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我們每個人希望壽命長久,永遠不衰、不死、不變。佛說這些是一切衆生應該得到的,你只要用真心,沒有一樣不稱心如意。所以,西方極樂世界人的壽命長遠,相貌之好,我們無法想像。我們今天想佛的相好,是叁十二相,八十種好,在西方極樂世界講這還是“劣應身”。
極樂世界人相之好,經上形容“佛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”,佛如是,所有一切往生的人,個個如是。爲什麼?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同佛壽命,同佛相好,依正莊嚴,沒有一樣不相同的。他們用一心,所以他們的“知見”是正知正見。我們用叁心二意,我們的“知見”是邪知邪見。不一樣就在這地方。
如果肯承認自己的“知見”是邪知邪見,這人開始覺悟了。覺悟之後,就要把知見修正。從那裏修起?從一心修起。先修一心,一心就是禅定。使自己心裏遠離一切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遠離一切憂慮、牽挂,恢複到心地清淨。經雲,“不取于相,如如不動”;“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”。這是真正修行。
“修行”絕對不是要知道很多經典。“修行”是著重在心地清淨。若心清淨,一接觸經典就能通達。那時候知經就多了,不像我們現在研究經典這麼苦,費盡了心思,都想不通。到那時候一接觸,不必思想就通了。因爲佛所說的一切經,是由清淨心中自然流露;我心若清淨,自然感通。
我們的清淨心,跟佛心沒有兩樣。佛所說的一切經,等于自己說的一樣,那有自己不懂的道理!而是佛心清淨,我們心不清淨,所以佛說的,我們不懂。怎麼猜,怎麼想,都不懂,原因在用心不一樣。現在我們知道此心是妄心,所以不要用它,從今以後要用真心。
“開明本心,同佛知見”。只要清淨心恢複,就是成佛。“等成正覺”,就是佛常講的正等正覺。雖然還沒達到無上,但確實是正等正覺。必須要記住,正等正覺就是心裏沒有妄想、執著、煩惱。若心裏還有妄想、執著,還有貪、嗔、癡、慢,這是凡夫,不是佛菩薩。佛菩薩心裏決定沒有染著。所以,我們修行要特別注意斷煩惱、斷習氣。本宗的方法,要我們“一向專念”。
前面這兩條,說明大教的緣起,也就是四弘誓願裏的“衆生無邊誓願度”。佛菩薩大慈大悲度衆生,出現在世間。下文就要說本宗的興起,特別是這部《無量壽經》。
(叁)本經興起因緣亦複如是。經雲:“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, 說誠谛語。”可見與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同爲一大事因緣也。
“大事因緣”四字,在一切經裏很少講到,《法華經》上有,《華嚴經》上有,《無量壽經》上也有。由此可知,這叁部經是平等的,是一乘圓教,究竟圓滿的大法。叁部經比較,《無量壽經》文少,容易受持。《法華經》文長,《華嚴經》更長。在現前的社會,大家工作非常忙碌,沒有時間受持大經。這部的分量恰到好處,不太長,也不算短,所以便利受持。受持本經無異于受持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。後面我們會談到,它是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的精華。
古德依本經的經文來說明,這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,“我觀如是利益”。“我”是釋迦牟尼佛自稱。釋迦牟尼佛說他觀察如是利益。“如是”指本經所說。“利益安樂”指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超過華藏世界。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,極樂世界等于一真法界裏最繁華、最好的一個地區。釋迦牟尼佛看到了。佛不诳語,絕對不欺騙我們。這“大事因緣”四字,雖然同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,可是意思比這兩部經還要增上。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的大事因緣是一般的,本經的大事因緣是特別的。
“說誠谛語”。“谛”是谛實。“誠”是誠懇。實在沒有一字、一句是虛假的。“誠谛語”說的是那些?就是這部《無量壽經》。《無量壽經》字字句句皆是如來的誠谛語。可見與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同爲一大事因緣,而且是超過此二部大經。
(四)《疏鈔》雲:“今但一心持名,即得不退。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。”
念佛法門的殊勝無比,從這裏得到證明。若能體會得到,佛在這部經教我們“一心持名”,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。若能一心持名,不必到西方極樂世界才圓證叁不退,現在就證叁不退。真是不可思議,所以蓮池大師講“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”。“自心”就是一心。“究竟成佛”就是持名“南無阿彌陀佛”。南無阿彌陀佛,就是“自心究竟成佛”。
“若能谛信,何須遍曆叁乘,久經多劫。”
“若能谛信”,這一句是關鍵,就看你能不能真正相信。“谛”是谛實。你若是真實的相信,“何須遍曆叁乘”,就不須次第漸修。“叁乘”表示次第修學,從聲聞、小乘,再進入大乘,菩薩五十一個位次,逐漸的修學。
