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數學又是哲學。由數理推算吉凶禍福,榮辱休咎,多有靈驗。推理是比量,有時也會推錯。最正確是現量,現量由禅定産生。甚深禅定中,時間空間的界限都消失了,過現未融成一片能親眼看到,一點不會有錯。孔先生對皇極經頗有研究,得邵子皇極數正傳,其推算之術相當高明。爲了凡先生批算流年大運極爲准確。各位同學仔細讀完立命之學一章後,方知人的一生,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。他算了凡每年收入的俸祿,絲毫不差。每歲考試,考第幾名,作官作到什麼階級,在最初二十年一一悉驗。他乃恍然大悟,人的一生命運已經定了,無可奈何,打妄想也沒有用。後來他到北京一年多時間,終日靜坐,不讀書,求個心安理得。次年南歸,到南京棲霞山訪雲谷禅師。雲谷禅師當時很有名氣,也很有道心。他與禅師在禅堂中坐了叁天叁夜,不瞑目,禅師對他肅然起敬。對他說:“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,只爲妄念相纏,汝坐叁日,不見起一妄念何也?”他答覆道,我的一生命運已被孔先生算定,榮辱生死皆有定數,打妄想也沒有用。雲谷笑著說,我原來認爲你是一位豪傑,其實仍然是個凡夫。
談到禅定工夫,佛經裏說得非常透徹。了凡的定功叁天叁夜不起一妄念乃小工夫,倓虛大師開示,禅宗工夫好的一坐半個月不出定,再如色界天無色界天,以至于非想非非想天的禅定有八萬大劫之久,已非按年數計算,如此甚深禅定還是不管用,因其仍有妄念,不過是伏著,還未斷根,如定功失掉,妄念又起,所以天人也是凡夫。有妄念仍落在數裏,逃不出命運之支配。若修到羅漢才真無妄念,稱爲第九次定,又稱滅盡定,滅盡了妄念,超出叁界,謂之聖人,已不是凡夫。
了凡最初二十年的經曆與孔先生推算的行運完全符合,所以他認爲命有定數,數不可逃,亦未作大善大惡之事,乃是一位標准凡夫。雲谷禅師告訴他說:“命由我作,福自己求。”命運是自己造的,佛事門中有求必應,求富貴得富貴,求男女得男女,求長壽得長壽。佛教經典中如此說,豈能诳語欺人。況且淨宗經典是求永遠不死,無上佛道。成佛都能求,何況其他。應知一切造作都離不開心,動作言語皆以心爲主宰。一念善即得善果,一念惡即遭惡報,他引用六祖大師的話:“一切福田,不離方寸,從心而覓,感無不通。”我最初同李老師學佛,他告訴我,講經說法不容易,只靠經教不行。如想通達世出世間一切學問,不要說現代學術以及外國典籍,即以中國古老的四庫全書而言,亦無法遍閱。我曾向臺灣商務印書館訂購一部,該館經理對我說,一個小孩一生下來就看這部全書,活一百歲,到死還看不完。何況還有佛法,其最大一套叢書是大藏經。大藏經以外之佛學典籍亦不少于大藏經之數量。一生中不能通達世出世間一切學問,如何能講經說法。光靠讀誦研究不能通達,要用至誠感通之法。自古以來佛門裏代代相傳的就是這個法門。孔孟之學亦用此心傳,所謂“一經通一切經通”,非文字通、義理通,而是以“真誠心”感通。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由心性中流露出來。大師說主敬存誠。內真誠、外尊敬。普賢十大願王第一個是“禮敬諸佛”。一即一切,這一個敬字即包括後面九個願王。
從心性中求,無不可得。最初了凡還有疑惑,認爲道德仁義可以力求,功名富貴如何求得。功名富貴由心性中求亦能求得,如由外面求,則求之有道,而得之有命,仍在數中。兩個人同樣求發財作生意,一個發財,因其命中有財,一個賠本,因其命中無財,還是逃不出命運。如由心性中求,內外雙得。你必須知心性是什麼?在有情衆生方面叫佛性,在無情方面叫法性。外面萬事萬物均是由心性變現出來,由性中求,求功名富貴,求兒女,求長壽,求羅漢果,求菩薩果,求無上佛果,均能得到。不但其道德仁義成就,其外在的榮華富貴亦得到了。華嚴毗盧遮那佛之依正莊嚴,世無倫比,是其性德自然流露。有人懷疑,生活儉樸爲美德,而佛的依正二報那樣豪華,黃金爲地,七寶宮殿,豈不太奢侈了嗎?其實佛也不要這些,而是由性德自然流露,不是自己有意如此。
孔先生爲了凡算命,在功名方面不能中進士,一生無子,壽命只有五十叁歲,官居七品。了凡非常誠懇,他說自己毛病很多,第一不耐煩劇,器量小,不能容人,刻薄傲慢,輕言妄談,福薄之相。其次自己有潔僻,好發脾氣,又過份愛惜羽毛,不能舍己爲人,多言耗氣,喜飲酒,喜長夜靜坐。有此種種毛病,不能有子。了凡勇于認錯是其可取處。
四訓小注中有一段說:“大修養人除欲淨盡,心境空明,更無陰氣足以覆蓋,常在定中,智光湛然,永斷睡相,此聖境也。”修學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能力,達不到的勿勉強去作。如了凡之徹夜長坐,即禅宗講的不倒單。這要很好的工夫,要私欲斷盡,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都沒有了,心中無一物,自性裏的般若智慧透出來,光明遍照,可以不倒單,否則坐著睡那有躺著舒服,真有工夫,坐幾分鍾即可以恢複精神。佛門中兩種現象,一個不倒單,一個持午。大多數人自不量力,目的在求恭敬供養,完全錯了。身體即一副機器,要靠能量,能量不足,毛病就來了。能量百分之九十都消耗在打妄想上。我們念佛人修當生成就的法門,經上並沒有叫我們日中一食,夜不倒單,所以不必標榜這些。
