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跟一般大乘菩薩不一樣。大乘菩薩還要修叁大阿僧祇劫、無量劫,才能成佛,這人一生就成佛,比起那些菩薩,殊勝得太多。
“菩提心”,佛在《觀經》上講得很清楚。菩提心的體是“至誠心”,就是我們前面第十八願講的至心、真心、誠心,真實不虛!真誠心起作用,分爲兩類,一是對自己,一是對別人。對自己是“深心”,在一般大乘講,深心是好善、好德。善與德是有標准的,最高的標准,“明心見性”才是善,才是德。“一心不亂”是德,“大開圓解”是善;斷煩惱是德,開智慧是善,這是高標准。對待別人是“發願回向”,發四弘誓願。四弘誓願展開就是四十八願;四十八願歸納不外乎四弘誓願。所以,四弘誓願是一切諸佛菩薩,在因地所發無量大願的總歸納。
第一要發願度衆生。要幫助衆生,協助衆生,成就一切衆生。如果我破壞衆生,障礙衆生,嫉妒衆生,阻撓衆生,這是造作阿鼻地獄的業。因爲這不但沒有發菩提心,跟菩提心恰恰相反,那是迷惑顛倒,這種人決定不能成就,叁寶再慈悲也加持不上。誰能加持他?妖魔鬼怪,因爲妖魔鬼怪的心行都是這樣的,嫉妒人,障礙別人,陷害別人。你的心願跟他的心願完全相應,所以妖魔鬼怪都加持你,使你的罪業愈造愈大,愈造愈深,將來地獄果報愈墮愈下。非常可怕!
讀到這裏必要覺悟,我們盡心幫助別人,決定不吃虧,對自己決定沒有損失。看到別人有困難,盡心盡力幫助他,明天自己沒飯吃,不去考慮。不要幫助別人,自己還留一手;這樣雖然幫助別人,不圓滿,不究竟,不徹底。是覺,但覺裏帶著迷,不是完全覺,一半覺一半迷。真正覺悟的人,決定不會替自己留一點,那才是真正覺悟,徹底、究竟、圓滿的覺悟。所以,要發心度衆生,要想究竟圓滿的幫助別人,可以幫助現在不如我們的人。跟我們程度差不多的,比我們高的,我們幫不上。所以,一定要自己成佛,成了佛可以幫助等覺菩薩,這樣度衆生才圓滿。九界有情衆生都得度,我都有能力幫助他們,就要自己圓成佛道。
自己成佛從那裏做起?從先斷煩惱做起。四弘誓願就是教我們修行的次第,這四句話就是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的總綱領。《華嚴經》的內容就講這四句,先斷煩惱,煩惱斷了之後,再學法門。你要不按這個順序去學,這一生決定不能成就。
我們今天這一代人,幾乎沒有成就的。最近黃念祖居士告訴陶居士說,臺灣的佛教是形式的,表面興盛,是假的,不是真的;臺灣沒有真正修行人。他一語道破,真正有修行人,這個地方還會遭劫難嗎?不會!沒有真修行人,不是不發心修行,他真發心,他修行的程序顛倒了,他不斷煩惱就要學法門。換句話說,四弘誓願,他只要後面兩願,前面兩願不要。他要度自己,不度衆生。對衆生,想盡方法障礙、破壞。他不斷煩惱,所以四弘誓願他只要“法門無量誓願學”、“佛道無上誓願成”。好像蓋四層大樓,底下兩層他不要,他要叁樓四樓,這樣永遠不能成就。大錯特錯!這是真正迷惑顛倒,真是佛法常講的可憐愍者。
四願一定要按順序。心量不大、不慈悲,煩惱斷不了。因爲起心動念都想自利,煩惱怎麼會斷?煩惱能斷的人是念念想衆生,念念希望別人好,不希望自己好。你們都好,我最不好,這就好了。你們都有福,我沒有福,這才好!常懷憐愍衆生之心,先人後己,才能斷煩惱。這種人才有資格修行,才有資格入佛門。念念只想自己,其次再想別人,不管你怎樣精進努力去修學,始終皆在佛門之外,決定進不了門檻。我在此地真誠奉勸諸位同修,要想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,天天念四弘誓願,念沒有用處,念得很好聽,不管用,要認真去做。先要把自己的心量拓開,要像佛的心量一樣,心要同佛!佛有廣大的心量,“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”。你沒有這個心量,怎麼能作佛?
