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無遇到正法。善根福德因緣同時成熟,這一生就有得度的機會。此叁者俱足不容易。
真修行就是修定、修清淨心、修真心、修菩提心。中國在過去無論在家出家,皆由先斷一切知見入門,現在由廣學多聞下手,完全不同。民國以來把古老的教學方法完全舍棄,民初唐大圓先生寫了一篇文章,暢述此項改革之非,頗有見地。從前是先求根本智,即清淨心,亦即儒家所說的正心誠意。至于修齊治平是後得智。現在學西方人,沒有根本智,那裏來的後得智,所以兩種智慧全失掉了。現已根深蒂固,對古老的教學方法已很難接受。古人教學,儒家教小學生,先教識字,念叁字經、百家姓,然後讀四書五經,只是背誦,並不開講,使學生心中清淨安祥。佛教之教學方法類同,一出家頭五年學戒,遵守老師的教誡,祖祖相傳,先求心之清淨,心要空要寂,空是沒有一樣東西,本來無一物。寂是不要動,不要胡思亂想。各宗派用的方法不同,禅宗修禅定,用觀心之法,不打妄想,也不能不想,什麼都不想叫死定枯定,修成功就變成外道的無想定。教下是讀經,不論經文長短,念得字字清楚,句句分明,不許思維經中義理,一研究即是打妄想。何以言之?舉例說,金剛經與法華經的古德注解不下一百多種,每種都是打妄想思考出來的。如果是如來真實義,應當只有一個,何以有如此之多,且不一樣?因真實義是沒有意思,無言說。古大德的注解只能幫助啓發學人的後得智,但是沒有根本智,那有後得智。佛知道後世修行人契入佛法困難,所以說出四依法,其中之一是依法不依人。法是佛經,人是古德注疏。依經就對了,依古德注疏可能有偏差。今天知道此項事實者不多,往往一開端就把路子走錯了。
學經教只能受持一種,如楞嚴或法華,每天讀誦一遍要五六小時。讀經是修定,有叁五年功夫必見功效。讀經是戒定慧叁學一次完成。華嚴說:“行步不礙圓融,圓融不礙行步。”行步依次第學習,圓融不涉次第。讀經是圓修,不讀經時,處世待人接物是次第修。五年學戒是奠定戒定慧基礎。戒學總綱領是“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”。定學綱領是“自淨其意”。慧學綱領是“般若無知”。心經最後結論是“無智亦無得”。得到根本智,然後應用于日常生活中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無所不知,見色聞聲不迷。真心裏無界限,無分別,無執著。因無隔礙接觸任何境界都知道它的前因後果,因爲心量是橫遍十方,豎窮叁際,此古時教學法之特色。
了凡先生粗念沒有了而還有細念。雲谷禅師又教他念准提咒。古德說:“念經不如念咒,念咒不如念佛。”六字洪名最易受持。如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所說:“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。”在初學時可用念珠記數,起初不妨定得少一點,慢慢增加,不懷疑,不夾雜,念到純熟時,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,自有感應。縱有感應亦不必管它,一喜歡,心就不淨。了凡接受雲谷之教,認真修學。後來聽到雲谷說,功名可求,他又心動了。他原來的號叫學海,希望廣學多聞,自從受教以後,又將學海改爲了凡,取“明了凡間事”之義。以前只知命運既經算定,無可奈何,似頗消極。用功以後神智清醒,變爲積極。存心改過自新,斷惡修善,念念中不敢得罪天地鬼神。用現代術語說,就是怕輿論的指責,若是作了虧心事,沒有臉見人,頗有警惕之心。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從下下品到上上品與阿彌陀佛的能力一樣,都是天眼洞視,天耳徹聽。我們天天想生極樂世界而仍然存壞心作壞事,豈不叫西方人看笑話。有人嗔恨我、毀謗我,以前不能忍受想報複。現在能忍受而且歡喜忍受,因爲道理明白了,有很大的轉變。真心修行之後,孔先生所算的命運就不靈驗。某年禮部考科舉,孔先生算他該中第叁名而了凡考第一名,行善初步效果已驗。但他言行方面缺點仍多,行善不夠,救人不徹底,口仍有過,醉酒後仍亂心,過多于功。曾發願行叁千善事,行了十幾年才圓滿,設無堅固信心,勇猛精進,可能半途而廢。後又發願再作叁千善事求子,命本無子,全家行善,四年叁千善事圓滿,即連生二子。然後再求中進士,許願作一萬件善事。他在河北省寶坻縣作縣長,每天行功過格,有一夜晚夢見一神仙,對神仙說:我許一萬件善事,不易完成,頗爲發愁。神仙說:只減糧一節,萬行俱完。醒來之後,想想確有減糧一案,但仍然猶疑不決。恰好有一位幻余禅師由五臺山來,了凡即將夢中之事請教禅師,請爲印證。師告之曰:“善心真切,即一行可當萬善,況全縣減糧,萬民受福乎!”他聽後心安理得,又用自己的俸祿在五臺山齋僧,打萬僧齋,其中如有得道的高僧,受其供養,功德很大,對一般僧衆亦因而結個善緣。孔先生算他五十叁歲即無壽,他寫此四訓時在六十九歲。晚年命運完全改變過來。
