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法會聖衆 第一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就代表“師承”,我所學是有根源,我是跟釋迦牟尼佛學的。所以,“我聞”不但是聞成就,還含有師承的意思在。

  “一時”是時成就。就本經來講,必須叁資糧具足,“信、願、行”叁個條件同時具足,佛才會宣說這個法門。這是一生成佛之法,所有一切經典裏從來沒有的。本經爲我們說明西方淨土,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普度一切衆生往生成佛。你對于這個法門深信不疑,“信”成就了。聽了之後,歡喜向往,一意求生,是“願”成就。從今而後,這句“阿彌陀佛”二六時中不夾雜、不間斷,是“行”成就。世尊觀察,有這樣根機的人出現了,必定要講這部經。因爲這人一生成佛的機會到了,如果佛不幫助他成佛,佛對不起他。

  這個人成佛的根機若沒有成熟,佛講成佛的經,就是多余的,他不能接受,不能相信。在當時大衆中有一部分,佛看出他們這一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,這是佛弟子當中第一等的成就。證菩薩果位,證阿羅漢果位,是小果;往生是成究竟佛果,四教裏屬圓頓教佛。這是殊勝無比的果德,佛才爲他宣說這個法門。所以此處的“一時”,我特別跟諸位強調,是信、願、行叁個條件同時成就的時候,與諸佛菩薩決定感應道交之時。

  “佛”是本師釋迦牟尼佛。

  “在王舍城,耆阇崛山中,與大比丘衆,萬二千人俱”,這是講經的處所,以及當時的聽衆人數。即是處、衆,二種成就。

  “比丘”是梵語,是佛出家弟子的通稱。跟佛出家的,稱爲“比丘僧”。“僧”不是一個人,僧是團體。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住,遵守六和敬,這樣的團體才能稱爲“僧團”,簡稱爲僧。一個人也稱僧。譬如軍隊,軍隊不只一個人,很多人聚集才是軍隊,可是一個人,我們也稱他爲軍人。類似這樣的稱呼。叁個人以下不能稱僧團。四個人以上,遵守六和敬,同一羯磨,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會議表決。佛教是民主的,大小事情都要表決,少數服從多數,這才稱之爲僧團。

  比丘含叁義。第一、“乞士”。“乞”是指生活方式,他們外出乞討、乞食。乞食是討飯,是中國人最瞧不起的。佛跟弟子們每天都要外出乞食,其實這不是普通的討飯人,他們有學問、有道德。

  “士”在中國,是古代社會裏地位最高的,有學問、有道德,爲大衆敬仰的人。從前中國社會也分四等:士、農、工、商,稱爲“四民”。讀書人是社會大衆最尊敬的,所謂“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”。所以,中國自古以來,可以說是知識分子的社會,尊重知識德行。

  ……

  乞士就是很有道德,很有學問的乞食者。所以,社會上對于佛及佛的弟子非常恭敬,絡繹不絕的來供養。他們生活所需只是“四事供養”,對于大家給他的施舍,他只要求四樁事情。第一是飲食,就是每天供養他一餐飯。他們一天就吃一餐,日中一食。

  “日中一食”行嗎?佛在世的時候,生在那個時代行。因爲身心清淨,內裏煩惱少,外面沒有誘惑。煩惱少、妄想少,他需要補充的營養就少了。營養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上,所以你妄想愈少,營養的消耗當然就少了,因此一餐足夠了。現代人妄想比從前多,外面誘惑的力量也比從前大,所以叁餐補充還不夠,還要吃宵夜,吃點心。一天平均,我看不會少過五、六頓。爲什麼?他的消耗量太大了,沒有這麼多的補充是不夠的。乞士日中一食就夠了。

  第二、“破惡”。“惡”是惡見、惡行。他沒有錯誤的思想、見解,也不會有錯誤的行爲。絕對遵從老師的教誡,真的是老師的好學生。

  第叁、“怖魔”。“魔”是魔王。魔王恐怖!魔王怎麼恐怖?這個人跟釋迦牟尼佛修學,將來超越叁界。魔王看到他超越叁界,他統治之下的人民又少了一個,他很煩惱。只要我們不出六道輪回,都在魔王統治之下。魔王不希望見到他的人民減少,他很不願意他的人民到外國去留學,將來修行證果,就要超越叁界,因此魔王很恐怖。比丘含有這叁個意義。

  佛弟子有大乘、有小乘。小乘跟大乘是從心量上分的。小乘是保守派,思想是保守的;大乘是自由派,思想是開放的。因此,佛對于這一些不同根性的衆生,就用不同的方法來教導。後人又細分:人乘、天乘、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,統稱爲“五乘佛法”。

  只有菩薩是大乘,緣覺、聲聞是小乘。人、天,沒出叁界,勉強得一點人天福報。出叁界才算是小成就,不再搞生死輪回。但是小乘保守、執著,所以他不能見性。因爲清淨心裏一法不立,你若立一法,怎麼能見到清淨心?所以聲聞、緣覺修到最高,還是用阿賴耶識,不能轉識成智。他的煩惱障斷了,所知障不能斷,就是那個堅持他不肯放下,不肯舍掉。大乘人容易舍,就在他思想開放、自由,他都能舍掉,所以能明心見性。

