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了凡四訓大意親聞記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非常可惜。在修行中一般通病即昏沈與掉舉。一用功即打瞌睡,念佛堂在止靜時常有睡覺者。掉舉與昏沈恰好相反,心裏七上八下,一想用功,妄念特別多,其實妄念本來就多,平常不覺得而已。佛在世時,弟子阿冕樓馱(即阿那律)尊者聽佛講經時打瞌睡,佛呵斥他說:“好睡像蚌蛤一類,一睡一千年,不知佛名字。”他聽了非常慚愧,發奮修行,七晝夜不眠,用功過猛,把眼睛搞瞎。佛教他修見光明的禅定,結果他得到天眼通,在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。

  改過一事了凡舉出叁項法則:第一從事上改,第二從理上改,第叁從心上改。事是事項,日常生活方面,屬律儀戒。初學看到戒律覺得太難,不易做到。一出家先受沙彌戒,有十條戒,二十四條威儀戒。幾乎一舉一動都犯錯,深覺難持。其實佛家所講律儀比儒家少得多,儒家講威儀叁千,佛法無如此之多。現代人放逸慣了,忽加以限製,處處覺得不自在。所以小乘比大乘難,小乘由事上改,大乘由理上改,最上乘者由心上改。改過積善,近可避免一切災禍,遠則培養修行證果之基。

  易雲:“積善之家,必有余慶。”了凡舉了十個人,行業不同,出身不同,皆是積善修德,得到好報。至于善惡的標准,他又說:“善有真有假,有端有曲,有陰有陽,有是有非,有偏有正,有半有滿,有大有小,有難有易,皆當深辨。爲善而不窮理,則自謂行持,豈知造孽,枉費苦心,無益也。”這是人天福報的標准,依此標准而行,必可改造命運,不受命運之束縛。再以此基礎念佛求生淨土,萬修萬人去,一個也不會漏掉。他又引述中峰和尚之言曰:“凡情未滌,正眼未開,認善爲惡,指惡爲善,往往有之。”凡是我們言語思想造作有益于人者均謂之善,凡有益于己者皆惡。在佛法中也是一般的標准,利大衆者爲功德,利自己者爲私欲。凡利己者只有增長我執,我執是煩惱之本,煩惱不斷不能超越六道輪回。利益社會大衆者,自己也有一份,因我亦大衆之一,只求自利者,反而爲自己造了許多成佛的障礙。修善而暗中謀利養者乃是假善。端是正直,純爲濟世之心,無絲毫所求。曲是委曲,行善而附帶條件。又如愛人之心,敬人之心,要由真心中發出。陰陽之分,如政府表揚者爲陽善,無人知曉,更無須乎標榜爲陰善,亦稱爲陰德。是非與利害往往連在一起,很難辨別。有的善會産生副作用,有些事當時看不出來,而日後對社會發生很大的影響。

  從前僧人出家須經政府考試及格才發給戒牒,准其出家,限製極嚴,故出家人的水准很高。自從滿清順治皇帚把僧人考試製度廢除之後,任何人均可出家,不識字的、不得意的,均可薙染。現在佛學院的學員有高中畢業者,也有小學未畢業者,均在一班上課。天主教基督教的神父牧師均須受神學院之訓練,才有資格作傳教人,比較起來,佛教亦應有所改進。有人好心作了壞事,乃正中有偏。有人惡心而作了好事,乃偏中有正。其中錯綜複雜,宜謹慎從事,免受冤責。

  中國古時教學有兩門功課很重要,即經與史。經是學向,明理。史是見識,知曆代個人成功失敗之教訓,國家興亡之明鑒。目前人文學科的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,經史已不被重視,所以倫理道德乃逐漸式微,此今日之實況,若欲研究經史,只可盡其在我而已。

  易曰:“善不積不足以成名,惡不積不足以滅身。”成名不在當時,孔孟之成名均在後代,所積的是陰善。心要真誠,善即圓滿,否則爲半,故善有半滿之說。盡心而力不逮,有障礙,缺緣份,仍屬圓滿。盡力不盡心,則屬于半。呂祖的故事殊令人覺悟。鍾離授呂祖點鐵成金之術,謂可以濟世。呂祖得知鐵變金五百年後仍複本質,呂祖說:這樣豈不害了五百年後的人,我不學了。鍾離說:修仙要積叁千功行,你這一念心叁千功行已滿。所以說最上乘者修心。

