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一 教起因緣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唯爲此法之由序。”

  根據前面的認定,“華嚴之典”就是《華嚴經》;“法華之教”是《妙法蓮華經》。這是一切經裏最殊勝的兩部,一是佛始成覺的時候所說,一是佛在涅槃之前所說,則此始終二經,代表全部的佛法。

  “亦唯爲此法之由序”,這一句真正不容易說得出來。要不是過來人,真正的認識,透徹的認識,這一句話是說不出來的,也沒有人敢說。就像經開叁分: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是世尊大教的序分,本經才是正宗分,分明把這部經提升到第一經的地位。

  蓋謂《華嚴》,《法華》兩經只是本經之導引,本經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。《華嚴》末後十大願王,導歸極樂,是其明證。

  這幾句話是黃念祖居士說的。他特別引用《華嚴經》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來證明道隱法師的看法不錯,的確是有道理。不但確實有道理,也是真正的事實。真正事實就是這樣的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確實是本經的導引。看到道隱法師與黃念祖居士的說法,我完全同意,這也正是我的意思。他們替我說出來了,這真正不容易。爲什麼?我也是從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嚴經》上認識了淨土法門,《華嚴》真的是導引,導引我入念佛法門。我就是如同他們說的這麼成就的,所以我看了之後,非常歡喜,一點懷疑都沒有。

  4、《楞嚴》雲:“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。”“淨念相繼”、“自得心開。”

  這是《楞嚴經》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裏面的經文。這一章經文,總共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,比《心經》還少(《心經》有二百六十個字)。這二百四十四個字可以說是淨宗心經,是《無量壽經》的心經。《無量壽經》是《華嚴》奧藏,《法華》秘髓。那麼《大勢至圓通章》就是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之心經。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又是如來四十九年所說的精髓,《大勢至圓通章》豈不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的心經。它超過《般若心經》,這是真的,一點都沒錯。《般若心經》只是般若部的心經,而《大勢至圓通章》是整個佛法的心經,不是那一部的。所以,印光大師把這一章經文特別提出來附在淨土四經之後,成爲淨土五經。這是很了不起的作法。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,我們相信,若不是等覺菩薩的法眼,是作不出來的。淨土經論到了五經,可以說是圓滿具足,不需要再加,已經完備了。

  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的經文不長,可是裏面的義理非常圓滿,絲毫欠缺都沒有。首先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,他與五十二位同倫。“倫”就是同類。“同倫”是兄弟,同志。實指菩薩五十二階位: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五十二位。換句話說,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道,就是用一句“南無阿彌陀佛”。這真不可思議,不需要再換別的方法,所以稱《念佛圓通章》。它的理論方法,就是節錄在此處的五句經文。

  “憶佛念佛”是修行的方法。方法在憶念,這裏面含有非常深廣的理論。佛在了義經典裏告訴我們,十方法界依正莊嚴皆從衆生心想生起。你想什麼,它就變現什麼。誰在變現?真如自性在變,自性能現一切相。自性是萬法的本體,就是自己的真心,就是自己的佛性。禅家稱之爲“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”。十法界皆是自己心想變現出來的,所以佛教我們修行,“觀想”非常重要。八萬四千法門,不管那個法門,都離不開“觀想”的原理。不僅是《十六觀經》特別強調觀想,持名念佛也不例外。

  “憶佛”是想佛。常常想佛,不知不覺就成了佛。想就是在變。現代的新名詞“改造體質”,常見有用氣功來改造,用針灸來改造,用藥物來改造。我告訴諸位,改造體質是佛陀提倡的,我們現在才發覺要改造體質。其實現前所用的方法改不了。方法錯了,理論錯了,改不了的,且只能改局部的,而且還不是重要的部分。主要的部分,現在人都還沒發現,佛法裏早就有了。佛教用什麼方法來改造?用“觀想”來改造。你看世間算命看相的都會說,“相隨心轉”。我們要改造體質,改變我們的相貌,用什麼方法?用心。心善,相就善;心清淨,體質就清淨。心想佛就變成佛,心想菩薩就變成菩薩。心裏想貪、嗔、癡,就變餓鬼、地獄、畜生。貪心是餓鬼,嗔恚是地獄,愚癡是畜生。看自己心裏一天到晚想的是什麼。大勢至菩薩教我們想佛。十法界裏無比殊勝的是佛道,教我們想佛,教我們念佛,把其他的念頭都放下,不要再念了,因爲除憶念佛外,所想的一切法都不是真實的。

  這個世界,我們六根所見的境界都不是真的。大家看看黃念祖居士《無量壽經注解》最後附的一篇文字。他是學科學的人,他用現代科學來看宇宙人生。過去西方學者還認爲有物質存在,現代的科學家把這個說法推勫了。物質是什麼?物質根本就不存在,只不過是場、是波動而已。科學家講,“宇宙物質各系統,一般可歸納爲物質、能、電荷等等,一概都是歸于零(空)”。佛法講得更徹底,講“心動”。《唯識》就是這麼說的:“無明不覺生叁細,境界爲緣長六粗”。“無明”是動象。真心不動,本性是不動的。無明則是不定的妄動,所以叫做“識”。《唯識》經論裏講,“唯識能變,境爲所變”。《華嚴》講得很好,“一切法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”,所以“物質”是心振動變現的一種幻象,不是真的。若認爲真有物質存在,這是迷。迷失了實相,迷失了本性。大勢至菩薩提出最殊勝、最微妙的修學方法,是根據這個原理建立的。

