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遵普賢第二
又賢護等十六正士。所謂善思惟菩薩。慧辯才菩薩。觀無住菩薩。神通華菩薩。光英菩薩。寶幢菩薩。智上菩薩。寂根菩薩。信慧菩薩。願慧菩薩。香象菩薩。寶英菩薩。中住菩薩。製行菩薩。解脫菩薩。而爲上首。
本經所列的上首,到這裏才是一個大段落。這一段是菩薩衆裏的在家菩薩。在家菩薩中,除了賢護菩薩出現在娑婆世界,其余的十五位菩薩都是他方世界來的,這就證明,十方世界一切諸佛菩薩,沒有不弘揚這部經的。所以,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,十方世界的菩薩都來贊歎,來隨喜,來作影響衆。證明這是十方諸佛如來共同弘揚的不思議經典。這一品經文很長,屬于證信序,也說明了序、正宗、流通叁分是同等重要。所謂“如人食蜜,中邊皆甜”,味道很濃,圓滿具足。夏老居士標示品題“德遵普賢”,因爲在這一品裏主要是“歎德”,贊歎與會菩薩的德行。菩薩德行沒有超過普賢的。德行就是世人所講的至善的品德和行爲。
《論語》裏,孔夫子的學生贊歎夫子之德有五: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。夫子爲人溫和、善良、恭敬、節儉、忍讓,這是孔夫子之德行。而出世間的大聖人,德能具足的普賢菩薩,普賢菩薩之德是從“禮敬諸佛”到“普皆回向”。
《華嚴經》上說得好,不修普賢行,不能圓成佛道。爲什麼?如來在果地上,品德至高無上,沒有能比得上他的,這種品德就是普賢之德。所以,菩薩要想學佛,一定要修普賢的德行,修普賢的品德。在華嚴會上,普賢菩薩以“十大願王導歸極樂”,可見本經即是《華嚴》的總歸趣。
要想在這一生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要想品位增高,對于“普賢行”就不能不重視。如果不認真的修行,有口無心,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。因爲沒有普賢行的品德,要生西方極樂世界,至少也要跟人家的品德差不多才行。世間人常講,門當戶對,差太遠了不行。即使是一身的罪業,臨命終時,忏罪往生,他的品德也能提升達到這個程度。因爲轉變得快,真正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。雖然沒有修善,發的心是真的,這樣才能往生。
賢護菩薩出現在釋迦牟尼佛同時代。黃念祖居士注解裏說得很清楚,他是一位在家居士,證得等覺果位,與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勢至的地位是平等的。這裏在家菩薩列了十六位,出家菩薩只列了叁位,顯示念佛法門,是佛專爲在家同修說的。
在家一樣能成佛!特別是在末法時期,出家修行反而比在家難。在家有真修的,出家真修的反而少了。爲什麼?忙著蓋廟,忙著應酬,天天搞法會,度死人。忙這些,那有工夫修行,功行反而不如在家人。在家人一天能念幾萬聲佛號,出家人沒有時間,所以出家人不如在家人。末法時期,世事顛倒。黃念祖居士常說,佛陀在世的時候,修行成就排名的順序是,出家男衆第一,出家女衆第二,在家男衆第叁,在家女衆第四。末法顛倒了,現在學佛有成就的,排名是在家女衆第一,在家男衆第二,出家女衆第叁,出家男衆排到末尾。我們仔細觀察,確實如此。這是佛法可悲的現象。
臺灣現在大家富裕了,廟宇蓋得富麗堂皇,卻把釋迦牟尼佛教化衆生的本懷忘了。出家人不能深入經藏,不能弘法利生,佛法就衰微了。絕對不是我們現代人的頭腦不及古人,福報比不上古人。我們今天頭腦比古人聰明,福報比古人大,卻沒有往正路上走,走的是邪路。因此,造業比古人深廣,道業都失了。起心動念,造惡業的多,造善業的少。
在家的等覺菩薩很多,這裏列舉“賢護”,不列別人。“賢護”表如來善護念諸菩薩。《金剛經》說“護念”,這一句話的意義很深,諸佛如來必定護念真正發道心的學生。無論你是在家、出家,真正發道心,真正依教修行,諸佛如來沒有不護念的。菩薩名號表這個意思。同時也教我們,遇到真正發道心的同修,我們要盡心盡力護持。如果我們不能護持真正發道心的同修,諸佛菩薩怎麼會護持我們?道理是一樣的。我們要想得到一切諸佛如來的護持,我們也要護持一切真正學佛的人,真正斷惡修善的人。這是我們的責任。
正如同諸佛如來護持我們,是他的責任,像父母護持子女一樣。這是用賢護菩薩來表法。作父母的對于子女的教養,無微不至,樣樣都替他想到。若有一個人,無論在家、出家,真正發心續佛慧命,自行化他,我們也要用父母對子女之心去照顧他,去成就他。這是賢護所表的意思。如果我們起嫉妒心、障礙心,阻擾他,那就大錯特錯。你佛念得再好,將來的結果還是墮地獄。因爲你造作斷佛慧命的業,這個罪業沒有法子能挽救,修什麼樣的善法也不能抵銷。
以下十五尊菩薩,都是他方佛國來到靈鹫山,參加釋迦牟尼佛這次第一殊勝無比的法會,作“影響衆”的。
“所謂善思惟菩薩,慧辯才菩薩”,這二位菩薩代表正智、明了。如果不是真正的智慧,不是對于一切佛法真正明了的人,不能相信這部經。正是夏老在偈中講的“此事本來也太奇,頓教一念越叁祇。佛雲難信誠難信,萬億人中一二知”。此事就指佛講這部經,這個事情太奇了。“叁祇”是一切經裏講凡夫修行成佛,要經曆叁大阿僧祇劫。可是這個法門一念就超過叁大阿僧祇劫。諸位想一想,要不是正智明了,怎麼能相信!他方世界來的菩薩很多,舉他們兩個人來表法。沒有真正智慧,不是對一切佛法通達明了,不可能相信,不可能接受。這二位菩薩表“難信能信”。
“觀無住菩薩”。我們看到菩薩的名號,就想起《金剛經》上最重要的兩句話:“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”。六祖大師就是在這一句經文上開悟的。菩薩在此地,就是告訴我們,這部經跟《金剛經》沒有兩樣。有許多人對《金剛經》非常崇敬,非常歡喜,發心去受持。《金剛經》只說修證的原理原則,此經則說受持的細行。此經包括了全部的《金剛經》,包括全部的《般若經》,表這個意義。
“神通華菩薩”,這一位菩薩表“行願方便”無不具足。有障礙就不方便。行願方便就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四無礙法界:事無礙、理無礙、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。《華嚴》之殊勝,在這部經上也圓滿具備。“觀無住菩薩”暗示我們,學般若不如學《無量壽經》。“神通華菩薩”暗示我們,學《華嚴》不如學《無量壽經》。表法義趣甚深甚廣!
