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非常可惜。在修行中一般通病即昏沉与掉举。一用功即打瞌睡,念佛堂在止静时常有睡觉者。掉举与昏沉恰好相反,心里七上八下,一想用功,妄念特别多,其实妄念本来就多,平常不觉得而已。佛在世时,弟子阿冕楼驮(即阿那律)尊者听佛讲经时打瞌睡,佛呵斥他说:“好睡像蚌蛤一类,一睡一千年,不知佛名字。”他听了非常惭愧,发奋修行,七昼夜不眠,用功过猛,把眼睛搞瞎。佛教他修见光明的禅定,结果他得到天眼通,在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。
改过一事了凡举出三项法则:第一从事上改,第二从理上改,第三从心上改。事是事项,日常生活方面,属律仪戒。初学看到戒律觉得太难,不易做到。一出家先受沙弥戒,有十条戒,二十四条威仪戒。几乎一举一动都犯错,深觉难持。其实佛家所讲律仪比儒家少得多,儒家讲威仪三千,佛法无如此之多。现代人放逸惯了,忽加以限制,处处觉得不自在。所以小乘比大乘难,小乘由事上改,大乘由理上改,最上乘者由心上改。改过积善,近可避免一切灾祸,远则培养修行证果之基。
易云: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。”了凡举了十个人,行业不同,出身不同,皆是积善修德,得到好报。至于善恶的标准,他又说:“善有真有假,有端有曲,有阴有阳,有是有非,有偏有正,有半有满,有大有小,有难有易,皆当深辨。为善而不穷理,则自谓行持,岂知造孽,枉费苦心,无益也。”这是人天福报的标准,依此标准而行,必可改造命运,不受命运之束缚。再以此基础念佛求生净土,万修万人去,一个也不会漏掉。他又引述中峰和尚之言曰:“凡情未涤,正眼未开,认善为恶,指恶为善,往往有之。”凡是我们言语思想造作有益于人者均谓之善,凡有益于己者皆恶。在佛法中也是一般的标准,利大众者为功德,利自己者为私欲。凡利己者只有增长我执,我执是烦恼之本,烦恼不断不能超越六道轮回。利益社会大众者,自己也有一份,因我亦大众之一,只求自利者,反而为自己造了许多成佛的障碍。修善而暗中谋利养者乃是假善。端是正直,纯为济世之心,无丝毫所求。曲是委曲,行善而附带条件。又如爱人之心,敬人之心,要由真心中发出。阴阳之分,如政府表扬者为阳善,无人知晓,更无须乎标榜为阴善,亦称为阴德。是非与利害往往连在一起,很难辨别。有的善会产生副作用,有些事当时看不出来,而日后对社会发生很大的影响。
从前僧人出家须经政府考试及格才发给戒牒,准其出家,限制极严,故出家人的水准很高。自从满清顺治皇帚把僧人考试制度废除之后,任何人均可出家,不识字的、不得意的,均可薙染。现在佛学院的学员有高中毕业者,也有小学未毕业者,均在一班上课。天主教基督教的神父牧师均须受神学院之训练,才有资格作传教人,比较起来,佛教亦应有所改进。有人好心作了坏事,乃正中有偏。有人恶心而作了好事,乃偏中有正。其中错综复杂,宜谨慎从事,免受冤责。
中国古时教学有两门功课很重要,即经与史。经是学向,明理。史是见识,知历代个人成功失败之教训,国家兴亡之明鉴。目前人文学科的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,经史已不被重视,所以伦理道德乃逐渐式微,此今日之实况,若欲研究经史,只可尽其在我而已。
易曰:“善不积不足以成名,恶不积不足以灭身。”成名不在当时,孔孟之成名均在后代,所积的是阴善。心要真诚,善即圆满,否则为半,故善有半满之说。尽心而力不逮,有障碍,缺缘份,仍属圆满。尽力不尽心,则属于半。吕祖的故事殊令人觉悟。钟离授吕祖点铁成金之术,谓可以济世。吕祖得知铁变金五百年后仍复本质,吕祖说:这样岂不害了五百年后的人,我不学了。钟离说:修仙要积三千功行,你这一念心三千功行已满。所以说最上乘者修心。
作善事心若真诚就能圆满,与大乘经论中所讲慈悲心遍满法界的理论同。善又有大小之说,了凡先生举卫仲达的公案为例。卫被鬼抓去,见到阎罗王,审判时要调查他所作的善恶业多寡,叫小鬼把他一生所作善恶业案卷在天秤上秤一秤,结果恶业案卷多,重量轻,善业只有一卷,反而很重。调查后才知这件善事是他写了一个条陈,建议皇上不要兴办一件不必要的大工程,以免劳民伤财。他记得有这件事,但皇帝并未听他的话,仍把这工程作了。他对阎王说:皇上未采纳我的意见,有何功德可言?阎王说:你这一念悲心已在万民,假使听了,你的功德更大了。此件公案现代人听了,大概不会相信,常有人说:现在人类已登陆月球,仍然说些荒诞不经的话,岂不可笑。说实在的,阴间是真有。我初学佛时,常与朱镜宙老居士相往来,他是民初朴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之女婿。朱居士对我说:他老岳丈在世时曾作过东岳大帝之判官,地位相当于秘书长。他白天工作,晚间还要到阴间上班,常与鬼道友人往来,朱居士也听了许多阴间事情,证明阴间确实真有。
