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九 總釋名題

  無量壽經玄義講記總釋名題

  

  ◎ 九、總釋名題

  一、凡經之名題,皆直顯本經之要旨,使學者因名達體,一覽經題,直窺全經大義。是以天臺家注經,先釋經名。

  “玄義”是全經的概要。“經題”是全經的綱領。經文是題目的诠釋。由此可知,題與文關系是多麼密切。若能將經題的意義明了,則全部經義可以說明了大半了。

  佛經的名題,皆是直捷顯示全經的要旨。“要旨”是重要的宗旨。希望學習這部經的人,從經題就能體會到這部經的本質。看到經題,對這一部經重要的意義都明了通達。所以,天臺家無論是講經,是注解,用的是五重玄義。也就是用五個項目來介紹一部經的內容,也就是一部經的概要。比賢首家簡單。

  賢首即是華嚴宗。華嚴宗用十門開啓,就是用十個項目來介紹全經概要。賢首家是把解釋經題放在第九項,第十是講解經文。第一教起因緣,第九才講到經題。

  天臺家把解釋經題列在第一個項目,然後辨體、明宗、論用、判教。可見天臺家對于解釋經題非常重視。

  淨宗從過去到現代,注解經論,如蓮池大師注解《阿彌陀經疏鈔》,黃念祖居士注解《無量壽經》,都是采取賢首宗十門開啓。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就采用天臺五玄。蓮池大師跟黃念祖居士並不是學賢首宗的,而是因爲淨土宗與華嚴的關系太密切了。古人講《無量壽經》是中本《華嚴》,《阿彌陀經》是小本《華嚴》。我們想一想,解釋這部經到底用那一家的方法好?與賢首這麼親,當然應當用賢首。用天臺的方式也未嘗不可,但是總沒有用賢首來得親切。因爲這個關系,所以蓮池大師解釋《阿彌陀經》,黃老居士解釋本經,都采取十門開啓。

  二、正釋本經經題:

  本經經題會集得天衣無縫,會集得太自然了。題如是,全部經文亦如是。會集得好,沒有加一個字,也沒有減一個字。把宋譯的經題,除了“經”字不取,全取了。宋譯題是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》,“經”字不要,取它的別題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》,再取漢譯的經題《清淨平等覺經》。這個題目取得多好!題也是會集的。漢譯是最初的,宋譯是最後的。這兩個題合起來,十二種譯本,名題的意義圓圓滿滿的含攝在其中。也可以說,把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在名題裏就顯露無遺。再說得親切一點,我們所學的、所修的、所希望證得的,也全在名題之中。

  經題可以分爲八個段落來解釋。  

  (一)“佛”:義爲覺者。自覺、覺他、覺滿。即本師釋迦牟尼佛,暨十方叁世一切諸佛。斯義深廣無盡。

  “佛”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。佛法傳到中國,翻譯佛經,當時中國的文字不夠用,有許多意思是我們字彙裏沒有的,因此造了不少新字,來適應譯經的工作。“佛”就是新字,沒有人字邊的“弗”是古字,從前就有的,音很接近。印度人稱佛是大覺之人,所以就假借這一弗字,旁邊加一個人字,就變成“佛”,爲佛教專有名詞。“佛陀耶”是梵文音譯,中國人好簡略,將尾音省去,單以“佛”稱。

  佛有“智”的意思,有“覺”的意思。智是體,覺是用。沒有智慧就不覺,沒有智慧就迷惑顛倒。體用不二,用當然就包含體。佛的意思就是一個覺悟的人,是一位對于宇宙人生究竟圓滿徹底覺悟的人。對于宇宙人生本體、現象、作用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沒有一樣不覺,沒有一樣迷惑。這樣的人,大衆就尊稱他爲“佛”。“覺”在經裏講,有叁種:一是“自覺”,二是“覺他”,叁是“覺滿”,覺行圓滿。

  第一、“自覺”。是對我們凡夫不覺而說的。六道凡夫,不僅是人道,包括諸天。佛經說有二十八層天,分爲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這二十八層天的天人,都是迷而不覺。所以,諸位千萬不要以爲“我覺,我不迷!”你怎麼不迷?只聽你這一句話“我不迷”,就是迷到底,迷到家了。真正覺悟的人,絕對不會這樣說。只聽到“我不迷”這叁個字,就曉得他迷到家了。天人尚且迷惑顛倒,天以下的就更不必說了。愈迷愈深!什麼人才不迷?佛說,證得阿羅漢果就算不迷了—小乘四果羅漢。大乘法裏通常講,真正不迷是初住以上。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,見一分真性,真的不迷,真正覺悟了。

  我們今天把標准放到最低,就是小乘四果羅漢,見思煩惱斷盡了,才算得上自覺,覺悟,不迷惑了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必須證得四果羅漢才能相信自己的思想、見解沒有錯誤。換句話說,叁果都不敢說,我這麼看法、想法沒錯。證得四果羅漢才可以說,自己的思想、見解、言語、行爲沒有錯誤了。可見得這個標准確實相當高。如果我們知道自己迷惑顛倒,知道自己不覺,對于修學有很大的幫助。知過爲改過之本,自己會謙虛,曉得自己不行,應該認真努力修學。世間人爲什麼輕視佛法?爲什麼不願意學佛?就是因爲他以爲自己已經很了不起,他的聰明才智都超出衆人,甚至以爲他智慧能力超過諸佛菩薩。這樣的思想見解,他怎麼能接受佛菩薩的聖教!這是覺與不覺的差別。

