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讲记 德遵普贤 第二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当然这要看缘分,“缘”就是“机会”。我们可以制造机会,把握机会,也是无量的功德。这就是为什么要请佛住世的道理。

  诸佛菩萨,及一切真正的善知识,住在这世间只有一桩事—教化众生。如果我们都愿意接受他的教化,他当然就住世。如果我们不愿意接受他的教化,或者听他讲经说法,表面上很欢喜,实际上不照做,善知识如果看出来了,自然觉得此地没有常住的必要。由此可知,我们凭什么把善知识留下让他不走,绝对不是造很好的房子让他住,办很好的斋菜来供养他。真正善知识,名闻利养不动心,粗茶淡饭不厌弃,只要有个小地方遮风避雨就满足了。问题是有没有人真正跟他学习。真正跟他学习的人,只要有两个、三个,他就决定不会走。

  自古以来,高僧大德真正的传人都不多,有一个真正传人,他就不会走。就好像父母培养小孩一样,他一定要好好的把儿女栽培长大,使他自己能独立成人。一个儿女都没有,就可以自在的天天去游山玩水。没事情,可以到处去旅游,诸佛菩萨、一切善友也不例外。真正的传人实在太难得,是可遇不可求。这是“请佛住世”必须要认识,要具备的一些条件。

  普贤行愿只有七条,从“礼敬诸佛”到“请佛住世”,这是普贤菩萨的行愿。后面三愿都是属于回向:回向菩提、回向众生、回向实际。

  第八、“常随佛学”是“回向菩提”。学佛要有一个榜样,照著这个样子来学就容易成就,最好的榜样就是佛。佛有很多,一切诸佛中,阿弥陀佛第一,我们能跟阿弥陀佛学,那还有什么话说!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,又不在我们眼前,我们怎么跟他学?须知这部《无量寿经》就是阿弥陀佛。依照这部经典的理论方法,改正我们自己错误的想法、看法、作法,使我们的想法、看法、作法与经典所说的完全相应,就是学“阿弥陀佛”。完全相应,丝毫违背都没有,你就成了阿弥陀佛,那有不往生的道理!所以此地讲“常随佛学”,肯定“佛”就是指“阿弥陀佛”。换句话说,就是这部《无量寿经》,我们一生必须依从,起心动念、所作所为都不能与经典教训违背,这才是“学佛”,这就是“回向菩提”。

  第九、“恒顺众生”是“回向众生”。中国人特别强调孝道,孝以“顺”为依归。大乘佛法,特别是大乘《戒经》里讲“以孝为本”。“孝顺一切众生”,这才是“恒顺”的真实义。所以,要有高度的智慧,要有甚深的定力,于一切众生都能忍,在“忍”里成就自己真实的定慧。如果今天看这个也不是,看那个不顺眼,就是不能顺,不能忍。由此可知,“恒顺”是功,成就“定慧”是德。可见这一愿非常重要。众生机缘成熟,我们要帮助他圆成佛道。我们那有这么大的能力帮助他圆满成佛?有!劝他“念佛求生净土”,就是帮助他圆成佛道,但必须是根熟的众生。什么是根熟?“能信、能愿、肯念佛、肯求生净土”,这个人就是根熟。根没有熟的众生,要帮助他成熟,就是以此法门劝导他,影响他,希望他能接受。要尽心尽力去做。没有善根的人,要帮助他种善根。用菩提心对待一切众生,这才叫真正恒顺。没有善根的人,怎样帮助他种善根?譬如我们印这么多佛像,印这么多“阿弥陀佛”名号的贴纸,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种善根的。佛号音声,“一历耳根,永为道种”。现在过年了,家里要贴红对联,念佛人就贴“阿弥陀佛”,大门口是“阿弥陀佛”;房门也是“阿弥陀佛”,走到你家里,四面看看都是“阿弥陀佛”,这阿弥陀佛的种子印在阿赖耶识里,印得多深!

  我们印的贴纸,有些人只拿一张,一张贴在那里,很多人都没见到;至少要拿十张二十张到处贴。阿弥陀佛的佛像大张小张的,不管你走到那个方向,都看得到,都接触得到,为他种善根。这是真正的“恒顺众生”。等他有兴趣了,我们再赠送他经典、录音带,这是有善根的人。对于善根成熟的人,就劝他来听经,劝他参加我们的共修。真正发愿求生西方,那是善根成熟的人。三种不同程度的人,有三种不同的方法来帮助他。

  第十、“普皆回向”是“回向实际”。实际是指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普遍十方,尽虚空遍法界,无有穷尽,而为诸法之理体。我们修学要求的,就是这一桩事。唯有普贤行愿才能达得到“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”。普贤菩萨心量之广大,横遍十方,竖穷三际,是没有人能比的。我们须从这里去学习。这十愿就是普贤菩萨修行的纲领。

  普贤菩萨的行门无量无边,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,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十大纲领。这十大纲领每一条展开来,都是无量无边的法门。以这个原则来看,所有一切法门都变成了“普贤行”。在我们一念之间,把我们的生活、行持、思想、言语、工作全都变成普贤行。佛法没有离开生活,没有离开处世、待人、接物。会归到念佛的人来说,这句“阿弥陀佛”就具足了“十大愿王”。一句名号既然具足十大愿王,我们前面讲的修行五大纲领,当然都包括。三福、六和、三学、六度、十大愿王,一句“阿弥陀佛”圆满具足,这是“弥陀行”,这是“普贤大士之德”。

