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二 本经体性

  ◎ 二、本经体性

  “体”是理体,就是说经的道理的根源,道理的依据。“性”就是性质。佛讲这部经,一切的理论、方法、境界,依据什么?如果我们知道他所依据的原理正确,没有错误,那他所讲的,我们就能信得过。所以,这一章主要的目的,是帮助我们对于这一部经的理论,修学方法,建立正信,建立清净坚固的信心。佛不是随便说的,不是理想说的,是确实有理论的依据。

  一、一切大乘经典,皆以实相为体。实相者,真实相也,又平等一相也。

  不但本经,所有大乘经都是根据一个原理、一个原则说的。本经既然是大乘经,当然也不例外。理论,是根据“实相”。实相就是事实的真相,不是理想、不是猜测。“实相者,真实相也”。宇宙人生的真相,只有佛与大菩萨才能见到。我们凡夫见到的是妄相。在这一章里,我们要仔细的讨论;因为真相是“平等一相”。

  “实相”是很难理解的,当然也很难讲。讲都很难,听懂当然也不容易。在玄义里,最难懂的就是这一部分,它是一切大乘经论的依据。实相就是真如本性,在佛教里名词很多,又叫做“第一义”,也叫做“如来藏”,也叫做“真如”,也叫做“如如”。名目虽多,都是说这一桩事。

  在般若经里,江味农居士的《金刚经讲义》,就用很大的篇幅来说明什么是“实相”。我们把它归纳起来看,实相有两个意思:一是“无相”;一是“无不相”。无相是说“体”,就是一切真相的本体。“无不相”就是有相,是讲现象。这一段也是哲学里所讲宇宙人生的本体、现象、作用。佛法讲“体、相、用”,哲学里分为“本体论”、“现象论”、“知识论”,就是佛法里讲的作用。

  《般若心经》云,“色即是空”。“色”是无不相。“空”是无相。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”,它是一,不是二。这就很难懂了。我们一般人的观念,空就是空,不是有;有就不是空。佛法里“空”跟“有”是一不是二,所以称为“妙有”、“真空”。“妙有非有,真空不空”。《心经》里的四句把这事实真相说得很明显,也很清晰,可是不太容易体会。真正体会到了,你就证得实相。证得实相,最低限度也是圆教初住菩萨了。因为证得实相,实相就是法性,能证得实相,至少证得一分清净法身,就是法身大士,不是凡夫,超越阿罗汉、辟支佛太多了。圆教初住菩萨,别教初地菩萨,真正契入的话,就是这个境界,不是普通凡夫。

  实相无相—离一切虚妄相。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。

  《金刚经》云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,这句经文是说明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真相。真正明了,必然对于“凡所有相”皆不会执著,而真正放下了。因为一切有为法是虚妄的,不是真的,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。身体怎么放下?不必一天到晚著意去保养它,为身体浪费许多精神。身体是虚妄的,要能真的看破,把身体放下,身体就恢复正常,自然健康长寿。若天天为这身体操心,身体就不正常了。

  因为一切法,包括身体在内,是“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”。“识”就是分别、执著。身体起变化,变化的根源就是我们一天到晚胡思乱想。一动念头,身体就起变化。天天想我的身体不好,身体就会不好。你想不好,它就不好。不好怎么办?诸位要晓得,“境随心转”,身体完全是念头在作主宰。不但身体,身外所有环境,也是随著起心动念在转变。所以,今天全世界环境的染污,虽然每个国家提高环保的意识,有没有方法改进?说实话,没有法子改进,只有愈来愈严重。为什么?整个人心都出毛病。身体是心想而存在的,宇宙也是心想存在的。你想好,一切都美好;想贪嗔痴,一切都恶劣。

  现在想好的人很少,想十恶三毒的人很多,那就是共业。往不好的方面去想的人多,占多数,那就没有法子,我们要受共业的果报。所以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的真相,必要明了,看得破、放得下,心地清净,身体自然就正常。

  “离一切虚妄相”。虚妄相就是六道十界一切差别的现象。要把一切虚妄差别的相都舍掉,恢复自性清净心,六祖说得很好,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,就是无相。“无相”不是说没有外面的现象,而是心里不执著一切相。所以,无相不是无外面的相,是无心里的一切妄想、执著。

  中国文字是世界第一,那个国家都不能比的。中国文字充满了智慧。你看“想”字,想是心里有一个“相”。“无相”就是把心里那个相拿掉。“思”就是心里有了界线,有了执著,心上划了好多格子。把执著拿掉了,把相拿掉,心就现前了,恢复你的本性。心性无相亦无思,这就是无相的实相。

  在一切虚妄差别,一切现象之中,它确实有一个清净平等的本体。“本体”是真心。心有相,那是妄心。心上有了格子,就更是妄心。我们每个人在什么时候心里没有相,没有那些格子?我们从早到晚,几时心是清净的?真心是清净平等,是宇宙人生的本体。这清净平等,也是相,就是“实相”。这相是真相,不是虚妄相,因为去不掉。你看,心上的“相”,可以去掉;那个格子“田”,也可以去掉。遗留下的“心”去不掉。去不掉的是真相,是实相,就是宇宙万法的本体。

