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德遵普賢 第二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當然這要看緣分,“緣”就是“機會”。我們可以製造機會,把握機會,也是無量的功德。這就是爲什麼要請佛住世的道理。

  諸佛菩薩,及一切真正的善知識,住在這世間只有一樁事—教化衆生。如果我們都願意接受他的教化,他當然就住世。如果我們不願意接受他的教化,或者聽他講經說法,表面上很歡喜,實際上不照做,善知識如果看出來了,自然覺得此地沒有常住的必要。由此可知,我們憑什麼把善知識留下讓他不走,絕對不是造很好的房子讓他住,辦很好的齋菜來供養他。真正善知識,名聞利養不動心,粗茶淡飯不厭棄,只要有個小地方遮風避雨就滿足了。問題是有沒有人真正跟他學習。真正跟他學習的人,只要有兩個、叁個,他就決定不會走。

  自古以來,高僧大德真正的傳人都不多,有一個真正傳人,他就不會走。就好像父母培養小孩一樣,他一定要好好的把兒女栽培長大,使他自己能獨立成人。一個兒女都沒有,就可以自在的天天去遊山玩水。沒事情,可以到處去旅遊,諸佛菩薩、一切善友也不例外。真正的傳人實在太難得,是可遇不可求。這是“請佛住世”必須要認識,要具備的一些條件。

  普賢行願只有七條,從“禮敬諸佛”到“請佛住世”,這是普賢菩薩的行願。後面叁願都是屬于回向:回向菩提、回向衆生、回向實際。

  第八、“常隨佛學”是“回向菩提”。學佛要有一個榜樣,照著這個樣子來學就容易成就,最好的榜樣就是佛。佛有很多,一切諸佛中,阿彌陀佛第一,我們能跟阿彌陀佛學,那還有什麼話說!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,又不在我們眼前,我們怎麼跟他學?須知這部《無量壽經》就是阿彌陀佛。依照這部經典的理論方法,改正我們自己錯誤的想法、看法、作法,使我們的想法、看法、作法與經典所說的完全相應,就是學“阿彌陀佛”。完全相應,絲毫違背都沒有,你就成了阿彌陀佛,那有不往生的道理!所以此地講“常隨佛學”,肯定“佛”就是指“阿彌陀佛”。換句話說,就是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我們一生必須依從,起心動念、所作所爲都不能與經典教訓違背,這才是“學佛”,這就是“回向菩提”。

  第九、“恒順衆生”是“回向衆生”。中國人特別強調孝道,孝以“順”爲依歸。大乘佛法,特別是大乘《戒經》裏講“以孝爲本”。“孝順一切衆生”,這才是“恒順”的真實義。所以,要有高度的智慧,要有甚深的定力,于一切衆生都能忍,在“忍”裏成就自己真實的定慧。如果今天看這個也不是,看那個不順眼,就是不能順,不能忍。由此可知,“恒順”是功,成就“定慧”是德。可見這一願非常重要。衆生機緣成熟,我們要幫助他圓成佛道。我們那有這麼大的能力幫助他圓滿成佛?有!勸他“念佛求生淨土”,就是幫助他圓成佛道,但必須是根熟的衆生。什麼是根熟?“能信、能願、肯念佛、肯求生淨土”,這個人就是根熟。根沒有熟的衆生,要幫助他成熟,就是以此法門勸導他,影響他,希望他能接受。要盡心盡力去做。沒有善根的人,要幫助他種善根。用菩提心對待一切衆生,這才叫真正恒順。沒有善根的人,怎樣幫助他種善根?譬如我們印這麼多佛像,印這麼多“阿彌陀佛”名號的貼紙,就是幫助一切衆生種善根的。佛號音聲,“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”。現在過年了,家裏要貼紅對聯,念佛人就貼“阿彌陀佛”,大門口是“阿彌陀佛”;房門也是“阿彌陀佛”,走到你家裏,四面看看都是“阿彌陀佛”,這阿彌陀佛的種子印在阿賴耶識裏,印得多深!

  我們印的貼紙,有些人只拿一張,一張貼在那裏,很多人都沒見到;至少要拿十張二十張到處貼。阿彌陀佛的佛像大張小張的,不管你走到那個方向,都看得到,都接觸得到,爲他種善根。這是真正的“恒順衆生”。等他有興趣了,我們再贈送他經典、錄音帶,這是有善根的人。對于善根成熟的人,就勸他來聽經,勸他參加我們的共修。真正發願求生西方,那是善根成熟的人。叁種不同程度的人,有叁種不同的方法來幫助他。

  第十、“普皆回向”是“回向實際”。實際是指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普遍十方,盡虛空遍法界,無有窮盡,而爲諸法之理體。我們修學要求的,就是這一樁事。唯有普賢行願才能達得到“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”。普賢菩薩心量之廣大,橫遍十方,豎窮叁際,是沒有人能比的。我們須從這裏去學習。這十願就是普賢菩薩修行的綱領。

  普賢菩薩的行門無量無邊,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,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十大綱領。這十大綱領每一條展開來,都是無量無邊的法門。以這個原則來看,所有一切法門都變成了“普賢行”。在我們一念之間,把我們的生活、行持、思想、言語、工作全都變成普賢行。佛法沒有離開生活,沒有離開處世、待人、接物。會歸到念佛的人來說,這句“阿彌陀佛”就具足了“十大願王”。一句名號既然具足十大願王,我們前面講的修行五大綱領,當然都包括。叁福、六和、叁學、六度、十大願王,一句“阿彌陀佛”圓滿具足,這是“彌陀行”,這是“普賢大士之德”。

