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法會聖衆 第一

  ——無量壽經講記·正釋經文——

  法會聖衆第一

  這部經是夏蓮居居士依據五種原譯本會集而成的,在一九四五年出版流通。當時,慈舟法師曾經在濟南講過,並且爲作科判。梅光羲居士曾經在中央廣播電臺播講過這部經,還有一些大德們也在各地宣講。佛門出家、在家的高僧大德們,都肯定此會集本是《無量壽經》最完善的版本。夏老將全經分爲四十八章,或者稱爲四十八品。我想,他是取阿彌陀佛四十八願。他在最初會集的本子,分作叁十七品,以後修訂成爲現在的四十八品。初二品是通序,第叁品是別序。本經的序分很長,第四品以下才是本經的正宗分。末後流通分也很長,確實像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,有大經的風味。叁分都有相當的分量,不像一般經典,序分跟流通分皆簡短。第一品主要是講“六種成就”,這是一般經上都有的。

  如是我聞。一時佛在王舍城。耆阇崛山中。與大比丘衆萬二千人俱。一切大聖。神通已達。其名曰。尊者憍陳如。尊者舍利弗。尊者大目□連。尊者迦葉。尊者阿難等。而爲上首。

  “如是”是佛門一切經的開端。這兩個字的來源,我在此就不多說,因爲我們說了很多次,要緊的是它所顯示的真實義。如來果地上的境界,就是《般若經》所講的諸法實相。一切法的真實相,在佛法裏就用“如”字代表,所以“如是”就是諸法實相。佛爲一切衆生宣說無量無邊的經論法門,就是爲衆生說明一切諸法的真實相。換句話說,就是說“如是”。“如是”不僅代表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叁百余會所說的,乃至于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爲一切衆生所宣講的,也不外“如是”兩個字。在淨宗來說,“如是”就是阿彌陀佛,就是極樂世界。

  由此可知,此二字含義之深廣,我們無法想像。即使一切諸佛如來,所謂熾然說、不斷說,盡虛空遍法界也說之不盡。若依據《觀經》所說的理論來講,“如”是“是心是佛”,“是”就是“是心作佛”。是心是佛,諸位能否體會到佛在經上講這句話的真正義趣?如果我們只聽“是心是佛”而死在句下,就錯了。“是心”是佛,“是心”是不是菩薩?“是心”是不是聲聞、緣覺?都是的。這只是在萬象中舉一個例子而已。是心既然是佛,是心即是盡虛空遍法界。一點都沒錯。這才曉得一切法唯心所現,一切法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。那一法不是心變現的?那一法不是自心?法法皆然。連我們晚上作夢,是心是夢,是心是世界,是心是微塵。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。“如”是這個意思,所以說“萬法皆如”,“無有一法不如”。不但有形象的法是“如”,無形象的法也是“如”。

  佛在《法華經》裏講,“如是相、如是性、如是體、如是力、如是作、如是因、如是緣、如是果、如是報、如是本末究竟”。那一法不如!“如”就是大經所說的“一切法唯心所現”,是自己真心變現出來的,是性德。性德起用,變現十法界依正莊嚴,是法絕對清淨平等。在佛,清淨。在畜生、餓鬼、地獄,清不清淨?還是清淨!正如我們用黃金造個佛像,你看到很恭敬。現在把黃金做成小貓、小狗,它清不清淨?把它做成青面獠牙的餓鬼,它清不清淨?還是清淨。體是黃金,沒有兩樣。這才曉得無有一法不清淨,無有一法不平等。用一斤的黃金塑一個佛像,用一斤的黃金塑一個餓鬼像,到外面去賣,價錢是相等的。重量一樣,同樣是藝術品,所以是平等的。

  十法界中,生佛平等,這是從本性上講。我們要問,一真法界裏有沒有佛菩薩,有沒有天人、餓鬼、畜生?有,樣樣俱全。他方世界也有,而西方極樂世界沒有。極樂世界跟他方世界也是一心變現的,不是二心。一心變的虛空法界是一個整體。極樂世界是整體裏的一部分,諸位要懂這個意思。是心是佛,是心是萬法,是心是萬物,是從性德上說的。

  我們今天爲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?因爲迷了。誰迷了?自己迷了。迷什麼?迷了自性。迷了自性,就落到底下一句,就是“心作”了。作佛、作菩薩、作六道輪回、作依正莊嚴。作,就不清淨。“作”是什麼?是起心動念,是妄想分別執著。所以,大乘圓教講四谛,說無作四谛。無作就恢複性德了;有作是修德。從修德去證性德,性德是無作的。從有作要到無作才能成就。

  今天我們念佛,也要從“有念”念到“無念”,就成就了。我們往生也是如此,從“有生”證到“無生”就圓滿了。這就是第二句話的意思:“是心作佛”,“是心作法界”,“是心作萬物”。諸位要曉得,這兩句話把佛法的原理、原則講盡了。佛說的一切法,就是說這一樁事情的真相。

  今天在這一部經典裏講的“是心是佛”,“是心是極樂世界”;“是心作佛”,“是心作極樂世界”。所以,這部經裏是偏重在某一部分講,實際上它是全體。“如是”二字包括整個佛法,因此這二字也就指這部經全部的經文。它是“信成就”。明白這個道理,對于佛所說的一切法,我們就能相信。他確實是根據事實而說的,不是妄想,不是推測,不是理想,完全講事實真相。“如是”就是事實。一個人不相信事實,那就沒法子了,還有什麼好講的。所以,這兩個字在六種成就裏是信成就。《華嚴經》雲,“信爲道源功德母”。“信”是入佛法之初門。離開了信,就沒有辦法契入,所以一定要深信。

