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八 譯會校釋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公元一四八年翻譯的。跟支婁迦谶譯經的時間很接近。

  (二)《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》二卷。曹魏沙門帛延譯于洛陽白馬寺。甘露叁年戊寅。

  這是甘露叁年(公元二五八年)翻譯的。

  (叁)《無量壽經》二卷。晉沙門竺昙摩羅密譯。永嘉二年。

  晉朝永嘉二年(公元叁O八年),沙門竺昙摩羅密譯。竺昙摩羅密也譯作竺法護,是同一個人。隋朝末年智者大師,雖然是天臺宗的祖師,天臺宗是在他手上建立的,他是念佛求生淨土的。《往生傳》裏有智者大師的傳記。智者在《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》中提到這個本子。由此可知,這個譯本在唐朝初年還存在,唐朝以後這個本子才失傳的。

  (四)《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》二卷。一名《樂佛土樂經》。一名《極樂佛土經》。東晉西域沙門竺法力譯。恭帝元熙元年己未。

  它有別名,一名《樂佛土樂經》。“樂”是愛好的意思。一名《極樂佛土經》。東晉西域沙門竺法力譯,公元四一九年。

  (五)《新無量壽經》二卷。東晉沙門佛陀跋陀羅譯于道場寺。劉宋永初二年。

  這是在劉宋永初二年,公元四二一年翻譯的。

  (六)《新無量壽經》二卷。宋涼州沙門寶雲譯于道場寺。永初二年。

  “宋”是劉宋。這兩部經,是同一年在同一個地方翻譯的。假如是一個原本,就沒有必要再譯。必然是梵文原本不同,才有重新再翻譯的必要。這也足以證明梵文的原本傳到中國不只一種,證明本經是佛多次宣說,阿難也多次結集。

  (七)《新無量壽經》二卷。宋罽賓國沙門昙摩羅密多譯。元嘉年中。

  這也是劉宋(元嘉是公元四二四—四四一),但是翻譯的年代不相同。不像前面二種,年代相同。此本是罽賓國沙門昙摩羅密多在元嘉年中翻譯的。

  現在我們知道古代目錄上有這七種,但是經都失傳了。

  四、以上連現存者,總八代十二譯。《甄解》雲:“凡于諸經中,傳譯之盛,無如今經。斯乃以出世正意,利益無邊故也。”《會疏》雲:“凡于一切經中,傳譯盛然,無如今經。斯乃道理幽邃,利益最上故也。”兩疏同一卓見。

  “八代”是八個朝代。從漢到宋,總共有八個朝代,前後約有八百年,總有十二次翻譯。

  《甄解》雲:“凡于諸經中,傳譯之盛,無如今經。斯乃以出世正意,利益無邊故也。”日本道隱法師,唐朝時來中國留學,他爲《無量壽經》作了一個注解,就是《無量壽經甄解》。注解裏有這麼幾句話,“凡于諸經中”,就是佛經傳到中國來,所有一切經典,《無量壽經》翻譯最多,弘傳也最興盛,“無如今經”。爲什麼會這樣興盛?“斯乃以出世正意,利益無邊故也”,這是佛陀出世真正的意義。佛出現在這個世間,以什麼方法教導衆生?用《無量壽經》,所以《無量壽經》他講過很多遍。阿難尊者很忠實,佛每一次所講的,他都結集,因此梵文原本就有多種。這是阿難忠于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經。

  日僧峻谛法師著本經《會疏》雲:“凡于一切經中,傳譯盛然,無如今經。斯乃道理幽邃,利益最上故也。”“兩疏同一卓見”。《甄解》有這種認識,《無量壽經會疏》也有這個見解,與《甄解》差不多。他末後贊歎,這一部經“道理幽邃”。“幽邃”就是甚深的意思。“利益最上”,《甄解》說“利益無邊”。一切經、一切法門裏,講到功德利益,確實本經殊勝第一。一切經論都沒有辦法跟它相比。唯有深入經藏之後,才能體會得到。

  五、本經爲佛多次宣說,且誦習者多,梵本傳寫者多。梵本有多種,存沒詳略不同。

  此經若非“佛多次宣說”,則各種譯本不可能有那麼大的差異,于是古德判定必然是佛多次宣說。“且誦習者多”。依照此經方法修學的人多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時,修學念佛法門的人就很多。

  “梵本傳寫者多”。從前經本是靠手寫的,當然喜歡修這個法門,喜歡讀這部經,一定要去抄寫這部經。因此,《無量壽經》所寫的本子,比一切經都多。“梵本有多種”。梵文原本就有多種不同的版本。

  “存沒詳略不同”。譬如說“蓮花化生”一節,這個本子有,那個本子就沒有。這是“存沒”不同。因此,必須把所有不同的譯本都拿來看,才能看到一部圓滿的極樂境界。但是這許多版本,要去收集,的確非常困難。

  梵筴寫本又易脫落,故今諸譯本甚有差異。若細究存世之五譯,可推知當年梵筴,至少有叁種。必是所據之原梵本不同,方有此異耳。可見會集諸譯,實有必要。

  “梵筴”,講原本的梵文經典,是寫在貝多羅樹葉上,稱爲“貝葉經”。樹葉比紙張厚,一張寫四行,兩頭打洞,用繩子穿起來。繩子若斷了就易散失,丟一張、二張,就找不到了,所以本子很容易變成殘缺。我們讀經,忽然感覺文句底下應有經文,因後句接不上前句,知道這裏面有缺文。這是古書中常有的情形。“梵筴寫本又易脫落,故今諸譯本甚有差異”,就是講現存的五種版本(遺失的七種就不談了)的內容出入很大。有的本子講蓮花化生,有的本子沒有,諸如此類就很多。有的本子是四十八願,有的本子二十四願,有的本子叁十六願,出入很大!肯定是翻譯的人用的版本不相同。否則的話,四十八願不應該有這麼大的出入。這就證明,佛當年在世必定是多次宣說。

