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了凡四训大意亲闻记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无遇到正法。善根福德因缘同时成熟,这一生就有得度的机会。此三者俱足不容易。

  真修行就是修定、修清净心、修真心、修菩提心。中国在过去无论在家出家,皆由先断一切知见入门,现在由广学多闻下手,完全不同。民国以来把古老的教学方法完全舍弃,民初唐大圆先生写了一篇文章,畅述此项改革之非,颇有见地。从前是先求根本智,即清净心,亦即儒家所说的正心诚意。至于修齐治平是后得智。现在学西方人,没有根本智,那里来的后得智,所以两种智慧全失掉了。现已根深蒂固,对古老的教学方法已很难接受。古人教学,儒家教小学生,先教识字,念三字经、百家姓,然后读四书五经,只是背诵,并不开讲,使学生心中清净安祥。佛教之教学方法类同,一出家头五年学戒,遵守老师的教诫,祖祖相传,先求心之清净,心要空要寂,空是没有一样东西,本来无一物。寂是不要动,不要胡思乱想。各宗派用的方法不同,禅宗修禅定,用观心之法,不打妄想,也不能不想,什么都不想叫死定枯定,修成功就变成外道的无想定。教下是读经,不论经文长短,念得字字清楚,句句分明,不许思维经中义理,一研究即是打妄想。何以言之?举例说,金刚经与法华经的古德注解不下一百多种,每种都是打妄想思考出来的。如果是如来真实义,应当只有一个,何以有如此之多,且不一样?因真实义是没有意思,无言说。古大德的注解只能帮助启发学人的后得智,但是没有根本智,那有后得智。佛知道后世修行人契入佛法困难,所以说出四依法,其中之一是依法不依人。法是佛经,人是古德注疏。依经就对了,依古德注疏可能有偏差。今天知道此项事实者不多,往往一开端就把路子走错了。

  学经教只能受持一种,如楞严或法华,每天读诵一遍要五六小时。读经是修定,有三五年功夫必见功效。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。华严说:“行步不碍圆融,圆融不碍行步。”行步依次第学习,圆融不涉次第。读经是圆修,不读经时,处世待人接物是次第修。五年学戒是奠定戒定慧基础。戒学总纲领是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。定学纲领是“自净其意”。慧学纲领是“般若无知”。心经最后结论是“无智亦无得”。得到根本智,然后应用于日常生活中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无所不知,见色闻声不迷。真心里无界限,无分别,无执著。因无隔碍接触任何境界都知道它的前因后果,因为心量是横遍十方,竖穷三际,此古时教学法之特色。

  了凡先生粗念没有了而还有细念。云谷禅师又教他念准提咒。古德说:“念经不如念咒,念咒不如念佛。”六字洪名最易受持。如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所说:“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。”在初学时可用念珠记数,起初不妨定得少一点,慢慢增加,不怀疑,不夹杂,念到纯熟时,念而无念,无念而念,自有感应。纵有感应亦不必管它,一喜欢,心就不净。了凡接受云谷之教,认真修学。后来听到云谷说,功名可求,他又心动了。他原来的号叫学海,希望广学多闻,自从受教以后,又将学海改为了凡,取“明了凡间事”之义。以前只知命运既经算定,无可奈何,似颇消极。用功以后神智清醒,变为积极。存心改过自新,断恶修善,念念中不敢得罪天地鬼神。用现代术语说,就是怕舆论的指责,若是作了亏心事,没有脸见人,颇有警惕之心。西方极乐世界的人,从下下品到上上品与阿弥陀佛的能力一样,都是天眼洞视,天耳彻听。我们天天想生极乐世界而仍然存坏心作坏事,岂不叫西方人看笑话。有人嗔恨我、毁谤我,以前不能忍受想报复。现在能忍受而且欢喜忍受,因为道理明白了,有很大的转变。真心修行之后,孔先生所算的命运就不灵验。某年礼部考科举,孔先生算他该中第三名而了凡考第一名,行善初步效果已验。但他言行方面缺点仍多,行善不够,救人不彻底,口仍有过,醉酒后仍乱心,过多于功。曾发愿行三千善事,行了十几年才圆满,设无坚固信心,勇猛精进,可能半途而废。后又发愿再作三千善事求子,命本无子,全家行善,四年三千善事圆满,即连生二子。然后再求中进士,许愿作一万件善事。他在河北省宝坻县作县长,每天行功过格,有一夜晚梦见一神仙,对神仙说:我许一万件善事,不易完成,颇为发愁。神仙说:只减粮一节,万行俱完。醒来之后,想想确有减粮一案,但仍然犹疑不决。恰好有一位幻余禅师由五台山来,了凡即将梦中之事请教禅师,请为印证。师告之曰:“善心真切,即一行可当万善,况全县减粮,万民受福乎!”他听后心安理得,又用自己的俸禄在五台山斋僧,打万僧斋,其中如有得道的高僧,受其供养,功德很大,对一般僧众亦因而结个善缘。孔先生算他五十三岁即无寿,他写此四训时在六十九岁。晚年命运完全改变过来。

