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 二、本經體性
“體”是理體,就是說經的道理的根源,道理的依據。“性”就是性質。佛講這部經,一切的理論、方法、境界,依據什麼?如果我們知道他所依據的原理正確,沒有錯誤,那他所講的,我們就能信得過。所以,這一章主要的目的,是幫助我們對于這一部經的理論,修學方法,建立正信,建立清淨堅固的信心。佛不是隨便說的,不是理想說的,是確實有理論的依據。
一、一切大乘經典,皆以實相爲體。實相者,真實相也,又平等一相也。
不但本經,所有大乘經都是根據一個原理、一個原則說的。本經既然是大乘經,當然也不例外。理論,是根據“實相”。實相就是事實的真相,不是理想、不是猜測。“實相者,真實相也”。宇宙人生的真相,只有佛與大菩薩才能見到。我們凡夫見到的是妄相。在這一章裏,我們要仔細的討論;因爲真相是“平等一相”。
“實相”是很難理解的,當然也很難講。講都很難,聽懂當然也不容易。在玄義裏,最難懂的就是這一部分,它是一切大乘經論的依據。實相就是真如本性,在佛教裏名詞很多,又叫做“第一義”,也叫做“如來藏”,也叫做“真如”,也叫做“如如”。名目雖多,都是說這一樁事。
在般若經裏,江味農居士的《金剛經講義》,就用很大的篇幅來說明什麼是“實相”。我們把它歸納起來看,實相有兩個意思:一是“無相”;一是“無不相”。無相是說“體”,就是一切真相的本體。“無不相”就是有相,是講現象。這一段也是哲學裏所講宇宙人生的本體、現象、作用。佛法講“體、相、用”,哲學裏分爲“本體論”、“現象論”、“知識論”,就是佛法裏講的作用。
《般若心經》雲,“色即是空”。“色”是無不相。“空”是無相。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”,它是一,不是二。這就很難懂了。我們一般人的觀念,空就是空,不是有;有就不是空。佛法裏“空”跟“有”是一不是二,所以稱爲“妙有”、“真空”。“妙有非有,真空不空”。《心經》裏的四句把這事實真相說得很明顯,也很清晰,可是不太容易體會。真正體會到了,你就證得實相。證得實相,最低限度也是圓教初住菩薩了。因爲證得實相,實相就是法性,能證得實相,至少證得一分清淨法身,就是法身大士,不是凡夫,超越阿羅漢、辟支佛太多了。圓教初住菩薩,別教初地菩薩,真正契入的話,就是這個境界,不是普通凡夫。
實相無相—離一切虛妄相。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。
《金剛經》雲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,這句經文是說明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真相。真正明了,必然對于“凡所有相”皆不會執著,而真正放下了。因爲一切有爲法是虛妄的,不是真的,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。身體怎麼放下?不必一天到晚著意去保養它,爲身體浪費許多精神。身體是虛妄的,要能真的看破,把身體放下,身體就恢複正常,自然健康長壽。若天天爲這身體操心,身體就不正常了。
因爲一切法,包括身體在內,是“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”。“識”就是分別、執著。身體起變化,變化的根源就是我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。一動念頭,身體就起變化。天天想我的身體不好,身體就會不好。你想不好,它就不好。不好怎麼辦?諸位要曉得,“境隨心轉”,身體完全是念頭在作主宰。不但身體,身外所有環境,也是隨著起心動念在轉變。所以,今天全世界環境的染汙,雖然每個國家提高環保的意識,有沒有方法改進?說實話,沒有法子改進,只有愈來愈嚴重。爲什麼?整個人心都出毛病。身體是心想而存在的,宇宙也是心想存在的。你想好,一切都美好;想貪嗔癡,一切都惡劣。
現在想好的人很少,想十惡叁毒的人很多,那就是共業。往不好的方面去想的人多,占多數,那就沒有法子,我們要受共業的果報。所以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的真相,必要明了,看得破、放得下,心地清淨,身體自然就正常。
“離一切虛妄相”。虛妄相就是六道十界一切差別的現象。要把一切虛妄差別的相都舍掉,恢複自性清淨心,六祖說得很好,“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”,就是無相。“無相”不是說沒有外面的現象,而是心裏不執著一切相。所以,無相不是無外面的相,是無心裏的一切妄想、執著。
中國文字是世界第一,那個國家都不能比的。中國文字充滿了智慧。你看“想”字,想是心裏有一個“相”。“無相”就是把心裏那個相拿掉。“思”就是心裏有了界線,有了執著,心上劃了好多格子。把執著拿掉了,把相拿掉,心就現前了,恢複你的本性。心性無相亦無思,這就是無相的實相。
在一切虛妄差別,一切現象之中,它確實有一個清淨平等的本體。“本體”是真心。心有相,那是妄心。心上有了格子,就更是妄心。我們每個人在什麼時候心裏沒有相,沒有那些格子?我們從早到晚,幾時心是清淨的?真心是清淨平等,是宇宙人生的本體。這清淨平等,也是相,就是“實相”。這相是真相,不是虛妄相,因爲去不掉。你看,心上的“相”,可以去掉;那個格子“田”,也可以去掉。遺留下的“心”去不掉。去不掉的是真相,是實相,就是宇宙萬法的本體。
