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八 譯會校釋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作就是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,作得很好。他采取康僧铠的本子,把康本艱澀的文字刪掉,所以是節錄的本子。由此可知,他依據的本子只是一本,其他的四本沒有采取,不能算是會集。節校本文字通暢,我們念起來很舒服。這個本子華岡曾經印過,現在我們基金會重新排版流通。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,李老師、周邦道老居士都有序文介紹。

  彭居士在佛教裏還有一個別號,稱“知歸子”。歸是歸到西方極樂世界,他知道歸。一般人還不曉得,他知道!他還有一個了不起的著作,就是《華嚴念佛叁昧論》。看他這個著作,才曉得他對佛教研究的深度。《華嚴念佛叁昧論》是修學《華嚴經》的方法。他將《華嚴經》裏講的二千多種修行的方法,都歸到念佛法門,真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他用念佛方法。這部論,文字雖然不多,卻是修學《華嚴經》方法裏最精彩的。前年,黃念祖居士在北京講過一遍,此地有錄音帶。黃居士發心講這部論,韓館長發心印這部論。現在有書,也有錄音帶,對于研修此一論典有很大的幫助。這是彭際清一生在淨宗最大的貢獻。

  (叁)《摩诃阿彌陀經》。清菩薩戒弟子承貫邵陽魏源會譯。

  這是一個會集本。邵陽在湖南。魏居士是邵陽人,他的名字叫魏源。承貫是他的號。通常稱呼魏承貫。清朝鹹豐年間人,距離我們比較近了。他是五種原譯本都看到了。這個會集確實超過王龍舒的本子。真的是後後勝于前前。如果再次會集不能超過前人,就沒有流通的價值。他的毛病,第一是取舍不當;第二是改動原本文字。所以,印光大師對這個本子有嚴厲的指責、批評。印老一指責,一批評,他的書就不容易流通了,實在是美中不足!印老也說,對于一個真正通達教理、念佛的人來講,這個本子是有貢獻的;就怕初學的人念了産生錯誤的觀念。所以,對于老修有利益、有好處,不利于初學。這是印光大師對他的批評。這些本子,我都收在《淨土五經讀本》裏,諸位同修都能看得到。

  最後一種就是我們現在采取的本子。

  (四)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。民國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。

  這也是會集本。夏老居士從民國二十一年發心,也是感覺到這部經在淨宗來講是非常重要。五種原譯,在民國初年還是不容易看得到的,就是在臺灣,也很不容易看到。臺灣翻印《大藏經》,采用日本《大正藏》。好處是經書體積縮小了,容易收藏。缺點是字太小了,看起來傷眼睛。不像從前的木刻本《大藏經》,經文字體有寸楷那麼大。以前《大藏經》是這樣的,所以一部《大藏經》需要很大的空間收藏。我們圖書館這麼大的一個房子,只能放一部《大藏經》。寺院的藏經樓就放一部《大藏經》。這麼大的本子,看起來當然不傷眼睛。所以從前人不帶眼鏡,念書念一輩子也不要帶眼鏡。字大,不傷目力,而且是毛邊紙,不會反光,不刺激眼神經。因此,版本分量就很大。

  臺灣在二十年前,這九種本子都能看到的,幾乎沒有一個人。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。李老居士是專弘淨土的,原本與會集本,他總共只看過五種,算很不錯了,還有四種沒看過。道源老和尚一生在臺灣弘揚淨土,老法師一生所看過的只有叁種,六種沒有看過。你就曉得能見到九本多困難。老法師年歲大了,雖然《大藏經》印出來,因爲字小,看經太傷眼力,也就不看了。現在人有福,我爲了提倡這個會集本,特將此經九種本子搜集印成一冊,諸位自己去比較,自己去看看。

  夏老居士會集《無量壽經》是在民國二十一年開始。他會集的經過,諸位看梅光羲居士的序文、黃念祖居士的跋文,就知道他會集不是草率的,不是我們想像那麼容易的。他爲此事閉關叁年,才會集成一個草本,就是二十一年到二十四年會集成。二十五年出版流通。初版流通分量當然不多,但是慈舟法師就根據初版在濟南講《無量壽經》。他有科判,我們都印出來了。科判依據的是初版。以後,夏老居士不斷再修訂、再校正,一直到十年之後,才完成了定本。定本是第四版,傳到臺灣來的就是第四版,以後再也沒有改動了。叁十九年,李老師在臺中講《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,用的就是第四版,他的《眉注》就是用這個本子。

  從開始會集,十年才成定本,可見確實是不容易。我們從慈舟法師的科判裏能看到初版大概的樣子。以後不斷訂正的痕迹,也從科判上能看得出來。我得到這份科判之後,決定附在經後流通,這是非常有價值的。特別是在臺灣弘揚淨宗的有二位大德,臺灣同胞對他們都很敬仰,一是道源老和尚,一是忏雲法師。兩位都是慈老的學生,現在看看他們老師的科判,老師對這部經的肯定,對這部經的弘揚,有助于我們對這個會集本的信心。從前我們聽說有科判,不曉得在那裏。真正難得,幸好黃老居士還保存著一份,他交給我,我這才廣爲流通,實在是非常希有,真正可貴。

