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量寿经玄义讲记总释名题
◎ 九、总释名题
一、凡经之名题,皆直显本经之要旨,使学者因名达体,一览经题,直窥全经大义。是以天台家注经,先释经名。
“玄义”是全经的概要。“经题”是全经的纲领。经文是题目的诠释。由此可知,题与文关系是多么密切。若能将经题的意义明了,则全部经义可以说明了大半了。
佛经的名题,皆是直捷显示全经的要旨。“要旨”是重要的宗旨。希望学习这部经的人,从经题就能体会到这部经的本质。看到经题,对这一部经重要的意义都明了通达。所以,天台家无论是讲经,是注解,用的是五重玄义。也就是用五个项目来介绍一部经的内容,也就是一部经的概要。比贤首家简单。
贤首即是华严宗。华严宗用十门开启,就是用十个项目来介绍全经概要。贤首家是把解释经题放在第九项,第十是讲解经文。第一教起因缘,第九才讲到经题。
天台家把解释经题列在第一个项目,然后辨体、明宗、论用、判教。可见天台家对于解释经题非常重视。
净宗从过去到现代,注解经论,如莲池大师注解《阿弥陀经疏钞》,黄念祖居士注解《无量寿经》,都是采取贤首宗十门开启。蕅益大师的《要解》就采用天台五玄。莲池大师跟黄念祖居士并不是学贤首宗的,而是因为净土宗与华严的关系太密切了。古人讲《无量寿经》是中本《华严》,《阿弥陀经》是小本《华严》。我们想一想,解释这部经到底用那一家的方法好?与贤首这么亲,当然应当用贤首。用天台的方式也未尝不可,但是总没有用贤首来得亲切。因为这个关系,所以莲池大师解释《阿弥陀经》,黄老居士解释本经,都采取十门开启。
二、正释本经经题:
本经经题会集得天衣无缝,会集得太自然了。题如是,全部经文亦如是。会集得好,没有加一个字,也没有减一个字。把宋译的经题,除了“经”字不取,全取了。宋译题是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》,“经”字不要,取它的别题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》,再取汉译的经题《清净平等觉经》。这个题目取得多好!题也是会集的。汉译是最初的,宋译是最后的。这两个题合起来,十二种译本,名题的意义圆圆满满的含摄在其中。也可以说,把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在名题里就显露无遗。再说得亲切一点,我们所学的、所修的、所希望证得的,也全在名题之中。
经题可以分为八个段落来解释。
(一)“佛”:义为觉者。自觉、觉他、觉满。即本师释迦牟尼佛,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。斯义深广无尽。
“佛”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。佛法传到中国,翻译佛经,当时中国的文字不够用,有许多意思是我们字汇里没有的,因此造了不少新字,来适应译经的工作。“佛”就是新字,没有人字边的“弗”是古字,从前就有的,音很接近。印度人称佛是大觉之人,所以就假借这一弗字,旁边加一个人字,就变成“佛”,为佛教专有名词。“佛陀耶”是梵文音译,中国人好简略,将尾音省去,单以“佛”称。
佛有“智”的意思,有“觉”的意思。智是体,觉是用。没有智慧就不觉,没有智慧就迷惑颠倒。体用不二,用当然就包含体。佛的意思就是一个觉悟的人,是一位对于宇宙人生究竟圆满彻底觉悟的人。对于宇宙人生本体、现象、作用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没有一样不觉,没有一样迷惑。这样的人,大众就尊称他为“佛”。“觉”在经里讲,有三种:一是“自觉”,二是“觉他”,三是“觉满”,觉行圆满。
第一、“自觉”。是对我们凡夫不觉而说的。六道凡夫,不仅是人道,包括诸天。佛经说有二十八层天,分为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这二十八层天的天人,都是迷而不觉。所以,诸位千万不要以为“我觉,我不迷!”你怎么不迷?只听你这一句话“我不迷”,就是迷到底,迷到家了。真正觉悟的人,绝对不会这样说。只听到“我不迷”这三个字,就晓得他迷到家了。天人尚且迷惑颠倒,天以下的就更不必说了。愈迷愈深!什么人才不迷?佛说,证得阿罗汉果就算不迷了—小乘四果罗汉。大乘法里通常讲,真正不迷是初住以上。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,见一分真性,真的不迷,真正觉悟了。
我们今天把标准放到最低,就是小乘四果罗汉,见思烦恼断尽了,才算得上自觉,觉悟,不迷惑了。佛在经上告诉我们,必须证得四果罗汉才能相信自己的思想、见解没有错误。换句话说,三果都不敢说,我这么看法、想法没错。证得四果罗汉才可以说,自己的思想、见解、言语、行为没有错误了。可见得这个标准确实相当高。如果我们知道自己迷惑颠倒,知道自己不觉,对于修学有很大的帮助。知过为改过之本,自己会谦虚,晓得自己不行,应该认真努力修学。世间人为什么轻视佛法?为什么不愿意学佛?就是因为他以为自己已经很了不起,他的聪明才智都超出众人,甚至以为他智慧能力超过诸佛菩萨。这样的思想见解,他怎么能接受佛菩萨的圣教!这是觉与不觉的差别。