佛教我們“當相離相,相而無相”,實相才能體會得到。也就是在生活之中,在工作中、在處世、待人、接物之中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當相之中,要體會得無相,就是“離一切相”。接觸一切境界相的時候,心裏不染一切相,不著一切相,這就是“無相”。保持真心,用真心來生活,用真心工作,用真心處世、待人、接物,就是入諸佛菩薩之流。這不是普通菩薩,是大菩薩。所以,佛菩薩用真心見實相。
權教以下的聲聞、緣覺、六道凡夫都是用妄心,就是用思想,他有思,有想。“思”與“想”都是妄心,在佛法裏講,是心意識。用心意識就是凡夫。不用心意識,就是用真心。用真心就是法身大士,就是諸佛如來。
這是大事,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我們人與人之間相處,不要當真。別人跟我好,是假的。爲什麼?虛情假意,過幾天他又惱了。他的思想常常在變,一下子跟你好,一下子又討厭,妄心在變化。佛菩薩的心,沒有思,沒有想,沒有變化。所以,唯有佛菩薩的心才是真心,才叫做“慈悲”,永遠不變的。慈悲就是“愛”,他的愛是真的,是永遠不變的。我們世間人迷失了真心,慈悲就變成“情愛”。情愛是“朝叁暮四”,刹那在變。所以,要曉得人與人之間的嫉妒、嗔恨,都不要計較。他要怎麼愛你、喜歡你,都是假的,沒有一樣可當真,所以你對他們也要逢場作戲,笑笑而已。你看這多自在!樣樣不要認真,就沒有煩惱,你也不會喜歡,也不會生氣,心裏常常保持平靜。保持清淨,就接近實相了。
念佛人要用這樣的心來念佛,我們的功夫才能得力,才能念到功夫成片,才能往生西方,我們的目標才能達到。
實相無不相—非頑空與斷滅。“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”。
“實相無相”是從體上說的。“無不相”就是有相,有相是從作用上說的。有體有用。所以,實相離相,離相就是無相。因爲無相,才能無不相。這是真的,義理很深。
我們今天錯在那裏?錯在著相。心裏執著有相,所以不能在境界裏隨心所欲的變化。佛與大菩薩對于事實的真相清楚理解,所以在一切現象裏不執著,離一切虛妄相想。因此,于一切境界相他能自在受用。《華嚴》裏講的“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”,人家是生活在無障礙的法界(一真法界),而我們卻執著一切虛妄相。在一切虛妄相裏,還生妄想,于是就變成處處都有障礙(六道十界),障礙重重,這日子就很難過,很苦。六道輪回就是這麼來的,就是迷、執,才現六道輪回。
佛在大乘經裏常常教我們,修學要從“無相”下手,從“無念”下手,從“無知”下手,從“無得”下手,都是一個意思。講無相、無念、無知、無得都是一個意思。從這地方才能入門。我們想想,自己學佛的確是搞顛倒。我們從有相、有得、有念,那能入得了門?錯就錯在這裏,所以有知、有念、有相,是入不了門的。這門是什麼?如果就“即相”上說,那是佛門。如果跟你講真話,入不了自性之門。
佛門是講自性的,自性佛,才是真佛。“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”。大家要記住,著相是見不到性的,一定要離相。要無相、要無念、要無知、要無得,從這地方下手,就很快。我們看古人學叁年五載就開悟,就見性。怎麼那麼快?原因就是人家下手方法正確,不管是宗門、教下,都是這樣子。
宗門從無住、無相、無念下手;教下從無知、無得下手。宗派很多,但都修的是清淨心。“有相、有得”,心不清淨;“有念”,心也不清淨;“有知”,心也不清淨。必須把這些都去掉,就是六祖講的“本來無一物”,心就清淨了。清淨心就是真性,清淨心就是佛性,就是自性。自性起用才能成就,才能開悟,才能證果。你說這多重要!
般若經裏講,“無相故能無不相,無知故能無所不知,無念故能無所不念”。真如本性,本來具足一切萬法,一樣都不缺。所以六祖說:“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;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。”訣竅就是在無相。這才曉得要離一切虛妄相想。爲什麼諸佛這樣重視,一切大乘經特別強調,不從這裏不能入門。所以,相好莊嚴就是法性。相好莊嚴不只是指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是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,山河大地都包括在其中,這些就是法身。十法界依正莊嚴,是我們自己的法身。十法界依正莊嚴,是“無不相”。在無不相裏見到“無相”。無不相是幻境,無相是心性的本體。
從現象上見到本體,從本體變現出現象,就是法身。所以說“真如無知”,真正的智慧是無知。“般若無知”,無知才能“無所不知”。這事實也是我們凡夫不能理解的。所以,拚命去求知,這就壞了,所求得的是“所知障”,…
《無量壽經玄義講記 二 本經體性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