  作善事心若真誠就能圓滿,與大乘經論中所講慈悲心遍滿法界的理論同。善又有大小之說,了凡先生舉衛仲達的公案爲例。衛被鬼抓去,見到閻羅王,審判時要調查他所作的善惡業多寡,叫小鬼把他一生所作善惡業案卷在天秤上秤一秤,結果惡業案卷多,重量輕,善業只有一卷,反而很重。調查後才知這件善事是他寫了一個條陳,建議皇上不要興辦一件不必要的大工程,以免勞民傷財。他記得有這件事,但皇帝並未聽他的話,仍把這工程作了。他對閻王說:皇上未采納我的意見,有何功德可言?閻王說:你這一念悲心已在萬民,假使聽了,你的功德更大了。此件公案現代人聽了,大概不會相信,常有人說:現在人類已登陸月球,仍然說些荒誕不經的話,豈不可笑。說實在的,陰間是真有。我初學佛時,常與朱鏡宙老居士相往來,他是民初樸學大師章太炎先生之女婿。朱居士對我說:他老嶽丈在世時曾作過東嶽大帝之判官,地位相當于秘書長。他白天工作,晚間還要到陰間上班,常與鬼道友人往來,朱居士也聽了許多陰間事情,證明陰間確實真有。

  儒佛二家都教我們斷惡修善,由難行能行處下手。大乘經說,菩薩舍身爲他之事甚多,如釋迦佛舍身飼虎,割肉喂鷹,一般人聽了,可以說這種事不近人情。如不深入經藏,不明其真理所在,就不會相信。真理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。發大慈悲心,以一念真誠,大地都會震動,依報隨著正報轉,此心一發,感應不可思議。他舉一個例,江蘇舒翁,一位私塾老師,舍二年僅得之束修,代償官銀而全人夫婦。又舉一例,邯鄲張翁,舍十年所積之錢代完贖銀,而活人妻子。這都是難舍能舍之例。爲什麼能作到,因爲有大慈悲心作發動力,儒家謂之“恻隱之心”。

  了凡先生又提到隨緣濟衆之事甚多,略舉十項。他先說與人爲善,舉古代聖王大舜,帝舜在中國曆史上是一位聖人,給後世最大的啓示是孝順父母,感動一家,作社會大衆最好的模範。帝堯知道有這樣一位孝子即找他來讓與王位,這是最崇高的與人爲善的典型。今值亂世,無論何處均有苦難,此乃共業之感,共業中亦有別業,如能斷惡修善,亦可幸免災難。自己過失應認真悔改,看他人有長處,善心善行,應幫助他成全他。

  愛敬存心。聖賢存心,端在愛人敬人。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條是禮敬諸佛。諸佛包括過去現在未來諸佛。敬人是恭敬愛護人,敬事是認真負責作事,敬物是對一切物件放置整齊,保持幹淨。

  成人之美。成就他人之長處或善行,盡心盡力幫助他成全他。俗話說:“善事常易敗,善人常得謗”。又說“好事多磨”。善人的心都是正直的,不會委曲婉轉,谄媚奉承。因而在社會上雖免受人嫉妒陷害。遇此情形,應主持公道,以維護之。

  勸人爲善。古時只有兩種方式,“一時勸人以口,百世勸人以書”。現在科技發達,有錄音帶、錄影機,弘法的範圍比以前更具效果。了凡先生寫四訓,在當時不過教訓其子,假如不寫出,其利益僅及于一家。他自己也沒有想到這本書普遍流通于後世。民國初年印光大師爲社會一般大衆所尊重,他一生倡印了凡四訓,安士全書、曆史感應篇等勸善書籍,使人了解因果報應,六道輪回,勸人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,決不談玄說妙。我們能知道有這本書,也是由大師在民初倡印流傳下來的版本,今日讀之,亦應感謝大師之恩德。一九七七年我到香港,住在倓虛老法師的道場中華佛教圖書館,長達四個月講楞嚴經,有機會看到印祖弘化社所印的經書甚多。印祖是陝西人,有濃重的鄉音,一般人不易聽懂,所以他皆用文字弘法,所收供養均用之于弘法利生以及印送經書善書之事。弘化社所印版本最好,字大,美觀大方,校對精確,很少有錯。我看到的了凡四訓已是第二十版,每版所印數量異常龐大,有一萬冊、二萬冊、甚至五萬冊,連同安士全書、曆史感應篇,約略估計至少有叁百萬冊。他曾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講了八天開示,其講詞印有小冊子流通。冊內曾經提到當時北方有旱災,他聽到之後,馬上叫人由印經款內撥叁千元現洋赈災。侍者對他說:這筆錢彙出以後我們銀行存款只剩一百元。他聽了也不管,仍叫人馬上彙去。他已作到難行能行。

  救人危急。我們有急難時希望旁人助我一臂之力,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。人家有災難,我們也應當救人之急。任何人不能保證一生不遭災難。要想得善果,必須修善因。尤其照顧老人最爲切要,除非短命,人都有老的時候。對自己年老的父母公婆,務必要盡心盡力照料其生活,絕不可嫌棄,否則等你年老時,兒女們都會跑得遠遠的,這並不是迷信而是很現實的。

