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作就是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,作得很好。他采取康僧铠的本子,把康本艰涩的文字删掉,所以是节录的本子。由此可知,他依据的本子只是一本,其他的四本没有采取,不能算是会集。节校本文字通畅,我们念起来很舒服。这个本子华冈曾经印过,现在我们基金会重新排版流通。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,李老师、周邦道老居士都有序文介绍。
彭居士在佛教里还有一个别号,称“知归子”。归是归到西方极乐世界,他知道归。一般人还不晓得,他知道!他还有一个了不起的著作,就是《华严念佛三昧论》。看他这个著作,才晓得他对佛教研究的深度。《华严念佛三昧论》是修学《华严经》的方法。他将《华严经》里讲的二千多种修行的方法,都归到念佛法门,真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他用念佛方法。这部论,文字虽然不多,却是修学《华严经》方法里最精彩的。前年,黄念祖居士在北京讲过一遍,此地有录音带。黄居士发心讲这部论,韩馆长发心印这部论。现在有书,也有录音带,对于研修此一论典有很大的帮助。这是彭际清一生在净宗最大的贡献。
(三)《摩诃阿弥陀经》。清菩萨戒弟子承贯邵阳魏源会译。
这是一个会集本。邵阳在湖南。魏居士是邵阳人,他的名字叫魏源。承贯是他的号。通常称呼魏承贯。清朝咸丰年间人,距离我们比较近了。他是五种原译本都看到了。这个会集确实超过王龙舒的本子。真的是后后胜于前前。如果再次会集不能超过前人,就没有流通的价值。他的毛病,第一是取舍不当;第二是改动原本文字。所以,印光大师对这个本子有严厉的指责、批评。印老一指责,一批评,他的书就不容易流通了,实在是美中不足!印老也说,对于一个真正通达教理、念佛的人来讲,这个本子是有贡献的;就怕初学的人念了产生错误的观念。所以,对于老修有利益、有好处,不利于初学。这是印光大师对他的批评。这些本子,我都收在《净土五经读本》里,诸位同修都能看得到。
最后一种就是我们现在采取的本子。
(四)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》。民国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。
这也是会集本。夏老居士从民国二十一年发心,也是感觉到这部经在净宗来讲是非常重要。五种原译,在民国初年还是不容易看得到的,就是在台湾,也很不容易看到。台湾翻印《大藏经》,采用日本《大正藏》。好处是经书体积缩小了,容易收藏。缺点是字太小了,看起来伤眼睛。不像从前的木刻本《大藏经》,经文字体有寸楷那么大。以前《大藏经》是这样的,所以一部《大藏经》需要很大的空间收藏。我们图书馆这么大的一个房子,只能放一部《大藏经》。寺院的藏经楼就放一部《大藏经》。这么大的本子,看起来当然不伤眼睛。所以从前人不带眼镜,念书念一辈子也不要带眼镜。字大,不伤目力,而且是毛边纸,不会反光,不刺激眼神经。因此,版本分量就很大。
台湾在二十年前,这九种本子都能看到的,几乎没有一个人。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。李老居士是专弘净土的,原本与会集本,他总共只看过五种,算很不错了,还有四种没看过。道源老和尚一生在台湾弘扬净土,老法师一生所看过的只有三种,六种没有看过。你就晓得能见到九本多困难。老法师年岁大了,虽然《大藏经》印出来,因为字小,看经太伤眼力,也就不看了。现在人有福,我为了提倡这个会集本,特将此经九种本子搜集印成一册,诸位自己去比较,自己去看看。
夏老居士会集《无量寿经》是在民国二十一年开始。他会集的经过,诸位看梅光羲居士的序文、黄念祖居士的跋文,就知道他会集不是草率的,不是我们想像那么容易的。他为此事闭关三年,才会集成一个草本,就是二十一年到二十四年会集成。二十五年出版流通。初版流通分量当然不多,但是慈舟法师就根据初版在济南讲《无量寿经》。他有科判,我们都印出来了。科判依据的是初版。以后,夏老居士不断再修订、再校正,一直到十年之后,才完成了定本。定本是第四版,传到台湾来的就是第四版,以后再也没有改动了。三十九年,李老师在台中讲《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》,用的就是第四版,他的《眉注》就是用这个本子。
从开始会集,十年才成定本,可见确实是不容易。我们从慈舟法师的科判里能看到初版大概的样子。以后不断订正的痕迹,也从科判上能看得出来。我得到这份科判之后,决定附在经后流通,这是非常有价值的。特别是在台湾弘扬净宗的有二位大德,台湾同胞对他们都很敬仰,一是道源老和尚,一是忏云法师。两位都是慈老的学生,现在看看他们老师的科判,老师对这部经的肯定,对这部经的弘扬,有助于我们对这个会集本的信心。从前我们听说有科判,不晓得在那里。真正难得,幸好黄老居士还保存著一份,他交给我,我这才广为流通,实在是非常希有,真正可贵。
