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之口,那麼寫《要解》的這個人—蕅益大師,是什麼人再來的?蕅益大師真人不露相,身分沒有暴露。由于印光法師對他的贊歎,我們猜想,他要不是阿彌陀佛、釋迦牟尼佛再來,也必定是觀音菩薩再來,才令大勢至菩薩對他如此贊歎。
除《要解》之外,印祖極力提倡《了凡四訓》,目的是教我們真正相信因果報應。現代這個社會,這是第一要緊的大事。爲什麼?佛法衰退了,儒家也被丟棄了,人心無所依歸。我們的思想、見解,沒有標准,世界就大亂了。大亂之世,如果人人皆能相信“因果報應”的事實,則起心動念總會收斂一點。對于社會的安定,社會的秩序,有很大的幫助。所以,他極力提倡《了凡四訓》,深信因果,斷惡修善,自求多福。善惡的標准是什麼?他是用《感應篇》作爲善惡的標准,斷惡修善。用《彌陀經要解》淨化我們的身心,求生淨土。這是印祖提倡的。
繼印祖之後,夏蓮居大士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人。諸位如果不是深入經藏,你沒有法子理解。唯有深入經藏才知道,他集結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。集結《無量壽經》,如果不是觀音、勢至這樣等覺以上的佛菩薩,決定不能做到這樣圓滿,絲毫瑕疵都找不到。
過去,第一位會集此經的是王龍舒居士,他是很了不起的人。他作《龍舒淨土文》,不曉得度了多少人往生!每一個因《淨土文》而發心往生的,對于王龍舒居士在西方世界的品位都會增高。因爲《淨土文》引導他們發願求生淨土,這個功德太大!而且龍舒居士自己往生的時候是預知時至,站著走的,也不是等閑之輩。他所會集的本子還有瑕疵,使人想到會集的工作實在不容易。
第二位彭際清居士,號知歸子。他將《華嚴經》修行的方法,歸納成念佛法門,著有《華嚴念佛叁昧論》,這也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。這是真正徹底覺悟,才有這樣的眼光、慧眼。他所節校的《無量壽經》的本子,也不圓滿。
第叁位魏源居士。他以五種原本會集,自己認爲已經完美無缺了,後人還是把他的缺點一樁一樁指出來。尤其是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裏,對魏源的會集本批評很多。
第四位夏蓮居老居士。夏老的《無量壽經》會集本完美無瑕。在當年宗門教下,在家出家的大德們,都承認這是最善的版本。因爲當時還有一些人有成見,以致這個版本出來之後就沒有能大量流通。律航老法師將這部經書帶到臺灣來。李老師在臺中講過一次。一直到李老師往生,我爲報師法乳之恩,極力倡導大量流通。流通之後,沒有一個不歡喜。不但在臺灣,在國外、在大陸普遍流通,成爲接觸佛法的同修們最歡喜的一本經書。由此可知,夏蓮居居士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?是來度我們這一代苦難的衆生。
用這一個法門,真正收到身心清淨的效果。我常常勉勵同修,用什麼方法達到我們真正修學的目標?讀經。這是古老的方法,你念得愈多愈好。修行決定不能違背叁學。“叁學”就是戒、定、慧。與叁學相違背的,決定不是佛法。你讀誦這部經,不但叁學在其中,叁慧、叁資糧也在其中。不可思議!我們的身心都不清淨,用其他的方法要達到清淨,是非常困難的。用這個方法,一般在讀誦開始,如果一天能念叁部,半年之後就見到效果。有許多同修,我教他這個方法,他去做,過了半年來跟我講,很有效果。如果念的部數多,效果就更殊勝。所以,現在一天念七部、十部或更多的人很多,在本省、在國外、在大陸都有。如果他得不到好處,他怎麼肯學?有許多同修告訴我,大概在五百遍到一千遍是一個轉捩點,過了這一關之後,身心自在、信心清淨。
讀誦要有耐心,耐心就是六度裏的忍辱,可見讀誦正是修忍辱。忍之後才有精進。精進之後心定了,就是禅定。定了之後開慧。我們用這個方法,六度齊修。讀經的時候,放下萬緣,是布施。讀經的時候,不起惡念,是持戒。有耐心,一遍一遍的念下去,是忍辱。六度齊修!叁學、六度、叁慧、叁資糧都在其中。還有什麼方法比這個方法更殊勝?