  興建大利。中國五千年來不被瓜分,亦未滅亡,實因兩千五百年前接受儒家倫理道德教育,與佛家大乘佛法,知道孝親尊師,維護倫常。今天提倡孝道應列爲第一優先,它能利益整個國家民族。早年政府提倡恢複中國固有文化時,我提出建立百姓祠堂,有許多人響應,也有人贊歎,但是後來事情發展未如理想。不過我們已在佛堂中另外辟出一部份作爲祖先堂。師道是建立在孝道基礎上。孝親尊師沒有了,要想天下不亂乃不可能。我對于建祠堂始終念念不忘。我的老師李炳南先生山東濟南人,我與臺中同學商量,打算在濟南蓋一個李炳南先生紀念堂。我們這些學生可以每年輪流回濟南講幾天經,以報老師之恩。

  舍財作福。大乘菩薩修行,歸納爲六度,六度中第一個是布施,其余五度皆可以納入布施之內。布施分財、法、無畏叁種,持戒、忍辱屬無畏施,精進、禅定、般若屬法施。布施就是舍,四攝六度均以布施爲首。將無始劫來的貪嗔癡叁毒煩惱先舍掉,恢複本來的清淨心,智慧光明自然顯出。古往今來有智慧福德之人無不認真修學,恢複自性。禅宗明心見性,念佛人講一心不亂,從布施下手即能達到目的。

  護持正法。首須依教奉行,如自己不修行而勸人修行是假的,自己作出成績給人看,人家才信服。大乘法要作師,受菩薩戒之後,一舉一動,作衆生之表率,社會的典型。盡力弘揚正法,使衆生有得度的機緣,乃真護持。弘法利生,道場非常重要。從前寺院庵堂是弘法的場所,千百年來逐漸變質,已不能代表正法,我在認識佛教小冊子中已有詳細說明。要想發揚光大,必須把佛教恢複其本來面目,回歸到佛對九法界衆生至善圓滿的教育。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是說明宇宙人生之真相,可見佛教與我們有切身之關系,不能不學。

  敬重尊長即叁福中“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”。愛惜物命即叁福中之“慈心不殺”。最後一章謙德之效是全篇之總結,說明謙德最爲吉祥。易經在六十四卦中,每卦有六爻,各有吉凶,惟有謙卦,六爻皆吉。謙卦的卦象,上面是地,下面是山。山應在上而在地下,表示謙虛之象。又引書經之文:“滿招損,謙受益。”了凡先生爲人,精明細心,以前喜歡挖苦人,找人的缺點,學佛以後改變作風,專看人家長處。他觀察人,凡謙虛者,其後來果報必然殊勝。他說:“予屢同諸公應試,每見寒士將達,必有一段謙光可掬。”從前應試就是趕考。縣考秀才,省考舉人,殿試考進士。讀書人經過叁次考試,常常看到特別謙虛之人往往高中。他舉幾個很明顯的例子,第一個是丁敬宇賓。丁賓是名字,敬宇是號,字禮原,嘉善人,隆慶進士。丁賓參加應試,了凡看到即對旁人說:這位青年今年一定考中。問何以知之?他說:“有恭敬順承,小心謙畏,聞謗不辯,如敬宇者乎?”及開榜,丁果中式。古時名字是父母起的,如改名爲大不孝。在童子時,大家均可稱其名,二十歲成年行冠禮之後,其名只有父母可叫,祖父母均不能叫。滿二十歲時,其同輩送他一個字,除父母外均稱其字。將來作大官,皇帝召見,亦稱其字而不稱名。稱名除父母外,老師可以稱其名,古時老師的地位與父母同。如在社會上有了聲望,不稱其字而送一個號。最極恭敬時連號都不稱,而稱其地名,如李鴻章稱爲李合肥。若是出家人稱其寺院名稱,如智者大師稱天臺大師,窺基大師稱慈恩大師。

  過去社會對功名非常重視,如非高官有實權者,想興大利護持正法很難,自己作不了主,悉聽命于人。如編纂四庫全書是一大工程,乾隆皇帝有權,一句話,千百學者替他服務。今天社會改變,不作大官亦能作大事,我們可以作社會福利事業,特別關于文理教育大善大利之事,民間都可以辦。

  此次講了凡四訓,只是簡單扼要說其大概,希望大家重視這本小冊子,奠定修學的基礎,如欲詳細研究,我們在大專講座有一套全文的錄音帶,可以借用參考。謝謝大家。

  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八日記于西雅圖市時年八十八

  

《了凡四訓大意親聞記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