因为印祖对前三种会集节校本子的批评、瑕疵、不圆满,因此夏老居士发心重新会集。会集取舍的精当,确实超过了前人,这是为佛教界所公认的。文字方面,字字句句都是原译本的原文,一个字不敢改。可惜他这个本子出来之后,印光大师往生了。如果印光大师看到这个本子,也许就点头,这个本子不错,可以流通了。我在《净土五经读本》序文里,提到这一桩事。我们今天为什么把九种本子合印在一起供养诸位,目的就是使大家对这个本子产生坚定的信心。印祖所批评的,这个本子里没有;王本、彭本跟魏本里有。印祖批评的,过去三家的弊病,在这本里找不到。大家知道这个事实真相,才知道这个会集本就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,念这一本,五种原译本都念到了。如果你觉得这是后来人的会集,不太可靠,念五种原译本就等于念这一个本子。念这一个本子就等于念五种原译本。你愿意精简一点,就念这本;你愿意繁多,就念五种原译本。总共现存五种原译本、四种会校本—《无量寿经》九种不同的版本。这是我们修学净土最根本依据的经典。
七、本经注释:
(一)《无量寿经义疏》六卷。隋净影寺沙门慧远撰疏。
这个本子在台湾有流通,而且很广,一共有六卷。慧远法师,跟净宗初祖远公大师同名。初祖生在东晋,他是生在隋朝,相去好几百年。历史上称他小慧远,也称他净影法师。这是对他的尊称,因为他住在净影寺。
(二)《无量寿经义疏》。唐嘉祥寺吉藏撰。
吉藏大师的注解非常精简,所注的文字还没有原文多。他们二人都是采取康僧铠的本子。吉藏的《义疏》从前在大陆有木刻单行本流通,流通量很少。
(三)《无量寿经义述文赞》三卷。新罗沙门憬兴著。
新罗就是现在的韩国。憬师是唐朝时候在中国留学,对于净宗很有研究,也是修行净土的一位法师。他著有《无量寿经》的注解。
(四)《无量寿经宗要》一卷。新罗沙门元晓撰。
元晓也是唐代新罗国的高僧。最近韩国有电视连续剧“元晓大师传”,也有影带流通,很受大众欢迎。他是唐代在中国留学,大概都是跟善导大师学的,对韩国的佛教很有贡献。
(五)《游心安乐道》一卷。新罗元晓撰。
元晓大师的这一卷著作,也是《无量寿经》的介绍。
《无量寿经》在近代也有一个注解,是台湾性凡法师著的。他也是依康僧铠的译本,是最近写出来,最近流通的。性凡法师没有出家之前,在基隆开一家书店,他是自由书店的老板。我跟他很熟。出家之后,他曾经跟忏云法师一段很长的时期。作居士的时候,对于净宗就很用心的修学。出家之后,这么多年来,必有修学心得,著作大经注解流传后世,嘉惠后学,是很难得的,也很希有。不过他的见解,还是依照印光大师,一定要读原译本,不赞成读会集本。我是赞成读会集本,参考五种原译本及各种会校本。我们有这么一点见解上的不相同。
(六)日本则有了惠、峻谛、道隐、观彻等数十种之多,远超我国。
在《卍字续藏》里可以看到,日本人对于《无量寿经》的注解,有二十多种。比我们中国人的著述要多得多。大多数日本人著作都是在宋以前,这是非常希有,可见日本在唐宋的时候,净宗兴盛,这都是受善导大师的影响。以上是介绍原译本的注解。
八、注释大经校会本者,共有五种:
“大经”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是净宗的大经。如果不是净宗,一般称“大经”,是称《华严经》。
(一)《无量寿经起信论》三卷。清初彭际清作。
(二)《无量寿经笺注》二卷。清末丁福保作。
这两种本子在台湾都有流通,而且流通量都很大。丁福保的笺注,经文是采取彭际清的节校本。
(三)《佛说摩诃阿弥陀经衷论》清末正定王耕心作。
这一部会集本的注解,是清末光绪年间正定王耕心作的,他是依魏承贯的会本。印祖对他的注解有严厉的批评。松山寺出版的净土丛书中收有此书。黄念祖居士把他收藏仅存的木刻版本拷贝送到台湾,将来也可以印出来,提供我们作参考。
(四)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眉注》。民国李炳南作。
这个本子是李老师于一九五O年在台中的讲经笔记,就是注在经文的旁边,注得很简单,非常扼要,注得很好。字也写得好,都是亲自写的毛笔字。我们依照原本,把它印出来,就是诸位现在看到的。
(五)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》四卷。民国黄念祖解。
以上两种注解都是依夏莲居居士的会集本。黄老居士的注解,我们得到之后即在台湾流通,已经印过两版了。现在老居士又重新校过一遍,内容再次修正,不妥当的删除,而且又加了一些材料。他告诉我,以后不再改了,就作为定本。我交给佛陀教育基金会,大概明年可以印出来。因为跟初版的出入很多,没有办法用初版来改正,必须重新制版。这就是定本,可以大量流通了。以后再印,要印后面这个定本。
讲到此处,已经把这部经翻译、会集、节校、注解,都给诸位介绍了。下次就要跟诸位讲经题。经题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,像一篇文章一样,这是题目。题目是全经的纲领。知道题目,这一部经的内容就知道一个大概了。
《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八 译会校释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