  了凡有几句话很重要,他说:“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,乃圣贤之言。若谓祸福惟天所命,则世俗之论矣。”又说:“远思扬祖宗之德,近思盖父母之愆”。想到自己的祖先,要光大祖先之德。人非圣贤,熟能无过,如父母有过失,不可到处宣扬,属大不孝,应知有所愆盖。佛门也一样,远要发扬光大佛菩萨对一切众生教化之德,近对老师要尊重护持,老师尚未成佛,难免有过失,如宣扬老师的缺点,他教化此一地区必有障碍。学生对老师有几分恭敬就得几分利益,有恭敬才能依教专行。若常说老师坏话,不但使人瞧不起你的老师,也瞧不起你这个学生。更有甚者,许多学生退失道心,这个因果可负不起呀。此种愚人到处都有,我到各地讲经,也有道友讲其道场及法师的是非。我的态度对任何道场与法师只有赞叹,使大家生欢喜心。只要这位法师说的是正法,即应护持。至于其私人生活方面有点小缺陷,对大家修学并无妨碍,何必多加责难。如有不如法者,不赞叹而已,不必谈其过失,更重要的不与众生结冤仇。君子绝交,不言人过。

  “上思报国之恩,下思造家之福。”应常常怀念在心。“外思济人之急,内思闲己之邪。”闲是防范之意,防非止恶。每天要反醒自己的过失,一天认为没有过失,这一天就空过了。只有佛没有过失,连菩萨都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断。改过是真正修行,不觉悟如何能改,一定发大勇猛心。一般人知道自己的过失,但是没有勇气改,因循苟且过日子。在学业上在道业上不能发掘自己的过失,如听到旁人说自己的过失,聪明人感激之不暇,一定以恭敬欢喜心欣然接受,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,切勿与人辨驳。历代帝王中唐太宗确有过人之处,有人说太宗的过失,其实是误会而非太宗之过,太宗并不以为侮,而且还嘉奖他。太宗说:如果我处分他,以后没人敢说我的过失了。

  在第一篇里我们明白命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,事实真相搞清楚后就要谈到如何改过积善,以转变命运。了凡先生引用古代典籍春秋国语里所载,说明一个人在吉凶祸福将要来临时,事先必有预兆。古时候有,现在也一样。只要冷静观察都可看到。大体上说,心地厚道会有福报,刻薄寡恩者,纵然眼前得意,难保一生不遭灾难。福之将至,由其善心善行可以预知。灾难来时亦能预先看出,其心不善,其行不善,必有灾祸发生。明白此理,若想常享幸福,远离灾祸,必须改过积善。改过是因,远离灾祸是果,积善是因,幸福是果。如在一生中不能安身立命,这一生就白过了。佛法的基础建立在因缘果报上。了凡四训等于观经三福之第一项“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”之详细说明。观经三福佛讲的明白切要,在结论中说,此三条是“三世诸佛净业正因”。一切修行成佛之人,非一个法门,各各法门均可证得无上佛道。法门虽多,但均建立在三福的基础上。李老师说过,念佛人多,能生净土者不过万分之三五,其原因是三福的基础未能打好,心行习气毛病不能革除为其主因。

  说到改过,了凡先生提到三点,第一点发耻心。古人说知耻近乎勇,知道自己不如人,必须发奋努力迎头赶上。诸佛在无量劫前与我们一样,同是凡夫,他们今天成佛,我们仍搞六道轮回,此是事实。今天闻到佛法,能发一念欢喜之心,皆是过去生中种的善根,决非偶然。真正发心求生极乐世界者,其善根决定超过无量寿经中所说的阿阇王子。因阿阇王子曾经亲近并供养过四百亿佛,而听到佛说无量寿经尚未下定决心往生净土。可知我们学佛不只这一生,过去生生世世无量劫都在修,修到今天,人家成佛,我们还搞生死轮回,觉得惭愧可耻极了。如能常常反醒,自然勇猛精进,真正回头。

  第二要发畏心,即敬畏之意。骗人容易,骗自己也容易,骗天地鬼神可不容易。大多数鬼神都有五通,其能力大小不同。鬼神有他心通,我们心里想什么,他都知道,因为一想心里就有一个相,鬼神就能看见。无量寿经中说的最详细,凡往生西方者,从上上品到下下品,其神通能力几乎与阿弥陀佛相同,鬼神都不能比。有人怀疑,我们一身业障,何以有如此能力?其能力之来源有二:一为报得,鬼神的神通亦为报得。二为阿弥陀佛本愿威神之加持。我们很小声说话,怕人听到,西方人早已听到,起心动念无法瞒过西方人。

  耻心是惭愧,知道对不起自己。畏心是惟恐对不起人。了凡先生说:“古人有一生作恶,临死悔悟,发一善念,遂得善终者。谓一念猛厉,足以涤百年之恶也。”这话当真。观经中之阿阇世王受提婆达多之教唆,行五逆十恶之事,临终真正忏悔,念佛求生净土,结果真生到极乐世界。佛说他的品位是上品中生。造五逆十恶尚能生到如此高的品位,一因其一心念佛求生净土。一因其临终忏悔出于至诚。善导大师说:上三品是发大乘心念佛者,发菩提心,一心专念。中三品是世间修善之人。下三品是造恶之人。念佛法门确是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。忏悔心真,忏悔力大,一回头即证得很高的品位。

  第三要发勇心。人皆有惭愧心,因无勇气不能改过,只是因循,把时光空过,道业不能成就…

《了凡四训大意亲闻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