。內是個人要修五德,這是自身的莊嚴;外面是跟大衆相處,要修六和敬。這個僧團才是福田,才有護法神保佑,諸佛菩薩護念。這樣的道場非常希有,非常難得。因爲難得,所以黃念老就告訴我們,同修貴精不貴多。精是真正志同道合,兩叁個人、五六個人不少!覺明妙行菩薩的道場只有十二人,慧遠初祖的道場也只有一百二十叁人。

  四個人在一起,就成爲一個僧團,不要多!絕對不可以讓與我們的見解、思想、願望、修行目標不相同的人加入,決定不能共處。他修禅的,找幾個參禅的同修,我們盡心盡力財供養、法供養布施給他,幫助他,但是決定不能在一起共修。幫他建立道場,是很大的功德。他修密,我們幫助他建密宗的道場,因爲所有宗派都是佛說的,都是正法,都不是邪法。我們彼此互相贊歎,互相幫助,可是修行一定是幾個人共同修學一個法門,決定不能擾亂。就像一所學校,有許多科系,都是一個學校的學生,科系不相同。你在這個科系念書,決定不可能舍棄這個科系,去聽別的科系的課程,這是不許可的,決定是擾亂,決定不能成就。你是學土木工程,他是學醫,你勸他不要學醫,也學土木,這成什麼話,這就把學校搞亂。世間法尚且不許,何況佛法?

  佛法修學的要領沒有別的,不管你依那一部經、依那一部論、依那個宗派法門,要專,要精,這就對了,你才會有成就,這才真正值得贊歎。這些都是“植衆德本”,衆是衆多。這是總結,應有這樣的心態、行持來修西方淨土,決定成就。

  若有宿惡。聞我名字。即自悔過。爲道作善。便持經戒。願生我刹。

  我們這一生所造的,過去生生世世所造的,都是“宿惡”。從這一段文,我們能看到名號滅罪功德不可思議。

  清朝乾隆時候,有一位慈雲灌頂大師,著作很多,收在《卍續藏經》裏。他有《觀無量壽佛經》的注解,題爲《觀經直指》。民國初年也有一位慈雲法師,這一幅對聯就是印光大師送慈雲法師的,上款落的有名字。是不是那位慈雲又來了,我們不曉得。慈雲灌頂大師在《觀經直指》裏明白的開示我們,“所有一切經法消滅不了的業障,這一句名號悉能消除”。名號功德不可思議!

  “聞我名字,即自悔過”,注意“即”。換句話說,什麼是忏悔、悔過?念佛就是忏悔。不必在佛菩薩面前禱告,我過去做了什麼壞事,什麼錯事。你禱告一遍,就又作一遍,阿賴耶識裏又落印象,又造一次。不要再造了,念佛就好。所以,過去所造一切罪業,不要去想它,“想佛”、“念佛”,“即自悔過”。念佛就是悔過,不要再搞別的。這個道理很圓滿,因爲一切法從心想生,唯心所造。大乘佛法決定不主張後悔,後悔一次就又造一次,再悔一次又造一次,這怎麼得了。你何必再去造,你造阿彌陀佛多好。念念想阿彌陀佛,念念作阿彌陀佛,這樣好!所有一切業障都消除掉,這個法門妙不可言。這就是念佛滅罪,念佛消災,念佛是真忏悔。實在講,知道的人也不多。

  從今之後,“爲道作善”。“爲道”,就是自行化他;“作善”是幫助一切衆生學佛,幫助夠條件的同修弘法。這人想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