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來看法師,有問題請教,都是打閑岔”。雖然說是舍己爲人,但舍己要有個限度。自己確實有能力往生,品位低一點沒有關系。不要舍到最後自己不能往生,還要搞六道輪回,那就大錯了。
舍己爲人,舍是有一個限度的。如下下品往生確定可以取得,還可以犧牲一點。如下下品都拿不到,那是不能犧牲的。所以,犧牲要有限度,決定不能讓這一生空過,這是自行化他的最高原則。
“以念佛心,入佛知見”。這一句“阿彌陀佛”就是佛知見,何況經文裏講得很清楚,十方如來都是念佛成佛的。
淨宗之興起,正由此大事因緣也。
佛講《無量壽經》,正是爲此一樁大事,而且是這一樁大事的核心。佛所說的一切經,都是導引你到這一核心。這部經、這個法門,是佛度衆生一生成佛道的核心,這才曉得此經的重要。把這部經的價值、功德、利益認識清楚,我們才會認真發願來修學。即使修學其他經論,也都是輔助這一部經。這一部經是我們學佛的主修經典,其余一切經典是輔助這部經。正、助一定要辨別清楚。單用正不用助,也可以。如果需要助的話,正助一定要辨別清楚。
二、詳明本經興起之因緣。
這一段文又分五小段。從這五小段中,我們就能認識這一部經的興起因緣,是無比的殊勝。
(一)稱性極談,如來正說。
1、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,均圓頓稱性之教,但其歸趣,卻在本經。
佛法在中國,各宗各派公認一切經中,以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爲圓滿的法錀。尤其是《華嚴》,皆認爲是如來的根本法錀,所謂一切經皆是《華嚴》眷屬。像一顆大樹,樹的根本是主幹,好比是《華嚴經》,其余所說的一切經,都是這顆樹的枝葉花果,所以稱之爲根本法錀。叁轉法錀最後歸屬到《無量壽經》。在《華嚴》末後一品,有很清楚的經文說明,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通常我們講佛法有大乘法、有小乘法,比大乘更究竟、更圓滿的是“一乘法”。小乘修學最高的境界是“阿羅漢”與“辟支佛”。大乘法修學的結果是證“菩薩”的果位,而一乘佛法是成佛。這部經典、這法門就是教我們修行成佛的大法。一乘法在中國公認的經典只有叁部,第一部是《華嚴》,第二部是《法華》,第叁部是《梵網經》。殊不知,一乘法最後的歸屬是在本經。本經是一乘法裏的一乘法,是大乘之大乘,是究竟圓滿不可思議圓頓的大法。這樣說法有沒有根據?下面所引的經論,全都是根據。
2、《要解》雲:“絕待圓融,不可思議,《華嚴》奧藏,《法華》秘髓,一切諸佛之心要,菩薩萬行之司南,皆不出于此矣。”
蕅益大師在《彌陀經要解》裏說:“絕待圓融,不可思議,《華嚴》奧藏,《法華》秘髓,一切諸佛之心要,菩薩萬行之司南,皆不出于此矣。”《阿彌陀經》與《無量壽經》是同部,蓮池大師稱之爲小本、大本。祖師在《彌陀經》上所說的這些,全部都可以應用在《無量壽經》。
認爲這部經是“絕待圓融”。絕對就不是相對的。譬如我們講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在一切大乘經裏是究竟了義,這是相對而顯的。這部經不是相對的,它超越了一切法門,超越一切經論,它是絕對的。不但對凡夫說不可思議,經上講得很清楚,這部經所說的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,絕對不是九界有情(包括等覺菩薩在內),憑自己的能力能徹底了解的。由此可知,這是真正“不可思議”。我們能理解一些,都是過去生中多生多劫的善根、福德,再加上叁寶威神加持,使我們對此法門能有少許的認識。
“《華嚴》奧藏”。“奧”是奧秘。“藏”是含藏。《華嚴經》裏所含藏最微妙的義理叫奧藏。“《法華》秘髓”。“秘”是深秘。佛法裏沒有秘密,唯有深秘,“髓”是精髓,也都在這部經裏。以上兩部大經,把釋迦牟尼佛出現世間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門都包括了。
不但如此,“一切諸佛之心要”,這是講到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。“心要”跟前面講的奧藏、秘髓是一個意思。一切諸佛怎麼成佛的,憑什麼成佛的,修什麼成佛的,以什麼方法救度一切衆生圓成佛道?答案全在這部經典裏。“諸佛”是果地,“菩薩”是因地。菩薩修行,行門無量無邊,所以稱爲“萬行”。這個“萬”不是數字,數字“一萬”不算多;這是形容詞,形容菩薩修學的方法無量無邊,像四弘誓願裏所講的“法門無量誓願學”。無量無邊的法門,有一個不變的原理、原則。方法、手段盡管不同,原理、原則不會改變,這就是“司南”。好像指南針一樣,它是永遠指著一個方向,這個方向也在此經裏。
“皆不出于此矣”。蕅益大師把念佛法門贊歎到極處。從這些贊歎,我們可以肯定這部經,不僅是釋迦如來出世,乃是十方一切諸佛,度衆生成佛道的第一經。
蕅益大師決不是普通人,他的身分沒有暴露,不曉得是什麼人再來的。但是我們知道,印光大師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。印光大師對于《要解》的贊歎:“即使古佛再來,給《彌陀經》作個注解,也不能超過其上”。印光大師(大勢至菩薩)這樣贊歎,蕅益大師決不在大勢至菩薩之下,應該是跟大勢至差不多。在我們想像,若不是阿彌陀佛再來,一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。印祖的贊歎,如佛親自贊歎沒有兩樣。所以,我們要能信,千萬不要懷疑,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。蕅益大師不是普通人,讀他的《全集》,就曉得他世法、佛法確實是有很深的造詣,不是一般凡人。