“光英菩薩”表光明英發。光明是智慧,無量無邊深廣的智慧,都由一句洪名顯發出來。顯本經之德用無邊。
“寶幢菩薩”表智慧殊勝,特別是表弘法利生。古時候,寺院講經說法用幢作訊號。幢在臺灣比較少見。現在開放大陸觀光旅遊,有不少同修,特別是佛教徒去參觀大陸的寺院,看到有不少寺院大殿上有幢。幢跟幡是同類的。幡是扁形的,在臺灣很多;幢是圓形的,像飛機場的風筒一樣。古時候,道場講經說法,沒有法子通知大衆。寺院前有旗竿,旗竿不是挂國旗的,是挂幢幡的。幢升起來了,外面人看到寺院旗竿升的是幢,就知道今天寺內有講經,喜歡聽經的人就來了。所以說“法幢高豎”是代表講經的殊勝。寶幢菩薩是代表弘法之法緣殊勝。要法緣殊勝,沒有智慧不行。佛法是智慧之法,表這個意義。現在道場跟從前的建築不一樣,現代社會生活方式也不相同,郵寄通知方便。從前沒有郵政,沒有法子通知信衆,沒有報紙,不能刊登廣告,也沒有廣播,所以只有用幡、幢來告訴大家,今天道場有活動。現在我們用通知、用電話、用廣告代替了,也是幢幡的意思,把我們活動的消息告訴大家。
“智上菩薩”。“智”是智慧;“上”就是第一、最上。無上的妙智也在本經之中,代表本經的內容是無上的智慧。想求智慧,不必念六百卷《大般若》。六百卷《大般若》有很多人念,愈念愈糊塗。古人念《大般若經》會開智慧。有很多人爲了開智慧,念《大般若》,念上幾個月,一部也沒念完。念到前面不曉得後面;念到後面,前面都忘光了。所以,無上的智慧在這部經,不必去念《大般若》。顯示出本經之殊勝,的確是沒有一法不具足。
“寂根菩薩”。“寂”是寂靜;“根”是六根。六根清淨,大概是我們每個同修都想證得的。我遇到許多同修跟我說,他很想六根清淨,就是清淨不了,問我有什麼方法。其實方法就在這部經上,你只要老實受持讀誦,依照經典的教訓去修行,自然六根就清淨了。菩薩在此地代表,本經是六根清淨的修行方法。
“信慧菩薩”代表能“信”這個法門。能信要“慧”。慧是講夙慧,不是聰明。世間的聰明沒有用處,不是真智慧,所以能信是真智慧。這樣的慧根決定是多生多劫熏修而成的。沒有過去世的善根,過去生的熏修,決定不能勉強。過去生中真正熏修,現前十方諸佛護念。過去修學是因,現在諸佛護念是緣。因緣具足,才能信、能願、能行,才能往生。這是信慧菩薩代表的意義。
“願慧菩薩”表深信切願,願生淨土,願見彌陀,方顯具足真實大智。
“香象菩薩”表行。此叁尊菩薩連在一起,表“淨宗叁資糧”,也就是淨土法門修學重要的叁個條件:要信、要願、要行。行是持名。持名力量之大,一切法門都不能相比。古代的運輸工具中,以象的力量最大,象比馬的力量還要大。如羊車、鹿車,通常都是比喻小乘:聲聞、緣覺。大白牛車,大白牛是馬,以馬車表大乘。象比馬的力量還要大,比喻念佛的功德。所以,這叁位菩薩表的是信、願、行。行門裏特別表“持名念佛”,遠遠超過觀想、觀像。
“寶英菩薩”表願海萬德莊嚴。西方世界衆寶所成,表性德所含無盡的智慧,無盡的寶藏。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必須證得圓教初住的地位,性德寶藏才能開顯少分,要到八地菩薩才完全開顯,這就很不容易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成佛要叁大阿僧祇劫,時間之長是天文數字。第一個阿僧祇劫修滿叁賢位;第二個阿僧祇劫是初地到七地;第叁個阿僧祇劫是第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。八地是已經到第叁個阿僧祇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德遵普賢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