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八 譯會校釋

  無量壽經玄義講記譯會校釋  

  ◎ 八、譯會校釋

  在這一大段中,把本經的弘傳曆史作簡單的介紹。

  一、“譯”指本經之原譯本。

  佛教的經典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。佛當年說法,並沒有寫講義。佛滅度之後,弟子們把佛過去講的這些經論整理編輯,記載下來,成爲經典。集結經典的態度非常嚴肅,這是爲了取信于後人。負責這個工作,是釋迦牟尼佛傳人之一的阿難尊者。記錄下來成爲經本,原文是印度的梵文。佛滅度一千年,佛教才從印度傳到中國。到中國來之後,必須經過翻譯。“譯”就是翻譯。依照梵文經典翻譯成中國文字—漢文。

  往往一部經在中國有多次的翻譯。因爲過去交通不發達,中國的幅員太大,印度的法師到中國來,或者中國法師到印度去取經回來,往往從不同的地方,都帶了原本回來。所以,這裏翻譯,那裏也翻譯,同一個本子就有多種不同的翻譯,于是我們在現代漢文經典裏,看到同一部經有許多種譯本。《無量壽經》也不例外,它有很多種的譯本,下面會跟諸位介紹。

  “會校”指根據諸種原譯而會集校訂之本。“釋”指本經諸本之注釋。

  《無量壽經》會校的本子,到現在總共有四種。四種裏有叁種是會集本,一種是校訂本。彭際清居士的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,屬于校訂本,也可以說是節校(節錄、校正)本。他用的是康僧铠的譯本,把它更精簡,文字更流暢,所以是屬于節校本。其他叁種是會集本。

  “釋”指本經之注釋,就是注解。

  二、本經譯本,自漢迄宋,凡有十二。宋元而降,僅存五種。

  佛法是在後漢明帝永平十年,公元六十七年傳到中國來的。早期的佛經傳到中國並不多,但是《無量壽經》是在早期就傳到中國。最早譯本,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《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》。這一本經書,是後漢一位西域的法師傳到中國,相當于公元一四七年。由此可知,佛教傳到中國還不到一百年,《無量壽經》就傳到中國了。這是早期的翻譯。很可惜的就是十二種翻譯,宋朝以後遺失了七種經本。現在《大藏經》裏所收存的只有五種譯本。古時候,經典的弘傳相當不容易,因爲那時都是手抄本。中國的印刷術到宋朝才發明。《無量壽經》最後一次翻譯在宋朝,印刷術還未必發明。縱然發明,也是草創的時代,很不方便。手寫的本子,分量一定不多。戰亂、水火災難,常常就喪失了,保存很不容易。這是非常的遺憾。總算現在還存有五種。第一種就是:

  (一)《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》。後漢月氏沙門支婁迦谶譯于洛陽。

  後漢的首都在洛陽。洛陽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個佛寺。公元一四七年至一六八年,支婁迦谶尊者在中國的這一段時期,這一部經是他翻譯的。現在這部經收在《大藏經》裏。

  (二)《佛說諸佛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》。一名《無量壽經》。一名《阿彌陀經》。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。

  經題這麼長,但是它有一個簡單的名字,簡稱《無量壽經》。這個經題是梵文音譯。

  “吳”是東吳,漢朝末年叁國時代東吳(黃武年中,公元二二叁—二二八)。這也是月氏國一位優婆塞支謙翻譯的。“優婆塞”是在家男居士。這是一位外國在家居士譯的。月氏國在現在的新疆省西北,現在一大半是蘇聯的領土了。在漢朝時,月支是西域相當大的國家,佛教非常興盛。

  (叁)《無量壽經》。曹魏印度沙門康僧铠譯于洛陽白馬寺。嘉平四年壬申(公元二五二年)

  這也是在叁國時代。叁國:魏、蜀、吳。“曹魏”是曹操的兒子曹丕建立的王朝,他篡漢之後,國號稱魏。叁國時代,康僧铠法師住在魏國,支謙居士住在東吳。他們都從事于《無量壽經》的譯作。現存五種譯本裏,以康僧铠譯得最好,相當的完備,所以這個本子流通量很大。其余的四種,很少有單行本流通。我們通常看到的《無量壽經》,都是康僧铠的本子。這個本子雖然翻譯得很完備,諸位仔細去看看,還有許多地方不好念,也不好講。

  (四)《無量壽如來會》。唐南印度叁藏菩提流志譯。(公元七O六—七一叁)

  這一部經在《大寶積經》裏。《大寶積經》是一部大經,是一個很大的單元。《無量壽經如來會》在《大寶積經》裏,是一個小單元。因爲《大寶積經》裏有《無量壽會》,古人就想到,世尊當年在世時必定是多次宣講此經。這是很有力的證明。釋迦牟尼佛一生中,《無量壽經》不只講一次。從這裏很明顯的看到,至少講兩次。要是從所有的譯本上來判斷,釋迦牟尼佛決定不只講兩次。最低限度叁次以上。可惜失傳的七種版本沒有見到。

  這就證明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這部經是多次宣講。這是非常特殊的,因爲佛講其他經,一生中只講一遍,唯獨這部經是多次宣講。我們要體認其重要性。

  (五)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》。趙宋沙門法賢譯。太宗淳化二年(公元九九一年)

  “宋”是趙宋,趙匡胤建立的王朝。此經是在宋太宗時代翻譯的。這五種譯本,現在我們能看到,都收在《淨土五經讀本》裏。我們這一代人很有福報,從前人要想看到這五種原本實在不容易。因爲古代印刷流通稀少,宋王龍舒居士未見唐譯本。

  現在臺灣得力于印刷術的進步,《大藏經》印得很多。從前《大藏經》也是希有之法寶,現在經典多了,大家沒有再把《大藏經》看在眼裏,不知道它的希奇,不曉得它可貴。我們最近送到大陸的《大藏經》,有許多照片寄過來,出家、在家幾十人、幾百人,跪在地上,頂在頭上迎接。他們是當作希有的法寶,那樣的恭敬隆重,使我們看到很感動。那裏像臺灣,《大藏經》丟來丟去,不放在眼裏。臺灣人福報太大,身在福中不知福!