儒佛二家都教我们断恶修善,由难行能行处下手。大乘经说,菩萨舍身为他之事甚多,如释迦佛舍身饲虎,割肉喂鹰,一般人听了,可以说这种事不近人情。如不深入经藏,不明其真理所在,就不会相信。真理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。发大慈悲心,以一念真诚,大地都会震动,依报随著正报转,此心一发,感应不可思议。他举一个例,江苏舒翁,一位私塾老师,舍二年仅得之束修,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。又举一例,邯郸张翁,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,而活人妻子。这都是难舍能舍之例。为什么能作到,因为有大慈悲心作发动力,儒家谓之“恻隐之心”。
了凡先生又提到随缘济众之事甚多,略举十项。他先说与人为善,举古代圣王大舜,帝舜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圣人,给后世最大的启示是孝顺父母,感动一家,作社会大众最好的模范。帝尧知道有这样一位孝子即找他来让与王位,这是最崇高的与人为善的典型。今值乱世,无论何处均有苦难,此乃共业之感,共业中亦有别业,如能断恶修善,亦可幸免灾难。自己过失应认真悔改,看他人有长处,善心善行,应帮助他成全他。
爱敬存心。圣贤存心,端在爱人敬人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条是礼敬诸佛。诸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诸佛。敬人是恭敬爱护人,敬事是认真负责作事,敬物是对一切物件放置整齐,保持干净。
成人之美。成就他人之长处或善行,尽心尽力帮助他成全他。俗话说:“善事常易败,善人常得谤”。又说“好事多磨”。善人的心都是正直的,不会委曲婉转,谄媚奉承。因而在社会上虽免受人嫉妒陷害。遇此情形,应主持公道,以维护之。
劝人为善。古时只有两种方式,“一时劝人以口,百世劝人以书”。现在科技发达,有录音带、录影机,弘法的范围比以前更具效果。了凡先生写四训,在当时不过教训其子,假如不写出,其利益仅及于一家。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本书普遍流通于后世。民国初年印光大师为社会一般大众所尊重,他一生倡印了凡四训,安士全书、历史感应篇等劝善书籍,使人了解因果报应,六道轮回,劝人老实念佛,求生净土,决不谈玄说妙。我们能知道有这本书,也是由大师在民初倡印流传下来的版本,今日读之,亦应感谢大师之恩德。一九七七年我到香港,住在倓虚老法师的道场中华佛教图书馆,长达四个月讲楞严经,有机会看到印祖弘化社所印的经书甚多。印祖是陕西人,有浓重的乡音,一般人不易听懂,所以他皆用文字弘法,所收供养均用之于弘法利生以及印送经书善书之事。弘化社所印版本最好,字大,美观大方,校对精确,很少有错。我看到的了凡四训已是第二十版,每版所印数量异常庞大,有一万册、二万册、甚至五万册,连同安士全书、历史感应篇,约略估计至少有三百万册。他曾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讲了八天开示,其讲词印有小册子流通。册内曾经提到当时北方有旱灾,他听到之后,马上叫人由印经款内拨三千元现洋赈灾。侍者对他说:这笔钱汇出以后我们银行存款只剩一百元。他听了也不管,仍叫人马上汇去。他已作到难行能行。
救人危急。我们有急难时希望旁人助我一臂之力,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。人家有灾难,我们也应当救人之急。任何人不能保证一生不遭灾难。要想得善果,必须修善因。尤其照顾老人最为切要,除非短命,人都有老的时候。对自己年老的父母公婆,务必要尽心尽力照料其生活,绝不可嫌弃,否则等你年老时,儿女们都会跑得远远的,这并不是迷信而是很现实的。
