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發心出家,我們看看他確實因地很純正,有條件,我們要幫助他。看看他沒有條件,他出家會害佛門,害團體,我們就勸他不必出家,在家好好的修行。這都是作善,所以要有智慧觀機,恰如其分。出家之後,當然以弘法利生爲我們一生的事業,可是不見得人人有這個條件。沒有這個條件的就退下來,做好內護,幫助道場。我們這個團體有一、兩個講經說法的,就成功了。大家護持他,幫助他。如果人人都想出來弘法利生,結果一個都不能成功。爲什麼不能成功?弘揚佛法,講經說法要有上講臺練習的機會,每個人都把時間占去了。他雖有條件,因爲沒有時間學習、沒有時間練習,有條件的人不能成就;沒有條件的,怎麼練也練不出來,結果這個道場一個人才都出不來。所以,自己應該怎麼做,心裏要明白。明白就是覺而不迷,不能迷惑顛倒。
講臺上講經跟臺下服務,功德完全相等,這是平等法。所以,護持的人對于講經的同學不嫉妒;講經的同學對于護持的同學絕不傲慢,絕不敢輕視。這種傲慢、嫉妒是人之常情,這是大煩惱,沒有法子避免的。真正明理,心開意解,才能把這個煩惱伏住。我們看《六祖壇經》,五祖傳法給六祖,寺裏的大衆沒有一個心服的,要想方法把衣缽搶回來,把惠能害死。嫉妒障礙,人之常情!我們生在這樣一個時代當中,說實在話,大衆在一塊兒相處,沒有嫉妒,到那裏去找,找不到!決定有嫉妒,決定有妨礙。這就是天天要講經,天天說法,天天勸導,使他自己明了,覺悟,知道嫉妒障礙是墮地獄的業因,不要在這個道場住了幾年,最後往生到地獄去了。
如果我不講清楚,不講明白,將來你墮地獄會埋怨我,你爲什麼當時不講清楚,搞得現在這個樣子。我今天都講清楚了,你將來縱然墮到地獄,你對我沒話可說。我說清楚了,你沒有聽,沒有做,不能怪我。我樣樣講清楚,講明白,甚至于再叁的講。我們道場同修發心護持的,對于發心講經的人,要看作自己的兒女,用這樣的心態去照顧他。發心講經的人,對于護持的常住工作人員,看作父兄,要尊敬。這個團體才能和睦,才能成就,才是六和敬的僧團。
“爲道作善”,我們只有一個目標,自己求生西方世界,團體弘法利生,把念佛法門、“淨土五經”發揚光大。縱然在這個道場裏燒飯、掃地、抹桌子,也是這一個目標,所以功德是相同的。在講臺上講的也是同一個目標,同一個方向,這才是道場。如其不然,這個地方就不是道場。諸位同修們要知道,要記住!
“便持經戒”,就是讀誦勸進。天天要念經,念經有兩個目的:一是戒定慧叁學一次完成。讀經不求解義,只是一句接一句的念,使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滲透不進來,就是把妄想、執著念掉,跟念佛號目標完全相同。爲什麼對初學者提倡念經?因爲你一打妄想,經就念錯,馬上就把妄想找出來。念佛號不容易,一面念佛號一面打妄想,你的佛號不得力。所以叫你先念經,念到心地清淨,念到功夫成片,才專念佛號。那個時候念佛號,一念相應一念佛。所以,這是過渡時期接引的方法。念經第二個目標是依教修行。我們對于宇宙人生的想法、看法、作法,到底那些是善的,那些是惡的,經典爲我們說出來。經上講那些是善法,勸我們要做;那些是惡法,勸我們不能做。經念得很熟,一遇到事情,你就能立刻判斷是善是惡。是善就做,是惡就止,這就是修行的依靠。
修行在那裏?在起心動念之處,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。經教要是不熟,你依什麼修行?依自己的妄想修行,靠不住!你以爲是善的,說不定是惡;你以爲是惡的,說不定是善。你把是非善惡都搞顛倒了,所以要依經典上的教訓,來修正我們的見解、思想、行持。讀經是這兩個目標。這是“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”,所以“便持經戒”一句,包括叁福末後的兩句。
命終不複更叁惡道。即生我國。
這一句是這一願的主旨,命終之後,絕對不會再墮叁惡道。這話必須加以解釋,因爲前面曾說“願生我刹”,他已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怎麼會再墮叁惡道?這是說,通常一個罪業深重之人,必定墮惡道;因爲他念佛,依照《無量壽經》的方法來修行,發願求生淨土,雖然造很重的罪業,照《觀經》上講,造五逆十惡這樣重的罪,都不墮叁惡道,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前面第十八願說“唯除五逆,誹謗正法”,主要的一句是在“誹謗正法”。你對這個法門不相信,當然要墮。如果你對這個法門深信不疑,再重的罪業,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。所以,一定要在修學的過程中,徹底了解明白,知道自己要怎樣修,這才是真正要緊之處。
若不爾者。不取正覺。
如果這一願不能圓滿的話,阿彌陀佛誓不成佛。他現在在西方世界成佛已經十劫,可見這一願也兌現了。這是四十八願裏的第二十一“悔過得生願”。