  “若細究存世之五譯,可推知當年梵筴,至少有叁種”。就現在五種譯本內容細看,其所依據,至少有叁種不同的梵文原本。“必是所據之原梵本不同,方有此異耳”,這是肯定說明五譯何以有如此大的差異,應是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說,阿難尊者多次結集。這是跟其他所有一切大乘經典不相同的地方。你能看到這部經的殊勝,佛當年對于念佛法門的重視,因此是佛度衆生的第一法門。

  “可見會集諸譯,實有必要”。後來的人,爲什麼要發心做會譯的工作?因爲看五種本子不方便,把五種本子會集在一起,看此一本,五種本子都看到了。這才方便!所以會集就非常的必要了,省了後人很多的不便。

  六、會校之本,自宋迄今,凡有四種:

  (一)《大阿彌陀經》。宋國學進士龍舒王日休校輯。

  王龍舒居士,“龍舒”是對他的尊稱。他姓王名日休。龍舒是地名,就是現在的安徽舒城,古時稱龍舒。他是龍舒人。後人對他尊敬,不稱他的名字,而稱他居住的地名,顯示此地出了這樣一位了不起的人。對一個人的贊歎,用地名是最恭敬的了。像清朝末年的李鴻章,大家尊稱他李合肥。他是合肥人。在佛門裏這樣的稱呼也很多,譬如智者大師,我們稱他智者。智者是他的號,當然不能稱名,稱名對他不恭敬。我們一般稱他“天臺大師”,這是稱地名,他的道場在天臺山。我們尊稱窺基大師,窺基是法相宗開山的祖師,稱他“慈恩大師”。慈恩是寺名,他的道場叫慈恩寺。最尊敬的稱呼是稱地名。我們稱龍舒,是對王日休居士最恭敬的稱呼。他有一本小冊子提倡淨土,從宋朝一直到今天都不衰,就是《龍舒淨土文》。這是他苦口婆心的勸導各行各業、男女老少,念佛求生淨土。流通面非常之廣,當然流通量也很大。

  龍舒居士雖然中了進士(中了進士,一般都作官),他是虔誠的佛教徒,他不作官,他在家學佛。他的家庭環境相當的富裕,所以他不作官。學佛、弘法、著書、講經。在一生中最偉大的工作,就是會集《無量壽經》。他會集的時候,以他的聲望、德行、地位,在五種原譯本中,唐譯的《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》,他沒有見到。所以,他的會集本是根據四種原本會集的。《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》裏還有一些重要經文,其他四種本子沒有的。由此可知,這個會集就很遺憾,采取的原本不完整,只有四種。在會集的時候,又免不了把原文的用字改了幾個。在他,改幾個字是沒有問題的,他改得比原譯更好,更容易懂,意思也不會失掉。但這一樁事情爲後人所诟病。

  印光大師對此就有批評。隨便改動經文,怕的是開了這個例子,以後的人看佛經看不懂,這個字恐怕是錯的,隨便把它改一下。我改一下,你改一下,改到後來經典就面目全非,不能看了。印光大師反對是這個道理,因此決不能改動。你如果有意見,可以在旁邊注明,這個字應該做什麼樣的字更通暢。注明可以,不能改動原文。這是後人對他不滿的地方。

  龍舒居士的成就非凡,他念佛的功夫是預知時至,曉得什麼時候走。他沒有生病,他是站著往生的。在臺灣看到,很多《淨土文》首頁有一個站著的畫像,就是王居士立化像(站著往生的)。這就證明會集不會有過失,會集要是有過失,他不能往生。會集是應當的,會集沒有過失,但是會集必須遵守會集的規矩。這一點,龍舒居士未能做得圓滿。但是他會集的本子,國人很喜歡。蓮池大師《彌陀經疏鈔》裏引用《無量壽經》的經文,至少有一半是王龍舒的會集本,就是《大阿彌陀經》的文;少數是引用其他原譯的經文。可見曆代的祖師大德對他的會集本也相當的贊歎,只是稍稍有一點瑕疵,還是美中不足。

  龍舒居士會集,花了叁年的時間,可見其真實謹慎。他從紹興叁十年到紹興叁十叁年(公元一一六O年至公元一一六二年),會集成《大阿彌陀經》,這個本子才流通。

  (二)《無量壽經》。清菩薩戒弟子彭際清節校。

  第二種《無量壽經》,經名沒有改。這不是會集,是彭際清的節校本,在臺灣有流通。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,經文是彭際清節校的原文,《起信論》是彭際清作的注解。彭居士是清朝乾隆時候的人。他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,地位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長,所以他是貴族出身。這個人非常聰明,實在講,也是再來人,不是普通人。他少年及第,沒有滿二十歲,就考中了進士。因爲家庭環境好,只做了很短時的官,以後不做了,專門學佛,在佛法上的成就非常殊勝。他是念佛往生的,《淨土聖賢錄》、《往生傳》上都有他的傳記。他在一生中,對淨宗最偉大的著…
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八 譯會校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