兴建大利。中国五千年来不被瓜分,亦未灭亡,实因两千五百年前接受儒家伦理道德教育,与佛家大乘佛法,知道孝亲尊师,维护伦常。今天提倡孝道应列为第一优先,它能利益整个国家民族。早年政府提倡恢复中国固有文化时,我提出建立百姓祠堂,有许多人响应,也有人赞叹,但是后来事情发展未如理想。不过我们已在佛堂中另外辟出一部份作为祖先堂。师道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上。孝亲尊师没有了,要想天下不乱乃不可能。我对于建祠堂始终念念不忘。我的老师李炳南先生山东济南人,我与台中同学商量,打算在济南盖一个李炳南先生纪念堂。我们这些学生可以每年轮流回济南讲几天经,以报老师之恩。
舍财作福。大乘菩萨修行,归纳为六度,六度中第一个是布施,其余五度皆可以纳入布施之内。布施分财、法、无畏三种,持戒、忍辱属无畏施,精进、禅定、般若属法施。布施就是舍,四摄六度均以布施为首。将无始劫来的贪嗔痴三毒烦恼先舍掉,恢复本来的清净心,智慧光明自然显出。古往今来有智慧福德之人无不认真修学,恢复自性。禅宗明心见性,念佛人讲一心不乱,从布施下手即能达到目的。
护持正法。首须依教奉行,如自己不修行而劝人修行是假的,自己作出成绩给人看,人家才信服。大乘法要作师,受菩萨戒之后,一举一动,作众生之表率,社会的典型。尽力弘扬正法,使众生有得度的机缘,乃真护持。弘法利生,道场非常重要。从前寺院庵堂是弘法的场所,千百年来逐渐变质,已不能代表正法,我在认识佛教小册子中已有详细说明。要想发扬光大,必须把佛教恢复其本来面目,回归到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。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是说明宇宙人生之真相,可见佛教与我们有切身之关系,不能不学。
敬重尊长即三福中“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”。爱惜物命即三福中之“慈心不杀”。最后一章谦德之效是全篇之总结,说明谦德最为吉祥。易经在六十四卦中,每卦有六爻,各有吉凶,惟有谦卦,六爻皆吉。谦卦的卦象,上面是地,下面是山。山应在上而在地下,表示谦虚之象。又引书经之文:“满招损,谦受益。”了凡先生为人,精明细心,以前喜欢挖苦人,找人的缺点,学佛以后改变作风,专看人家长处。他观察人,凡谦虚者,其后来果报必然殊胜。他说:“予屡同诸公应试,每见寒士将达,必有一段谦光可掬。”从前应试就是赶考。县考秀才,省考举人,殿试考进士。读书人经过三次考试,常常看到特别谦虚之人往往高中。他举几个很明显的例子,第一个是丁敬宇宾。丁宾是名字,敬宇是号,字礼原,嘉善人,隆庆进士。丁宾参加应试,了凡看到即对旁人说:这位青年今年一定考中。问何以知之?他说:“有恭敬顺承,小心谦畏,闻谤不辩,如敬宇者乎?”及开榜,丁果中式。古时名字是父母起的,如改名为大不孝。在童子时,大家均可称其名,二十岁成年行冠礼之后,其名只有父母可叫,祖父母均不能叫。满二十岁时,其同辈送他一个字,除父母外均称其字。将来作大官,皇帝召见,亦称其字而不称名。称名除父母外,老师可以称其名,古时老师的地位与父母同。如在社会上有了声望,不称其字而送一个号。最极恭敬时连号都不称,而称其地名,如李鸿章称为李合肥。若是出家人称其寺院名称,如智者大师称天台大师,窥基大师称慈恩大师。
过去社会对功名非常重视,如非高官有实权者,想兴大利护持正法很难,自己作不了主,悉听命于人。如编纂四库全书是一大工程,乾隆皇帝有权,一句话,千百学者替他服务。今天社会改变,不作大官亦能作大事,我们可以作社会福利事业,特别关于文理教育大善大利之事,民间都可以办。
此次讲了凡四训,只是简单扼要说其大概,希望大家重视这本小册子,奠定修学的基础,如欲详细研究,我们在大专讲座有一套全文的录音带,可以借用参考。谢谢大家。
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八日记于西雅图市时年八十八
《了凡四训大意亲闻记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