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八 译会校释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公元一四八年翻译的。跟支娄迦谶译经的时间很接近。

  (二)《无量清净平等觉经》二卷。曹魏沙门帛延译于洛阳白马寺。甘露三年戊寅。

  这是甘露三年(公元二五八年)翻译的。

  (三)《无量寿经》二卷。晋沙门竺昙摩罗密译。永嘉二年。

  晋朝永嘉二年(公元三O八年),沙门竺昙摩罗密译。竺昙摩罗密也译作竺法护,是同一个人。隋朝末年智者大师,虽然是天台宗的祖师,天台宗是在他手上建立的,他是念佛求生净土的。《往生传》里有智者大师的传记。智者在《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》中提到这个本子。由此可知,这个译本在唐朝初年还存在,唐朝以后这个本子才失传的。

  (四)《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》二卷。一名《乐佛土乐经》。一名《极乐佛土经》。东晋西域沙门竺法力译。恭帝元熙元年己未。

  它有别名,一名《乐佛土乐经》。“乐”是爱好的意思。一名《极乐佛土经》。东晋西域沙门竺法力译,公元四一九年。

  (五)《新无量寿经》二卷。东晋沙门佛陀跋陀罗译于道场寺。刘宋永初二年。

  这是在刘宋永初二年,公元四二一年翻译的。

  (六)《新无量寿经》二卷。宋凉州沙门宝云译于道场寺。永初二年。

  “宋”是刘宋。这两部经,是同一年在同一个地方翻译的。假如是一个原本,就没有必要再译。必然是梵文原本不同,才有重新再翻译的必要。这也足以证明梵文的原本传到中国不只一种,证明本经是佛多次宣说,阿难也多次结集。

  (七)《新无量寿经》二卷。宋罽宾国沙门昙摩罗密多译。元嘉年中。

  这也是刘宋(元嘉是公元四二四—四四一),但是翻译的年代不相同。不像前面二种,年代相同。此本是罽宾国沙门昙摩罗密多在元嘉年中翻译的。

  现在我们知道古代目录上有这七种,但是经都失传了。

  四、以上连现存者,总八代十二译。《甄解》云:“凡于诸经中,传译之盛,无如今经。斯乃以出世正意,利益无边故也。”《会疏》云:“凡于一切经中,传译盛然,无如今经。斯乃道理幽邃,利益最上故也。”两疏同一卓见。

  “八代”是八个朝代。从汉到宋,总共有八个朝代,前后约有八百年,总有十二次翻译。

  《甄解》云:“凡于诸经中,传译之盛,无如今经。斯乃以出世正意,利益无边故也。”日本道隐法师,唐朝时来中国留学,他为《无量寿经》作了一个注解,就是《无量寿经甄解》。注解里有这么几句话,“凡于诸经中”,就是佛经传到中国来,所有一切经典,《无量寿经》翻译最多,弘传也最兴盛,“无如今经”。为什么会这样兴盛?“斯乃以出世正意,利益无边故也”,这是佛陀出世真正的意义。佛出现在这个世间,以什么方法教导众生?用《无量寿经》,所以《无量寿经》他讲过很多遍。阿难尊者很忠实,佛每一次所讲的,他都结集,因此梵文原本就有多种。这是阿难忠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经。

  日僧峻谛法师著本经《会疏》云:“凡于一切经中,传译盛然,无如今经。斯乃道理幽邃,利益最上故也。”“两疏同一卓见”。《甄解》有这种认识,《无量寿经会疏》也有这个见解,与《甄解》差不多。他末后赞叹,这一部经“道理幽邃”。“幽邃”就是甚深的意思。“利益最上”,《甄解》说“利益无边”。一切经、一切法门里,讲到功德利益,确实本经殊胜第一。一切经论都没有办法跟它相比。唯有深入经藏之后,才能体会得到。

  五、本经为佛多次宣说,且诵习者多,梵本传写者多。梵本有多种,存没详略不同。

  此经若非“佛多次宣说”,则各种译本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差异,于是古德判定必然是佛多次宣说。“且诵习者多”。依照此经方法修学的人多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时,修学念佛法门的人就很多。

  “梵本传写者多”。从前经本是靠手写的,当然喜欢修这个法门,喜欢读这部经,一定要去抄写这部经。因此,《无量寿经》所写的本子,比一切经都多。“梵本有多种”。梵文原本就有多种不同的版本。

  “存没详略不同”。譬如说“莲花化生”一节,这个本子有,那个本子就没有。这是“存没”不同。因此,必须把所有不同的译本都拿来看,才能看到一部圆满的极乐境界。但是这许多版本,要去收集,的确非常困难。

  梵筴写本又易脱落,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。若细究存世之五译,可推知当年梵筴,至少有三种。必是所据之原梵本不同,方有此异耳。可见会集诸译,实有必要。