煩惱重、業障深,運用這個方法,叁個月到半年,你的煩惱、業障、習氣會非常明顯的減少。這就是效果,就是你修學功夫得力,你有收獲了。由此可知,我們心不清淨,有妄想的時候,心煩惱,展開經典讀誦。如果讀得很熟,能背誦了,不必展開經本。妄想一起來,讀經把妄念止住。念幾句,或者念幾品,念一遍,煩惱、妄想就沒有了,就念掉了。這是真修!所以經不是念給佛聽的,也不是念給菩薩聽的。讀經是爲自己斷除業障、煩惱、習氣,恢複自己心地的清淨平等覺,目的在此。我跟同修們說過,現在第一個步驟是做預備功夫。把經念熟,念到能背誦,一個字不會錯,這是預備功夫。功夫做成了,經能背得很熟了,然後起修,依教奉行,才是真正修行。
“修行”就是要對治惡行、煩惱、習氣。怎麼對治?每天念經。若一部經還沒念完,就打妄想,這一遍就不算,要從頭再念起。必須念到從“如是我聞”到“信受奉行”,一部經念圓滿,一個妄念也沒有。這一部經念熟了,只需要半小時。半個鍾點裏沒有一個妄念,功夫是不是成就?給諸位說,只剛剛及格,沒什麼了不起。你想想看,人家念佛堂裏念佛,一支香一個半小時,還會起五、六個妄念,叁、五個妄念,那是功夫很好的。你半個小時不起妄念,算什麼!所以先求這個,這是功夫得力的現象。然後再增加,念二部,念叁部。如果能連續念五部、六部、七部都沒有一個妄念,你的功夫是真正得力。說老實話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穩穩當當,沒問題了。要這樣幹才行!心清淨到這樣程度,可以不要再讀經了,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。由此可知,讀經的目標是恢複到心地的清淨;是要把妄想、煩惱、染著給念掉,目的是這個。
清淨心念佛,句句相應,那真是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。我們今天佛號不相應,是因爲心不清淨,所以大家要認真努力去做。煩惱、染汙、垢穢,就是無始劫來的習氣,只要把這個控製住了,惡行就不會有了,才能真正達到“心淨則佛土淨”。這是往生的保證。《華嚴經》上講“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”。“一”就是清淨心。“一切”,大而言之,十方法界依正莊嚴,就是一心所顯現出來的。就法門來講,“一”就是持名念佛。念佛法門就包括了所有一切法門。我們在前面也講過,將來講到經文還要討論。
你認識了,肯定了,如果自己求生西方,一句佛號、一本《無量壽經》就足夠了。年歲大的人,記憶力衰退了,《無量壽經》太長無法受持,就受持小本《阿彌陀經》也是一樣的。用小本《阿彌陀經》,像我剛才講的讀誦方法,把煩惱、習氣、妄想、執著念掉。這是中年以上記憶衰退,采取小本《阿彌陀經》。年輕人要用大本。大本效果大,力量大,讀誦的時間長。長時間不打妄想難;短時間容易。《阿彌陀經》背一遍幾分鍾,不打妄想還容易。《無量壽經》背一遍至少要半個小時,不打妄想很難。
(七)平等覺:經雲:“平等者,名爲真如。乃至平等者,即不二法門。”今題中“平等覺”有四解:
修學總綱領第二是“平等覺”。經雲:“平等者,名爲真如。乃至平等者,即不二法門。”
諸位要知道,“二”就不平等了。可見平等就是一心。“一”就平等了,二就不平等。起心動念就不平等。從這一點我們才真正明白了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裏的“恒順衆生”,“隨喜功德”。以前我們都是講的皮毛,精髓沒有見到。沒見到怎麼能講得出來?從《無量壽經》上我們已經明白了,覺悟了。恒順就是平等心。心裏起一個妄念,不叫隨順。隨順是隨順性德,隨順法性,隨順自性。自性清淨,法性無染,這叫隨順自他。自己是自性,他是法性。這是真正隨順。所以,隨順是清淨的平等,是平等心,這是真如。
要怎樣才能達到平等?中國人講和平。你不和,就不會平。和是因,平是果。所以,佛教我們修六和敬。六和敬的目標就是平等覺。不能修六和,平等是有名無實。與人相處要和。人要和,事也要和,無一法不和。佛教我們六和,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認真的修學。“清淨、平等、覺”是一而叁,叁而一,互爲體用。
你不平等,決定不清淨。唯有清淨才會平等;唯有平等才會覺。像水一樣,水不起波浪就平等,不混濁就清淨。覺是它的用處,像鏡子一樣,把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。覺是照見,所以心要清淨,清淨就是不染汙;心要平等,平等就是不動搖。這是真如,這是“不二法門”。所以,修行最貴的是一門,一門容易得到平等,容易得到清淨。學多了,達不到這個目標。
題上“平等覺”叁個字,古大德有四種解釋。
1、 平等普覺一切衆生。即一切衆生平等成佛之法。
在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中找不到第二種。這一部經“平等普遍覺悟一切衆生”,是“一切衆生平等成佛”的法門。諸位要很冷靜的去思惟,去多想一想,然後你才知道這一部經典,念佛法門之可貴。那一部經典能令一切衆生平等成佛?菩薩依這部經典修行成佛;阿羅漢依這部經典修行成佛;凡夫依照這部經典修行也成佛。連叁惡道的衆生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依照這部經典的方法修行也成佛。平等成佛!念佛法門真的是難信之法。
不但平等成佛,而且是平等快速的成佛。不會說是菩薩成佛快一點,我們成佛慢一點,沒這個道理。平等成佛。如果菩薩成佛比我們快,那就不平等。菩薩成的佛比我們高,也不平等。
“佛”,天臺家講有四種佛,藏、通、別、圓。菩薩成的是圓教佛,我們成的是藏教佛,這不平等。所以,這個法門令一切衆生平等成佛,真正不可思議,真正是難信之法。幾個人有緣遇到?即使有緣遇到,還不能直下接受。這就是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所講的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緣。他不是沒善根、福德、因緣。沒有善根、福德、因緣,他就遇不到。遇到了,還想這門、想那…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九 總釋名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