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礙,所以這是妄念,不可以有的。老老實實念這句阿彌陀佛,念到功夫到家的時候,一心不亂就自然現前。只要功夫深,境界必定會顯現。你不要著急,急不得的,愈急愈遠去了。這要注意,前面跟諸位講的“離相”以及“幻滅”,這些開示都非常重要。
真正想明心見性,真正想成就佛道,一定要從這裏入門。真正佛法不在經典上,但也不離經典。國內外有不少同修來找我,希望我辦個佛學院。我說:“我很久就有這意思,但是找不到學生。”
真正佛學院從那裏下手?不是從研究經典,也不是講解經典。我給你一本《無量壽經》,一天念十二遍,念上叁年。我是這樣教學法。今天講到這裏,你們會體會到。叁年中不要看文字,把心定下來。定叁年之後,再聽我講經,會開悟的。沒有叁年修定的功夫,你聽我講經,聽一輩子,都是聽皮毛,不會開悟的。所以,學佛必要有禅定的基礎。
禅宗沒有得到禅定以前,不准聽開示的,最低限度要得禅定。教下也是如此,五年學戒,就是五年讀經。老師給你一部經,你去念五年,五年心念定了,才有資格去聽講,也可以參與講經的講席,很容易開悟。反觀我們現在的講席,講了這麼多年,一個開悟的人都沒有。大家就應當覺悟,原因在什麼地方。病根找到了,從根本上消除還來得及,不是來不及。
我以前也說過,也許過一、二年,我會辦個佛學院。什麼人有資格來參加?我過去講過,要念叁千遍《無量壽經》,這是最少的。你們有沒有念過叁千遍,我也不曉得。你一遍沒念過,來告訴我,已經念了叁千遍了,我又不能不收你,所以我要考試。怎麼考法?把《無量壽經》從頭到尾默寫一遍,錯一個字扣一分,八十分及格錄取。換句話說,錯二十一個字,這學生就不取了。這是訓練大家的清淨心。學生出家、在家,可以不拘束。
從前李老師在臺中,他只辦了兩年經學班。學生都不住在那裏,是通學的。一個星期上兩天課,兩年中訓練了二十多位講經說法的人才。我們可以仿照他的辦法,但是我錄取的條件,比李老師的提高了,成就一定超過李老師教導的水平。所以這一段時間,留給諸位同修作預備。你們真的要有幾個人念了叁千遍《無量壽經》,可以寫到不超過二十個錯字,來告訴我,我們就可以開班了。
四、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離故無相,即故無不相。不得已強名實相。
這叁句總結前面的意思。“離一切相”,“離”是心離,就是不著一切相。要你不執著一切相,不去分別一切相。
“即一切法”就是實相。“凡所有相,皆是實相”。你見到十法界依正莊嚴,皆是實相。因爲你見到業因果報刹那九百生滅,皆是“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”,能把事實真相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的。我們今天看不出來,就是把這一切相當作真的,執著以爲是真實的,不知道這些相是心識所變現的相續幻相。所以,離相是離心裏的妄想、執著。然後看十法界依正莊嚴,沒有一法不是真如本性。真是所謂“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”。你把金拿來我看看,隨手拈來皆是,沒有一樣不是的。
“離故無相,即故無不相”。體、相、用是一非二,故離即是一,離即同時。“不得已強名實相”,實在講,諸佛如來給一切衆生說法,是不得已勉強而說的。所以,決定不可以執著言說、名相;不可以用心思去想佛講的是什麼意義。你永遠想不到的,不想就得到了,想就得不到。
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裏,跟我們說得很明白,教我們學習的態度:
第一、“離言說相”。不要執著佛說法的言語。
第二、“離名字相”。佛經裏有很多專有名詞、術語,不要執著它。
第叁、“離心緣相”。不要去想它的意思。這樣聽經是在修定。定能開慧,所以一聽就開悟了。心要不定,聽的時候在分別、想像、思惟,這是不會開悟的。“悟”是從定心裏發的。所以,馬鳴菩薩教我們聽經,聽經也是修定,定裏自然有慧。
五、論雲:“莊嚴佛土功德成就,莊嚴佛、菩薩、功德成就,此叁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。”
這是《往生論》裏,對西方極樂世界依正的贊歎。“莊嚴”就是美好到了極處。此地講的叁種莊嚴:佛土功德莊嚴,是贊歎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,贊歎國土世界。後面兩句,贊歎西方世界的人物。佛是導師,菩薩是大衆。西方極樂世界除佛之外,皆是菩薩,是純一菩薩法界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即使下下品往生,也是菩薩,而且是菩薩中第一殊勝的普賢菩薩。諸位要知道,普賢菩薩不是一個人,普賢菩薩是通號。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人皆是普賢菩薩,共有五十一個階級。好像學校班級一樣,菩薩是學生,有一年級,二年級,叁年級,四年級,一直到五十一年級,都是大乘圓教的五十一位普賢菩薩。再往上去就成佛了,畢業就是成佛了。這是說“佛、菩薩、功德成就”,極力贊歎西方世界依正莊嚴。
這樣殊勝的莊嚴從那裏來的?就是“願心莊嚴應知”。這“願心”是雙關的。第一是阿彌陀佛的願心,四十八願的成就。第二是一切念佛往生的人,都是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作爲自己的本願,是這樣成就的。諸位念佛,有沒有發四十八願?除非經念得很熟的人,否則四十八願記不清楚,焉能自心而發。