  我們的心向那一方向動?向佛的方向動,所以我們常常觀佛,看佛的形像,想佛念佛,這很重要。好的佛像塑造得非常莊嚴,看了心裏生歡喜心。常常看這一尊佛像,常常想念這一尊佛像,不知不覺過了幾年,我們的相貌就變成佛像一樣。“相隨心轉”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想佛的身心清淨,幾年之後,自己的身心不知不覺也清淨了。身心清淨,百病不生,長生不老,確有意想不到的效果。常常看佛像,佛像很年輕,所以不老。諸位同修千萬不要常想自己年歲大了、老了。天天想老,就很快的老化了。想身體多病,本來沒有病,想病,病就來了。最後想我快要死了,死也被他想到了。無論想什麼,都會被你想到,這就是佛說的“一切法由心想生”的事實。我們何必去想這些虛妄不實的事,爲什麼不把念頭轉過來想佛!這才重要。這是真正究竟,徹底圓滿的改變體質。不須用醫藥,也不會受別人欺騙,這些都在佛法裏。這是究竟改造,徹底改造,的確是超凡入聖,其原理方法,就是“憶佛念佛”。

  理、事明白了,才曉得憶佛念佛有多大的好處。知道它的功德利益,你就不必念其他的經、拜其他的忏,你都不會再念了。爲什麼?這是一步登天,一下就圓滿了。其他的還拐彎抹角,到最後還得“憶佛念佛”。

  一般人修行,以《華嚴經》爲例子,很不容易修到十地菩薩。通常講,需要叁大阿僧祇劫。第一個阿僧祇劫修滿叁賢位(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)。第二個阿僧祇劫,從初地修到七地,七個果位。第叁個阿僧祇劫,只有叁個果位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。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。所以“憶佛念佛”是誰修的?十地菩薩修的。

  也就是說,若修其他的法門,將來證到十地菩薩果位,到了華藏世界遇到文殊、普賢,才教他修念佛法門。你看我們今天一開頭就修念佛法門,十地菩薩看到我們,也佩服得五體投地。他們修了兩個阿僧祇劫才找到念佛法門,我們怎麼那麼幸運,一開頭就找到了。因同果也相同,十地菩薩修這法門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圓證叁不退。我們今天雖是博地凡夫,我們修的法門,依據的原理相同,用的方法相同,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果位跟他們也相同。絕對不會因他是地上菩薩去往生的,我們是凡夫,到西方極樂世界,大概不平等,他會比我高,沒這道理。因同,果也同,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法界,是用平等的理,平等的方法。經題上就有“清淨、平等、覺”。因平等,果平等,理平等,方法平等,這真是不可思議。

  “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”。“現前”是現在。所以我告訴同修們,認真修學,叁年五載,你的相貌就像佛,這是現前見佛。“見”這個字,在古時候跟“現”是相通的。你也是佛,也現佛的樣子。其實佛菩薩就是一切衆生的最好榜樣。“當來”是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那不必說了。現前當來,“必定”,你看這字下得多麼肯定,“必定見佛”。

  這一章經文裏,最重要就是這幾句。底下的兩句,“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”,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,堅定信念。往往有些人看到參禅的,認爲人家的功夫了不起,唯有參禅才能明心見性。“自得心開”就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我們看到密宗持咒非常的靈驗,即身成佛。跟他們一接觸,心動搖了,好像那個法門不錯很殊勝,我們學的不如它,那你就錯了。這兩句話就是對治你的疑慮,堅定念佛的信心。

  “淨念相繼”是淨宗修行的方法。最重要的就是“淨”、“繼”。修學這個法門,我們常常提醒同修,務要不懷疑,不夾雜,不間斷。“淨念”不但是不懷疑、不夾雜,也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“無住生心”。“淨”就是無住,“念”就是生心。“相繼”就是不間斷。

  “自得心開”就是明心見性,一心不亂。這是把這法門修行證果的要訣告訴我們,所以這一句名號要念得得力,要念得相應。怎麼樣才得力?怎麼樣才相應?“得力、相應”,就是達到前面所講的效果,“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”。怎樣才能達到這效果?一定要“淨念相繼”,就是二六時中念這句佛號不能有一絲毫的懷疑,不能有一絲毫的夾雜,不可以間斷。你只要把這做到了,功德利益不可思議。

  奇妙疾捷,莫過于是。

  這是真奇妙,等覺菩薩都想不通的。“疾捷”是快速。別人修行要修叁大阿僧祇劫,要修無量劫。你依此法門只要修幾天、幾年,就往生不退成佛,超…
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一 教起因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