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由!所以稱作“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”。我們今天若問,“我爲什麼要幫助他”,這是由于不知道事實真相,認爲我跟他不是一體。我不是他,他不是我,爲什麼要幫助他?我跟他有什麼關系?這是不明了事實真相。譬如,你的左手被蚊子叮了,右手會不會去把蚊子趕走?右手要問,我爲什麼要幫助左手,他又不是我,我爲什麼要幫助他?凡夫就做這些糊塗事,不知道一切衆生跟自己是一體的。既然是一體,右手幫助左手,何必要問爲什麼!諸佛菩薩知道一切衆生跟自己是同體,所以就無條件度一切衆生,顯示同體大悲。“體”就是真如本性。十法界依正現象,全是自己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境界,是一不是二。
衆生迷失了事實真相(諸法實相),生起妄想執著,所以分自、分他,迷惑顛倒,不知道虛空法界原是一體。諸佛菩薩知道是一體,故度衆生就是度自己;不度衆生就是不度自己。那有不度自己的道理!衆生跟自己是自他不二,確實是一體。佛度我們,佛曉得跟我們是一體的。我們卻跟佛劃界線,以爲我們不是一體,你度我,我還不接受,這就沒有法子。所以,不是佛不度衆生,是衆生不願意接受佛度。
觀世音菩薩在法華會上說得很好,“應以什麼身得度,就現什麼身而爲說法”,此處也是這樣的。如果像《法華經》上講的叁十二應身,“願于無量世界成等正覺”,就是應以佛身得度的。應以菩薩身得度的,他就現菩薩相。我們把這一些菩薩也都分別、執著,認爲觀音菩薩決定不是普賢菩薩,普賢菩薩決定不是大勢至菩薩,好像每一尊菩薩只管一樁事。其實在法界裏,菩薩沒有名號。西方極樂世界有名號嗎?你們《無量壽經》念得很熟了,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名號,沒有名字。沒有名字才平等;有了名字就不平等。以爲這是觀音菩薩,那是大勢至菩薩,怎麼能平等。西方淨土是平等法界,所以沒有名號。不管是那一個人,你稱他觀世音菩薩也行,稱他普賢菩薩也行,都可以。你希望那一位菩薩來度你學佛,他來的時候就是那位菩薩,准沒錯!所以一切菩薩的名號都是“通號”。也就是說,西方世界所有的那些人,一切名號都具足,你稱他什麼菩薩都行,稱他什麼樣的佛也行。
如果我在過去跟諸位講這些,你們聽了一定很懷疑。現在你們把《無量壽經》已經念了幾百遍、幾千遍,我跟你講,你不會懷疑,因爲經上就是這麼說的。因此,一切諸佛菩薩是我們衆生心之所感,我心裏喜歡觀音菩薩,他就現觀音菩薩相;我喜歡大勢至菩薩,他就現大勢至菩薩相。身相千變萬化,就像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“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”。佛菩薩有沒有相?無相。因爲無相才能現一切相。現一切相不是自己願意現的,是隨衆生心現的。像水,沒有一定的相,裝在一個圓的杯子上,你看是圓相;裝在一個方的盆子裏,它是方的相,隨著不同器皿現不同的相。往生西方淨土就得這樣的大自在,不像我們現在執著有相,再變第二個相就變不出來了。他能變,能隨衆生心起變化。
這一句是總說,下面是細說。示現成佛就是經上常說的“八相成道”。
舍兜率。
這是八相成道的第一相,從兜率天“降生”。沒有示現成佛時是菩薩的身分,稱作補處菩薩,就是“後補佛”。像釋迦牟尼佛的後補佛是彌勒菩薩,彌勒菩薩現在住兜率天。從前迦葉佛時(迦葉佛是賢劫第叁尊佛),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是他的補處菩薩(後補佛),也住在兜率天。凡是補處菩薩都住在兜率天,就像從前帝王時代,太子一定住在東宮,東宮是太子居住的地方。後補佛就住在兜率天。天有二十八層,爲什麼一定要住在兜率天?住在別的天不可以嗎?從前太子居住的地方,一定要住在皇宮的東面,住在南面行不行?住在西面行不行?