“略說入一法句故;一法句者,謂清淨句。清淨句者,謂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故。”
不但把四十八願歸納成一句。實在講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,無量劫中所宣說的一切法門也都歸納“一法句”。“一法句”是“清淨句”就是“真實智慧無爲法身”。
“真實智慧,無爲法身”是什麼?就是一句“南無阿彌陀佛”。這才給諸位交代清楚了。所以,這一句“阿彌陀佛”的功德真正不可思議。我們臺灣多少人念這句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究竟有什麼功德,他不曉得,沒人說得出來。所以,念佛的人聽到有別的法門,他的心就動搖了。聽說別的法門馬上有感應,有神通,又放光,又離地叁尺,于是阿彌陀佛不念了,就改學那個去了。
黃念祖居士一再呼籲、提醒諸位同修,念佛的人要老老實實念這句“阿彌陀佛”,不要求感應,不要求神通,也不要求禅定,我們的心才會清淨,才會得真實的利益。對于這一句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能理解幾分,自然就不會動搖,就信心清淨,信心堅固。須知這一句阿彌陀佛,就是真實智慧,清淨法身。
此論直顯事理無礙之一真法界。
《往生論》是天親菩薩修淨土的心得報告。他的文字不多,但有相當的深度,不太容易看懂。昙鸾法師有很詳細的注解,注得非常好。昙鸾法師也是專念彌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,是淨宗了不起的一位大德,他是東晉南北朝時代的人。這是贊歎這部論,直捷顯示事理無礙的一真法界。
即事而真,當相即道。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,一一皆是真實智慧無爲法身,一一即是實相。
諸位同修讀了這一段文就能明了,念這句“阿彌陀佛”,就是念“實相”,就是念“真實智慧”,就是念“無爲法身”。你一到西方,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的境界就現前,這種受用還得了!我們今天念佛,得不到這個受用,是念得不如法。不懂理論,不懂方法,所以念佛收不到這效果。如果理論明白了,方法也搞清楚,可以說,這境界在沒有往生之前就可以得到,漸漸契入相似的實相。雖然不是真實的,能達到相似的實相,條件是要“心地清淨,放下萬緣”。
“放下萬緣”就是前面講“離一切虛妄相想”。一切五欲六塵,不再牽挂,功夫才能做到相似。若還是牽挂五欲六塵,還是不斷妄想,這境界達不到。得到這樣的境界不但決定往生,而且可以隨意往生,想什麼時候走,就可以什麼時候往生;還可以做到自在往生,站著走也行,坐著走也行,什麼方式走都可以。這才曉得功德的確殊勝,就看我們自己努力了。
故雲本經以實相爲體也。
釋迦牟尼佛就是依實相之理而說出此經,所以這部經決定可靠,句句真實。下面一節引用蕅益大師《彌陀經要解》的一段話來作證明。《阿彌陀經》跟本經是同部,所以《阿彌陀經》的注解,也可以說是《無量壽經》的注解,無二無別。
六、《要解》雲:“實相無二,亦無不二。”
“無二”就是不異,沒有兩樣。是從體上,從本性上說的。“亦無不二”,是從相上說的。“無不二”就是森羅萬象,從現象上說的。但是“體”、“相”是一。從“體”上看一切萬法是同,沒有不一樣。從“相”上看,一切萬法個個不相同。必須從兩面看,才能看到真相,看一面都會看錯。不可以執著一面,要面面都看到,所以體、相、用叁方面都觀察清楚,對于真相才能了解。我們世人,往往只看到一面,執著這一面,排斥另外一面。
像這茶杯蓋,要是這樣拿,我問你,是凸出來還是凹進去的?你們這邊說凸出來,那邊說凹進去的,兩邊人就會打架。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,再轉一面看看,原來是這樣的,才恍然大悟。所以,今天一切爭執,都是看到一面,沒有看完全。看完全了,一切法沒有不圓融的。這叫偏見、陋執,帶來無窮的災難。實在講,很冤枉。佛說一切衆生“迷惑顛倒”,又說一切衆生是“可憐愍者”。真正可憐!本來沒有事情,天下太平,因爲執著錯誤的見解而造業,所以佛法教我們要面面觀察。
“是故舉體作依作正,作法作報,作自作他。”
“體”就是無相的實相。依報、正報都是無相的實相變現出來的,都是以此爲本體的。
“作法作報”。“法”是法身。“報”是報身。這是講佛的叁身,法身也好,報身也好,應化身也好,皆是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。
“作自作他”。“自”是自己。除了自己以外是別人。身體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外面的一切人物還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所以自他不二。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何必作冤家對頭。好像我們身體,五個手指是一體的。現在他忘了,以爲各個獨立,彼此要打架,要爭權奪利,你看這冤枉不冤…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二 本經體性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