  具足無量行願。

  前面簡介普賢大士之德,雖然講的是“修德”,實在是講全性起修,全修即性,性修不二。這在修學可以說是達到最高的造詣。緊接著說“具足無量行願”,佛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究竟果地,所有的行願都不出“十大願王”。十大願王是後後勝于前前,也就是說後面的願一定包括前面。譬如,稱贊一定包括禮敬,供養一定包括稱贊,後面包括前面。法身大士的修學,前後都是貫穿的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現前我們專修淨宗,在解門,也就是理論的依據,依靠淨土五經一論;在行門,特別提倡叁福、六和、叁學、六度、十大願王。諸位想想,十願裏“禮敬諸佛”會不會包括前面?能禮敬諸佛還會不孝父母、不敬師長嗎?由此可知,這十大願王確實具足無量行願。“行”是行門,“願”是弘願,都具足了。我們特別提倡的五科,都在十大願王裏全包括了。譬如“叁福”中講孝順父母,尊敬師長,不見得禮敬諸佛。禮敬諸佛的人,不可能不孝順父母、不尊敬師長,這就是“普賢大士之德”的圓滿。

  “具足無量行願”。讀《普賢行願品》,對于這一句就有更深刻的體會。在十大願王當中,特別是“普皆回向”,是無所不攝的,一切佛法都含攝在這一句裏,就連“普賢菩薩”的德號也含攝在其中。因爲回向就是“普”的意思;恒順衆生就有“賢”的意思。普賢菩薩在《華嚴經》裏說,“我既往生彼國矣!”彼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。普賢菩薩自己說他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“現前成就此大願”,這就是說明了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究竟圓滿,還在西方極樂世界才完成。這兩句話實在就是勸我們必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決定不能懷疑。普賢是等覺菩薩,他的大願是在西方極樂世界圓滿。末後說得更明白,“普願沈溺諸衆生,速往無量光佛刹”。這真正是“普皆回向”的具體內容,他願十方世界所有一切叁途六道苦難的衆生,趕快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。普賢菩薩的願如是!他這願正是彌陀大願第叁十六“教化隨意”的說明。由此可知,世尊當年講《無量壽經》,與會的這些大衆們,大概都是西方的菩薩乘願再來,跟著釋迦牟尼佛一道來表演給我們看的,都是普賢大士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從初發心到等覺,這才圓滿具足。

 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。

  一切功德法,就是如來果地無盡的功德。怎樣才能安住?得普賢大士之德才能安住。普賢大士之德是“能住”;如來果地功德法是“所住”。如果把這一句用最淺顯、最具體的話來說,“如來果地一切功德法,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”。這是一點都不假,所以這一句名號稱爲“萬德洪名”。“德”是功德,“萬”不是數目字,是指一切;可見這一句佛號就是一切功德法。我們的心有沒有安住在這句佛號上?假如我們心裏,念念都安住在這一句佛號上,此處講的“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,具足無量行願,安住一切功德法中”,就得到了。這話不是講別人,是講自己。這句萬德洪名,實在不可思議!幾個人曉得?真正曉得的人,焉有不念佛之理?真正知道的人還會打妄想?不會,念念都是阿彌陀佛,這才能入得了彌陀願海。

  遊步十方。行權方便。入佛法藏。究竟彼岸。

  這四句經文圓圓滿滿含攝了整個淨土法門。“安住一切功德法”是專修;“遊步十方,行權方便”是專弘。“權”是權巧。善巧方便,把這一個無上殊勝、究竟圓滿的法門,介紹給一切衆生。“遊步十方”是爲了這樁事,願自己與一切衆生都能“入佛法藏,究竟彼岸”。“佛法藏”通常是說“一乘果海”,佛在《法華經》上說“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叁”。“一乘”就是一佛乘;“二乘”是指大乘與小乘;“叁乘”是講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。一乘法就是如來果地上的圓滿大法。得“入佛法藏”,才能達到“究竟彼岸”。

  念佛法門殊勝奇特,只要用一句佛號就達到了,就能“入佛法藏”。因爲整個如來究竟圓滿的果法,不出一句阿彌陀佛,不出這個名號。名號就是諸佛法藏,名號就是一乘果海。這句名號就能幫助我們“究竟彼岸”,所以是“念佛成佛”。這樣的經文在其他經典、其他法門裏,很難理解,很難講,也很難懂,也沒有法子下手。即使講清楚、講明白,從那裏做起,還是不曉得。換句話說,依然得不到真實的受用。然在本宗淨土法門,持名念佛的法門來講,可以說是字字句句都落實了,很容易理解,很容易做到,這是淨宗第一殊勝處。

  以上所講的,是說這些菩薩們的真實之德。真實之德如果不能表現在利益衆生上,這個德就不普、不大。爲什麼?只有自受用,沒有他受用。向下經文就“他受用”舉例說明。

  願于無量世界成等正覺。

  這一句是他受用的“總說”。菩薩成就智慧德能,絕對不是自受用,完全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的。爲什麼?沒有理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德遵普賢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