第二“觉他”。觉他是拣别自觉之人。自己觉悟了,不肯帮助别人,是小乘。独善其身,自了汉,心量小,慈悲心少。大乘菩萨自觉之后,还要帮助别人。自己觉悟了,自己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,还要帮助别人,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得到,这是大乘菩萨。他跟小乘不一样,菩萨能主动的去帮助别人,绝对不自私自利。
第三“觉满”。菩萨虽然自觉觉他,但是没有圆满。不但觉他没圆满,自觉也没圆满。小乘人自觉,只是断见思烦恼;尘沙、无明都没有破。菩萨虽然能破尘沙、能断无明,但无明没有断尽就不圆满。无明共有四十一品,破一品就是法身大士。所以严格的来讲,在大乘法里,菩萨有四十一个阶级。四十一品无明破尽了,觉行圆满。觉满就证究竟佛果,所以“觉”字含的意思,就是佛法修学的三个阶段,三种成就。就像现在我们念书,学校的学位有学士、硕士、博士三个等级。自觉证阿罗汉果,好比是学士。觉他证菩萨果,好比是硕士。觉满,圆满了,证到佛果,好比是博士。没有比这再高的了,这是佛门最高的果位。
经题上讲的“佛”字,就是“本师释迦牟尼佛”。他证得了究竟的果位,就是自觉觉他圆满。我们尊称他为佛。他在家的名字叫悉达多。成佛之后,我们称他为释迦牟尼佛。释迦牟尼佛是他的名号。诸佛菩萨本来是没有名号的。“名可名,非常名。道可道,非常道”。佛菩萨那有名号!佛菩萨名号的建立,跟我们世间人取名字不同。世间人取名字,总表对自己的一种期望,希望将来名符其实,名实相符。佛菩萨的名号是代表他教化的宗旨。如同学校教学,你教国文,大家称你国文老师。你教数学,大家称你数学老师。加上名号,就知道你教那一个科目。佛是校长,菩萨是老师。校长要代表整个教育的宗旨。
“此时此处”,“此处”指娑婆世界,或者但指人类居住的地球。“此时”就是现前这个阶段。众生的病根在那里?病根是指最严重的病。这个人害病,病很多,那一种病要送命的,必须先治。致命的病治好了,再治别的小毛病。这是治病的要诀,要命的那个病,先把它治好。
现前的众生,没有爱心,没有同情心,自私自利,所以佛陀教学宗旨要用“释迦”。释迦是梵语,就是“仁慈”的意思。佛教就是教人讲求仁慈、能仁,对待大众要仁慈。对自己,大毛病是散乱,心里一天到晚胡思乱想。对别人,自私自利,没有同情心,没有爱心。自己胡思乱想,这是要命的病根!佛教育的宗旨,对自己用“牟尼”。“牟尼”二字,用现代话讲,就是心地清净,译作“寂静”。“释迦牟尼”就是“仁慈清净”。可见佛陀教学的宗旨完全显示在名号中。我们提到名号,就知道佛教教学的宗趣旨归。名号是这么来的。
释迦牟尼的意思我们懂得了。前面为什么加上“本师”?这一阶段的佛教教育是他创办的,他是我们最初的一位导师,所以我们称他“根本的老师”。从这个称呼上,诸位就要了解,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对于一切众生的教育,不是宗教。宗教里没有“师生”这样的称呼。我们自称为三宝弟子。弟子是学生。我们跟佛是师生关系。师生是平等的。菩萨是我们的学长,也是我们的老师。实在讲,菩萨的名号也是把学科冠在上面,就像我刚才举的例子,国文老师、数学老师,就是这个意思。
地藏菩萨表的是孝亲尊师。我昨天在高雄讲了四场。下午在瑞祥国中,校长请我对他全校师生做一次专题讲演。国中的学生,我就跟他们介绍“释迦牟尼佛”名字代表的意义。“释迦”是仁慈,“牟尼”是清净,“佛”是觉悟,合起来,就是“仁慈、清净、觉悟”。念这个名号,一定要想它的意义。然后我告诉他们,地藏菩萨代表“孝心”。小朋友会懂!观音菩萨代表“爱心”。文殊菩萨代表“慧心”,要有智慧。普贤菩萨代表“愿心”,要认真努力去实行。我这样介绍,小朋友都能懂。好比我们学校老师,地藏菩萨教我们孝亲尊师。观音菩萨教我们大慈大悲,爱护一切众生。文殊菩萨教我们要用智慧,不要用感情。普贤菩萨教导我们在生活中实践善心悲愿,舍己为人,尽心尽力为社会大众服务,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成圣成贤。由此可知,菩萨是每一个学科的教员,佛是校长。我这样一说,同学们也都知道了,老师也明白了。佛法是什么?佛法确实是世间最好的教育。
此经是一切诸佛尽说,故题中“佛”字,也表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非独释迦世尊一人说也。佛字含义深广无尽。
(二)说:悦也。悦所怀也。佛以度生为愿,今众生机熟,堪受净土大法,究竟解脱。故今乐说,以畅本怀。
“说”与喜悦的“悦”,在古代是同一个字,就是今天讲的破音字。《论语》一开头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。”不能念“说”,要念“悦”。念的音不一样,意思也不一样。“说”是喜悦。他要是不喜欢,他就不说了。他欢喜,就详细的跟…
《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九 总释名题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