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来看法师,有问题请教,都是打闲岔”。虽然说是舍己为人,但舍己要有个限度。自己确实有能力往生,品位低一点没有关系。不要舍到最后自己不能往生,还要搞六道轮回,那就大错了。
舍己为人,舍是有一个限度的。如下下品往生确定可以取得,还可以牺牲一点。如下下品都拿不到,那是不能牺牲的。所以,牺牲要有限度,决定不能让这一生空过,这是自行化他的最高原则。
“以念佛心,入佛知见”。这一句“阿弥陀佛”就是佛知见,何况经文里讲得很清楚,十方如来都是念佛成佛的。
净宗之兴起,正由此大事因缘也。
佛讲《无量寿经》,正是为此一桩大事,而且是这一桩大事的核心。佛所说的一切经,都是导引你到这一核心。这部经、这个法门,是佛度众生一生成佛道的核心,这才晓得此经的重要。把这部经的价值、功德、利益认识清楚,我们才会认真发愿来修学。即使修学其他经论,也都是辅助这一部经。这一部经是我们学佛的主修经典,其余一切经典是辅助这部经。正、助一定要辨别清楚。单用正不用助,也可以。如果需要助的话,正助一定要辨别清楚。
二、详明本经兴起之因缘。
这一段文又分五小段。从这五小段中,我们就能认识这一部经的兴起因缘,是无比的殊胜。
(一)称性极谈,如来正说。
1、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,均圆顿称性之教,但其归趣,却在本经。
佛法在中国,各宗各派公认一切经中,以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为圆满的法錀。尤其是《华严》,皆认为是如来的根本法錀,所谓一切经皆是《华严》眷属。像一颗大树,树的根本是主干,好比是《华严经》,其余所说的一切经,都是这颗树的枝叶花果,所以称之为根本法錀。三转法錀最后归属到《无量寿经》。在《华严》末后一品,有很清楚的经文说明,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通常我们讲佛法有大乘法、有小乘法,比大乘更究竟、更圆满的是“一乘法”。小乘修学最高的境界是“阿罗汉”与“辟支佛”。大乘法修学的结果是证“菩萨”的果位,而一乘佛法是成佛。这部经典、这法门就是教我们修行成佛的大法。一乘法在中国公认的经典只有三部,第一部是《华严》,第二部是《法华》,第三部是《梵网经》。殊不知,一乘法最后的归属是在本经。本经是一乘法里的一乘法,是大乘之大乘,是究竟圆满不可思议圆顿的大法。这样说法有没有根据?下面所引的经论,全都是根据。
2、《要解》云:“绝待圆融,不可思议,《华严》奥藏,《法华》秘髓,一切诸佛之心要,菩萨万行之司南,皆不出于此矣。”
蕅益大师在《弥陀经要解》里说:“绝待圆融,不可思议,《华严》奥藏,《法华》秘髓,一切诸佛之心要,菩萨万行之司南,皆不出于此矣。”《阿弥陀经》与《无量寿经》是同部,莲池大师称之为小本、大本。祖师在《弥陀经》上所说的这些,全部都可以应用在《无量寿经》。
认为这部经是“绝待圆融”。绝对就不是相对的。譬如我们讲,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在一切大乘经里是究竟了义,这是相对而显的。这部经不是相对的,它超越了一切法门,超越一切经论,它是绝对的。不但对凡夫说不可思议,经上讲得很清楚,这部经所说的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,绝对不是九界有情(包括等觉菩萨在内),凭自己的能力能彻底了解的。由此可知,这是真正“不可思议”。我们能理解一些,都是过去生中多生多劫的善根、福德,再加上三宝威神加持,使我们对此法门能有少许的认识。
“《华严》奥藏”。“奥”是奥秘。“藏”是含藏。《华严经》里所含藏最微妙的义理叫奥藏。“《法华》秘髓”。“秘”是深秘。佛法里没有秘密,唯有深秘,“髓”是精髓,也都在这部经里。以上两部大经,把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门都包括了。
不但如此,“一切诸佛之心要”,这是讲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。“心要”跟前面讲的奥藏、秘髓是一个意思。一切诸佛怎么成佛的,凭什么成佛的,修什么成佛的,以什么方法救度一切众生圆成佛道?答案全在这部经典里。“诸佛”是果地,“菩萨”是因地。菩萨修行,行门无量无边,所以称为“万行”。这个“万”不是数字,数字“一万”不算多;这是形容词,形容菩萨修学的方法无量无边,像四弘誓愿里所讲的“法门无量誓愿学”。无量无边的法门,有一个不变的原理、原则。方法、手段尽管不同,原理、原则不会改变,这就是“司南”。好像指南针一样,它是永远指著一个方向,这个方向也在此经里。
“皆不出于此矣”。蕅益大师把念佛法门赞叹到极处。从这些赞叹,我们可以肯定这部经,不仅是释迦如来出世,乃是十方一切诸佛,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经。
蕅益大师决不是普通人,他的身分没有暴露,不晓得是什么人再来的。但是我们知道,印光大师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。印光大师对于《要解》的赞叹:“即使古佛再来,给《弥陀经》作个注解,也不能超过其上”。印光大师(大势至菩萨)这样赞叹,蕅益大师决不在大势至菩萨之下,应该是跟大势至差不多。在我们想像,若不是阿弥陀佛再来,一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。印祖的赞叹,如佛亲自赞叹没有两样。所以,我们要能信,千万不要怀疑,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。蕅益大师不是普通人,读他的《全集》,就晓得他世法、佛法确实是有很深的造诣,不是一般凡人。