3、日道隱曰:“五濁之世,造惡之時,聖道難修,其難非一。”
“日”是日本。日本道隱法師出生時,是中國的唐朝。隋唐時代日本人來中國留學的很多。日本與中國的關系,由曆史的記載,可以推溯到春秋戰國,那時他們就跟中國有密切的往來。日本人有保守的性格,在中國所學,一直保持到今天,還沒有失掉。反而中國人的子孫不爭氣,固有文化不能保存。今天讀《禮記》,讀《儀禮》,許多地方我們都不懂,不知道講的是什麼意思。若到日本去旅遊一趟,就能恍然大悟。古書所說的,在現代的日本還能見到,還保存著。像建築的格式,日本是從中國學去的,一直到今天沒有改變。榻榻米的房子,是中國春秋時代的住屋,他們都能保持。衣著他學去了,到現在也還保存著。日本人的衣著叫吳服,“吳”是春秋時代的吳國;也稱和服(和服是以後才稱的,原來叫吳服),現在日本人還穿著。
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,國家強盛,帝王都是皈依佛教的弟子,都是佛門的大護法。所以日本、韓國派了許多優秀的出家人到中國來留學,道隱就是其中之一,他著有《無量壽經甄解十八卷》。在注解裏他這樣說:“五濁之世,造惡之時,聖道難修,其難非一”,說明佛道很難修學。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,就說出這世間是“五濁惡世”。其實講“濁惡”,要以現代社會來看,那時是很輕微,並不嚴重。“濁”就是染汙。我們現在知道環境染汙,幾乎到令人不能忍受的地步,所以全世界每個國家都很注意,講究環境保護。
“環保”的名詞,四十年前我們沒有聽過,這是現代的新名詞。環境染汙非常嚴重,破壞了地球上的生態平衡,會給人類很大的災難。大家現在覺悟了。可是還有一個比這更嚴重的染汙,大家還沒有覺悟,就是人心的染汙—貪、嗔、癡、慢、邪知邪見,這才是濁惡的根本。今天這雙重的染汙,人心的染汙,加上環境的染汙,可以說到了極處,這世界怎麼可能沒有災難。汙染是造十惡業。在全世界,隨時隨處都看到造作十惡業。現代人普遍造十惡業,大家都認爲是應該的,不造十惡的就是怪人。人性顛倒了,反常了,濁惡到了極處。在這個環境裏,普遍的在造惡,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,都在造。諸佛菩薩留下這麼多的法門,在現前的環境裏,“其難非一”,不容易修學。也就是病太重了,絕對不是普通的病症,也不是普通的醫藥能治療得了的,這是絕症。
“特此一門,至圓極頓,而且由其簡易直捷,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。一代所說歸此經,如衆水歸于大海。”
在如此濁惡的環境裏,只有這一味藥能救度衆生。這“一門”就是《大乘無量壽經》,就是一心專念“阿彌陀佛”。念佛法門“至圓極頓”。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稱爲圓頓大教,它的“圓”還沒有到極處,它的“頓”也沒有到極處。念佛法門才是至圓至頓,它最殊勝的是“而且由其簡易直捷”。“簡易直捷”這四個字,是必需的。如果沒有這四個字,縱然圓極頓極,一般衆生不能修學,一般人得不到利益,則法門再好也是空說,沒有用處。就像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一樣,雖然是圓極頓極,絕對不是普通根性的人能修學的,唯度上根利智,中下根性的人沒分。中下根性學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,說實在話,只是結個法緣而已,這一生中不可能有成就。然而這部經就不然,簡單、容易、直捷。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還不是完全直捷,中下根人不得利益。《華嚴》末後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肉身成佛,算得上是直捷。但是比起念佛法門還是迂回,因爲他還要五十叁參,念佛法門連五十叁參都不需要。
“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。一代所說歸此經,如衆水歸于大海”。我們把這事實真相看清楚了,看明白了,這才真正認識,釋迦如來出現世間度化衆生的正說,就是這部經。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都是這部經的輔助,這部經是正說。其余的經都不是如來正說,只爲誘導衆生回歸到這部經,誘導回歸念佛法門。“一代所說歸此經”,“一代”是指四十九年所說,到最後歸到《無量壽經》,歸到《阿彌陀經》。
“如衆水歸于大海”。中國在亞洲的東方,所有的江河都流向大海。這是把如來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比喻江河,把《無量壽經》比作大海。不管佛說的是什麼樣的經論,到最後都歸到淨土。這是我們應當深思的。
“由此言之,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華嚴之典,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。亦…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一 教起因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