“遍曆叁乘,久經多劫”是講所學的廣博,學得多,時間長。佛在經上一般說是叁大阿僧祇劫。但在《華嚴》上講的時間就更長,不只叁個阿僧祇劫,而是無量阿僧祇劫,才修得成功。“久經多劫”是對這法門不信的人,他要遍曆叁乘,久修多劫。如果對這法門真正相信的人,那就正如底下所講的:
“不越一念,頓證菩提,豈非大事。”
這裏講的“大事”,的確不同于《法華》、《華嚴》講的大事因緣。蓮池大師爲我們點出“一念”,但憑一句“南無阿彌陀佛”,你就頓證無上菩提。
我在講席中一再勸勉同修,一生依《無量壽經》,決定是上上根人。還有人來問我,淨土五經怎麼念法?念五經,就是中等根性的人。若五經還不夠,還要念其他的經論,那是下等根性的人。再要念多了,往生就靠不住,就去不了。即使念五經,從《無量壽經》念起,至少要把《無量壽經》念叁千遍,再去念其他的經典。把根紮穩了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把握了,再去涉獵其余經典,這是可以的。要是你往生的把握都沒有,再去學許多經典,那是打閑岔,是夾雜,是不清淨。這是一定要警覺的。
可見淨宗正是直指頓超之法,以念佛心,入佛知見。
以前只知道禅宗是直指人心,頓超的法門;不知道淨宗也是的。淨宗的“直指頓超”,超越禅宗。
有不少同修讀過“叁生石”的故事。圓澤禅師實在了不起,他的禅定功夫,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。他知道自己來生到那裏投胎,知道投胎的地點,知道自己來生的父母。有這樣的能力,還是免不了輪回。圓澤禅師的確不是普通人,他跟老朋友預約,來世(投胎)十二年之後在西湖見面,他沒有爽約。這樣的功夫,還是出不了叁界,依舊不免輪回。如果他谛信念佛法門,必定上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作佛了,跟釋迦、彌陀佛一樣,分身無量,普度衆生。
禅宗裏,曆史上有記載的,如蘇東坡就是五祖戒禅師的後身,是禅宗了不起的大德,一轉世去作官了,享受人間富貴。這種事大有人在。淨宗就是“直指頓超”,確實超越了禅宗。禅宗到大澈大悟,明心見性,如果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他還是有退轉。經上說得很清楚,七地以前都有退轉,真正不退轉是八地菩薩。八地是不動地,才真正不退轉。
“以念佛心,入佛知見”。佛知見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。你問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?一部《無量壽經》就是“南無阿彌陀佛”的注解。所以,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就是念一部完整的《無量壽經》。八十卷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就是《無量壽經》的注解。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我們今天稱作《大藏經》,就是《華嚴經》的注解。這一句阿彌陀佛,就是全部的《大藏經》。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,一法不漏,乃至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,在十方世界教化一切衆生所說一切法,也離不開一句“南無阿彌陀佛”。幾個人知道這句佛號有這麼大的功德,有這麼深廣的義理。我們雖然天天念,沒有發覺到佛號對我們有什麼好處,原因是你念得不如法,你不是一心稱念。“一心稱念”,才是如法。
本經告訴我們“一心專念”,這就如法了。念這句阿彌陀佛,同時還念其他的,這就是打妄想,把別的摻雜在一起念,所以效果不明顯。果然一心稱念,效果功德不可思議。世出世間極重的罪障,一句佛號都能消除。拜八十八佛、拜《梁皇忏》,未必能消得了你的業障,但這句佛號絕對能消。怎麼知道?娑婆世界愈往後,衆生的罪障愈重,到佛法將要滅盡,那是罪障極重的時候。此時佛所有的法門都消失了,失效了,沒用了。佛法滅後的一百年,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還有效,這才曉得念佛功德力量之大。所有一切法門消不了的業障,念佛往生能消。這才知道這個法門不可思議,一心稱念,一向專念的重要。
念佛的秘訣是“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”。不夾雜任何妄念。覺明妙行菩薩在《西方確指》裏告訴我們,連我們誦經、持咒、拜忏、作法會都是夾雜。這些尚且不許,何況其他。這樣念佛才稱爲一心。
實在講,中國人煩惱比外國人重。重在那裏?情執太重,所謂人情佛事。“人情佛事”就是夾雜,是魔障。它障礙你一心,它障礙你專念。某處今日作法會,道友打電話來邀請,不好意思不去。這不好意思的念頭,把你的清淨心毀了,把你的一心專念障礙了。這點我們要好好的反省。我們希望這一生往生有成就,還是希望不把這些人情失掉?要這些人情,這一生往生就靠不住。能把這些人情暫時放在一邊,先求往生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,才倒駕慈航,再跟他們打交道,才是具足真智慧。因此,現在不妨把這些雜事暫時放在一邊。這很重要的。
要知道凡是妨害我們修道,妨害我們清淨心,助長我們夾雜的,都是魔障。這些雜事愈多,就是魔愈多。要覺悟!要警覺。出家人魔障比在家人還多,你看每天打電話來的,寫信來的,看法師來的,絡繹不絕。這些人是什麼?全是魔障。倓虛老法師在佛七中開示:“我自己念佛,念不到一串,打閑岔的就來了。一天很少能把心定下來念一串念珠(一串是一百零八聲)。念了幾聲,人家就來找法師,…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一 教起因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