  學生親近老師求學,如果對老師沒有信心,老師再有德行,再有學問,你也學不到東西。佛是我們根本的老師,我們對老師的話不相信,怎麼會有成就?所以在佛法裏,信是第一個條件。你要是想來學佛,接受佛的教育,接受佛的教學,第一你要信佛!佛講的句句話都是真實的,要深信不疑,才能成爲佛弟子。

  蕅益大師在《彌陀經要解》解釋此二字,他講“依實相理”。“實相”就是事實真相。我剛才講“如是”二字,說明事實真相,講得比較容易懂。古人講“依實相理”,這四個字,初學的人不知道說的是什麼意思。“念佛求生淨土,決定無非”,稱作“是”。無非,就是決定不錯。我們要圓圓滿滿的恢複性德,修學念佛法門,求生淨土,決定不錯。這是蕅益大師講的,可以跟我剛才講的合起來看。我這樣的解釋,古人注解裏沒有這種說法,但意思是相同的。依實相理,即事實真相。

  “我聞”是聞成就。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,並沒有著作留給後世。經典的由來,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弟子們集結的。正如同《論語》,不是孔夫子寫的。孔夫子死了以後,學生們回憶從前老師教誡弟子,把它記錄下來,傳給後世。佛經也是如此,是弟子們記錄下來,傳給後世。但是佛經有一點不相同,《論語》是孔夫子的學生各別記錄的,佛經集結是弟子們集體做這個工作的。集結的過程,是把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所講的一切經,重複講一遍,再記錄成書冊。阿難的記憶力就像現代的電腦、錄音機一樣,他聽過一次,永遠不會忘記。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,阿難尊者都聽到,都能憶持不忘。“憶”是記憶。他不會忘記,因此同學們推崇阿難尊者來複講。

  與會的同學五百人,都是證得阿羅漢果。阿難在講臺上宣講,如果這五百人中有一個人不同意,認爲阿難說的這一句話,佛好像沒有講過,這句就要刪掉,就不可以流通。必須五百個人聽到,個個都點頭,才能算數,才能記錄下來流傳于世,取信于後人。不像現在開會,多數人贊成就可以了,叁分之二同意就沒有問題。集結佛經表決的標准,是一個人提出異議就不能通過。這才曉得佛教經典的集結非常嚴謹。

  “我”是阿難自稱。“聞”是親自聽釋迦牟尼佛說的。“如是我聞”,即是這一部經典所說的,都是我親自聽釋迦牟尼佛宣講的。由此可知,完全是複講。複講就這樣一直流傳到清末民初。佛門裏培養講經說法的人才都是采複講的方法,現在的佛學院裏沒有了。自古以來,代代相傳,都是複講的。

  學生複講老師的講述,這樣訓練好處很多。學生因爲要複講,他就要專心聽課。從前李老師對學講經的學生們說,你們學講這一部經,我在講的時候,大概你能聽到百分之六、七十。因爲你要准備複講,你要全部精神貫注。如果不是輪到你複講,大概你只能聽到二成、叁成,心不在焉。因爲不是你複講,沒關系,聽講的心就懈怠了,換句話說,不能認真專心的聽。我在臺中學經的時候,同學中總是有兩位輪到複講。那兩個人全神貫注在聽,因爲第二天他要重複講一遍。所以,複講是有來由的。

  複講的好處是與“叁學、叁慧”相應。“叁學”是戒、定、慧。他在聽講的時候專注,心裏不敢打一個妄想。打一個妄想,怕老師講的話沒聽清楚。心裏沒有妄念,就是“戒”成就;一心專注是“定”成就;聽得清清楚楚,記得清清楚楚,是“慧”成就。即是叁學同時成就。根性利一點的人,一聽講,他就覺悟。道理明白,他就不迷了,他能把自己過失改過來。就像韋提希夫人在皇宮裏聽釋迦牟尼佛講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經才講完,她就證得無生法忍。這是“叁慧”成就。聽是“聞”慧;一聽就覺悟,是“思”慧;一覺悟,煩惱、習氣、無明、妄想就斷了,是“修”慧。一部經講完,他證果了。在許多經典裏,我們看到,有的經還沒講完,講到一半,聽衆中開悟的開悟,證果的證果。你看楞嚴法會,《楞嚴經》講不到一半,有開悟的、有證果的。所以,這個方式是叁學、叁慧一次完成。

  自釋迦牟尼佛以來,曆代的祖師大德,皆由複講出身。你們去看看佛教史,《史傳部》裏沒有聽說辦佛學院的。那一個祖師大德辦過佛學院?徒弟代代人才輩出,怎麼來的?複講第一人是阿難尊者,是用這種方式訓練出來的。

  我在臺中求學的時候,李老師規定每個學生一定要複講一部經。我在臺中選的是《楞嚴經》,所以李老師講一遍《楞嚴經》,我也從頭到尾講一遍。老師是星期叁晚上對大衆講,我是星期四晚上複講。“我聞”就是阿難在臺上複講—聞成就。這兩個字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法會聖衆 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