  佛教我们“当相离相,相而无相”,实相才能体会得到。也就是在生活之中,在工作中、在处世、待人、接物之中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当相之中,要体会得无相,就是“离一切相”。接触一切境界相的时候,心里不染一切相,不著一切相,这就是“无相”。保持真心,用真心来生活,用真心工作,用真心处世、待人、接物,就是入诸佛菩萨之流。这不是普通菩萨,是大菩萨。所以,佛菩萨用真心见实相。

  权教以下的声闻、缘觉、六道凡夫都是用妄心,就是用思想,他有思,有想。“思”与“想”都是妄心,在佛法里讲,是心意识。用心意识就是凡夫。不用心意识,就是用真心。用真心就是法身大士,就是诸佛如来。

  这是大事,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,不要当真。别人跟我好,是假的。为什么?虚情假意,过几天他又恼了。他的思想常常在变,一下子跟你好,一下子又讨厌,妄心在变化。佛菩萨的心,没有思,没有想,没有变化。所以,唯有佛菩萨的心才是真心,才叫做“慈悲”,永远不变的。慈悲就是“爱”,他的爱是真的,是永远不变的。我们世间人迷失了真心,慈悲就变成“情爱”。情爱是“朝三暮四”,刹那在变。所以,要晓得人与人之间的嫉妒、嗔恨,都不要计较。他要怎么爱你、喜欢你,都是假的,没有一样可当真,所以你对他们也要逢场作戏,笑笑而已。你看这多自在!样样不要认真,就没有烦恼,你也不会喜欢,也不会生气,心里常常保持平静。保持清净,就接近实相了。

  念佛人要用这样的心来念佛,我们的功夫才能得力,才能念到功夫成片,才能往生西方,我们的目标才能达到。

  实相无不相—非顽空与断灭。“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”。

  “实相无相”是从体上说的。“无不相”就是有相,有相是从作用上说的。有体有用。所以,实相离相,离相就是无相。因为无相,才能无不相。这是真的,义理很深。

  我们今天错在那里?错在著相。心里执著有相,所以不能在境界里随心所欲的变化。佛与大菩萨对于事实的真相清楚理解,所以在一切现象里不执著,离一切虚妄相想。因此,于一切境界相他能自在受用。《华严》里讲的“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”,人家是生活在无障碍的法界(一真法界),而我们却执著一切虚妄相。在一切虚妄相里,还生妄想,于是就变成处处都有障碍(六道十界),障碍重重,这日子就很难过,很苦。六道轮回就是这么来的,就是迷、执,才现六道轮回。

  佛在大乘经里常常教我们,修学要从“无相”下手,从“无念”下手,从“无知”下手,从“无得”下手,都是一个意思。讲无相、无念、无知、无得都是一个意思。从这地方才能入门。我们想想,自己学佛的确是搞颠倒。我们从有相、有得、有念,那能入得了门?错就错在这里,所以有知、有念、有相,是入不了门的。这门是什么?如果就“即相”上说,那是佛门。如果跟你讲真话,入不了自性之门。

  佛门是讲自性的,自性佛,才是真佛。“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”。大家要记住,著相是见不到性的,一定要离相。要无相、要无念、要无知、要无得,从这地方下手,就很快。我们看古人学三年五载就开悟,就见性。怎么那么快?原因就是人家下手方法正确,不管是宗门、教下,都是这样子。

  宗门从无住、无相、无念下手;教下从无知、无得下手。宗派很多,但都修的是清净心。“有相、有得”,心不清净;“有念”,心也不清净;“有知”,心也不清净。必须把这些都去掉,就是六祖讲的“本来无一物”,心就清净了。清净心就是真性,清净心就是佛性,就是自性。自性起用才能成就,才能开悟,才能证果。你说这多重要!

  般若经里讲,“无相故能无不相,无知故能无所不知,无念故能无所不念”。真如本性,本来具足一切万法,一样都不缺。所以六祖说:“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;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。”诀窍就是在无相。这才晓得要离一切虚妄相想。为什么诸佛这样重视,一切大乘经特别强调,不从这里不能入门。所以,相好庄严就是法性。相好庄严不只是指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是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,山河大地都包括在其中,这些就是法身。十法界依正庄严,是我们自己的法身。十法界依正庄严,是“无不相”。在无不相里见到“无相”。无不相是幻境,无相是心性的本体。

  从现象上见到本体,从本体变现出现象,就是法身。所以说“真如无知”,真正的智慧是无知。“般若无知”,无知才能“无所不知”。这事实也是我们凡夫不能理解的。所以,拚命去求知,这就坏了,所求得的是“所知障”,…

《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二 本经体性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