  大陸上,在從前藏經就不多。以前藏經是木刻版,松煙刷的,一部《大藏經》印刷的工程非常大。一個很大的寺院,大概住衆千人以上,道風學風達到一定的水平,朝廷才會送一部《大藏經》。所以,一個省分裏能有兩叁部《大藏經》,就很榮耀了。一般人要讀經,一定要到寺院藏經樓去閱讀。自己要想得到一部經,只有把經借出來抄寫,自己才能有一本。那裏像現在這麼方便,每個人家裏都可以請一部《大藏經》。從前的人,作夢都不敢想的!不但是《大藏經》,連《四庫全書》,家裏都可以供養一套。

  《四庫全書》是乾隆年間編成的,總共只有七部,分藏在全國七個藏經閣。《四庫全書彙要》只有一部。《彙要》是乾隆皇帝自己看的,所以藏在宮庭禦書房裏。臺灣現在已經將這兩部書影印流通了。《四庫全書》是文淵閣的藏書。這兩部書是國寶!影印的本子,印得很好,字體也很大。《四庫全書》精裝本,像《大藏經》那麼大,共一千五百冊,一套售價一百六十八萬。我相信很多人都買得起。在從前,只有國家的力量才能收藏,個人就別想了。這些典籍在臺灣都翻印出來了。你們有錢,也買一套供在家裏,富麗堂皇,可是看不懂。

  “四庫”,庫是倉庫。開倉庫得有一把鑰匙才行,拿到鑰匙,就看得懂。鑰匙就是“文言文”,諸位有沒有拿到?怎樣學文言文?實在講,不難,你去念《古文觀止》。《古文觀止》是從中國古文中選出來最好的文章,一共有叁百多篇。你能背誦五十篇,就有閱讀文言文的能力,你就拿到鑰匙了。你能背誦一百篇古文,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。文言文的鑰匙,是把五十篇到一百篇的古文背誦得很熟。

  《大藏經》的鑰匙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。不是要背五十篇文言文嗎?這裏經文共有四十八品,差二篇,差不多了!所以你能把《無量壽經》背得很熟,你閱讀叁藏經典,在文字上應該沒有什麼障礙。這是鑰匙,一定要把它拿到。否則的話,我們這些子孫,如何繼承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的智慧財産。寶庫是有,沒鑰匙,一樣也拿不到,豈不是很可惜嗎!所以我常勸勉同修,一定要念古文,要讀佛經,無價的寶藏,我們才能繼承,才能得到受用。佛經多半都是宋以前所翻譯的,所以一定要讀古文。

  中國古聖先賢,對我們後世的人,真正是照顧周到無比,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民族沒有的。中國人的智慧是世界第一。我們老祖宗發明了文言文,才能把幾千年前他們的智慧、經驗、成果,傳遞給我們。文言文是智慧的工具,沒有這個工具,就沒有辦法傳達給後人。西方人沒有。我們中國祖先曉得語言是會隨著時代變遷的,所以語言跟文字如果一致,過幾百年語言變了,從前人寫的東西,你一定看不懂。像歐洲,拉丁文是他們古老的文字。印度的梵文,現代很多人看不懂,只有一些極少的考古學家、專家,才能理解一部分,並不能完全理解。這就是語文同步所産生的弊病。中國老祖宗知道,所以把語跟文分開。言語不管你怎麼變化,文則不變。我們今天念《四書》,就跟孔夫子面對面談天一樣,就跟他書信往來一樣。他的意思,我們完全能理解,這就是因爲“文”不變。中國曆史文化,如果還想延續到千年萬世,沒有第二種工具。從這裏才曉得,我們的祖先對得起後世子孫。後世子孫不念文言文,是對不起老祖宗。全世界唯獨中國有這麼巧妙的工具,把思想經驗保存下來,傳給後世。你要是了解事實真相,對于中國古聖先賢不能不贊歎,不能不佩服。

  叁、佚失七種,據開元釋教錄計有:

  依據《開元釋教錄》中的記載,此經失傳的譯本有下面七種。唐明皇的時代,給佛經編了一個總目錄,稱爲《開元釋教錄》。“釋”就是釋迦牟尼佛。那時候,孔孟稱“儒教”,老莊稱“道教”,佛稱“釋教”。儒、釋、道,合稱叁教,也稱叁家。那時稱“教”,並非宗教的意思,而是教化的意思。儒家的教化,道家的教化,佛家的教化。佛經的總目錄裏有這七種《無量壽經》,(《開元釋教錄》收在大藏經裏,還保存著)但是書沒有了,書已失傳了。

  (一)《無量壽經》二卷。後漢安世高譯。桓靈之世。

  根據記載,這個本子是在建和二年,…
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八 譯會校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