  第二“覺他”。覺他是揀別自覺之人。自己覺悟了,不肯幫助別人,是小乘。獨善其身,自了漢,心量小,慈悲心少。大乘菩薩自覺之後,還要幫助別人。自己覺悟了,自己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,還要幫助別人,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得到,這是大乘菩薩。他跟小乘不一樣,菩薩能主動的去幫助別人,絕對不自私自利。

  第叁“覺滿”。菩薩雖然自覺覺他,但是沒有圓滿。不但覺他沒圓滿,自覺也沒圓滿。小乘人自覺,只是斷見思煩惱;塵沙、無明都沒有破。菩薩雖然能破塵沙、能斷無明,但無明沒有斷盡就不圓滿。無明共有四十一品,破一品就是法身大士。所以嚴格的來講,在大乘法裏,菩薩有四十一個階級。四十一品無明破盡了,覺行圓滿。覺滿就證究竟佛果,所以“覺”字含的意思,就是佛法修學的叁個階段,叁種成就。就像現在我們念書,學校的學位有學士、碩士、博士叁個等級。自覺證阿羅漢果,好比是學士。覺他證菩薩果,好比是碩士。覺滿,圓滿了,證到佛果,好比是博士。沒有比這再高的了,這是佛門最高的果位。

  經題上講的“佛”字,就是“本師釋迦牟尼佛”。他證得了究竟的果位,就是自覺覺他圓滿。我們尊稱他爲佛。他在家的名字叫悉達多。成佛之後,我們稱他爲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是他的名號。諸佛菩薩本來是沒有名號的。“名可名,非常名。道可道,非常道”。佛菩薩那有名號!佛菩薩名號的建立,跟我們世間人取名字不同。世間人取名字,總表對自己的一種期望,希望將來名符其實,名實相符。佛菩薩的名號是代表他教化的宗旨。如同學校教學,你教國文,大家稱你國文老師。你教數學,大家稱你數學老師。加上名號,就知道你教那一個科目。佛是校長,菩薩是老師。校長要代表整個教育的宗旨。

  “此時此處”,“此處”指娑婆世界,或者但指人類居住的地球。“此時”就是現前這個階段。衆生的病根在那裏?病根是指最嚴重的病。這個人害病,病很多,那一種病要送命的,必須先治。致命的病治好了,再治別的小毛病。這是治病的要訣,要命的那個病,先把它治好。

  現前的衆生,沒有愛心,沒有同情心,自私自利,所以佛陀教學宗旨要用“釋迦”。釋迦是梵語,就是“仁慈”的意思。佛教就是教人講求仁慈、能仁,對待大衆要仁慈。對自己,大毛病是散亂,心裏一天到晚胡思亂想。對別人,自私自利,沒有同情心,沒有愛心。自己胡思亂想,這是要命的病根!佛教育的宗旨,對自己用“牟尼”。“牟尼”二字,用現代話講,就是心地清淨,譯作“寂靜”。“釋迦牟尼”就是“仁慈清淨”。可見佛陀教學的宗旨完全顯示在名號中。我們提到名號,就知道佛教教學的宗趣旨歸。名號是這麼來的。

  釋迦牟尼的意思我們懂得了。前面爲什麼加上“本師”?這一階段的佛教教育是他創辦的,他是我們最初的一位導師,所以我們稱他“根本的老師”。從這個稱呼上,諸位就要了解,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于一切衆生的教育,不是宗教。宗教裏沒有“師生”這樣的稱呼。我們自稱爲叁寶弟子。弟子是學生。我們跟佛是師生關系。師生是平等的。菩薩是我們的學長,也是我們的老師。實在講,菩薩的名號也是把學科冠在上面,就像我剛才舉的例子,國文老師、數學老師,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地藏菩薩表的是孝親尊師。我昨天在高雄講了四場。下午在瑞祥國中,校長請我對他全校師生做一次專題講演。國中的學生,我就跟他們介紹“釋迦牟尼佛”名字代表的意義。“釋迦”是仁慈,“牟尼”是清淨,“佛”是覺悟,合起來,就是“仁慈、清淨、覺悟”。念這個名號,一定要想它的意義。然後我告訴他們,地藏菩薩代表“孝心”。小朋友會懂!觀音菩薩代表“愛心”。文殊菩薩代表“慧心”,要有智慧。普賢菩薩代表“願心”,要認真努力去實行。我這樣介紹,小朋友都能懂。好比我們學校老師,地藏菩薩教我們孝親尊師。觀音菩薩教我們大慈大悲,愛護一切衆生。文殊菩薩教我們要用智慧,不要用感情。普賢菩薩教導我們在生活中實踐善心悲願,舍己爲人,盡心盡力爲社會大衆服務,希望一切衆生都能成聖成賢。由此可知,菩薩是每一個學科的教員,佛是校長。我這樣一說,同學們也都知道了,老師也明白了。佛法是什麼?佛法確實是世間最好的教育。

  此經是一切諸佛盡說,故題中“佛”字,也表示十方叁世一切諸佛,非獨釋迦世尊一人說也。佛字含義深廣無盡。

  (二)說:悅也。悅所懷也。佛以度生爲願,今衆生機熟,堪受淨土大法,究竟解脫。故今樂說,以暢本懷。

  “說”與喜悅的“悅”,在古代是同一個字,就是今天講的破音字。《論語》一開頭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。”不能念“說”,要念“悅”。念的音不一樣,意思也不一樣。“說”是喜悅。他要是不喜歡,他就不說了。他歡喜,就詳細的跟…
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九 總釋名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