  因爲印祖對前叁種會集節校本子的批評、瑕疵、不圓滿,因此夏老居士發心重新會集。會集取舍的精當,確實超過了前人,這是爲佛教界所公認的。文字方面,字字句句都是原譯本的原文,一個字不敢改。可惜他這個本子出來之後,印光大師往生了。如果印光大師看到這個本子,也許就點頭,這個本子不錯,可以流通了。我在《淨土五經讀本》序文裏,提到這一樁事。我們今天爲什麼把九種本子合印在一起供養諸位,目的就是使大家對這個本子産生堅定的信心。印祖所批評的,這個本子裏沒有;王本、彭本跟魏本裏有。印祖批評的,過去叁家的弊病,在這本裏找不到。大家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才知道這個會集本就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,念這一本,五種原譯本都念到了。如果你覺得這是後來人的會集,不太可靠,念五種原譯本就等于念這一個本子。念這一個本子就等于念五種原譯本。你願意精簡一點,就念這本;你願意繁多,就念五種原譯本。總共現存五種原譯本、四種會校本—《無量壽經》九種不同的版本。這是我們修學淨土最根本依據的經典。

  七、本經注釋:

  (一)《無量壽經義疏》六卷。隋淨影寺沙門慧遠撰疏。

  這個本子在臺灣有流通,而且很廣,一共有六卷。慧遠法師,跟淨宗初祖遠公大師同名。初祖生在東晉,他是生在隋朝,相去好幾百年。曆史上稱他小慧遠,也稱他淨影法師。這是對他的尊稱,因爲他住在淨影寺。

  (二)《無量壽經義疏》。唐嘉祥寺吉藏撰。

  吉藏大師的注解非常精簡,所注的文字還沒有原文多。他們二人都是采取康僧铠的本子。吉藏的《義疏》從前在大陸有木刻單行本流通,流通量很少。

  (叁)《無量壽經義述文贊》叁卷。新羅沙門憬興著。

  新羅就是現在的韓國。憬師是唐朝時候在中國留學,對于淨宗很有研究,也是修行淨土的一位法師。他著有《無量壽經》的注解。

  (四)《無量壽經宗要》一卷。新羅沙門元曉撰。

  元曉也是唐代新羅國的高僧。最近韓國有電視連續劇“元曉大師傳”,也有影帶流通,很受大衆歡迎。他是唐代在中國留學,大概都是跟善導大師學的,對韓國的佛教很有貢獻。

  (五)《遊心安樂道》一卷。新羅元曉撰。

  元曉大師的這一卷著作,也是《無量壽經》的介紹。

  《無量壽經》在近代也有一個注解,是臺灣性凡法師著的。他也是依康僧铠的譯本,是最近寫出來,最近流通的。性凡法師沒有出家之前,在基隆開一家書店,他是自由書店的老板。我跟他很熟。出家之後,他曾經跟忏雲法師一段很長的時期。作居士的時候,對于淨宗就很用心的修學。出家之後,這麼多年來,必有修學心得,著作大經注解流傳後世,嘉惠後學,是很難得的,也很希有。不過他的見解,還是依照印光大師,一定要讀原譯本,不贊成讀會集本。我是贊成讀會集本,參考五種原譯本及各種會校本。我們有這麼一點見解上的不相同。

  (六)日本則有了惠、峻谛、道隱、觀徹等數十種之多,遠超我國。

  在《卍字續藏》裏可以看到,日本人對于《無量壽經》的注解,有二十多種。比我們中國人的著述要多得多。大多數日本人著作都是在宋以前,這是非常希有,可見日本在唐宋的時候,淨宗興盛,這都是受善導大師的影響。以上是介紹原譯本的注解。

  八、注釋大經校會本者,共有五種:

  “大經”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是淨宗的大經。如果不是淨宗,一般稱“大經”,是稱《華嚴經》。

  (一)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叁卷。清初彭際清作。

  (二)《無量壽經箋注》二卷。清末丁福保作。

  這兩種本子在臺灣都有流通,而且流通量都很大。丁福保的箋注,經文是采取彭際清的節校本。

  (叁)《佛說摩诃阿彌陀經衷論》清末正定王耕心作。

  這一部會集本的注解,是清末光緒年間正定王耕心作的,他是依魏承貫的會本。印祖對他的注解有嚴厲的批評。松山寺出版的淨土叢書中收有此書。黃念祖居士把他收藏僅存的木刻版本拷貝送到臺灣,將來也可以印出來,提供我們作參考。

  (四)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眉注》。民國李炳南作。

  這個本子是李老師于一九五O年在臺中的講經筆記,就是注在經文的旁邊,注得很簡單,非常扼要,注得很好。字也寫得好,都是親自寫的毛筆字。我們依照原本,把它印出來,就是諸位現在看到的。

  (五)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》四卷。民國黃念祖解。

  以上兩種注解都是依夏蓮居居士的會集本。黃老居士的注解,我們得到之後即在臺灣流通,已經印過兩版了。現在老居士又重新校過一遍,內容再次修正,不妥當的刪除,而且又加了一些材料。他告訴我,以後不再改了,就作爲定本。我交給佛陀教育基金會,大概明年可以印出來。因爲跟初版的出入很多,沒有辦法用初版來改正,必須重新製版。這就是定本,可以大量流通了。以後再印,要印後面這個定本。

  講到此處,已經把這部經翻譯、會集、節校、注解,都給諸位介紹了。下次就要跟諸位講經題。經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,像一篇文章一樣,這是題目。題目是全經的綱領。知道題目,這一部經的內容就知道一個大概了。

  
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八 譯會校釋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