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跟一般大乘菩萨不一样。大乘菩萨还要修三大阿僧祇劫、无量劫,才能成佛,这人一生就成佛,比起那些菩萨,殊胜得太多。
“菩提心”,佛在《观经》上讲得很清楚。菩提心的体是“至诚心”,就是我们前面第十八愿讲的至心、真心、诚心,真实不虚!真诚心起作用,分为两类,一是对自己,一是对别人。对自己是“深心”,在一般大乘讲,深心是好善、好德。善与德是有标准的,最高的标准,“明心见性”才是善,才是德。“一心不乱”是德,“大开圆解”是善;断烦恼是德,开智慧是善,这是高标准。对待别人是“发愿回向”,发四弘誓愿。四弘誓愿展开就是四十八愿;四十八愿归纳不外乎四弘誓愿。所以,四弘誓愿是一切诸佛菩萨,在因地所发无量大愿的总归纳。
第一要发愿度众生。要帮助众生,协助众生,成就一切众生。如果我破坏众生,障碍众生,嫉妒众生,阻挠众生,这是造作阿鼻地狱的业。因为这不但没有发菩提心,跟菩提心恰恰相反,那是迷惑颠倒,这种人决定不能成就,三宝再慈悲也加持不上。谁能加持他?妖魔鬼怪,因为妖魔鬼怪的心行都是这样的,嫉妒人,障碍别人,陷害别人。你的心愿跟他的心愿完全相应,所以妖魔鬼怪都加持你,使你的罪业愈造愈大,愈造愈深,将来地狱果报愈堕愈下。非常可怕!
读到这里必要觉悟,我们尽心帮助别人,决定不吃亏,对自己决定没有损失。看到别人有困难,尽心尽力帮助他,明天自己没饭吃,不去考虑。不要帮助别人,自己还留一手;这样虽然帮助别人,不圆满,不究竟,不彻底。是觉,但觉里带著迷,不是完全觉,一半觉一半迷。真正觉悟的人,决定不会替自己留一点,那才是真正觉悟,彻底、究竟、圆满的觉悟。所以,要发心度众生,要想究竟圆满的帮助别人,可以帮助现在不如我们的人。跟我们程度差不多的,比我们高的,我们帮不上。所以,一定要自己成佛,成了佛可以帮助等觉菩萨,这样度众生才圆满。九界有情众生都得度,我都有能力帮助他们,就要自己圆成佛道。
自己成佛从那里做起?从先断烦恼做起。四弘誓愿就是教我们修行的次第,这四句话就是一部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的总纲领。《华严经》的内容就讲这四句,先断烦恼,烦恼断了之后,再学法门。你要不按这个顺序去学,这一生决定不能成就。
我们今天这一代人,几乎没有成就的。最近黄念祖居士告诉陶居士说,台湾的佛教是形式的,表面兴盛,是假的,不是真的;台湾没有真正修行人。他一语道破,真正有修行人,这个地方还会遭劫难吗?不会!没有真修行人,不是不发心修行,他真发心,他修行的程序颠倒了,他不断烦恼就要学法门。换句话说,四弘誓愿,他只要后面两愿,前面两愿不要。他要度自己,不度众生。对众生,想尽方法障碍、破坏。他不断烦恼,所以四弘誓愿他只要“法门无量誓愿学”、“佛道无上誓愿成”。好像盖四层大楼,底下两层他不要,他要三楼四楼,这样永远不能成就。大错特错!这是真正迷惑颠倒,真是佛法常讲的可怜愍者。
四愿一定要按顺序。心量不大、不慈悲,烦恼断不了。因为起心动念都想自利,烦恼怎么会断?烦恼能断的人是念念想众生,念念希望别人好,不希望自己好。你们都好,我最不好,这就好了。你们都有福,我没有福,这才好!常怀怜愍众生之心,先人后己,才能断烦恼。这种人才有资格修行,才有资格入佛门。念念只想自己,其次再想别人,不管你怎样精进努力去修学,始终皆在佛门之外,决定进不了门槛。我在此地真诚奉劝诸位同修,要想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,天天念四弘誓愿,念没有用处,念得很好听,不管用,要认真去做。先要把自己的心量拓开,要像佛的心量一样,心要同佛!佛有广大的心量,“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”。你没有这个心量,怎么能作佛?