世出世間法都有表法的意思。東方是太陽剛剛出現的地方,代表升起。西邊則是太陽落山,表示太子還沒繼位就快完了,這不可以的。所以一定要住東方,不能住西方。後補佛住在兜率天也是表法的意思,兜率是梵語,中文意思是“知足”,也是“喜足”,歡喜知足。這意思好!唯有知足才能成就一切德學,知足就沒有貪心,于世出世間法,永斷貪愛。因此,他一定要住在兜率天。待時節因緣成熟,也就是衆生得度的機緣成熟時,即從兜率天下降,“舍兜率”,降生到人間來。
降王宮。
這是八相成道的第二相“投胎”;第叁相“出生”。這一句經文就包括這兩相:要來投胎;要在這個地方出生。佛出現在世間,一定是降生在王宮裏,這是大福德自然的感應。以這種身分出家,教化衆生具多方便,因爲世間人所求的無非富貴。那一個人不求富貴?追求富貴,迷惑顛倒!佛示現這樣的身分,他生來就具足了富貴,“貴爲天子,富有四海”,世間人所追求的,他都圓滿得到。他能舍棄富貴,就是示現告訴人,富貴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,不是人生第一大事,何必苦苦追求?何況追求未必能得到,得到了也不能解決問題,可是世間人迷惑顛倒,不知道醒悟。所以,菩薩示現成佛一定是取王子的身分,決定不能示現在一個貧窮人家。因爲那會令人疑惑,說他在外面傳教,搞許多信徒,還不是爲了造成勢力,還不是搞名聞利養—有種種譏諷誤會。
棄位出家。
這是第四相“出家”。可以繼承王位,然而他不要王位,把人間的富貴都舍棄,出家了!這就是告訴我們,出家才是第一殊勝,絕對不是世間富貴能相比的。一切放下,一切都舍棄,真正得大自在,真正得究竟圓滿的幸福,這是真實的幸福。世間人沒有福,福底下就有氣,“福氣”,你好福氣,可有氣受的!你的“福”愈大,受的“氣”愈多,有副作用。出家有福,底下沒有氣,福底下有慧,有智慧,“福慧具足”。世間人有福氣,沒有智慧,所以沒有出家的好。這是“棄位出家”的意義,可見所有一切示現都是爲了教化衆生,覺悟衆生,給衆生很大的啓示。
苦行學道。作斯示現。順世間故。
我們曉得,每一尊佛出現在世間,他們早就是法身大士,是來示現的。他不是普通人,可是爲了教化衆生,如果從天上降下來,教化衆生就困難。人家一看,你是天神,我們怎能跟你相比!所以他必須也投胎,也出生,示現跟我們一樣,然後告訴我們,“我修行能成就,你也能成佛”。我們想想很有道理,你是父母所生,我也是父母所生,你能成就,我爲什麼不能成就?把我們修學證果的勇氣就提升起來。
因此,他示現出家,還要去修苦行,還要去學道,去求學。實在講,他是古佛,大菩薩再來,還要從頭學起嗎?他在裝模作樣,不但跟善知識學,還要跟外道學,而且學得真是非常用功、非常認真。學這法門得不到結果,學那個法門也得不到結果,所有外道都沒有結果,都不是究竟法。這些示現,啓示我們必須“隨順世間”。像釋迦牟尼佛一樣,回到菩提樹下,將一切放下,什麼都不想,這時夜睹明星,才豁然大悟!這是教我們必須把世出世間一切的學問,包括所有的宗教、哲學都放下,能這樣修學,我們的自性清淨心就能現前,這是佛教給我們覺悟的方法。怎麼樣才能開悟,才能見性?要修禅定。學得再多也沒用處,釋迦牟尼佛還算不錯,都能舍掉,都能放下,回頭來修定,這才成就了。我們現在多少人去學,學了許多,一生都放不下,這個麻煩大,永遠不能開悟。若不能得定,所學的都是邪知邪見。
釋迦牟尼佛在沒有講經說法之前所示現的,就是教導從凡夫地,怎樣修行、證果、成佛,表演給我們看。凡夫愚癡,看不懂。看不懂怎麼辦?這才說法,爲我們講解。如果能從示現中真正看懂了,看明白了,何必還要他說法?不必說了。所以,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經說法,絕對不是從鹿野苑度五比丘開始,是從兜率天下降就開始,八相成道“第一相”就開始了。這是我們要明白,要在這裏覺悟的。他是“作斯示現,順世間故”。順世間才可以教化世間。
以定慧力。降伏魔怨。
這是第五相“降魔”。學佛爲什麼不開悟;念佛爲什麼不能得一心;參禅爲什麼不能見性?現在不要說見性,連禅定也得不到,原因就是有魔障。魔是什麼?《八大人覺經》講得很清楚,魔分四類:
第一、五陰魔。五陰就是我們的身心。四大是肉身,受、想、行、識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這是魔境。幾個人曉得自己的身心就是魔障,對于身心還關懷愛惜得不得了,天天想辦法保養,妄想長生不老。必須覺悟!
第二、煩惱魔。煩惱是貪、嗔、癡、慢,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。見思煩惱即是魔,所以魔不在外面,都在我們自身。誰是魔王?貪、嗔、癡就是魔王。天天跟魔王混在一起,永遠不能脫離魔掌。我們的生命都在魔王掌握之中,沒有辦法超越。
第叁、死魔。真正認真修行,功夫還沒有成就,壽命到了,無可奈何!修行不能成就,這是大障礙。四種魔中,前叁種是屬于本身的。
第四、天魔。是指外在的障道環境。
釋迦牟尼佛在示現“降魔”的時候,經上講,天人示現出來誘惑他。我們看經,真的以爲是欲界天或是色界天之中的魔王。當然不會沒有,到你真正想出叁界的時候,這些天魔會來誘惑你。現在不用天魔,世間人天天想花樣誘惑你,還用得著天魔嗎?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那一樣不在誘惑你!看一眼,還想再看一看,就被誘惑了。耳聽音樂,還想多聽一下,又被它誘惑了。“魔”到處都是,周圍環境都是魔,你還想成就,太難了!所以學佛不管學那個法門,最後都不能成就。
實在說,內在的煩惱,不能克服。外面最大的誘惑,“財、色、名、利”,誰有能力遠離此四大魔王?這四大魔王只要沾上一個就完了,念佛便不能往生。所以,同修們要提高警覺,要真正的覺悟。如果真的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四大魔王是決定不能親近的,要遠離。要“以定慧力,降伏魔怨”。定力降伏“內魔”,定功降伏五陰魔、煩惱魔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德遵普賢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