3、日道隐曰:“五浊之世,造恶之时,圣道难修,其难非一。”
“日”是日本。日本道隐法师出生时,是中国的唐朝。隋唐时代日本人来中国留学的很多。日本与中国的关系,由历史的记载,可以推溯到春秋战国,那时他们就跟中国有密切的往来。日本人有保守的性格,在中国所学,一直保持到今天,还没有失掉。反而中国人的子孙不争气,固有文化不能保存。今天读《礼记》,读《仪礼》,许多地方我们都不懂,不知道讲的是什么意思。若到日本去旅游一趟,就能恍然大悟。古书所说的,在现代的日本还能见到,还保存著。像建筑的格式,日本是从中国学去的,一直到今天没有改变。榻榻米的房子,是中国春秋时代的住屋,他们都能保持。衣著他学去了,到现在也还保存著。日本人的衣著叫吴服,“吴”是春秋时代的吴国;也称和服(和服是以后才称的,原来叫吴服),现在日本人还穿著。
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,国家强盛,帝王都是皈依佛教的弟子,都是佛门的大护法。所以日本、韩国派了许多优秀的出家人到中国来留学,道隐就是其中之一,他著有《无量寿经甄解十八卷》。在注解里他这样说:“五浊之世,造恶之时,圣道难修,其难非一”,说明佛道很难修学。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,就说出这世间是“五浊恶世”。其实讲“浊恶”,要以现代社会来看,那时是很轻微,并不严重。“浊”就是染污。我们现在知道环境染污,几乎到令人不能忍受的地步,所以全世界每个国家都很注意,讲究环境保护。
“环保”的名词,四十年前我们没有听过,这是现代的新名词。环境染污非常严重,破坏了地球上的生态平衡,会给人类很大的灾难。大家现在觉悟了。可是还有一个比这更严重的染污,大家还没有觉悟,就是人心的染污—贪、嗔、痴、慢、邪知邪见,这才是浊恶的根本。今天这双重的染污,人心的染污,加上环境的染污,可以说到了极处,这世界怎么可能没有灾难。污染是造十恶业。在全世界,随时随处都看到造作十恶业。现代人普遍造十恶业,大家都认为是应该的,不造十恶的就是怪人。人性颠倒了,反常了,浊恶到了极处。在这个环境里,普遍的在造恶,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,都在造。诸佛菩萨留下这么多的法门,在现前的环境里,“其难非一”,不容易修学。也就是病太重了,绝对不是普通的病症,也不是普通的医药能治疗得了的,这是绝症。
“特此一门,至圆极顿,而且由其简易直捷,则出世之正说偏在斯经。一代所说归此经,如众水归于大海。”
在如此浊恶的环境里,只有这一味药能救度众生。这“一门”就是《大乘无量寿经》,就是一心专念“阿弥陀佛”。念佛法门“至圆极顿”。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称为圆顿大教,它的“圆”还没有到极处,它的“顿”也没有到极处。念佛法门才是至圆至顿,它最殊胜的是“而且由其简易直捷”。“简易直捷”这四个字,是必需的。如果没有这四个字,纵然圆极顿极,一般众生不能修学,一般人得不到利益,则法门再好也是空说,没有用处。就像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一样,虽然是圆极顿极,绝对不是普通根性的人能修学的,唯度上根利智,中下根性的人没分。中下根性学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,说实在话,只是结个法缘而已,这一生中不可能有成就。然而这部经就不然,简单、容易、直捷。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还不是完全直捷,中下根人不得利益。《华严》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肉身成佛,算得上是直捷。但是比起念佛法门还是迂回,因为他还要五十三参,念佛法门连五十三参都不需要。
“则出世之正说偏在斯经。一代所说归此经,如众水归于大海”。我们把这事实真相看清楚了,看明白了,这才真正认识,释迦如来出现世间度化众生的正说,就是这部经。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,都是这部经的辅助,这部经是正说。其余的经都不是如来正说,只为诱导众生回归到这部经,诱导回归念佛法门。“一代所说归此经”,“一代”是指四十九年所说,到最后归到《无量寿经》,归到《阿弥陀经》。
“如众水归于大海”。中国在亚洲的东方,所有的江河都流向大海。这是把如来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,比喻江河,把《无量寿经》比作大海。不管佛说的是什么样的经论,到最后都归到净土。这是我们应当深思的。
“由此言之,百万阿僧祇因缘以起华严之典,一大事因缘以成法华之教。亦…
《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一 教起因缘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