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九 總釋名題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我們講解。所謂“話不投機,半句多”,必是歡喜的時候才會跟你講。

  “說法”正是“悅所懷”。“懷”是心裏的願望。願望將要達成,這是真正的歡喜。佛的願望是“度生”,教導衆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教化衆生是佛唯一的願望。老師願意教,衆生不肯學,就沒法子了。佛想教衆生,佛有這個好心,衆生若不肯接受,也是枉然。必須學生歡喜接受,老師歡喜教導,這叫做“師資道合”。這是世間最愉快的事,這種快樂,不是一般人能體會得到的。古人所謂“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一樂也”。現在佛看到衆生機緣成熟了,歡喜接受,特別是能接受淨土的教學,佛真正是無比的歡喜。

  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上看到,佛講這部經,在他一生當中,比講任何一部經典都快樂,真正是無比殊勝的快樂。因爲這部經是“一切衆生當生成就究竟解脫”。其他的經,解脫不究竟。不要說別的,就是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,是一乘究竟解脫,但是還得要上上根才行,普通根性不能修學。上上根人能達到法身菩薩的果位,不能成佛。若念佛往生到西方世界,他在不久的將來就能圓滿成佛。所以,這個法門才是真正究竟解脫。《華嚴》要是沒有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《華嚴》就不究竟。所以這部經,在一切經裏是無比的殊勝。現在佛看到衆生機緣成熟,可以接受這個法門,佛多高興!無量劫以來,佛就等這一天,終于等到了,他多快樂。“故今樂說”,“樂”是愛好、歡喜,“以暢本懷”,他的本願達到了。

  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裏解釋“說”字。《要解》是《阿彌陀經》的注解。《阿彌陀經》跟本經是同部,因此《阿彌陀經》的注解,于本經完全適用。他在解釋經題“佛說阿彌陀經”的“說”字,他說:“佛以度生爲懷,衆生成佛機熟”。此處說“今衆生機熟”。他在“衆生”與“機熟”中間,加上“成佛”二字,顯示衆生成佛的機會成熟了。“爲說難信之法,令究竟解脫,故悅也”。蕅益大師說的真正究竟圓滿。我們此經的注解中,還看不出它好到什麼程度。看了蕅益大師的注解,就徹底明了。念佛法門是對成佛機熟人說的,當然能相信念佛法門的人就少了。看看那一些人像不像成佛?不像,自然不是念佛法門的當機者。念佛法門是對成佛的人說的,我們自己問問,是不是快要成佛了?同修們那一位像要成佛的樣子?所以這是難信之法,真正難信!念佛法門,相信的人少,是當然的事。

  這一生能成佛的人確實不多,但是與念佛法門有緣的人很多。結個法緣,這一生不成就,等來生。要等到什麼時候,就很難講了,也許無量劫之後才有機會再遇到。經上說,我們是無量劫中,曾經供養無量無數諸佛如來。這樣深厚的善根,現在又蒙叁寶在冥冥中加持,才有緣分遇到。否則,怎麼可能遇到。所以,我們要珍惜這個機緣,要把握這個機緣,在這一生決定成就。

  從今日起,我們要作佛!不幹別的,就是要成佛。現在社會上流行一個口頭話,“心想事成”。我們心想成佛,當然就會成佛,想成菩薩就成菩薩。這是佛法說的“唯心所現,爲識所變”,觀想的力量非常之大。宇宙萬法從那來的?就是我們想像而現的。心裏想什麼,就現什麼,所以想佛就現佛,想叁惡道就現叁惡道。本經是釋迦牟尼佛爲衆生成佛機熟人而說的。

  (叁)大乘:喻也。乘以運載爲義。此經所示,能念之心,本來是佛,是能乘大。起心念佛,念念作佛,故所乘者大。強名大乘。

  “示”是顯示、指示,也就是所說的。“大乘”這個名詞,是不得已勉強建立的。佛法是平等法,那有大小。大小乘是從衆生種種分別、執著上假設建立的名稱,使初學的人容易理解。我們“能念的心,本來是佛”。佛就是心,心就是佛。佛的意思是覺,覺悟的心就是佛,佛是覺悟的意思。誰覺悟?心覺悟!心迷了就是衆生,覺悟了就是佛,所以生佛平等,都是一個心。心有沒有覺迷?沒有。心沒有覺迷,是人有覺迷。覺悟了,我們的心就叫做佛;迷惑了,我們的心就叫衆生。其實真心之中,也沒有佛,也沒有衆生,也沒有覺,也沒有迷。諸位要細心去體會,“能念的心,本來是佛”,這一句話意思很深。能念阿彌陀佛,此心即是覺心。不念阿彌陀佛,此心就是迷心。你要問:“我的心什麼時候才覺悟?”念阿彌陀佛時就覺悟。什麼時候迷?不念阿彌陀佛就迷了。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。

  古德講,“起心念佛”是始覺,開始覺悟;“所念之佛”(就是所念的阿彌陀佛)是我們的本覺。起心念佛就是始覺合本覺。始覺跟本覺不二,是一個覺,所以說“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”。念佛就成佛!你要把佛忘了,就是迷惑,就是顛倒。所以,這一句佛號,二六時中決定不可以暫忘。大師以這個意思來解釋“大乘”,圓滿到了極處。能念的心,是“能乘大”。所念的佛—阿彌陀佛是究竟覺,這是“所乘大”。所以古德說,念佛法門是大乘中的大乘,圓中之圓,專中之專。真正不可思議!