雲谷又說:“世間享千金之産者,定是千金人物。享百金之産者定是百金人物。應餓死者,定是餓死人物。天不過因材而笃。幾曾加纖毫意思。”這是說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。從曆史上看,可以得到證明,舍己爲人,累功積德者有叁個人,第一個是孔老夫子,有教無類,以真誠心、平等心、大慈悲心教化衆生,其學生代代相傳,弘揚夫子之道。二千年來孔氏子孫曆代受到世人擁戴,孔子在世時並非有顯赫地位,一普通百姓而已。其世代子孫托生孔氏家中定是其前生積德修善所致。
符按:法師說:“中國曆史上舍己爲人者有叁個人,但只說了孔子一人,其後二人未曾提及。在下猜測第二個人應爲範文正公仲淹,作宰相,一生不置産,所得俸祿均施諸鳏寡孤獨。後世子孫簪纓不絕,直到民蘇州範家後人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。
雲谷禅師對了凡說:如想功名兒女,要把無功名沒兒女的業因消除,改過刷新,才能有求必應。務要積德,務要包荒。包荒就是能容人,所謂量大福大,不能容人,沒有福報。自己沒有福報不怕,怕的是不積德不修善。我見過很多人,年輕時高官厚爵,飛黃騰達,到五六十歲下臺之後,困苦不堪。真正享福要在晚年,青年得意時,多作布施,舍掉之後,其命中福報仍在,到晚年又發了。佛說富貴、聰明、健康長壽是由財、法、無畏叁種布施得來。
我初學佛時,朱鏡宙老居士送我一本了凡四訓,讀過之後非常感動。我年輕時,我的福氣比了凡還薄,習氣比了凡還重。有人給我看相算命,都說我很聰明,福薄,壽命到四十五歲。學佛的時間表我就訂到四十五歲,到四十五歲那年害了一場病,知道時間到了,也不看醫生,只念佛求往生,結果不藥而愈。有一年臺北舉辦仁王護國法會,在會中遇到甘珠活佛,他把我叫到一邊,對我說:“從前我們都在背後笑你,你福薄又短命,你現在變了,將來福很大,壽也很長。”我前生大概修慧不修福,所以今生聰明有,而福報一點沒有。現在的境遇都是今生修的。
我有一位老友劉延武先生,去年過世。多年前他曾一度貧困潦倒,一家七口有五個小孩,幾乎活不下去。我給他一本了凡四訓,叫他學了凡先生。後來五個小孩有四個博士,晚年完全改變過來。他非常感激我,說我救他一家。其實我不過送他一本書,他肯認真改過積善,扭轉了自己一家的命運。
佛門常講乘願再來,大家都認爲生西以後,再倒駕慈航來世度生,謂之乘願再來。其實當前即可作到,我們都是受命運支配,如果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利益衆生之願超過自己的業力,現在就是乘願再來,已經是願力身而非業力身。這種轉變完全操之于自己手中,與佛菩薩上帝鬼神並不相幹。起心動念只想到世人的苦難,衆生的迷惑,希望社會國家長治久安,自然福慧日增,不求而自至矣。我們雖然力量有限,不能沒有這個心,存此大悲心,感應不可思議。
雲谷禅師說:“易爲君子謀,趨吉避凶。”聖賢之教是爲君子,世人只有君子善人才能接受聖教。並不是聖賢有偏愛,不肯施教。他又說:“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”,就是要由清淨心中求感應,真誠恭敬心中無界限,如起了一念妄心,即有是非人我變爲窄小。清淨心盡虛空遍法界與佛菩薩天地鬼神感應道交,冥冥中得到加持。
以上是雲谷禅師教他改造命運之法,即所謂立命之學。雲谷禅師第一個例,說明真誠之意義,道教有畫符之說,畫符要一筆下來畫到底,心中不能有雜念才靈,心中真誠能與天地鬼神感應道交。念咒也是一樣,念咒時不得有妄念。佛法中許多咒語爲鬼神言語,雖寫成梵文,印度人也不懂。代代相傳,其音已變,縱然持誦的音調不正確,只要誠心亦有感應。大悲咒只有八十四句,持誦時如不打一個妄想亦不容易,其實“阿彌陀佛”這一句也是咒,最短最易持,果能以清淨心念佛,功德無量無邊。
世出世間一切法,凡用妄心均不能成就。儒家講正心誠意,修齊治平,基礎即在一“誠”字。由事上下手應先修身,把不正確的思想言行糾正過來,只蓦直行去,認真修行,用平常心對待,不必問收獲。佛法叫人發願廣大無邊,但不可急于求功,或預計如何如何,如此則落到意識心上,全是妄想。清淨心能生福德智慧,所以求乃是向自性中求,而非向佛菩薩求。
道理明白了,作起來並不簡單。平生妄想習氣太重,不易斷除,不容易接受聖教,往往半信半疑。佛度有善根的人,經中說佛不能度無緣之人。無緣之人就是無善根福德因緣之人,他不肯照佛法去行。善根是世世累積的,福德是對聖教肯信受奉行,因緣是此人一生有…
《了凡四訓大意親聞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