尤其是净宗,法门广大无边,不是普通的法门。一定先要把心量拓开,要以真诚心、清净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去爱护别人,关怀帮助别人,成就别人,这个人有资格入佛门,有资格修上上乘。这一部经典、这个法门是无上的法门,你才有资格修学。
入佛门,第一步功夫就是断烦恼。教你念经,教你念佛,一句接一句,是断烦恼。你不念佛,刚才讲过,不是堕在邪见,就是堕在无明,都是烦恼。这一句佛号既破邪见,又断无明,这一念是正念。正念现前就是这一句佛号,一句接一句,二六时中不间断,这就是断烦恼。心里就没有妄念,也没有无明,就是定慧等学。心里妄念不生,是定;佛号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是慧。不堕无明是慧,不起妄念是定。我们凡夫最大的病根,就是心乱、心杂、心染污。被什么染污?被贪嗔痴慢疑染污,被五欲六尘染污,被是非人我染污。把这些都去掉,恢复自己的清净心、平等心、觉心,经题上“清净平等觉”,是我们的真心。我们念佛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清净、平等、觉。
第十九愿“发菩提心”,与下面经文“三辈往生”前后照顾,完全相应。三辈往生最重要的条件,就是“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”。一向专念是第十八愿,发菩提心是第十九愿,所以古人说这两愿是真实中的真实,是四十八愿的核心。因此,我们修学净土,终极的目标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这个愿望究竟能不能在这一生达到,有没有决定的把握,关键就是在这两愿,所以这两愿,我们一定要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“发菩提心”,我略略的跟诸位提过,通常是以四弘誓愿来解释发心。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具体的表现,不仅一定要发心,在修学次第上来说,也决定不能违背,诸位同修必须记住的。四弘誓愿的第一愿简单的讲,就是拓开心量,愿文“众生无边誓愿度”。我们想想,凡夫跟佛到底差别在那里?佛的心量大,大乘经里常常赞叹,“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”。我们古人形容作大官的肚量大,说“宰相肚里可撑船”。撑船需要多大的地方?小小的河流就可以了。
佛的心量周遍恒沙世界,恒河沙数无量无边的世界都能容纳,那样大的心量。所以,心量大就是觉,心量小就是迷。凡夫起心动念,都想到自己切身的利害得失,他就是凡夫。他为什么是凡夫,佛为什么会成佛,道理在此。这是大乘佛法,不是小乘。换句话说,什么样的条件,才能修学大乘?就是心量要大;心量不大,决定入不了大乘法门。
心量不大的人,虽然天天在这里听大乘法,他所得到的还是小乘。甚至于比小乘还要小,就是人天乘;甚至于比人天乘还小,小到饿鬼、畜生、地狱去了。你看小得多可怜!小到连一个人都不能容纳。我们学佛同修不能不知道,否则自己辛辛苦苦学了一生,念了一辈子佛,到最后不能往生,还要怪佛菩萨不灵,怪经典胡造谣言,那就罪上加罪,谤佛谤法,罪过就更重。实在是你虽然读经,并没有解其义。经的意思明明白白摆在眼前,你看不出来,误会了。所以,入大乘先要学大心量。在佛法表法里,此意也明显的展现在我们面前。
中国佛教都是大乘法,寺院道场,一进山门,第一眼看到天王殿,弥勒菩萨坐在中央,面对著大门。意思就是说,要像他那个样子,才有资格入佛门,入大乘之门。弥勒菩萨满面笑容,肚皮很大。肚皮大就代表肚量大能包容,要有大肚量,满面笑容接待一切众生,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入大乘之门。所以,弥勒菩萨代表“生平等心,成喜悦相”。
旁边四大天王是护法神,提示我们要护自己,也是表法的意思。东方持国天王代表“负责尽职”。每一个人皆能尽自己本分的职责,前途一定光明,家庭一定兴旺,国家必然富强。只要人人站在自己的本位,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。南方增长天王代表“精进”。“日新又新”,不断的求进步,不进则退。由此可知,大乘佛法永远走在时代尖端,永远领导时代,岂是落伍?
西方广目天王、北方多闻天王,代表方法。要用什么方法达到负责尽职、日新又新?西方天王教你多看,北方天王教你多听,正是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,成就真实的学问,然后才能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得尽善尽美。所以大乘佛法里,一切佛菩萨的名号、塑像,都代表教学的意义,完全是用来表法的。我们现在把他们当作鬼神来看待,这很冤枉!
寺院的建筑,是学校与博物馆融合在一起的结构。用今天的话说,就是“艺术教学”。世间法里,学校与博物馆是分开的;佛教教育与博物馆是结合在一起的。近代大家才讲求教学艺术,殊不知佛法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落实了艺术的教学。佛教的一切设施,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,即使是房舍的建造图样、结构,都含著启发的教育。这才晓得佛陀教育真的是尽善尽美。
度尽众生愿,诸位想想,重不重要?我们今天有没有做到?我们是不是起心动念,念念都为众生著想、念念为社会著想、念念为国家著想,而绝对不想自己?一想自己,就错了,这一点诸位要特别细心去体会。为什么想自己就错了?因为想自己就增长我执。
佛法是教人破我执。破我执,才能出三界;破我执,念佛才能得一心不乱。我执是轮回烦恼的根源,有一个我,烦恼就断不掉。所以,大乘佛法妙极了,教你起心动念想一切众生,不知不觉就把我执断了。不像小乘人刻意去破我执,证得须陀洹果之后,尚需天上人间七次往返,才能把我执破掉。人间寿命短,天上寿命长,这七次往返,要多少岁月,这是天文数字。
大乘比小乘高明,用的方法巧妙,就是念念不想自己,念念都想众生,“我”自自然然的淡忘了,这个法子非常高明。大乘法里,念佛法门尤其殊胜,尤其巧妙。他教我们念念想阿弥陀佛,想阿弥陀佛的心愿,想阿弥陀佛的行持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,普度法界一切众生,心量之广无量无边,确实不是其他大乘菩萨能相比的。我们完全依阿弥陀佛作标准,先要发心,不发心不能入门。入了门之后怎么修法?断烦恼,破我、法二执,就是用这句佛号,一向专念…
《无量寿经讲记 发大誓愿 第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