了凡有幾句話很重要,他說:“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,乃聖賢之言。若謂禍福惟天所命,則世俗之論矣。”又說:“遠思揚祖宗之德,近思蓋父母之愆”。想到自己的祖先,要光大祖先之德。人非聖賢,熟能無過,如父母有過失,不可到處宣揚,屬大不孝,應知有所愆蓋。佛門也一樣,遠要發揚光大佛菩薩對一切衆生教化之德,近對老師要尊重護持,老師尚未成佛,難免有過失,如宣揚老師的缺點,他教化此一地區必有障礙。學生對老師有幾分恭敬就得幾分利益,有恭敬才能依教專行。若常說老師壞話,不但使人瞧不起你的老師,也瞧不起你這個學生。更有甚者,許多學生退失道心,這個因果可負不起呀。此種愚人到處都有,我到各地講經,也有道友講其道場及法師的是非。我的態度對任何道場與法師只有贊歎,使大家生歡喜心。只要這位法師說的是正法,即應護持。至于其私人生活方面有點小缺陷,對大家修學並無妨礙,何必多加責難。如有不如法者,不贊歎而已,不必談其過失,更重要的不與衆生結冤仇。君子絕交,不言人過。
“上思報國之恩,下思造家之福。”應常常懷念在心。“外思濟人之急,內思閑己之邪。”閑是防範之意,防非止惡。每天要反醒自己的過失,一天認爲沒有過失,這一天就空過了。只有佛沒有過失,連菩薩都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斷。改過是真正修行,不覺悟如何能改,一定發大勇猛心。一般人知道自己的過失,但是沒有勇氣改,因循苟且過日子。在學業上在道業上不能發掘自己的過失,如聽到旁人說自己的過失,聰明人感激之不暇,一定以恭敬歡喜心欣然接受,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,切勿與人辨駁。曆代帝王中唐太宗確有過人之處,有人說太宗的過失,其實是誤會而非太宗之過,太宗並不以爲侮,而且還嘉獎他。太宗說:如果我處分他,以後沒人敢說我的過失了。
在第一篇裏我們明白命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,事實真相搞清楚後就要談到如何改過積善,以轉變命運。了凡先生引用古代典籍春秋國語裏所載,說明一個人在吉凶禍福將要來臨時,事先必有預兆。古時候有,現在也一樣。只要冷靜觀察都可看到。大體上說,心地厚道會有福報,刻薄寡恩者,縱然眼前得意,難保一生不遭災難。福之將至,由其善心善行可以預知。災難來時亦能預先看出,其心不善,其行不善,必有災禍發生。明白此理,若想常享幸福,遠離災禍,必須改過積善。改過是因,遠離災禍是果,積善是因,幸福是果。如在一生中不能安身立命,這一生就白過了。佛法的基礎建立在因緣果報上。了凡四訓等于觀經叁福之第一項“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”之詳細說明。觀經叁福佛講的明白切要,在結論中說,此叁條是“叁世諸佛淨業正因”。一切修行成佛之人,非一個法門,各各法門均可證得無上佛道。法門雖多,但均建立在叁福的基礎上。李老師說過,念佛人多,能生淨土者不過萬分之叁五,其原因是叁福的基礎未能打好,心行習氣毛病不能革除爲其主因。
說到改過,了凡先生提到叁點,第一點發恥心。古人說知恥近乎勇,知道自己不如人,必須發奮努力迎頭趕上。諸佛在無量劫前與我們一樣,同是凡夫,他們今天成佛,我們仍搞六道輪回,此是事實。今天聞到佛法,能發一念歡喜之心,皆是過去生中種的善根,決非偶然。真正發心求生極樂世界者,其善根決定超過無量壽經中所說的阿阇王子。因阿阇王子曾經親近並供養過四百億佛,而聽到佛說無量壽經尚未下定決心往生淨土。可知我們學佛不只這一生,過去生生世世無量劫都在修,修到今天,人家成佛,我們還搞生死輪回,覺得慚愧可恥極了。如能常常反醒,自然勇猛精進,真正回頭。
第二要發畏心,即敬畏之意。騙人容易,騙自己也容易,騙天地鬼神可不容易。大多數鬼神都有五通,其能力大小不同。鬼神有他心通,我們心裏想什麼,他都知道,因爲一想心裏就有一個相,鬼神就能看見。無量壽經中說的最詳細,凡往生西方者,從上上品到下下品,其神通能力幾乎與阿彌陀佛相同,鬼神都不能比。有人懷疑,我們一身業障,何以有如此能力?其能力之來源有二:一爲報得,鬼神的神通亦爲報得。二爲阿彌陀佛本願威神之加持。我們很小聲說話,怕人聽到,西方人早已聽到,起心動念無法瞞過西方人。
恥心是慚愧,知道對不起自己。畏心是惟恐對不起人。了凡先生說:“古人有一生作惡,臨死悔悟,發一善念,遂得善終者。謂一念猛厲,足以滌百年之惡也。”這話當真。觀經中之阿阇世王受提婆達多之教唆,行五逆十惡之事,臨終真正忏悔,念佛求生淨土,結果真生到極樂世界。佛說他的品位是上品中生。造五逆十惡尚能生到如此高的品位,一因其一心念佛求生淨土。一因其臨終忏悔出于至誠。善導大師說:上叁品是發大乘心念佛者,發菩提心,一心專念。中叁品是世間修善之人。下叁品是造惡之人。念佛法門確是叁根普被,利鈍全收。忏悔心真,忏悔力大,一回頭即證得很高的品位。
第叁要發勇心。人皆有慚愧心,因無勇氣不能改過,只是因循,把時光空過,道業不能成就…
《了凡四訓大意親聞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