在此處,我還有幾句話要補充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兩種方式:一種是積功累德,依教奉行的;一種是臨命終時念佛忏悔往生的。把這一願與第十八願合起來看,是臨終忏悔往生的。這有兩種情形:一是他有宿惡,在臨終時候才聞名;一是在平常作惡業的時候聞名。平常造作很多惡業,現在聽到阿彌陀佛,能夠信受奉行,改過自新,這是這一願包括的。平常造作惡業,沒有機會聞到佛法,到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勸導他,他才聞到,立刻就能相信,發願求生,一心執持名號,也是悔過,爲道作善往生的,即是十八願所說的。所以,包括的境界非常之廣。
總而言之,一個人要天天都能覺察自己的過失,才是覺悟,佛門稱爲開悟。今天一天都沒有過失,這是愚昧,是糊塗!怎麼會沒有過失?只有成了佛才沒有過失,等覺菩薩每天都還有過失,我們怎麼會沒有過失?知道過失是開悟,把過失改正過來是修行,是功夫。你要想有功夫,當然知過才能改;過失都不知道,從那裏改起?所以,我們做早晚課,早課是提醒自己,晚課是反省。我們晚課念《無量壽經》叁十二品到叁十七品,一面念,一面要依照經文隨文作觀,依照經文檢點自己的身心有沒有犯過,有過要改正,希望明天不要再犯。馬上就能改,這是修行。所以,念經念佛都還不是修行,改過自新才是修行。
修行是從內心做起,形式是其次。《華嚴經》上不重視形式,重視在內心,這是大乘法跟小乘法不一樣。小乘重視在形式,論事不論心,所以小乘人不能明心見性。大乘人論心不論事,心地真正清淨光明,斷惡修善。
我作佛時。國無婦女。若有女人。聞我名字。得清淨信。發菩提心。厭患女身。願生我國。命終即化男子。來我刹土。十方世界諸衆生類。生我國者。皆于七寶池蓮華中化生。若不爾者。不取正覺。
這一段包括叁願,第二十二“國無女人願”,第二十叁“厭女轉男願”,第二十四“蓮華化生願”。這一品經從第十八願到第廿四願,都是說聞名得益,而且得最殊勝的利益。
第二十二願在經文裏只有一句:“我作佛時,國無婦女”。極樂世界沒有女人,我們現在看見有人畫極樂世界圖有女人,這跟經義不相符,就不可靠。圖中畫的阿彌陀佛特別大,觀音菩薩小一點,往生的人就更小了,這跟經義也不相符。經上講,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跟阿彌陀佛身相完全相同,面貌身材都一樣。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。我們看到變相圖裏畫的不平等,但是佛教我們依法不依人,一定要以經典作依准。
爲什麼極樂世界沒有婦女?我們想,一定是阿彌陀佛在修因的時候,看到許多世界有男生、有女生,鬧了許多不愉快的糾紛,就決定他的國土不收女生,都是男生,就省掉很多的麻煩。必定是這個道理,因爲他參觀考察了許多刹土。實在講,這個世間因爲男女糾紛所造成的困擾,所造的業障,所造的果報,是任何造作都不能相比的,這是事實。我們展開報紙,打開電視,天天廣播全世界的動亂,決定離不開男女關系,這是很嚴重的問題。阿彌陀佛有智慧,如果西方極樂世界有男生有女生,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會安甯,也不會清淨。我們要知道,這絕對不是輕視婦女。
佛門十大宗派,有一個專修持戒的律宗,創立這個宗派的祖師是唐朝道宣律師,他住在終南山,這是佛門非常有名的一位大德。他曾經引經說,“十方世界,有女人處即有地獄”,但是引那一部經他沒有說明,我們就不知道他引的是什麼經。道宣律師是持戒很精嚴的人,決定不會妄語。經典在中國譯得多,當然大多數都流傳下來,還有少數經典散失、失傳了。譬如《無量壽經》總共有十二種譯本,流傳到今天只有五種,七種失傳。唐朝譯經還非常之盛。道宣跟玄奘大師是同時代的人,那時佛教在中國是最興盛的時代,他看到經上有這麼一句話。
現在是末法時代,末法時代樣樣都顛倒。有一些出家的女衆,對于我講經講到末法事實真相,她們很反感,說我不應該貶低出家人,擡高在家人,她們很不服氣。我收到好幾封這樣的信,也無可奈何,我就沒有回答她們。實在講,這是事實。
在正法、像法的時候,學佛男衆多過女衆,當然與社會背景、政治製度有很大的關系。中國跟古印度,自古以來確實是重男輕女,男衆受教育的機會多,女衆很少有受教育的機會。特別在政治上,男子參政,女人幾乎沒有參政的機會,這些都是事實。佛教是非常深廣的教育,沒有相當好的學說根基,沒有辦法入門。所以,佛法傳到中國來,接受佛法的是士大夫階級,就是知識分子。從前知識分子,沒有現在這麼普遍,他們對于社會有很大的影響力。中國自古以來對讀書人非常尊重。士、農、工、商,在社會上,讀書人的地位最高,他們有很大的影響力。由于讀書人學佛,國家社會一般大衆普遍跟著學習,所以是男衆多,女衆很少。釋迦牟尼佛在世,他的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裏沒有女衆,最後他的姨母出家,才收比丘尼,很小心、很謹慎,收了五百比丘尼。有些經典裏講,因爲收了五百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