  “梵筴”,讲原本的梵文经典,是写在贝多罗树叶上,称为“贝叶经”。树叶比纸张厚,一张写四行,两头打洞,用绳子穿起来。绳子若断了就易散失,丢一张、二张,就找不到了,所以本子很容易变成残缺。我们读经,忽然感觉文句底下应有经文,因后句接不上前句,知道这里面有缺文。这是古书中常有的情形。“梵筴写本又易脱落,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”,就是讲现存的五种版本(遗失的七种就不谈了)的内容出入很大。有的本子讲莲花化生,有的本子没有,诸如此类就很多。有的本子是四十八愿,有的本子二十四愿,有的本子三十六愿,出入很大!肯定是翻译的人用的版本不相同。否则的话,四十八愿不应该有这么大的出入。这就证明,佛当年在世必定是多次宣说。

  “若细究存世之五译,可推知当年梵筴,至少有三种”。就现在五种译本内容细看,其所依据,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梵文原本。“必是所据之原梵本不同,方有此异耳”,这是肯定说明五译何以有如此大的差异,应是释迦牟尼佛多次宣说,阿难尊者多次结集。这是跟其他所有一切大乘经典不相同的地方。你能看到这部经的殊胜,佛当年对于念佛法门的重视,因此是佛度众生的第一法门。

  “可见会集诸译,实有必要”。后来的人,为什么要发心做会译的工作?因为看五种本子不方便,把五种本子会集在一起,看此一本,五种本子都看到了。这才方便!所以会集就非常的必要了,省了后人很多的不便。

  六、会校之本,自宋迄今,凡有四种:

  (一)《大阿弥陀经》。宋国学进士龙舒王日休校辑。

  王龙舒居士,“龙舒”是对他的尊称。他姓王名日休。龙舒是地名,就是现在的安徽舒城,古时称龙舒。他是龙舒人。后人对他尊敬,不称他的名字,而称他居住的地名,显示此地出了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。对一个人的赞叹,用地名是最恭敬的了。像清朝末年的李鸿章,大家尊称他李合肥。他是合肥人。在佛门里这样的称呼也很多,譬如智者大师,我们称他智者。智者是他的号,当然不能称名,称名对他不恭敬。我们一般称他“天台大师”,这是称地名,他的道场在天台山。我们尊称窥基大师,窥基是法相宗开山的祖师,称他“慈恩大师”。慈恩是寺名,他的道场叫慈恩寺。最尊敬的称呼是称地名。我们称龙舒,是对王日休居士最恭敬的称呼。他有一本小册子提倡净土,从宋朝一直到今天都不衰,就是《龙舒净土文》。这是他苦口婆心的劝导各行各业、男女老少,念佛求生净土。流通面非常之广,当然流通量也很大。

  龙舒居士虽然中了进士(中了进士,一般都作官),他是虔诚的佛教徒,他不作官,他在家学佛。他的家庭环境相当的富裕,所以他不作官。学佛、弘法、著书、讲经。在一生中最伟大的工作,就是会集《无量寿经》。他会集的时候,以他的声望、德行、地位,在五种原译本中,唐译的《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》,他没有见到。所以,他的会集本是根据四种原本会集的。《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》里还有一些重要经文,其他四种本子没有的。由此可知,这个会集就很遗憾,采取的原本不完整,只有四种。在会集的时候,又免不了把原文的用字改了几个。在他,改几个字是没有问题的,他改得比原译更好,更容易懂,意思也不会失掉。但这一桩事情为后人所诟病。

  印光大师对此就有批评。随便改动经文,怕的是开了这个例子,以后的人看佛经看不懂,这个字恐怕是错的,随便把它改一下。我改一下,你改一下,改到后来经典就面目全非,不能看了。印光大师反对是这个道理,因此决不能改动。你如果有意见,可以在旁边注明,这个字应该做什么样的字更通畅。注明可以,不能改动原文。这是后人对他不满的地方。

  龙舒居士的成就非凡,他念佛的功夫是预知时至,晓得什么时候走。他没有生病,他是站著往生的。在台湾看到,很多《净土文》首页有一个站著的画像,就是王居士立化像(站著往生的)。这就证明会集不会有过失,会集要是有过失,他不能往生。会集是应当的,会集没有过失,但是会集必须遵守会集的规矩。这一点,龙舒居士未能做得圆满。但是他会集的本子,国人很喜欢。莲池大师《弥陀经疏钞》里引用《无量寿经》的经文,至少有一半是王龙舒的会集本,就是《大阿弥陀经》的文;少数是引用其他原译的经文。可见历代的祖师大德对他的会集本也相当的赞叹,只是稍稍有一点瑕疵,还是美中不足。

  龙舒居士会集,花了三年的时间,可见其真实谨慎。他从绍兴三十年到绍兴三十三年(公元一一六O年至公元一一六二年),会集成《大阿弥陀经》,这个本子才流通。

  (二)《无量寿经》。清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节校。

  第二种《无量寿经》,经名没有改。这不是会集,是彭际清的节校本,在台湾有流通。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,经文是彭际清节校的原文,《起信论》是彭际清作的注解。彭居士是清朝乾隆时候的人。他父亲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,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,所以他是贵族出身。这个人非常聪明,实在讲,也是再来人,不是普通人。他少年及第,没有满二十岁,就考中了进士。因为家庭环境好,只做了很短时的官,以后不做了,专门学佛,在佛法上的成就非常殊胜。他是念佛往生的,《净土圣贤录》、《往生传》上都有他的传记。他在一生中,对净宗最伟大的著…

《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八 译会校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