  具足无量行愿。

  前面简介普贤大士之德,虽然讲的是“修德”,实在是讲全性起修,全修即性,性修不二。这在修学可以说是达到最高的造诣。紧接著说“具足无量行愿”,佛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究竟果地,所有的行愿都不出“十大愿王”。十大愿王是后后胜于前前,也就是说后面的愿一定包括前面。譬如,称赞一定包括礼敬,供养一定包括称赞,后面包括前面。法身大士的修学,前后都是贯穿的。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现前我们专修净宗,在解门,也就是理论的依据,依靠净土五经一论;在行门,特别提倡三福、六和、三学、六度、十大愿王。诸位想想,十愿里“礼敬诸佛”会不会包括前面?能礼敬诸佛还会不孝父母、不敬师长吗?由此可知,这十大愿王确实具足无量行愿。“行”是行门,“愿”是弘愿,都具足了。我们特别提倡的五科,都在十大愿王里全包括了。譬如“三福”中讲孝顺父母,尊敬师长,不见得礼敬诸佛。礼敬诸佛的人,不可能不孝顺父母、不尊敬师长,这就是“普贤大士之德”的圆满。

  “具足无量行愿”。读《普贤行愿品》,对于这一句就有更深刻的体会。在十大愿王当中,特别是“普皆回向”,是无所不摄的,一切佛法都含摄在这一句里,就连“普贤菩萨”的德号也含摄在其中。因为回向就是“普”的意思;恒顺众生就有“贤”的意思。普贤菩萨在《华严经》里说,“我既往生彼国矣!”彼国就是西方极乐世界。普贤菩萨自己说他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“现前成就此大愿”,这就是说明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究竟圆满,还在西方极乐世界才完成。这两句话实在就是劝我们必须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决定不能怀疑。普贤是等觉菩萨,他的大愿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圆满。末后说得更明白,“普愿沉溺诸众生,速往无量光佛刹”。这真正是“普皆回向”的具体内容,他愿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三途六道苦难的众生,赶快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。普贤菩萨的愿如是!他这愿正是弥陀大愿第三十六“教化随意”的说明。由此可知,世尊当年讲《无量寿经》,与会的这些大众们,大概都是西方的菩萨乘愿再来,跟著释迦牟尼佛一道来表演给我们看的,都是普贤大士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从初发心到等觉,这才圆满具足。

 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。

  一切功德法,就是如来果地无尽的功德。怎样才能安住?得普贤大士之德才能安住。普贤大士之德是“能住”;如来果地功德法是“所住”。如果把这一句用最浅显、最具体的话来说,“如来果地一切功德法,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”。这是一点都不假,所以这一句名号称为“万德洪名”。“德”是功德,“万”不是数目字,是指一切;可见这一句佛号就是一切功德法。我们的心有没有安住在这句佛号上?假如我们心里,念念都安住在这一句佛号上,此处讲的“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,具足无量行愿,安住一切功德法中”,就得到了。这话不是讲别人,是讲自己。这句万德洪名,实在不可思议!几个人晓得?真正晓得的人,焉有不念佛之理?真正知道的人还会打妄想?不会,念念都是阿弥陀佛,这才能入得了弥陀愿海。

  游步十方。行权方便。入佛法藏。究竟彼岸。

  这四句经文圆圆满满含摄了整个净土法门。“安住一切功德法”是专修;“游步十方,行权方便”是专弘。“权”是权巧。善巧方便,把这一个无上殊胜、究竟圆满的法门,介绍给一切众生。“游步十方”是为了这桩事,愿自己与一切众生都能“入佛法藏,究竟彼岸”。“佛法藏”通常是说“一乘果海”,佛在《法华经》上说“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”。“一乘”就是一佛乘;“二乘”是指大乘与小乘;“三乘”是讲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。一乘法就是如来果地上的圆满大法。得“入佛法藏”,才能达到“究竟彼岸”。

  念佛法门殊胜奇特,只要用一句佛号就达到了,就能“入佛法藏”。因为整个如来究竟圆满的果法,不出一句阿弥陀佛,不出这个名号。名号就是诸佛法藏,名号就是一乘果海。这句名号就能帮助我们“究竟彼岸”,所以是“念佛成佛”。这样的经文在其他经典、其他法门里,很难理解,很难讲,也很难懂,也没有法子下手。即使讲清楚、讲明白,从那里做起,还是不晓得。换句话说,依然得不到真实的受用。然在本宗净土法门,持名念佛的法门来讲,可以说是字字句句都落实了,很容易理解,很容易做到,这是净宗第一殊胜处。

  以上所讲的,是说这些菩萨们的真实之德。真实之德如果不能表现在利益众生上,这个德就不普、不大。为什么?只有自受用,没有他受用。向下经文就“他受用”举例说明。

  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。

  这一句是他受用的“总说”。菩萨成就智慧德能,绝对不是自受用,完全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的。为什么?没有理…

《无量寿经讲记 德遵普贤 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