尤其是淨宗,法門廣大無邊,不是普通的法門。一定先要把心量拓開,要以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去愛護別人,關懷幫助別人,成就別人,這個人有資格入佛門,有資格修上上乘。這一部經典、這個法門是無上的法門,你才有資格修學。
入佛門,第一步功夫就是斷煩惱。教你念經,教你念佛,一句接一句,是斷煩惱。你不念佛,剛才講過,不是墮在邪見,就是墮在無明,都是煩惱。這一句佛號既破邪見,又斷無明,這一念是正念。正念現前就是這一句佛號,一句接一句,二六時中不間斷,這就是斷煩惱。心裏就沒有妄念,也沒有無明,就是定慧等學。心裏妄念不生,是定;佛號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是慧。不墮無明是慧,不起妄念是定。我們凡夫最大的病根,就是心亂、心雜、心染汙。被什麼染汙?被貪嗔癡慢疑染汙,被五欲六塵染汙,被是非人我染汙。把這些都去掉,恢複自己的清淨心、平等心、覺心,經題上“清淨平等覺”,是我們的真心。我們念佛的目的就是要達到清淨、平等、覺。
第十九願“發菩提心”,與下面經文“叁輩往生”前後照顧,完全相應。叁輩往生最重要的條件,就是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。一向專念是第十八願,發菩提心是第十九願,所以古人說這兩願是真實中的真實,是四十八願的核心。因此,我們修學淨土,終極的目標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這個願望究竟能不能在這一生達到,有沒有決定的把握,關鍵就是在這兩願,所以這兩願,我們一定要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“發菩提心”,我略略的跟諸位提過,通常是以四弘誓願來解釋發心。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具體的表現,不僅一定要發心,在修學次第上來說,也決定不能違背,諸位同修必須記住的。四弘誓願的第一願簡單的講,就是拓開心量,願文“衆生無邊誓願度”。我們想想,凡夫跟佛到底差別在那裏?佛的心量大,大乘經裏常常贊歎,“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”。我們古人形容作大官的肚量大,說“宰相肚裏可撐船”。撐船需要多大的地方?小小的河流就可以了。
佛的心量周遍恒沙世界,恒河沙數無量無邊的世界都能容納,那樣大的心量。所以,心量大就是覺,心量小就是迷。凡夫起心動念,都想到自己切身的利害得失,他就是凡夫。他爲什麼是凡夫,佛爲什麼會成佛,道理在此。這是大乘佛法,不是小乘。換句話說,什麼樣的條件,才能修學大乘?就是心量要大;心量不大,決定入不了大乘法門。
心量不大的人,雖然天天在這裏聽大乘法,他所得到的還是小乘。甚至于比小乘還要小,就是人天乘;甚至于比人天乘還小,小到餓鬼、畜生、地獄去了。你看小得多可憐!小到連一個人都不能容納。我們學佛同修不能不知道,否則自己辛辛苦苦學了一生,念了一輩子佛,到最後不能往生,還要怪佛菩薩不靈,怪經典胡造謠言,那就罪上加罪,謗佛謗法,罪過就更重。實在是你雖然讀經,並沒有解其義。經的意思明明白白擺在眼前,你看不出來,誤會了。所以,入大乘先要學大心量。在佛法表法裏,此意也明顯的展現在我們面前。
中國佛教都是大乘法,寺院道場,一進山門,第一眼看到天王殿,彌勒菩薩坐在中央,面對著大門。意思就是說,要像他那個樣子,才有資格入佛門,入大乘之門。彌勒菩薩滿面笑容,肚皮很大。肚皮大就代表肚量大能包容,要有大肚量,滿面笑容接待一切衆生,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入大乘之門。所以,彌勒菩薩代表“生平等心,成喜悅相”。
旁邊四大天王是護法神,提示我們要護自己,也是表法的意思。東方持國天王代表“負責盡職”。每一個人皆能盡自己本分的職責,前途一定光明,家庭一定興旺,國家必然富強。只要人人站在自己的本位,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。南方增長天王代表“精進”。“日新又新”,不斷的求進步,不進則退。由此可知,大乘佛法永遠走在時代尖端,永遠領導時代,豈是落伍?
西方廣目天王、北方多聞天王,代表方法。要用什麼方法達到負責盡職、日新又新?西方天王教你多看,北方天王教你多聽,正是“讀萬卷書,行萬裏路”,成就真實的學問,然後才能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得盡善盡美。所以大乘佛法裏,一切佛菩薩的名號、塑像,都代表教學的意義,完全是用來表法的。我們現在把他們當作鬼神來看待,這很冤枉!
寺院的建築,是學校與博物館融合在一起的結構。用今天的話說,就是“藝術教學”。世間法裏,學校與博物館是分開的;佛教教育與博物館是結合在一起的。近代大家才講求教學藝術,殊不知佛法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落實了藝術的教學。佛教的一切設施,都是爲了達到教學目標,即使是房舍的建造圖樣、結構,都含著啓發的教育。這才曉得佛陀教育真的是盡善盡美。
度盡衆生願,諸位想想,重不重要?我們今天有沒有做到?我們是不是起心動念,念念都爲衆生著想、念念爲社會著想、念念爲國家著想,而絕對不想自己?一想自己,就錯了,這一點諸位要特別細心去體會。爲什麼想自己就錯了?因爲想自己就增長我執。
佛法是教人破我執。破我執,才能出叁界;破我執,念佛才能得一心不亂。我執是輪回煩惱的根源,有一個我,煩惱就斷不掉。所以,大乘佛法妙極了,教你起心動念想一切衆生,不知不覺就把我執斷了。不像小乘人刻意去破我執,證得須陀洹果之後,尚需天上人間七次往返,才能把我執破掉。人間壽命短,天上壽命長,這七次往返,要多少歲月,這是天文數字。
大乘比小乘高明,用的方法巧妙,就是念念不想自己,念念都想衆生,“我”自自然然的淡忘了,這個法子非常高明。大乘法裏,念佛法門尤其殊勝,尤其巧妙。他教我們念念想阿彌陀佛,想阿彌陀佛的心願,想阿彌陀佛的行持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普度法界一切衆生,心量之廣無量無邊,確實不是其他大乘菩薩能相比的。我們完全依阿彌陀佛作標准,先要發心,不發心不能入門。入了門之後怎麼修法?斷煩惱,破我、法二執,就是用這句佛號,一向專念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