  (四)無量壽:梵語阿彌陀。阿彌陀叁字是密語,含無量義。今翻無量壽,是取其中主要一義。是此德號,明法藏因地願行,與果地佛德,極樂之依正主伴。一部所說,攝無不盡也。

  在經題中,“無量壽”叁個字是主,最重要的就是這叁個字。梵語“阿彌陀”,翻譯爲“無量壽”。阿彌陀叁個字是密語,就是密咒,是咒中之咒。有人問道,念佛人還要不要念楞嚴咒、大悲咒、往生咒……?當知“阿彌陀佛”是咒中之王,念阿彌陀佛,那些咒就不要念了,都包括在這咒王之中。你念那些咒,不能包括阿彌陀佛;念阿彌陀佛,把那些神咒都包括在內了。“阿彌陀”好念,加上“佛”,四個字“阿彌陀佛”,無上的神咒!記得我講《心經》,講到後面“是大明咒,是大神咒”,就是指阿彌陀佛。不要去找別的,彌陀名號即是無上神咒,這個要知道,“名號含無量義”。

  “今翻無量壽,是取其中主要一義”。實在講,阿彌陀這個名號裏,無量的壽命,無量的光明,無量的智慧,無量的德能,無量的才藝,無量的一切都包括在裏面。一一皆是無量無邊。在無量無邊裏,那一個無量最重要?當然壽命最重要。如果沒有壽命,縱然有無量的財富,誰去享?所以一切無量裏,以壽命爲第一。取這第一義,最重要的是真正的無量壽,道道地地的無量壽。也有同修看到經上說,將來阿彌陀佛法緣盡了的時候,也入涅槃,觀世音菩薩接著就成佛。這樣說起來,阿彌陀佛壽命還是有量的,怎麼可以稱無量?是的,佛在經上是有此一說。觀世音菩薩將來滅度之後,大勢至菩薩接著成佛。

  可是阿彌陀佛的壽命,你去算算看,能算得出嗎?佛在經中說,假設十方衆生都證得辟支佛果,神通皆如目犍連,共同計算,盡他們的壽命都算不出來。那只好說“無量”,真的是無量壽。阿彌陀佛不是真的入滅,本經上說“于此中下而現滅度”。在上根心目中,佛沒有滅度;示現滅度是給中下根人看的。可見滅度是示現的,不是真的;真的是無量壽。西方極樂世界示現的也是無量壽,所以我們不要懷疑,不要打妄想。

  “是此德號,明法藏因地願行,與果地佛德,極樂之依正主伴。一部所說,攝無不盡也”。整個西方極樂世界,一句“阿彌陀佛”都包括盡了,沒有一法能超出其外。這一部經,字字句句也在一句“阿彌陀佛”含攝之中,也出不了阿彌陀佛範圍之外。不僅是本經、西方,乃至盡虛空遍法界,一切諸佛刹土依正莊嚴,種種萬法都不出這一句“阿彌陀佛”範圍之外。這才知道,這句名號功德利益不可思議。無量無邊的法門,沒有一個法門能跟它相比。今天挂在嘴皮上念“阿彌陀佛”的人很多;真正對這一句名號意義能了解一點的人不多,實在太少。如果真正了解,他怎麼肯放松。不肯放松,念念不舍,那是對名號的含義多少有一點了解。念著念著,忘了;念著念著,不念了。對這句名號的含義還含糊籠統,甚至于一無所知,才會有這種現象。希望諸位好好去想想這個道理,我們才會真正把握住,才能真正得到念佛法門無比的真實利益。

  (五)莊嚴:經雲:“一向專志莊嚴妙土”,“莊嚴衆行”,又“我已成就莊嚴佛土,清淨之行”,“彼極樂界,無量功德,具足莊嚴”。正顯事事無礙法界之圓明具德也。

  “莊嚴”二字的含義,用現代話來說,就是真、善、美、慧。世間真善美慧,有名無實,是假的。佛法裏雖然有真善美慧,但不究竟,不圓滿。唯獨淨宗這句“阿彌陀佛”,是究竟圓滿的真善美慧。這個事實很少人知道。此地引用經文上幾句話來說明。

  “經雲:一向專志莊嚴妙土”。這一部經,同修們念得很多,念得很熟。提起這一句經文,會想到經上所說的,阿彌陀佛徹底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,一心一意建設極樂世界,就是這句話的意思。如果不是徹底覺悟,也是做不到。每一個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的衆生,也是相似的徹底覺悟。否則的話,二六時中執持佛號,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這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。不僅莊嚴西方世界的妙土,實在是莊嚴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刹土。這一種修行方法,還得了嗎!在佛門,找遍八萬四千法門,再也找不到第二個。諸位同修要細細的去研究,細細的去體會,絕對不是修淨宗的人自己在誇大。你如果這樣想,那就有罪過,一定要把事實真相搞清楚。

  “莊嚴衆行”。“行”是我們的生活行爲。行爲就是造作,日夜永無間斷的造作。佛法把它歸納爲叁大類:身、口、意叁業,所有的行爲都不出這叁個範圍。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莊嚴身、口、意的行爲。這是真正的莊嚴,究竟的莊嚴,圓滿的莊嚴。人家來請教你問題,你合掌念“阿彌陀佛”,這個答覆是最圓滿的。不管問的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問的是真的、是假的,是好的、是醜的,是是非、是邪正;一句“阿彌陀佛”,都圓滿答覆了。爲什麼說這句答覆圓滿,因爲他所問的都是胡思亂想。不管你問什麼問…
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九 總釋名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