  經文用“大比丘”,就是屬于大乘一類的學生。他示現的是出家相,但他是大乘根性,不是小乘根性。“萬二千人俱”,人數有一萬二千人。

  通常經典上,我們常見的“一千二百五十人俱”。這部經所記載的,比平常講經聽衆的人數高出十倍,與《法華經》相同。《法華經》也是在王舍城耆阇崛山講的,地點相同,聽衆的人數相同,表法第一是憍陳如尊者也相同。《法華經》上第一個人是他,本經第一個人也是他。

  人的根性確實不一樣,因此聽佛法得的利益就不相同。利根的人,覺得佛句句話是爲我說的,句句話是教訓我的;我要反省,我要依教奉行。這個人真正得利益了。根性差一點的人聽佛開示,感覺佛講那個人,與自己不相幹。佛苦口婆心的教訓,他一句都沒聽進去,他以爲都是講別人,跟他不相幹。

  “佛以一音而說法,衆生隨類各得解”。所以,有人聽經開悟,有人聽經證果,有人聽經只能說是阿賴耶識裏種一個種子,該怎麼生死,還是怎麼生死,一點都不能改變。在這一生中該受什麼樣的果報,還是受什麼樣的果報。不明經義,不知修行。聽經連命運都沒有辦法轉變,那有什麼法子?

  我們讀《了凡四訓》,認爲只是袁了凡教訓他兒子的,我們看看他怎麼教訓,自己一點利益都得不到。如果能把了凡居士的教訓,當作是教訓我們自己的,就會得到真實受用。有幾個人讀經,自己能直下承當,能感受佛經是爲我說的,所講的都是我的毛病,是教訓我的,勉勵我的,我應當直下承當,完全接受。實在講,這才是佛的第一弟子。幾個人能做到?別人做不做,不要去管他,要問我自己有沒有做到。比丘是佛的學生,我自己配不配做佛的學生?

  佛給我們指出一條修行的道路,就是《觀經》上講的叁福,這是基本原則。不管你學那一宗、那一個法門,絕對不能違背,此乃“叁世諸佛淨業正因”。“叁福”是佛還沒教你怎麼修行之前說的,是修行的基本功夫。就好像蓋大樓,首先要打地基,後來講的,是建高樓大廈。基礎第一條說“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”。由此可知,佛法是建立在“孝親尊師”的基礎上。

  不孝親,決定不會尊師。孝親是第一個條件。人生活在世間,那一個人恩德最大?除父母之外還有誰!誰是你的恩人?父母對于子女的愛護是沒有條件的。其他人對你的關愛是有條件的,唯獨父母是無條件的。這是出于天性,與真性相應。有條件就不相應,無條件就相應,所以父子天性。不孝親,怎麼會尊敬老師?不孝親而尊敬老師,這個人必有企圖。因此,儒家教學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;大乘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。殺父、殺母是五逆罪之一,果報絕對在無間地獄。

  一個人能尊敬老師,必定孝順父母;孝順父母的人,決定能尊敬師長。然後才能做到“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”。一切善行都奠定在孝敬的基礎上。爲什麼會慈心不殺?就是孝敬之心擴大到一切衆生,這是大慈大悲。爲什麼能修十善業?因爲不修十善業,覺得愧對父母師長。我在世間要不是一個善人的話,父母師長在社會上就沒面子。不但壞事不敢做,壞的念頭都不敢起。

  中國自古以來,幾千年社會長治久安,過去有這樣輝煌的文化成就,實在是這種教育的力量。正如佛經“如是”二字,這是真理,這是事實真相。怎麼能疏忽!我們今天生在世尊的末法時期,皈依叁寶,自稱爲佛弟子,我們有沒有做到?所以在此地,我特別把“大比丘”的叁個意義給諸位提示一下。這對我們修行,淨化身心,往生淨土,有決定的關系。

  “一切大聖,神通已達”,這兩句話不是贊歎小乘比丘的,一般是贊歎大菩薩的。意思是說,這些與會的大衆及佛的學生,都是大菩薩、大聖。“一切”是指參加法會的一萬二千人。

  叁賢十聖,叁賢位的菩薩是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;十聖是從初地到十地。地上菩薩稱聖人,只有等覺菩薩才能稱爲“大聖”。

  “神通已達”,著重在“達”,達是圓滿的通達,決定沒有障礙。唯有大聖,才能已達!所以從贊歎上,我們就曉得,這些佛弟子不是普通人。正是所謂“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”,也給我們做一個好榜樣。諸佛沒有嫉妒,沒有障礙,那一個帶頭都一樣,絕對平等,像唱戲一樣。

  這臺戲,釋迦牟尼佛唱主角,其余的諸佛來唱配角,扮他的學生。在舞臺上,世尊扮演老師,其他的諸佛就扮演學生。在臺後,很多諸佛甚至于成佛時劫都在釋迦牟尼佛之前,是古佛再來的。真是佛佛道同,大家只有一個目的—度衆生。只要達到這個目的,誰作主角,誰作配角都沒有關系。主角、配角一律平等。我們凡夫有差別想,他們沒有起心動念,那有分別、執著?這是我們要學習的,才能成就真實的功德。真實的功德是自利利他。

  下面是列舉上首,“其名曰,尊者憍陳如”。憍陳如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以來,第一個得度的學生,是最初證阿羅漢果的。此人根性很利。佛在鹿野苑爲五比丘說法,佛說完四谛法,憍陳如就證得阿羅漢果,可見他根性很利。第一個證果,第一個得度。

  佛經在序分裏所列的這些名字,用意是“表法”的,代表這部經所宣說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法會聖衆 第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